喝酒应遵循“喝足不要喝吐,喝好不要喝倒”的指导思想,让客人乘兴而来,尽欢而去。
②开宗明义 在酒席上宾主欢聚一堂之时,应戒感情用事、胡乱吹捧、滥用颂辞;反过来,应减对别人抱有成见,个时无表达机会,酒席上来个借酒发挥,尽情宣泄,出口成“脏”,恶语中伤。如此恶行,是为众人所不齿的。
还应戒在酒席上、朋友之间相互攀比,虚荣心膨胀,口出狂言,目空一切。言多必失,定会遭人耻笑。
③注意酒德 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头脑发热,嘴巴像打翻了的脏水桶,胡言乱语,甚至对人动手动脚,丑态百现,借酒装疯。此类人的酒后恶行,有伤风化,应当戒之。
别忘了饮酒也是文化,酒宴应当成为文明、礼貌的交际场所。大家叙叙旧,谈谈生活,切磋技艺,交流思想,这才是酒宴的宗旨,因此它应该是显现融洽亲切、高雅欢快的场面。
酒桌上如何说话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朋友聚会,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可以有助于您求人交际的成功。
①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 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②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③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学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④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可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⑤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⑥察颜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颜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⑦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 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敬酒罚酒都不吃
杯中之物,喝多无益,且劳形伤身。所以学会一点却酒的艺术,在日常交际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举几例,供参考:
①满面笑容却酒,智在以柔克刚
有不少人发现,相当多的“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你大花乱坠地劝,他就是笑眯眯地频频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张某乔迁之日,特邀亲朋祝贺,小李也在其中,然而小李平素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宴上,小王提议和小李单独“意思”一下,小李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一个劲地说圆场话:“酒不在多,喝好就行。”“经常见面,不必客气。”“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结果使小王无可奈何。
②突出事实却酒,智在申明情况
事实胜于雄辩,无懈可击。拒酒时,若能突出事实,申明实际情况,再配上得体的语言,能令劝酒者欲言又止,缀杯罢手。A君参加一个生日宴会,B君好久未曾和A君相逢,提出要和A君痛饮三杯。A君说:“你的厚意找领广,遗憾的是我最近一段时问身体不适,止在吃药,好久滴酒不沾,只好请你多关照。好在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日后我一定与你一醉方休,好吗?”此言一出,宾客们都纷纷赞许,B君也只好罢手。
③针对后果却酒,智在前车之鉴
饮酒当然应是喝好而不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下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低级趣味的劝酒术,乃劝酒之大忌。作为被动者,当酒已喝到一半量时,应向东道L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感谢你对找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却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会见好就收。
④反守为攻却酒,智在后发制人
反守为攻,意即先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突破日”,以此切人,反守为攻,使对方无法争辩,从而却酒。刘某新婚人喜之日,当酒宴进人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谈,请三位上座的来宾一起一人“吹”一瓶。 面对“酒仙” 言辞上的咄咄逼人,三位来宾中的一人站起来说:“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子的话?”“酒仙” 随即答:“是的。”来宾见其已人“圈套”,便说:“既然是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又提议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三位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得解除“酒令”。
此番却酒,妙就妙在某来宾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然后抓住“酒仙”言辞中的切人点,提出问题。悄俏布下个“圈套”,诱使其说出(或同意)与自己相似的观点,请君人瓮,随即“收拢圈套”,以“诺”攻“诺”,反戈一击,达到制胜却酒的目的。
如何辨别酒后之词
酒之与人,可谓由来已久。古今中外,不管地理位置相距多么遥远,生活习惯相差多么悬珠,各个民族的人却都独立地发明了酒,而且使之与各种文化、习俗、甚至政治、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有的人甚至把饮酒和才情的发挥,文思的涌现、灵感的勃发等联系在一起。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喝了酒会以发醮墨,龙飞凤舞地大书而特书;武松在景阳岗喝了十八碗酒,才打得死那吊睛白额猛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特殊的人而外,大多数人喝多了酒,在酒精的影响下,会失去常态,所以,醉汉的话是不能全信,不可深信,但又不能不信的。这就要求在听的方面,须有更多一些讲究。
人们常说:“以酒盖脸,无话不谈”,或者“酒后吐真言”。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情况下,由于酒精的作用,使得不少人酒后出狂言,酒后出谰言,酒后出胡言。所以,对于酒后之言,不可一概不信,更不可一概全信,而要认真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取舍,或者凭自己的判断,去其虚伪,取其精实,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判别,酒后说话之人醉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事实上,醉酒的程度大体可以分成五个等级,即微醉、初醉、深醉、大醉、沉醉。
对于微醉的人,由于其理智依然十分清楚,所以其言谈并未受到酒精的影响,思路也清楚,所不同者,有酒助兴,神经略显亢奋而已。此时,谈话者一般表现为神采奕奕,谈锋颇健,而且思路清楚。逻辑性严密,对于一些平时少言寡语、城府较深的人来说,这时可能大异于平时。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听话、交谈的大好时机。但是,也要记住,此时说话人醉酒极轻,思想活跃,完全能够控制自己,所以不该把他所说的全都认为是“真言”,要知道,说不定由于他们此时的思想活跃,反而在语言中运用了更多的技巧和隐语。因此,必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的功夫仍不可少。如果要讲开诚布公,那么,对于平日讲话较少,城府较深的人,这倒是一个与之促膝谈心,进一步窥视其内心隐秘的大好时机。
初醉者在醉酒程度上已较微醉更进一层,此时,说话人在思路上,交谈的欲望上已出现不受主观意念支配的现象,可以说,这才是“以酒遮脸”。一般情况下,这也是“酒后吐真言”的前期阶段。
正因为此,所以初醉者此时谈话的特点是,或者滔滔不绝,不让别人插言;或者神情激奋,表情认真;或者斩钉截铁,一言九鼎;或者态度神秘,令人莫测;或者思路灵活,大异往时;甚至语惊四座,极度坦诚。总之,此时人由于酒精作用大脑的活动已进人亢奋时期,在较大程度上,已不受日常习惯和顾虑的限制。虽然语言是清晰的,逻辑是合理的,情绪是兴奋的,态度是诚恳的,但是却已异于平时,再不受脸面、环境、关系、礼俗等等的约束,可以说,他已经到了道平时所不想道,说平时所不肯言,破除情面关系,扫除世俗障碍,照理而言,据实陈述的时候。所以,这是听话的千金难买的大好时机,切不可轻易放过。所谓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此其时也!
人超过初醉,到了大醉就已经开始失去理智,此时,人的思维已经紊乱,意识已经模糊,判定能力已经失去。所以c经说不出什么有逻辑、有思想的谈话,从这种意识几近模糊的谈话中,已经很难获得说话的真实含义以及真实思想,故此也就谈不上什么真言假言了。
人进人沉醉状态时正常意识已基本消失,大多沉沉入睡,即使未曾人睡,也完全失态,即使尚能发声,也是语无伦次,彼此全不连贯的咿晤之声,既谈不上什么语言,更谈不上传达什么思想和信息了。
综卜所述,初醉、微醉乃是谈话和听话的黄金时间,所谓“酒后吐真言”者,当其时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听者应当集中精力,努力获取信息,万勿以酒后之词无足轻重而弃之。如果说话人已进人人醉的阶段,则听者必须注意,万勿随意地把“酒后吐真言”的说法滥推到这个阶段。如果人已进人大醉、沉醉,则此时之言,多不足信,听不听两可已。
活跃气氛的10个绝招
在社交中,人们希望出现令人愉悦的场面,而能够制造欢乐气氛的人则更受欢迎。以下方法可帮助你成为社交场上的活跃人物。
①夸张般的赞美
老朋友,新同事见面后,不免介绍寒暄一番,这是个极好的活跃气氛的机会。借此发表一番“外交辞令”,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大赋、地位、特长等作一种夸张式的炫耀与泻染,这可使朋友们感到自己深深地为你所了解、所倾慕。尤其是利用这种方式把朋友推荐给第一三者,谁也不会去计较真实性,但你却张扬了朋友们最喜欢被张扬的内容。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②引发共鸣感
朋友、同事相聚,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人家当听众。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作出最精彩的表演。为达到这一H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问才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最关心的话题、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③有魅力的恶作剧
善意地、有分寸地取笑。调理朋友并不是坏事,双方自由自在的嬉戏,超脱习惯、道德、远离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规律的“轻松”,是极为惬意的乐事;;恶作剧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起于幽默,导致欢笑。 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会深深地感谢那个聪明的、快乐的制造者。
④寓庄于谐
社交中需要分重,但自始至终保持在重气氛就会显得紧张。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口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当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国民党谈判代表刘斐先生时说:“你是湖南人人吧!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番话顿使刘斐先生的紧张心情减去了一大半,打消了拘束感,紧张的会谈气氛也因此缓和了下来。
⑤提出荒谬的问题并巧妙应答
生活中,总是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朋友们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极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常识。也许会有人时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学会提出引人发笑的荒谬问题并能巧妙应答,有助于良好社交气氛的形成。
⑥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打不开局面,而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便可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即可用作帽子,又可题诗作画,也可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小道具的妙用不可波兰瞧。
⑦制造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漏洞
漏洞是悬念,是“包袱”,制造它,会使人格外关注你的所作所为,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待你抖开“包袱”之后,人们见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
⑧适当贬抑自己
自我贬低、自我解嘲,这种战术是最高明的。往往是老练而自信的人才采取这种方式。贬抑会收到欲扬先抑、欲擒先纵的效果。众人将在哄笑声中重新把你抬得很高。自我贬抑既可活跃气氛,又能博得他人好感。
⑨故意暴露一下“缺点”
你可以偶尔故作滑稽,或搞出一副大大咧咧、衣冠不整的样子;或养撞调皮、佯装醉汉、摆出一幅满不在乎的神情等等。这些“缺点”,平素在你身上不常见,人们突然观察到这种变化,会有一种特殊的新鲜感,你的收得拢、放得开的举止会令人捧腹大笑,使大家对你刮目相看。
⑩不妨伤害一下对方
经验证明,彼此毕恭毕恭敬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夫妻可能会更亲热。朋友间也是如此,若心无芥蒂、毫无隔阂,开句玩笑,贬低一番对方,互相攻击几句,打几拳、给两脚,并不是坏事,反倒显得亲密无间。社交中,心无戒备、偏见、恶意的攻击与伤害,会使朋友、同事更加无拘无束。诙谐、戏谑中的“君子风度”,最能活跃气氛。
当然,若要社交的气氛理想,除在形式上做文章外,最主要的还是内容的新颖、别致。内容本身充满活力,活动才会活泼、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