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难以改变的是秉性,始终不变的是血型。不同血型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一个人的血型与其性格、事业、婚恋、健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型的那些事儿
§§§第一节 探索血型之谜
一、血型的发现
在血型发现并作为输血的依据之前,人们已经懂得失血过多的人输入新鲜血液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但在许多情况下,输血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生机反而有时会加速他们的死亡。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因血型物质的不同而产生排异反应所致。
1901年,德国科学家兰德斯泰纳对22个健康人进行了抽血试验,并首次从试验者的血液中分离出血球和血清,当他逐一将它们混合的时候,发现有的血球碰到某种血清就会凝结,有的则彼此相溶,而且这种凝结现象并非是由于病状引起,而是一种生理现象。他随即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成功地将22个人的血液分为A、B、C三种类型,C型就是后来的O型。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三大血型,第二年兰德斯泰纳与斯塔利共同研究,又发现了一种与ABO三种血型全然不同的血型,这就是现在的AB型。这一发现随即在医疗界引发了一场革命,人类从此告别了因为失血过多而无法疗救的历史,大量失血过多而生命垂危的人们也因此获得了新生。
ABO血型分类法时至今日都是最常用的一种血型分类法,但并非唯一的血型分类法。随着对血液成分了解的深入,兰德斯泰纳又发现了MN血型分类法。在此之后,依据不同血液中其他成分标准,科学家们继而发现了MN、Q、E、T、RH等数十种血型系统,这些分类之间及他们与最基本的ABO分类之间是交叉的。如果要将依照不同分类标准划分的血液类型进行排列组合,进一步细分,那么可以分出的血型种类可达数十亿种,甚至比现在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不过,ABO血型系统依然是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基本的划分标准,我们常说的稀有、特殊的血型,就是在ABO血型分类的基础上参照其他标准进一步细分的结果。
血型并非人类独有的生理现象,科学家们在对马、猴子、猪等高等动物的血液进行测试之后,居然也发现了血型的痕迹,如日本猴子就以B型为主,其余为O型;黑猩猩以A型居多,其余为O型;而猩猩只有A型、B型、AB型而没有O型。不仅如此,就连植物、细菌身上也发现了血型的痕迹,如结核菌为B型,志贺氏痢疾杆菌为O型。正如血型物质在人体中无处不在一样,在生物界血型物质也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说血是生命之源,也因此有了更加普遍的意义。
人类的血型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人的一生当中,血型可以说是唯一恒久不变的物质。不过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特定的条件下血型也有突变的可能,如A型白血病患者在晚期有转为O型的可能;某些非B型的癌症患者晚期会变为B型血,A型患者会变为AB型血,这种在医学上称为“后天性B型”的现象已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另外,长期与疾病打交道的临床医生们也发现:血型与某些疾病的发生率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O型人最易患乙型肝炎及胃溃疡,A型人易患偏头痛和心血管疾病,B型人易患结核病和龋齿,AB型人则易患精神分裂症。可见,现在血型已不仅仅被看做是输血的依据,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血型与人的生理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血型的遗传规律
在ABO血型系统中,根据四种血型都具有O型物质这一特点,我们认识到所谓的A型,实际上也可称为AO型;B型则为BO型。但在血液中,A型物质或B型物质与O型的比例并非完全一致,当O型物质较少时,其血型更倾向于AA型和BB型,当O型物质较多时,其血型更倾向于AO型或BO型。因此,更恰当地说人类的血型应该是六种,但为了便于研究和从整体上把握,我们还是把它们统称为A型、B型。
经过以上说明,我们基本上能够掌握血型遗传的规律。在生活中,父母没有O型而子女却出现O型的情况往往令人们迷惑不解,有些父母甚至因此怀疑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知道非O型父母也可能是AO型A型或BO型B型的话,出现O型孩子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这是因为其中O型遗传因子自由结合的结果。如果父母是A-B型组合的夫妻,可以生出包括O型在内的四种血型的孩子。当然,任何规律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意外,最新医学证明:AB型和O型组合的夫妇也有可能生出O型的子女。这是因为在AB型人中还存在一种姊妹AB型的血型,姊妹AB型和O型的夫妇组合可以生出O型或AB型,而不可能生出A型或B型的子女。
三、血型的地理、种族和人口分布
O型血人遍布世界各地,在非洲、美洲比例最大,占世界人口的43%左右;黑种人O型最多,其中尼格罗人(苏丹系黑人和中西非黑人)O型比例达50%左右;
A型血人大多分布于欧洲中、北部,日本、韩国、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8%左右;白人中A型居多(但不是最多),其中日耳曼人比例达45%左右;
B型血人大多分布于亚洲中央大草原、蒙古、中国和印度北方、北朝鲜,占世界人口的23%左右;黄种人B型居多(但不是最多),其中蒙古人种比例达30%~34%左右;
AB型血人作为派生血型,多分布于A型与B型分布区域的交接地带,如我国山西、河南、江苏、湖北等地,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左右。
如果我们将各血型为主的代表民族的性格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含蓄、好静、保守、完美主义作风、团队精神、顽强的民族性”是A型为主民族共有的特征;而热情、奔放、胆大、冲动、个人主义、团伙意识、争强好胜是O型为主民族共有的特征;而淡泊、乐天、宽容、中庸、适应力强、民族性弱、缺乏冒险精神则是B型居多的民族共有的特征。
与在热情奔放、多动少静方面不相上下的黑人和拉丁人(O型比例都在50%左右)相比,美国人似乎含蓄、冷静、沉稳了一些,但在胆大、敢于冒险和富有反叛精神方面却丝毫不亚于前者,而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其实是美国人中A型占有更大比例的缘故(A型占美国人口40%,甚至超过了A型人占第一位的日本——A型占日本人口比例38.7%)。另外,除血型之外,基因的混杂程度也对一个种族的性格、气质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种族基因越混杂,这个民族的性格就越急躁、越不稳定,正如纯种的德国牧羊犬要比混种的牧羊犬在性格和气质上更稳定一样。在著名赛马比赛中,血统纯正的马往往备受青睐,并容易胜出就是这个缘故。
四、人类血型的形成
O型血的标志就是红血球中含有岩藻糖,而这种物质在A型和B型人的红血球中也存在。不过,A型人的红细胞中除了岩藻糖之外,在其顶端另外附着了NI乙酰半乳糖胺,B型人的红细胞中岩藻糖顶端则附着了半乳糖。从每一种血型的血液都有O型物质岩藻来看,O型血应该是最基础性的血型。根据这一规律,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统计学教授F.贝尔斯泰认为:“人类的祖先,原始类人猿的血型起初应该是O型,后来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从O型血中分离出了A型和B型……”
A型、B型、AB型中都有最基本的O型物质,从逻辑上看,他们应该是在O型血基础上形成的,而从A型人中的A物质不能与B型人中的B物质相溶来看,AB型人不可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在进化过程中突然在体内出现两种排斥的血型物质),更有可能是当时相互毗邻的A型族群和B型族群通婚混血的产物。这从A型族群和B型族群交接地带,AB型出现频率较多的趋势可见一斑,也能从美洲大陆单一A型化或O型原著民中几乎没有AB型得到反证(从理论和实际情况看,在中国山西和江苏是两个AB型人口较多的地区,因为这两个地方是历史上具有北上倾向的A型族群和具有南下倾向的B型族群交汇较为集中的地方,只不过山西更B型化而江苏更A型化而已)。
为此,我们不妨提出以下假说:
大约1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可能只存在一种血型,那就是O型。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斗争和食物的匮乏,于是O型族群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开始走出非洲,向北和东北方向迁移,最后逐步扩散到整个欧亚大陆以至世界各地。由于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和非洲大不相同,而且自身内部也不尽一致,所以人类祖先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众多的种族,作为今天种族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血型很有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既然人类的种族是适应地理环境、气候的结果(如日照最强的赤道附近形成了黑种人,日照较强的中纬地带形成了黄种人,日照较弱的中高纬度则形成了白种人),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血型作为种族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是适应环境而自然选择的结果。
与此同时,与各自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相适应,不同种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般来说生活在开阔地带,如平原地区的人们,因为交流方便而频繁,在性格上一般比较外向、开放、热情,而生活在闭塞地带的,如山区的人们,因为彼此交流不便也不频繁,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然会造就保守、封闭、内向、含蓄的性格。
依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类祖先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久而久之必然也会形成与所处环境相一致、相适应、相和谐的性格特质。与广阔、开放的草原环境及草原游移不定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必然会形成了游牧民族粗犷、淳朴、豁达、宽容、灵活、乐观、随大流以及游移多变、乡土意识淡泊的性格倾向(这些特征与B型人的性格是一致的);与闭塞、宁静、丰富、复杂的山林环境相适应,必然会形成山地民族保守、好静、小心、谨慎、含蓄、害羞、孤独、善思考以及细致的性格倾向(这又同A型人的性格是一致的)。当然,那些依旧留在非洲热带草原或分布于与非洲环境相似地区的族群,除了能够更多地保留有人类祖先的一些秉性外,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自然形成了热带民族热情、开放、胆大、冲动、勇猛、率直、多动少静、固执、团伙意识强烈等性格倾向(这也是直到现在以O型为主的黑人所具有的特征)。
如果我们把这一假说和当代血型地理分布相对照的话,就会发现三大血型族群的地理分布与假说中的环境是一致的:O型族群多分布于非洲、拉美等热带地区;A型族群多分布于欧洲、日本等山林多的地带;而B型族群则集中分布于亚欧大陆、温带大草原及他们漫长历史时期频繁侵入的地区。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种族的外在的性格是与内在的血型物质以及种族的体质特征,几乎是同时形成而且相互对应的。这种惊人的一致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质和性格特质在形成的过程中也自然内化为基因密码,并通过血型物质稳定的遗传性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现代科学对某种基因与某种性格倾向和某种疾病的关联性的发现,为人体内部无处不在血型基因物质影响性格的科学性提供了更好的佐证。如果大家承认,某种特殊的基因会影响甚至决定某种类型的行为倾向(性格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某类血型基因物质不会对人的性格倾向产生任何影响。
事实上,我们也能通过血型的地理分布反过来证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因为那里的O型比例显然要比欧洲、亚洲大得多。这和人类的祖先血型的单纯性是一致的,而欧洲、亚洲O型比例较小则得益于他们在向北和东北方向迁移过程中血型基因适应不同环境而发生突变的结果。
正如地理环境在人类种族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地理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的性格。由于这种影响是发生在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就好比农民错过了种白菜的时节,就很难再种出像样的白菜一样),所以一经形成就会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内化为基因密码之后,就更具有了不可逆转性。就像白种人不会因移居非洲而变成黑种人一样,B型血人也不会因改变了草原的生活方式或迁入山林地带就变成A型血人。这种血型和种族所具有的稳定性就为我们研究血型和血型性格规律提供了可能。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前,三大血型已经出现,并仍旧处于进化中。但因为性格的原因和性格决定的主观选择的倾向性,O型为主的部族或O型个体(因敢于冒险、敢于斗争、争强好胜)自然有意识地迁移到竞争激烈的文明“中心地带”——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黄河流域;而不爱冒险、回避斗争、喜好和平的A型为主部族或A型个体则自然有意识选择竞争不太激烈的“偏远地带”——斯堪地纳维亚、日本列岛、东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半岛;而缺乏乡土观念、不恋家、好游荡、豁达大度的B型则自然有意识地选择了游牧生活方式和开放平坦的“草原地带”。
这两种假说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或者说是同时存在的,尤其在人类迁出非洲之后,这两种因素(环境塑造人和人选择环境)一直在发生着作用,环境塑造人没有停止,人选择环境仍在进行。当今人类的血型分布是人类生存环境和自身主观倾向性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
§§§第二节 血型与人的性格
一、A型血人的性格分析
人生观比较复杂,对外界顾虑重重,既希望安定的局面,又渴望摆脱现状。对未来比较悲观。
其生活态度公私分明,遵规守纪;忍耐力强,能够以苦为乐;有时会因压力太大而突然爆发。
思考问题有条理,缜密细致,主张完美主义,讨厌机械的逻辑和教条的理论。
看待问题黑白分明,是非有度,缺少调和,有些偏激。
资金管理严格,毫无差错;把金钱看作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性格含蓄、温和、拘谨、保守,女性化,喜欢冷色调和静态的事物,思想超前,有远见。
比起果断的行动,更多的是思考,但也因此睡眠较浅易患神经衰弱。
酷爱大自然,爱护环境,他们追求宁静和谐的生活,厌恶尘世的繁杂,有陶渊明似的心态。
属于慢性子,不喜潦草、粗糙;他们为人诚实,呆板,但疑心较重,不易受骗。
集体主义观念较强,有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般说来,A型血人不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有意识地去适应以求安然相处。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力争做到完美无缺。对待成绩和各种评价,他们能够谦虚忍让,功利思想较为淡泊,与此同时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