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妈妈的话似乎很合理,但这样的话只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越来越不去发自内心地表述,而是随便应付一下,随便地抄抄写写、东拼西凑。因为在他们心里已经形成了 定势,作文就是这样编的、抄的、拼的。孩子们在写作上养成这种习惯,难道不让人们感到汗颜吗?洗脚风波有的家长就问了,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写好作文呢?我在这里讲讲我的一个学生吴倩写作的故事,从她的身上,你就会知道,要想“妙笔生花”其实并不难。
吴倩说她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件事记得特别清楚。学校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温馨五月,感恩母亲”的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一个主题活动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体会母爱。很多班级的老师都要求学生给母亲洗脚,吴倩的班主任也是这样的,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给母亲洗完脚后,写一篇作文说出自己的体会。
吴倩回到家里将学校的活动跟爸爸妈妈说后,爸爸和妈妈都觉得每个班级都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感恩母亲,而是在追随媒体宣传的活动。
“一家媒体报道孩子为母亲洗脚是爱母亲的行为,可是每个学校都开始追随这种风气,还有什么意义呢?”爸爸说道。
“学校举行这样的活动,初衷是好的,只是各个班级都要求学生这样做同样的事情,就让人感觉是在应付差事,失去了教育意义。”妈妈接着说,“倩倩,爸爸妈妈都觉得学校的 感恩活动很有意义,但是让你给妈妈洗脚来表达你的爱,我个人不是很赞成,你觉得呢?”
“可是老师让我们写作文的。妈妈,等咱们吃完饭,我就给你洗脚,我也可以给爸爸洗的。”吴倩笑着对爸爸妈妈说。
“爸爸妈妈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完成作业,我们也会配合你这样去做的。可是,妈妈觉得妈妈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不想假装着让你来给妈妈洗脚。只是为了完成作业给妈妈洗脚 ,这并不是爱妈妈的体现,只是让人觉得是在应付老师的作业。”妈妈温和地对吴倩说道。
“可这是我们老师让我们写的作业,同学们回去都会给妈妈洗脚,我要是没有写作业,老师会批评我的。”吴倩感到很为难。
“倩倩,妈妈并不是不想配合你,而是觉得这样的活动不合理,对于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去做。”妈妈接着说,“学校举行这样的活动很好,是希望你们也爱妈妈,可是, 爱妈妈不一定非要给妈妈洗脚啊。妈妈身体很好,而且每天的工作又不累,你给妈妈洗脚,只能让妈妈感到不舒服。要是妈妈每天走很多路,干很多活,每天很辛苦,你帮妈妈洗 脚,妈妈会感到很欣慰的。等到爸爸妈妈年龄大了,自己洗脚不方便的时候,你再帮爸爸妈妈洗脚,你说呢?”
吴倩似乎有些明白,但是又觉得这样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心里还是不能完全释然。
“倩倩,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人们对母亲的敬意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你有你的方式,别人有别人的方式,有人给母亲洗脚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情,但是我们没有必要 模仿别人也给妈妈洗脚。你可以按照你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你说呢?”妈妈想让吴倩真正明白。
“那我的作文怎么办呢?”吴倩是明白了道理,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向老师“交差”。
“你可以写你自己爱妈妈的方式啊。”妈妈说道。
“我有个提议,咱们今天三个人一起做饭,来为妈妈过母亲节,怎么样呢?”爸爸说道。
“好啊,妈妈你可以做别的事情,我和爸爸来做饭吧。”吴倩高兴地说。
“妈妈想和你们一起做,这样妈妈觉得更开心。”妈妈说道。
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一起做饭,吴倩和妈妈一起择菜,爸爸切肉。吴倩将整个做饭的过程和心理体会都写在作文里,她也明白了感恩的真正意义。
全班就吴倩一个人没有写给妈妈洗脚的体会。大部分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在洗脚的时候发现妈妈的脚很粗糙,妈妈每天很早起来为家里人做饭,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骑自行 车上班。通过给妈妈洗脚,自己才知道妈妈每天都很辛苦,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回报妈妈。
吴倩问了很多同学,真的给妈妈洗脚了吗?
有的同学说,妈妈才不要我洗呢,妈妈在旁边告诉我洗脚的过程,我按照妈妈的话写的作文。原来这位同学的作文是妈妈给“说”出来的。
有的同学说,从小到大都是妈妈给她洗脚啊,她的作文是打电话问同学的。
有个女孩说,我给妈妈洗脚了,可是没有什么感觉。我妈妈一直着急地说,快点洗,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就打了一盆水,妈妈把脚放盆里,我还没开始洗,妈妈就自己擦干脚 ,干家务去了。作文里的那些话,是自己想的。
原来没有几个孩子真正给妈妈洗脚,他们也并不能理解“感恩母亲”的意义。
我认为,吴倩的父母做得很好,他们没有为了女儿完成作业而去跟随老师的做法,他们也通过这件事情让女儿明白了什么才是爱、感恩。吴倩说从那时开始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 情,都不要去盲目跟随别人。有了这样的思想,吴倩比其他的孩子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自我生活的快乐。
★莫拒绝英才的挑战谁对谁错?
有一天,邻居小王带着女儿希希来找我。
小王说,希希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希希在课堂上得出的结果和老师的不一样,老师就在课堂上将希希数落了一顿。希希回来哭得很厉害,小王说她自己看了一下题目,觉得 希希算得很对,老师的答案是错的。
我就问,是什么题目呢?
小王将题目的大意说了一下:某商场节假日搞促销活动,买东西满五十元送三十元。一个女士想要买电饭煲一个,需要二百一十四元,裤子一条,需要一百五十元,牛奶一箱,需 要三十六元,问最少花多少钱才能把三样东西都买到。
小王接着说,老师给出的答案是(214+150+36)一(30×8)=160。
我问希希,你怎么计算的呢?
希希不好意思地说,将二百一十四和三十六加起来,是二百五十元,商场会送一百五十元,然后用这一百五十元买那一条裤子。
我说,希希的算法也很有道理。
小王说,我也觉得我们家希希算得很对。可是老师给出的答案比希希的要少很多,老师给出的结果是花一百六十元就买三样东西,希希要花二百五十元呢。
我说,这个题目看似和生活紧密联系,不过听起来有些奇怪,商场一般返回顾客的是购物券,而不是现金。
小王说,对呀,咱们经常去逛街,现在商场哪有白送现金的?希希当时对老师说,她和我逛街就是送的购物券,可老师说这是数学题目,和逛街没有关系。
我说,从理论上讲,老师的答案也没有错。
小王说,商场里哪有你买完三件后,再返回二百四十元的啊。我觉得希希的算法比较好些。
我说,你说得有道理,老师给出的答案从理论上讲比较省钱,但是在生活中,商场也不可能这样返钱。
希希说,老师说不能按实际的来计算。
小王说,希希说了一句商场都是返购物券的,老师就说希希肯定是平时特爱逛街,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计算,还会和老师顶嘴。
我说,希希的老师不应该这样说孩子,希希的算法也有道理。这个题目本身就让人感觉模棱两可。如果单纯从让学生灵活运用加减乘除法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解法是对的。在逛商 场时,这样的计算又是用不上的。
希希问,张阿姨,那我的对还是老师的对啊?
我不知道该怎样对希希说,在她的心里,只有一个答案,要么是自己的对,要么是老师的对,这种思维在她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