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这作者和书都非常了得!纪晓岚是清朝著名的文论家、史评家和思想家,主编《四库全书》,亲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皇帝的老师。这本笔记小说,是他晚年“昼长无事,追寻见闻”之作。从着手到成书历时十年,五改其书名。有人把它与《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并列,说它是古典笔记小说的顶峰。曾国蕃说它“众态毕具”,鲁迅研读之后说它“测鬼神之情况,发人间之幽微,
托鬼狐以抒已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孙犁先生也说:“它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
闻宇在读大学时,就酷爱此书。不过他看的是民国时期的版本。
改革开放前,此书被禁。出于喜爱和对它不公的反拨,闻宇从纪昀40万字、6篇中,选出了320余篇,约10万字的精粹之作,分成“官府内幕、俗世百态、恩怨情节、婢妾奴仆”等八辑,每辑约几十篇。每篇原文后附有注释和精彩短评,十分好读。纪昀曾被贬新疆四年,闻宇有意地选人不少反映大西北风土人情及军旅生活的篇章,读来格外亲切有味。199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过一次,深受读者喜爱,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1998年,闻宇又对此书作了补充修订,选、注、评都更加精当。中国青年出版社又慨然重版。
也是出于对此书的喜爱和弥补我对古文学的不足,我把新版又读了一遍。深感这个“绝调”选得精当,“弹”得响亮而又幽深,余音渺绵,其味无穷。从文学表现的特性上说以隐为上,所以我有时就把文学当成“隐学”来看。尤其是封建专制下的作品,作者必有许多隐情、症结、心痛处不便说出。故评析文学的人,任务之一就是把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语说出来。纪昀在一则短文中讲了个因“兄弟争于外,妻妾讧于内”而使鬼妖作祟于家并预告其家将亡的故事。闻宇一句评道:“内部破裂,这是一切庞然大物走向毁灭的第一步。”使人联想到大清帝国的灭亡不就是这样的么。人的年纪越大,文章却越写越短,这是个规律。纪昀千余篇的这部书,最长的不过千余字,最短的只有43字。语短情长,言少意深。不少千余字短文的含量,足够现在的写家弄出几十万字来。风靡西北的秦腔《三滴血(就改编于一篇四百字的短文。对这部充盈着尘世阅历的沧桑变化与诡谲奇异的旷世奇书,闻宇称它是纪昀一生“目逾万卷,胸有千秋”而成熟于生命树梢仅有的一枚硕果。对这样的文章岂可大意,闻宇兄是知名的散文家,有丰厚的古文学修养,又过知天命之年,故他的点评,惜墨如金,针针见血,也有不尽的蕴含和韵味。在我看来,说是可与纪昀的行文相媲美,也是不过分的。
2年1月11日。
遍地诗歌
读朱建信诗集《遍地故乡》
如果问!做一个诗人怎么样?
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更多、更强的声音肯定是,诗人不怎么样。他们说,现在早不是激情和浪漫的时代了,而是金钱和物欲空前膨胀的时代了。就是从大众对文学文本的排序来说,也是以读图为主的电视、电影在前,随后才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之类,哪还有诗的位置?诗已经过时了。有人甚至断言,诗将死亡。
朱建信是位军旅诗人,他写过不少优秀的军旅诗。进人不惑之年后,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哲思也更为深沉,语言的穿透力也更为强劲。人生的和人性的一些基本问题,社会和历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他的诗中有了更多的位置和表现。最近,他出版的诗集《遍地故乡》就是佐证。
建信用自己的诗证明!诗不会死去,没人能消灭诗,最起码他坚信这样。在他看来,诗是生活中的盐,诗是人生中的空气和水,只要生活还继续,诗就将活着。未来的人生会没有《幸福和疼痛"吗?会没有《伤悼和纪念》吗?会没有《独白或心语》吗?这三个书名号中的文字,是诗集三个小辑的名称。看看这些题目,大致就会知道有哪些内容。我想,不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哪里,人类情感中的晶体,思想莽原上的昙花,都将会永远跟随、引诱、并折磨着我们,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灵,构成了诗永恒而不死的生命。
不信,我借用其中的一首诗,来印证我的看法。
竹简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简在地下生长》中,他写道:怀抱着刀子的心事!历史的真相!与笋背道而驰!我沉入泥土!向下生长我在黑暗中向下生长!你们一定以为这是失节!是一种自私的逃亡!其实是一种守节的兵法!换一种路线-向上君不见,我变成简!遁入泥土!仍把我高贵的姓氏!高擎在头茂之上!在黑暗的深渊!升起竹氏家族的太阳泥土犹如时间!泥土就是时间!时间的牙齿!嚼碎骨头,石头!听不到一丝微响!但我不会死去!不会停止生长!向下-是为了向上。
我是你们祖先种下的雷霆!我是历史藏起的刀枪!我是简,竹氏家族的誓言!在时间的齿缝里向下生长!两千年后从黑暗中抽出地面!不是剑锋!就是火光。
这是首百余行的诗,我只是跳跃地引用了一些。诗人又这样写竹和舞:嫩"为百姓果腹固然欢乐!但让那些吃遍天下的大嘴!大快朵颐,馋涎流淌!无异于从自己身上割肉喂狼!竹子高风亮节卓然而立!做成竹竿晒衣裳!搭成竹楼暖梦乡!制成管弦响四方!却也被迫为一些丑陋嘴脸!粉饰太平,伪造辉煌。
诗人说,笋是简的“掩护梯队”,笋的“牺牲无法估量”,笋的痛苦、隐忍和伤口,比简“心头的刀口!更深,更长”。
读这样的诗,会感受到何等的力量,又是多美的享受。良心和无耻、忠诚和背叛、真实和虚假、善良和残忍、前进和倒退、经验和教训、形象和哲理、历史和现实、就是这样丰富而又饱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上个世纪初,一个日本诗人说过:“未来的文学,将失去大众的普遍性与通俗性。而且,与学问和科学文献一样,文学将引退到安静的图书馆一隅,只能求得少数读者。但作为文学自身来说,未见得不是一种进步。”
当前,我们远离诗、漠视诗、不读诗,是诗的罪过吗?我们自甘沉溺,不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操,也是诗的过错吗?诗人有诗人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问题。
建信在本书的后记中说:“一个被称为诗人的人,对土地和人民深怀感激之情是起码的。如果他的笔搬起的文字撞不出青铜的声音,至少该碰出几粒发热的火星;如果他的笔实在流不出血来,至少也该流泪才说得过去。以虚汗冒充眼泪,用干咳伪装哭声,捉笔者就应被诗驱逐或处决。”如果大家都这样来写诗,那诗就是人不能灭,天不能灭,自然也就不死了。
这就是他的对诗的理解和宣言。
我对诗的看法是,没有被语言化的诗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的。诗人只不过是用诗眼发现、诗心感悟、诗意写出它而已。诗一旦被写出,就是冰山的一角,潜藏在底下的更大也更有魅力。想想,这就是为什么短短的几句唐诗宋词,却能千百年流传不息的原因,或许这也正是诗歌的秘密。
如果再有人问我做个诗人怎么样?我说,不论什么时候做个诗人都是件幸事,因为诗人总是歌唱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有时候,他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痛苦的泪滴化为美丽的琥珀。
读完《遍地故乡》,再来看生活,我发现,那简直就是遍地诗歌呵。
2002年7月4日于兰州。
倚马信手得诗篇
序任清廉《鞍下小集》
端午节那天,将军让人给我拿来他的一摞《鞍下小集》的诗稿,说是自己这些年来随口编的一些顺口溜,让我看看,提点意见。我知道这是将军的自谦。
将军是重庆梁平人,一九五九年人伍,人伍时只有初中文化。将军在空军服役四十多年,维护过飞机,在师政治部干过宣传工作,在沈空政治机关当过十年干事,担任过航空兵团和师的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基地政委、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足迹踏遍祖国的东西南北。
可以断言,将军是个爱诗的人。不说别的,仅从这些人生简历和诗词的写作年代上,就为我提供了将军与诗的因缘线索,从中看出将军对诗词爱恋的久远和热烈的程度。诗集的第一首写于一九六零年元月,第二首写于一九九一年7月,其间时隔三十多年,其余的二十八首均写于一九九七年来大西北以后。第一首诗,可看作是他爱诗的最初证据;对于间隔的三十多年,我是这样猜想的,这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的壮年时期,对于事业心责任感强烈的人来说,正是倾其全部心力于正业的时候,将军公务繁忙,鞍马劳顿,类似琴棋书画这些雅好,只能退让,处于休眠状态"一九九七年以后,将军诗情勃发,收获颇丰,且质量上乘,这正合乎情理。这些诗作大部分收获于接近人生秋天的季节,因此,对人情世事的洞察和对情感、哲理的处理都日趋老成。而一九九一年的那首诗,正好可看作是连接时间大跨度两端的一次耀眼的闪射,也是勃发前的预兆。这些诗词当是他鞍马劳顿之余抒情言志的真实纪录,也是他钟情诗歌,苦心孤诣求索的必然所得。
从题材上说,将军的诗自然免不了对军旅生涯的吟咏,就是那些寄情山水,感评时世,怀亲念友,感悟人生之作,也大多与军旅生活、军旅情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正是诗集的鲜明特色。
我历来认为,读一个人的诗文,是了解、进人一个人心灵的最好方法。古人说“诗言志”,视诗为“心苗”。的确,诗是心上长出的植物,它的枝叶上当然要闪亮着作者的理想、信念、情怀、人性的光辉及大自然绚丽的风光色彩。
让我们沿着这些诗词走进将军的心灵世界吧。开篇是首写地勤机务兵生活的小诗,“透心浸骨雪加风”,“机下僵直频搓手”这两句,对于了解熟悉北国严寒条件下的机务人员辛苦程度的人来说,它的真情实感,它的形象直观,读来是让人倍感亲切的。虽有直白之嫌,却也无可指摘。真情实感、形象直观、毫不雕饰,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与魅力所在。而在《西进陇原》中,从“有家月不圆”的缺憾,到高歌铁马冰河,“挥戈固楼兰”的壮志,则细腻、准确而又完整地反映了将军从江南奉命赴西北边关的心路历程和常人心态,显得饱满而刚健。“有幸志弥坚,挥戈固楼兰”句,一个“固”字,跳出了类似“不斩楼兰誓不还”
倚马信手得诗
的老套,显得很有新意。我个人认为是诗集中最好的诗之一。在《过昆仑》中,将军发出了“欲知生命水,必得到戈壁”慨叹,这既是这首诗的诗眼,也是水对戈壁生命重要性的真知灼见。而“但愿雪无限,沙海无踪迹。”则是他对大西北美好的宏愿。在《壶口瀑布》和《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感》、《赠某基地知识分子群体》等诗篇中,将军借黄河壶口、戈壁胡杨等壮阔的自然景物,讴歌了中华民族在“九曲十弯阻无穷”中,“一泻千里人东海”的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我西北无数戍边将士“雄姿气若虹”,“壮我民族魂”的高尚而博大的情怀,充溢着饱满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
在《偶遇沙雨》、《戈壁即景》、《沙尘过境》等诗中,将军吟出了“风吹蔽日沙,雨打满窗泥”,和“西北黄沙卷地来”等不少佳句,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在《路南风光》、《九寨沟》、《丽江》、《黄果树》等诗中,将军则表现出身心融人大自然后物我两忘的快乐和轻松,对石林这样的自然景观发出了“当为无价宝,勿使失纯真”的呼吁,直指当下一些人对自然景观进行画蛇添足的时弊,具有很高的审美见地。在《胡杨》中,巍巍然挺立着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的铮铮风骨,让人不禁对干旱沙暴中的胡杨肃然起敬,要“但得风骨为脊梁”了。将军是在借胡杨写人的品格。读着将军在《老宅》前的“瓦缝捉稚雀”,“悬岩割青草”,“牛背涉深塘”回忆童趣的诗句,不禁让我想起了杜甫写儿时的“一日能上树千回”的意境,也能体会到作者面对老宅“梦回几许长”的心境。在《北约轰炸科索沃有感》中,将军对当今西方某大国的帝国主义本性和霸权主义嘴脸,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人权压主权,霸权欺人权。自由为何物,请君吃炸弹。”这对那些痴迷于西方民主和自由的人们是个善意的提醒和劝告。末尾两句,在轻松与幽默之下,是无比沉重的主题。
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的,因此,也叫诗人节。在诗人节里读诗是件雅事,能读到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悠远而又音韵铿锵的好诗,那就更是件幸事了。捧读、咀嚼《鞍下小集》再三,竟也惹得我神思飞动,不能自已,顺手写下了两首小诗:
将军襟怀有雅趣,
百忙丛中偷小闲。
身修心养沙成塔,
倚马信手得诗篇。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天籁与人籁,
感召而成诗。
第二首是我借古人和他人之手拼接而成,不敢掠美,特此说明。对一般人来说,进人人生的秋天之后,闲暇会逐渐地多起来。可以预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更丰硕的诗词之果悬挂于将军的生命枝头。
2年7月18日。
难得是精神
读许传功诗集《岁月如歌》
本来已有霍松林先生的序,我不应再多说什么了。但将军多次真诚地希望我也能写几句心里话。我想,不管是心里话,还是大实话,反正不能是大话,空话,更不能是假话。
我曾问过将军,他的第一首诗《从军记》中的“报国遂心愿”和“思绪万万千”,有哪些确指,也就是类似于“为什么当兵”的问题。将军坦诚地说,那时倒没什么更高的理想,就是想当兵,脱离农村,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饭都吃不饱呵,到部队起码有口饱饭吃吧。听了这话,我很感动。有些人,一旦大小成了个人物,有了点地位,就耻于再讲自己过去的窘迫,好像这会玷污了他的什么。
我想,将军是个实在人。那么,我也就写几句实在的话吧。
将军的诗,好读易懂,用空军的行话讲,就是能见度很好,且又有霍先生的序文在,对作品本身我就不再多说些什么了,只想说点深切的感受。
作为诗集的特约编辑,我曾多次认真地研读过作品,也曾多次坦率地和将军交换过意见,在对一些作品的修改中,将军也表现出了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美德,这也让我感佩。此外,也有过多次诗外的交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军对理想信念始终坚定如一,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坚韧顽强和奋斗不止的精神品质。
将军出身贫寒,兄弟姐妹五人,因家境困难,他十岁时才上小学。小学毕业后,父亲对他说,家里生活太困难了,初中就不上了。但将军心气高,决心继续读书。他对父亲说,放学以后就帮家里干活,假期去打工,不要家里负担。果然,将军用节假日打小工赚来的钱交了学费。初中二年级时就报名人伍了。娘舍不得他,一直把人伍通知书藏着不让他知道。直到人伍的头天晚上,他从县粮食局打工回家,才从大队支书的口中得到消息,他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往县城报到。这一去,就没让回来,当晚换上了日思夜想的军装,第二天就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