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谢放的二儿子从老家到北京来找父亲,请求父亲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当时政府部门正缺人手,而谢老的二儿子又有文化,要安排一个适当的工作并不是过分的要求,但是谢老却看到了另一面,他认为应当把儿女送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北京需要有文化的人,下面就更需要有文化的人,于是他劝儿子回到家乡去工作,听了谢老一番教诲后,他的二儿子很高兴地回到家乡工作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谢老的女儿谢飘在东北上学,由于她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第一次远离家门,自然在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条件很差。谢老便写信给女儿,向她说明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苦与甜的对立关系,告诉她苦尽甘来,先苦后甜,用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等道理。他用自己长征的亲身经历教导女儿在苦中锻炼思想、锻炼学业、锻炼身体,知难而上,苦中寻乐。他还教育女儿离家在外,不仅仅只接受父母的教诲,更应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从而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70年代末,谢老的小儿子谢亚旭年仅16岁,当时军医大学正招生,他本来有机会去上大学,但是亚旭受到父亲崇高思想的影响,决心去部队锻炼自己,他决心去参军,于是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谢老知道儿子的志向后非常激动,当即鼓励儿子说:“去艰苦的地方当兵很好,青年人就应多多锻炼,贪图安逸的生活,没有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将会一事无成。”
谢觉哉有个小女儿叫亚霞,特别爱看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但是她看书有个毛病,就是没有计划性,读书只凭兴趣,想看什么书,一想到就看,不想看时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且不太爱护书籍,在书上乱写乱画,涂得五颜六色,见到自己喜欢的插图,就撕下来,其他几个孩子也有类似毛病。谢老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藏书很多,但是孩子们没有爱护书籍的习惯,这些宝贵的藏书可就遭殃了。于是谢老就给孩子们写了一封公开信,订了一些爱护书的规则,并讲了几个古人爱护书本的故事。孩子们见后便议论开了,都觉得爸爸说得对。于是他们便开始行动起来,建立起一个小小图书馆,将各类书籍摆得整齐有序。从此,孩子们在知识的大海里欢快遨游,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从此养成了爱护书本的好习惯,从爱护书的好习惯进而养成了工作上的严谨习惯。
育子点拨: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谢老以自己在长征中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在苦中锻炼思想,知难而上。又对孩子们不爱护书本的行为进行了教育,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值得家长们学习、借鉴。
在这里,我们仅针对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知难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缺少一种逆境智慧:宝宝摔跤了,他本来不怎么疼(孩子的痛觉比大人要迟钝得多),可飞奔过来紧张得不得了的父母却让孩子猛地觉得自己应该大声地哭,然后父母抱着他又亲又安慰的场面令他觉得好满足,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只要摔着了,不管痛还是不痛,只管大声地哭,就能得到大人的疼爱。宝宝生病了,咳嗽发烧,父母更是紧张,不停地说“可怜的孩子”还不够,还怂恿孩子说:“你要什么,妈妈就去给你买。”孩子本来不觉得自己可怜,这会也被反复地暗示,觉得自己很可怜,或者本来也没想乘机让父母无条件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下他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不用白不用。
我们这么说,当然不是让家长或父母对孩子遇到的困难不予关心,更不是主张大人要想些办法来让孩子经历挫折。当孩子经历逆境时,大人仅仅是关心爱护是不足够的。如果我们能利用逆境来帮助孩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学习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逆境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恒心和毅力,容易半途而废,心理承受能力不高。这跟我们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有关。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爱,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和做法,家长和父母们可以借鉴一下。
1.当孩子生病时,面对面、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他的病情。
让他了解到底会发生什么,不要故意瞒着他,这样能让他感到你对他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信任的;找一些开心的事情和在医院里的孩子一起做,比如玩手指游戏、猜拳、讲故事等,减少他对挫折的不愉快记忆,以后他遇到同样的事就不会恐惧;在孩子病好了以后,还可以经常和他谈论生病的经历,分享他的感受。这些做法,可以减少孩子对生病、医院的恐惧感。
2.当孩子沮丧时,允许并鼓励他表露自己。
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描述事情的经过时,不要打断他,不要加以评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理性地给一些理由让他减少自责,比如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可能经历这种感觉;帮助他挖掘自己的长处,避免他因为一件过失而对自己全盘否认。让他感到你是爱他的和支持他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给他具体的建议,使他快点忘掉不愉快。
3.当父母离婚时,尽快地让孩子知道。
让孩子确信,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是父母双方对他的爱和关心是不会改变的;让孩子确信,他对于父母离婚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不乖,或者他有过失而离婚的;也可以和孩子谈论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了解他的感受并且表示理解,愿意和他一起努力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教子小径:
1.谢觉哉以自己在长征中的亲身经历教导女儿在苦中磨炼思想、锻炼身体,知难而上。
2.当孩子不爱护书籍时,谢老就给孩子们写了一封公开信,订了一些爱护书的规则,并讲了几个古人爱护书本的故事,以帮助他们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名人教子名言:
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
--英国谚语
一位仍无社会适应力,仍无成就可言的年轻人,最好尽量发挥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以培养自己的意志为上策。
--荣格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17.歌德--歌德爱儿子,以他独特的方式。
歌德简介:
歌德(1749-1832),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的写作生涯是从10岁开始的。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这期间,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歌德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歌德教子故事:
歌德对孩子的教育曾这样说过:“世上所有做父亲的都有一种真挚的愿望,就是想目睹本身所不能成就的事业被自己的儿子所完成,似乎他们想以此获得再生,并且好好应用前一辈子的经验。”对孩子的教育,这是一种矛盾。在歌德家里,这种矛盾常常发生在日常生活和艺术的影响之间。歌德的儿子奥古斯特6至18岁时,歌德对他的教育一直都是在这种矛盾中进行的。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热爱自己的父亲,向他公开自己的一切,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小奥古斯特也不例外。歌德白天去参加节目制作,但到晚上,他亲自动手抱孩子上床睡觉。他跟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感到十分开心。他用南瓜给他们做了个小精灵的头,小精灵的眼睛里喷着火星。
小奥古斯特是个发育健全,大胆,讲求实际而又有点粗鲁的小家伙。去做矿泉疗养时,歌德总是带着他。旅行期间禀性乐观的孩子对老伙伴的影响,往往比做父亲的对儿子的教育熏陶还要多。
孩子渐渐长大了,昔日的眷恋已不能把他们连在一起了,可是父亲对孩子仍寄托着继承父业的希望。
但到后来,歌德还是按照孩子的要求,让儿子进大学学了法律,尽管他因此显得不高兴。不过歌德又以这样的思想来安慰自己:比起文学来,青年时代他自己更多研究的是法律。
在儿子上大学期间,他给儿子的信是冷淡的,也是善意的,完全不带个人口气,常常显得十分枯燥。信中他从不说个人,也从不签名,而是非常客气地对儿子进行教诲,向他解释:为什么要求他节俭,为什么希望他多花点时间在写作上。
奥古斯特大学毕业,歌德向公爵呈信,请求公爵让奥古斯特工作,于是奥古斯特很快成为法庭陪审员。
这位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写了30多年的文学巨匠,为了儿子的发展,从来不让他知道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本质,从来不让他接近自己的作品,很少让他接触信,也从来不问他喜欢不喜欢这些。
歌德爱儿子,以他独特的方式。不久儿子就结了婚,歌德让他很早结婚的原因,就是想把他从杂乱无章、娇生惯养的生活中带出来,并改变他的生活。在歌德70岁那年,他写道:“我有点古怪,这既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不幸。我给周围人的东西,总是比他们希望的要多,即便少些,也很少有与他们的愿望不相称的情况。”
歌德的心看上去好像是玻璃做的:明亮、纯净,富有人情味,而且富于人性的火热,在他年事已高时仍是如此。
育子点拨:
歌德爱护孩子的方式确实是独特的,虽然他对儿子未来的发展存在着矛盾心理,但最终他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从这一点上看,歌德还是十分明智的。
下面,我们就从家长或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选择这点上进行一些阐述。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似乎总是牵儿女的手,孩子长大了实在牵不住,不得不松手了,于是就用心牵挂着,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家长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家长们的慈心善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有益的能量和养料。
有的家长由于某种原因,自己的理想抱负未能实现,便把这些强加给孩子,试图作为补偿,聊以自慰。于是不少人便将人生价值的筹码不可更改地压在了子女身上。“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没考上大学真丢我的脸。”相当多的家长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任由自己的意志来支配。
对于有些家长来讲,最看重的就是孩子们为家长争光了没有。为了替家长争光,孩子在寒暑假放弃休息;为考上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替家长争光,听觉欠佳,辨音能力低,也得勉强在家庭教师面前学琴;为了替家长争光,色弱的孩子在艰难地学习作画。孩子考学校填报志愿必须是家长喜爱的专业,如果专业与家长心意不一,家长与子女顷刻反目。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给的,你就得听从我的安排,在家长“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丧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有的孩子苦恼地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阳’,家长成天围着我们转,其实我们得无条件服从家长的意志,围着家长转。”
为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做父母和家长的可以这样做:
和孩子相关的事情,最好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也许孩子的选择不是很恰当,但只要是他自己做出的,父母就应当尊重。给孩子留出空间,可以在旁边陪跑,但不要插手太多。选择的后果也要由孩子承担,这样可以逐渐培养起孩子慎重选择、恰当选择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习惯。
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孩子自己的事,要多让他自己来决定,但是我们可以从旁帮助他了解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并使他明确自己做了选择,就要自己负责,承受结果。当孩子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的时,不要责怪孩子,因为受点损失让孩子学会慎重做决定,也是值得的。家长可以给出建议,但只是建议而已,在可能和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尤其是那些与孩子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主好了。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多鼓励孩子自己做事,容忍孩子做事的不完美;
让孩子自己制订计划,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