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的历史与夏朝同样久远,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后来商经过五百年而逐渐强大起来,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为什么从商王中丁时期以后,商王朝频繁地迁都呢?殷商灭亡后,其最具战斗力的“飞虎族”到哪里去了?玛雅文明难道真的是商人后裔创立的商朝文明的“续篇”吗?
商朝与玛雅文明
殷商末年,周武王率军攻入殷都朝歌。当时殷军主力正在山东一带作战,驻守朝歌的殷军仓促应战,结果在牧野全军覆没,帝辛自焚,殷商灭亡。据史书记载,当时在山东作战的殷军达二十五万,是殷商最能征善战的一支军队,被称为飞虎族。殷商亡后,这些人不甘臣服于周,于是在将军攸侯喜的带领下,夺海东渡……然而,此后再无消息。攸侯喜率领的二十五万殷人哪里去了呢?是被浩瀚汪洋吞没了吗?
1.商朝在玛雅的印记
正如大西洋东西海岸线轮廓能完美地契合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太平洋两岸的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竟然也存在着某种匪夷所思的文化契合。
在玛雅世界中,包括建筑风格、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方面,似乎都和商朝有着种种相似之处。
在尤卡坦半岛,最著名的玛雅遗迹之一就是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这座塔是严格按照玛雅历法、遵循宗教仪式修建的。
与埃及金字塔不同,玛雅金字塔是在锥形四方台上加建一个大殿,而不是纯粹的锥形体。他们建造的大殿是用来敬奉神灵的,而不是供奉帝王或安置帝王遗体的。这种类型的金字塔,其实与我国古代的“台形建筑”十分相像,如果对照我国的周公测景台,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更有趣的是,库库尔坎金字塔基座底部朝南的台阶处刻有“羽蛇”,但中国人一看,便知那是“中国龙”,所谓蛇的“羽毛”,不过是龙的鳞片而已。更重要的是,玛雅人建造金字塔敬奉鬼神、杀人殉葬等宗教活动,与商朝的宗教活动几乎无异。
我们再来看看玛雅人的天文历法。
玛雅人把一年分为13个月,一年260天,每个月20天,20天的日名都用不同的象形文字表示,而商朝也有这样的传统。玛雅人也有十二生肖,其中虎、兔、龙、猴、狗、猪六种生肖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阿兹特克太阳石历盘可以说是玛雅天文学的一大杰作,它的第二环内,有四个方框内雕刻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另有半圆形框内刻有龙头,其中五个圆点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无论怎么看,它都几乎与中国古代星宿学说类似。此外,玛雅人也有与天文学相关的太极图……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古代玛雅的人文环境与我国古代的人文环境非常类似,特别是与商代文明近似。
2.牧野之战留下的蛛丝马迹
商朝灭亡的时间与玛雅文明产生的时间就是“前后脚”的关系。这种时间的相接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公元前1046年初,在牧野大地(今河南淇县)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结果以周武王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结束了商纣王的统治,商朝灭亡了。
不过,“牧野之战”还有个重要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在大决战开始之前,商纣王曾紧急调拨远在山东作战的将军攸侯喜率部回师增援,由于路途遥远,没等攸侯喜大军返回都城,商纣王已经自焚归西。攸侯喜所率的25万商朝军队不愿归顺周武王,就夺海东渡,此后便杳无音信了。那他们究竟去哪里了呢?
3.移民美洲——假设和论证
我们假设攸侯喜率领这些殷商的余部去了中美洲,那他们有能力从海路进军美洲吗?
答案是肯定的。考古学家曾发现五千年前山东沿海居民出海捕鱼的遗迹。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已在黄海的海岛上有了殖民点。此外,在山东长岛还发现了四千年前的木板船。这充分说明,殷人在当时已经具备了远海航行的技术、知识和物质条件。
北太平洋黑潮暖流的存在,又将这一设想的可能性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源于北赤道海流的黑潮暖流,从台湾东部北上日本南岸向东,与常年顺风的西风漂流相接,至美洲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直达墨西哥海岸。一些学者认为,在东北太平洋上航行的木船一旦进入这股长年稳定的漂流带,是极有可能到达美洲的。为此,他们做了一系列探险试验。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率众驾驶八艘小船,从广东下海,随后进入黑潮,最后果然漂移至加利福尼亚。
从地理位置看,当时的文明古国中,中国距离美洲最近。攸侯喜率领的商朝余部为了逃避周武王的追杀,顺流漂到了墨西哥西海岸,是完全有可能的。
支持这个假设的证据还有许多。如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的《侯喜王歌》中说:“二十五族为兄弟,跟着侯喜过天之浮桥,途中艰难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逢冬复春。”现在看来,其中的“侯喜”应该就是攸侯喜将军,“二十五族”可能指的是攸侯喜所率部众,而“天之浮桥”是黑潮暖流。
如果我们把玛雅文明看作是商朝移民到达美洲后所创立的商代文明的“延续”,那许多关于玛雅文化与华夏文化近似的谜团,就都能顺利破解。当然,这个假设要想得到证实,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更加缜密的论证。
商朝的建立
1.商的崛起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因其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商侯。后来商人称其为“玄王”,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
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朝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经过五百年的发展,成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较为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而此时统治中原地区已达数百年之久的夏王朝渐渐走向衰落。
2.商汤的准备
商族在灭夏前尚处于氏族社会末期。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也早已产生,但相对于夏王朝的残酷统治来说要宽松许多。
商汤十分注重民心,对百姓施以仁政,《国语·鲁语》说“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淮南子·脩务训》更进一步说他“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商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有仁德之名,他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部族的百姓争相归附,出现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商的强大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时商的力量虽有较大发展,但相较于夏仍然显得十分弱小,商汤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夏。后来,夏桀将商汤囚禁了起来。
3.伊尹的计谋
商汤获释后,听从伊尹之计,离间夏桀与九夷族的关系,他恩威并施,一边用仁德感召诸侯,一边又用武力剪除夏王朝的羽翼。
成汤先后攻灭了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东)等夏的属国,又击败了昆吾国(今河南濮阳东南)。从此,商汤的名声越来越大,夏桀暴政下的百姓对他“心向往之”。远者怀之,近者来之,投奔商汤的人络绎不绝。
经过多年的经营,商部落的力量日益壮大。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以试探夏桀的想法。夏桀果然大怒,征调“九夷”等天下诸路兵马,准备讨伐商汤。伊尹一看夏桀还能调动九夷之师,认为灭夏时机还不成熟,马上劝成汤向夏桀请罪,继续向夏桀进贡。
一年后,夏桀的横征暴敛更甚于前,并且诛杀重臣,重用佞臣,使得诸侯怨声载道,众叛亲离。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实在无法忍受夏桀的残暴,便向商汤靠拢。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九夷之师都拒绝听命于夏桀。此时,夏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商汤和伊尹认为伐桀的时机已到。
4.顺乎天而应乎人——闪击夏都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他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行及百姓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之令,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至今仍流传的著名的《汤誓》。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誓师后,商汤从亳起兵,选良车70乘、敢死之士6000人,并联合各部落军队,采取大迂回战略,绕道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闪击夏都。
此时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作认真防备,“桀亡待汤之备”。因此,当商汤的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夏军逃至鸣条,一战即被商军击溃,夏桀逃奔南巢而死(一说饿死,一说病死,一说自杀)。《史记·夏本纪》云:“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夏朝宣告灭亡。汤回师毫邑后,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告祭上天,宣布商王朝的建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