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全面相互依赖的国际体系内,每一个国际行为主体都无法脱离该体系单独存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可以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补互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互相衔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首先,对外开放既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的竞争与交换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大市场更加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实现,更加有利于推动商品的规模化与社会化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迅速提高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让世界走进来,也让中国走出去。
其次,对外开放是发展生产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然要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表明,每一次科学技术都推动着一批国家进入现代化的行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新技术的传播及其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开放国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传播,才有机会加入世界现代化的行列。
最后,对外开放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只会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从正面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更好地振兴民族经济;对外开放,还可以从反面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失败教训等,使自己少走弯路,更快发展。
鉴于此,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开放是指:第一,就开放对象来说,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多样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关系;第二,就开放区域来说,首先从东南沿海创办经济特区开始,然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逐步从东南沿海到沿江向内陆城市和地区开放,形成全面开放的格局;第三,不仅要对外开放,对内也要开放,即对内搞活。
多层次开放是指:在对外开放的方式上,采取分步骤、分层次、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开放方式。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的开放,这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第二个层次是沿海港口城市、沿边城市和地区的开放,这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第三个层次是沿海、沿江开放区,这是商品出口基地和对外联系的桥梁。
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是指:通过对外贸易,对世界商品市场开放;通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对世界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和向外招标工程等,对世界劳务市场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和转让,对世界技术市场开放。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领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谋求市场资源,以运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
(三)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在不受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条件下,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外因,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内因,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外因必然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因是必要的,但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内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说的是外部条件的重要性,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是强调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同时,要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也必须对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开放中必须要有自主的立场、自信的心态、自立的能力、自觉的精神。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一条强国之路,是民族振兴的快捷途径,是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坚固桥梁,中国要走向繁荣昌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同时,要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指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平等互利,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何差异,都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由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是主权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所以这种经济交流必须是平等、互利的。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呢?第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第二,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果只把希望寄托在国外的某些援助:上,不可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第三,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和目标,量力而行,决不能受制于人;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发展对外经济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根据目前中国国情的特点,中国采取多渠道、多样化地发展对外经济,这对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也称为“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在节约社会劳动的同时增加生产总量,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纽带和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国际条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弥补中国国内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资源分布天然存在不平衡性,几乎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对外贸易则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将国内相对富裕的资源向外输出,从而获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能够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国家、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某一个国家会在生产同类产品时较其他国家相对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拥有这种有利条件的国家可以通过国际的交换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中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就是希望利用国际分工,生产出口本国居于优势地位的产品,同时换取国内需要而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取得最优化的经济效益。
(3)能够扩大国内的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急需大量增加就业机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的交换可以不断拓展新的生产路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扩大劳务输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出口贸易和劳务输出是国家获取外汇的主要来源。
(4)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通过产品出口,让本国产品在广阔的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经受检验,促使其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改进、提高,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常见形式有商品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技术贸易。
2.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证明,任何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中国也不例外,需要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积累本国资金的同时,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具体来说,利用外资是指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利用外资可以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弥补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发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尽快提高本国生产率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利于加快国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外商的生产投资,扩大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外汇的储备。
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包括:
(1)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包括引进外资企业(外商独资),即吸收外国资本到国内来开办企业;举办合营企业,即与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境内共同开办企业;
合作经营项目,即与国外投资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共同从事的一种经济活动,各方按照合同规定分享经营成果(产品或收益分配);合作开发自然资源,即出让本国部分自然资源,吸引外国资本进行开发,双方按照合同规定进行产品分成或分享收益;补偿贸易,即由外商提供技术、设备,由本国提供厂房或场地,共同从事某项产品的生产,并按照合同规定的数量、价格、交货期及其他条件,以产品偿还外商所提供的技术、设备价值和利息。
(2)借用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如世界银行贷款、联合国所属机构的各种基金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等。主要用于支援特定项目的建设和中小企业改造,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外国政府贷款,即外国政府为支援某些特定项目的建设所提供的有息、无息优惠贷款;出口信贷,即外国政府为扶植出口贸易而发放的信贷;民间银行贷款,包括银团贷款、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
发行债券或股票,即通过发行各种债券和股票,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
当然,资金流动是双向的。中国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也鼓励和支持有相对优势的各类型企业对外投资,以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份额很少,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国的企业生产水平在国际化竞争经营中能力非常有限。
3.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进出口贸易当中的一项内容,属于国际间技术交流的范畴,是技术发展国际化、商品化的必然趋势。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指引进国外先进成套的器材或设备(也称为硬件:技术),以及配套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经验(也称为软件:技术)。具体而言是指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例如,新的工艺操作规程、设计图纸、数据和配方等专利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新型优质材料;建立相关的技术咨询、评价、审定和维修,以及帮助掌握专门技术等各种技术服务。
科学无国界,开展对外技术交流是当代世界经济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要。中国目前还是一个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可以缩短技术发展的进程,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节约资金和时间;可以有效地加快产业结构的改造转型,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培养新型人才,提升本国的科研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从中国国情出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应遵循以下几点主要原则:一是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引进,不是盲目地跟从;二是引进关键的、重点的技术软件和相关技术知识设备;三是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四是要真正能够消化、吸收、利用和推广引进的技术,并能向创新的路径发展。
4.发展国际劳务合作
国际劳务合作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某种形式向另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政府机构提供劳务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提供劳务的一方称为劳务输出方,也叫受聘方;接受劳务的一方称为劳务输入方,也叫聘请方。其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纯派出劳务人员为聘请方服务,这种形式输出方除提供劳务外,不投入任何费用,不承担任何风险;另一类是通过承包对方工程项目的形式向聘请方提供劳务,输出方要对工程的部分费用和工程负责,承担风险。
劳动力在国际的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互惠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国际劳务合作的作用在于加深了生产的国际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速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的变化;促进了劳务输出国与劳务输入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是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经中国商务部批准的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有组织、有管理地向劳务输入国派遣其短缺的劳动力,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既有利于缓解劳务输入国个别行业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提高其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中国与劳务输入国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相互合作,它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输出,所以称为对外劳务合作。通过对外劳务合作方式出境务工的中国劳务人员,在境外工作期间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和谐共处;在合同履行完毕后返回中国,不给劳务输入国造成就业和移民压力。
目前,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外劳务人员超过73万人次,主要分布在日本、新加坡、韩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美国、毛里求斯以及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以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劳务为主,同时也有部分设计咨询人员、计算机服务人员、海员、民航空乘人员等高级技术劳务人员。
三、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由来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而言之,就是说当今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以下三个层次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第四,国际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目前,经济全球化仍然集中体现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四个主要方面,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与承担者。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逐渐融为整体。经济全球化涉及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配置,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极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获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落后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所以,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具体的国家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任何国家、地区都无法完全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中国企业很多启迪和借鉴。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促使中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
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制度?
2.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导地位?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4.当代中国为何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5.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
6.计划经济的含义及历史作用是什么?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7.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8.当代中国对外开放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0.请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证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