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了就要认错
当你做错事时就勇敢地认错,不要因此做些无谓的辩解。“失败乃兵家常事”,这根本就不足为奇。而且,当你勇于承认时,你往往会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好处。
我国有一家彩电厂,一次一位用户来信说:“正看着电视,突然在荧光屏上出现一道白烟,随即图像消失了。”工厂经检查发现问题发生在进口的滤波电容器上。有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一年共卖出电视机8万台,其中有40台出了毛病,返修率不过万分之五,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然而,厂领导却认为,对厂里来说是万分之五,对用户来说却不可接受。因此决定把卖出的8万台电视,全部为用户换下滤波电容器。但是,这8万台电视机已销到28个省、市、自治区,都挨个换下电容器谈何容易。有人主张给找上门的修,没找上门的就算了。厂长不同意,他们组织该厂在全国的126个维修点出面,在当地报刊电台上登广告,请买了这批电视机的顾客一律到维修点,免费更换电容器。
最后经过核算,厂里拿出100万元作为修这批电视机的费用。表面上看,他们虽然在经济上受到一些损失,但却赢得了对用户负责、质量第一的好名声,从而赢得了更高的信誉。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虽然做错了事情要承认错误,但这其中也涉及这样的问题:认错的艺术。有关专家给出这样的一些意见:
1.时机的选择。这是个重要因素。如果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你就应该立刻去道歉。当然,当对方心情愉快、时间充裕的时候效果是会好一点的。但比如说,你今天犯错了,隔了几天才认错道歉的话,也未免太不应该了。因为,事情过后你再去道歉,人们往往会怀疑你的真诚度。
2.认错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认错本身就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示,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大可不必为此一蹶不振。
3.态度要诚恳,要坦率。当你有某件事想要对方谅解时,态度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坦率地向他说出这事情的缺点、错误,并表示改正,这才能证明你希望获得谅解的决心。
4.敢于承担责任。既然是你已经做错了,就无需掩饰,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才是获得谅解的最好办法。推卸责任或避而不谈,只能适得其反。
除了上面的几个方面外,我认为,我们除了要在口头上有所表示,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来弥补。
通常,某家公司在开会前,都会配给出席者一些资料,但有一次却漏印了部分的资料,而这错误是因为负责影印的新进职员忽略所致。虽然这一部分资料对会议的进行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阻碍,但这位新进职员将会受到上司的指责,这一点是毋庸赘述的了。
但是,这位新进职员却对上司说:“请你把资料再借我一下。”并且表示要重新影印,把完整的资料送给出席会议者。
这时,上司对该职员的能力重新作了肯定。这是因为不只是道歉,而且他想办法要补救的态度,令上司觉得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诚意。当然,他并非有意这么做,但结果却给了上司一个好印象,因此可说他做了很好的自我表现。
对于犯错,当然是可免则免,这就要求在工作时,我们都应该小心对待,不应粗心大意,但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错误,你还可以这样对对方道歉:“真是对不起,我知道不论我如何抱歉,也无法求得你的原谅,但是我希望有补救的机会,不论任何事我都愿意做。”相信当你这样表示的话,对方多半都会原谅你的,当然,你必须是真诚的。
拿得起来放得下
常人都乐意听好话、听表扬、听奉承话、听恭维的话、听鼓励的话、听抬举的话。听到这些话,不论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虚情假意的或恶意的,都喜欢听。也不论他是这话的直接发出者还是转述者,你都喜欢他。总觉得耳顺,心中舒服,脸上有光。
与此相反,常人总是讨厌听批评指责的话,讨厌听不满自己的话,讨厌听指出自己失误的话。不论这些话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有意中伤的都讨厌,都不愿意听到。他们如果是这些话的直接发出者你会讨厌他,恨他,甚至可能恨他一辈子。他如果是这些话的转述者,你也可能讨厌他、恨他,认为他是赞同这些话的。听到这些话总觉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脸上挂不住。
殊不知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种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
面对批评和赞扬,人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的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觉得丢脸、难堪、悲伤、恼火而生气,而在得到赞扬时,会有振作、兴奋、自豪、惬意、快乐的感受。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挨批评是件舒服的事。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批评看做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逆耳”。
从理智上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遇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
这种经历和体验,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为什么单和我过不去”;“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有什么权利批评我”;“我哪里得罪了你,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
因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顶撞几句,也可能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发雷霆,也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把你们之间的情谊打上句号。
然而,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育善意的劝告,以及可能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说自己以“完人”自居。这显然害多益少。
走出这一陷阱的办法,单靠笼统地告诫自己下次要虚心接受批评是缺乏约束力的,而应该把问题具体化,并分两步来解决。
1.要耐心倾听批评。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时,你既不要急于反驳、辩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既不要轻易断言批评者怀有恶意、敌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对人不对事而大动肝火,也不要惊惶失措、再三道歉,或无地自容,低声下气,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而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认真而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批评,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出他批评的大意,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在倾听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这样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别逃避,别发火,别害怕,听完再说。”当然,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不习惯,甚至感到委屈、窝囊。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说来,批评者并不能从批评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可能还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评是诚恳、善意的,则利于你改正缺点或错误;相反,如果他出于恶意、敌意、动机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于你早做准备并寻找对策。怕就怕别人对你早有意见,心怀不满,表面上又对你一副笑容,明着赞扬,却在背后搞鬼,或在关键时刻突然对你发难。
2.要学会接受批评。
要是你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惯于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拒绝、逃避批评,那么,将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没有批评人家的权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够接受批评的胸怀。其次,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
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缺点、错误,批评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绝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担忧接受批评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下次也许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3.要有接受批评的智慧。
要是别人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对,你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理解;如果别人批评错了,你也宜先表示谢意,然后再做必要的解释。
至于对那些为了发泄个人的嫉妒、怨恨,纠缠早已结束的往事,或怀有其他恶意的批评者,你当然既有权提出正告,也有权拒绝接受。
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至什么是人、什么是宇宙,小如单细胞的变形虫和原子核等问题,都有人喜欢夸口说:“我最在行了!”会这么夸口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内涵。
有些事物越研究反而越迷惑,所以,谦虚的学者不会轻易地承认自己在行。如果事事夸口,无异于承认自己的研究不够成熟。
欧几里得在几何学下了“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一直线”的定义,可是,由平面的地图上所标示的飞机和轮船的航线来看,却是以曲线为最短距离,直线反而是长距离。为什么呢?因为地球是圆的。
所以,惟有当实测面是平面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定义才能成立;相反的,若物体为球面时,这个定义就无法成立了。
“柱子是天花板的支柱”的定义也是如此,若以有平面的天花板的立方体建筑物为前提,这个说法就可以成立,因为,天花板和柱子可以区别出来。
相对地,若是拱形的建筑物,天花板和柱子的材料及结构都相同,就分不出何处为天花板,何处为柱子了。
“界限”是人类为了方便而确定的,自然本身并无“界限”,就好像候鸟会因季节而飞越国境,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而草、树、虫也都不受界限的束缚。
“定义”也是为了行事上的方便而定的,因此,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等方位,事实上在地球是根本不存在。
将虚像看为实像,且深信不疑,这就如同一则故事一样。
当释尊住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时,有一个愚者站在池塘边,忽然看到水面上映着自己的影子,就高声叫道:“救命呀!”
附近的人们纷纷赶来,问他发生什么事。
他回答说:“我溺死在水里了!”
大家迷惑地说:“胡说!你怎么会溺死在水里呢?你不是好好地站在这里吗?”
他走到池畔,用手指了指水面说:“我不是已溺在水里了吗?”
大家听了笑着说:“你真笨!那不是你,是你的影子,你看我们的影子不是也在水里吗?”
他仍然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也溺死在水中了,谁快来救救我们呀!”
他又叫又跳,最后发狂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过于固执,迷信错误的道理,而不知悔改,不但难以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甚至会误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必须明辨虚实,避免以虚代实而产生错误的看法。当爱因斯坦遭遇到问题时,在尚未了解真相以前,他从不轻易地下断言。
一个贤明的人,绝不会摆出一副“凡事都懂”的姿态,他会在深思之后,再以谦虚的态度做判断。
泰山不让土壤才成其大
“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其意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也是忠告世人要经常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古代帝王为警省自己,在身边的座位左侧放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把这种器具用来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态,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妄想和杂念,便会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骄狂傲慢之心,处于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会像欹器一样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设法陷害,那么这个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俗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此话是说:泰山如此之高大,也不拒绝接受一土壤故愈成其高大。自然界这样,人类也是如此,只有不知满足,虚怀若谷,大度能容,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图削弱秦国的势力。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表说:
“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
“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涌进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对此“容人之法”,许多名家所见略同。
《韩非子》有:“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富。”
《管子》中载:“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可见,一个有志成大事的人,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虚怀若谷,有包容一切人、事、物的雅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其远大抱负。
谦虚可以保身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是老子教诲孔子做人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因此,谦虚在中国人看来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美德。
谦虚作为一种美德,懂得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友善和关照,从而为将来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谦虚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也是每个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备态度。只有谦虚,才会不断地要求上进,才会妥善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会使别人器重你,才能达到你所要的目的。谦虚也是一种廉价的人情投资,可以反而得到你平常所需要而得不到的回报。汉代的学士张良就是因为具备了谦虚的美德,善于用谦字铺路,所以得到了《太公兵法》,为日后发达铺平了道路。
在中国人看来,谦虚的魅力是无穷的,在人际关系上作用巨大。在人际关系上,谦恭具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