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之前一定要权衡利弊
人们办事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和获得某种利益。如果在办事的过程中,能达到利益平衡,甚至让对方得到的更多,这显然是办事的一种比较好的套路:如果不懂得权衡利弊,仅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办事会困难重重。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死了之后,神让他去参观天堂和地狱,以便让他比较之后,做出归宿选择。他到了魔鬼掌管的地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因为地狱里面装修得富丽堂皇,桌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只见这里的人虽然面对着满桌的酒肉,却在他们的眼中看不到快乐。原来,他们每个人的手臂上,都绑着三尺长的筷子,这么长的筷子让他们吃食时会感到很费劲,够不着自己嘴。
他转身去了天堂。这里的景物和地狱里是一样的,同样的食物还有三尺长的筷子。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而且还高兴地唱着歌。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却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呢?他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看见了天堂里的人不是把夹到的食物放到自己嘴里,而是放在其他人的嘴时。这样,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食物。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天堂和地狱最明显的区别。在天堂里,每个人都想着别人的利益,从而自己心得到了益处,而地狱里的人则非常自私,不肯送食物给别人,所以自己也忍受着饥饿。其实,办事也是一样,当我们手里拿着一束花的时候,花总会枯萎,然而,当我们把它送给别人时,至少能在对方的欢快里感受到花的香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在办自己的事情时,常会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办事之前一定要权衡利弊,把握尺度,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
东汉光武帝时期,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风度、容貌、品德,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说:“我正要筹划办这件事。”没过多久,宋弘就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光武帝对宋弘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说:“古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臣子宋弘有妻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在当时虽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违背了情理。难能可贵的是,光武帝办事能够权衡利弊,灵活处理了这件事情,他懂得一个人办一件事,必须要权衡利弊,应该多为别人着想。
虽然办事都是为了追求和获取某种利益,但如果只是单方面的获得,肯定不利于办事成功,如果只考虑自己有利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这种办事态度就不利于办好事、办成事,即使已经获得了好处,也只是暂时的,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有一个家属院,南北长约1.5公里,家属院的东边是一条公路,公路与家属院中间隔着一片沿街商业楼,对面有学校、医院、市场。人们从家属院到公路对面,必须绕一个人弯,每天都要多走不少冤枉路。后来,家属院东边的沿街楼来了一家开海鲜酒店的,很多人都说这老板肯定得赔本,因为这个地方虽然靠公路,却并不留人,做买卖的在这个地段几乎都不挣钱。但这个老板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仅在这儿开酒店,还把相邻店也买了下来,并开始装饰房子。令人奇怪的是,他把其中一间房子的墙给砸了,改成一个家属院通往公路的过道。住在家属院的人上班下班接孩子都开始走这条过道,老板很和气,慢慢地和大家都成了朋友。在他那儿放些东西、留个话儿,有时孩子放学家里没人便在那儿等着做作业,老板一概热情接待,并且规定凡是家属院里的人来吃饭一律九五折。谁也不曾想到这家酒店的生意会那么好,每天到吃饭的时候,门前的车停不下,就停到别的地方去;有时桌子没了,可还要在那儿等。这样的店,这样的生意,在这个城市里也是少有的,有人说是菜好吃,有人说是服务好,反正大家都爱到那儿去,有时在别的地方办完事,大老远的还得到这儿来吃饭。
老板挣了一些钱的时候,就把这个店面卖了,去租了一家大型饭店,买这个店面的老板依旧开着海鲜酒店,刚开业时,他也进行了装修,所不同的是,他把先前那个老板砸开的墙又给砌了起来,酒店便多了一个单间。新来的老板人很精明,凡是有利于生意的事,他都努力去做,但不知怎么生意却并不好,渐渐地门前冷落,车马稀少,生意一天天衰败了。眼看就要关门了,老板不甘心,就去问原来的老板。他说:“我和你是在一个位置开酒店,我的厨师不比你的厨师差,为什么你挣钱,我却赔钱?”原来的老板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应该牢牢记住,钱是装在别人口袋里的。做生意要仔细权衡利弊,给足了顾客好处,你才能获得利益。”老板回去想了半夜,终于恍然大悟,第二天便叫人把那面墙给砸开了。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了爱心,人人都想着自己而没有顾及他人,生活也将变得冷酷无情。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须为他人的利益着想,给他人以方便,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利是不可缺少的。正因为利益的均衡,才能让各种事情顺理成章地进行。
深入了解帮你办事的对方
要想与对方顺利办事,必须深入了解交际对象,了解对方的性格、身份、地位、兴趣,然后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攻其虚,得其实,这样办起事来才能进退自如,成功有望。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把本该办成的事办砸。
(1)不能忽视对方的身份地位。
无论在哪个国家、什么时代,人们的地位等级观念都是很强的。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说话的语气、方式以及办事的方法也应有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什么人都是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贱。尤其当对方是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会认为你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因而他不喜欢听你的话,不愿帮你的忙,或者有意为难你,这样就可能阻碍了自己办事的路子,使所办之事遇到障碍。
聪明人都是懂得看对方的身份、地位来办事的,这也是自己办事能力与个人修养的体现,平常我们所说的“某某人会来事”,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才智上。这样的人不只当领导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不讨厌他,这样,他们办起事来就比较容易。
(2)看准对方的性格,投其所好。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喜欢听奉承话,给他戴上几顶“高帽”,他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帮你办事;有的人则不然,你一给他戴“高帽”,反而引起了他敏感性的警惕,以为你是不怀好意;有的人刚愎自用,你用激将法,才能使他把事办好;有的人脾气暴躁,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跟他说话办事就不宜拐弯抹角。
所以,与人办事,一定要弄清这个人的性格,依据他的性格,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恶才会对办事有好处。
对方的性格,是我们与其办事的最佳突破口。投其所好,便与其产生共鸣,拉近距离;投其所恶,便会激怒他,使其所行无法按我们的意愿进行。无论跟什么样的人办事,我们都应首先摸透他的性格,依据其性格“对症下药”,就很容易“药到病除”,办事成功。
外交史上有一则轶事: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作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
(3)观其行,知其心。
通过对方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得更真实、更微妙的内心想法。
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懂得心理学的人常常通过人体的各种表现,揣摸对方的心理,达到自己办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