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51200000049

第49章 战后德国文科中学的发展与变革(7)

实行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的法国与英国不同,其免费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天主教会把办教育看做慈善事业,规定不许索取学费。大革命中,更是强调免费教育原则。19世纪初建立公立学校,对某些贫穷儿童实行免费教育。从1816~1848年,由政府支付的初等教育经费从5万法郎增长到35万法郎。1833年的《基佐法案》规定公共教育经费由地方、省和国家三方负担,国家要求地方每法郎税款抽3生丁(即3%)作为教育经费,不足部分由省每法郎税款抽2生丁(即2%)来补助,缺款部分由国家负担。1881~1882年的《费里法案》强调公立学校的免费原则,宣布公立小学全部免费,教师薪金由国家负担,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小学教育经费由1877年的2471万法郎增加到1899年的9400万法郎,1936年更达到14亿法郎。中等教育的免费稍迟于初等教育。在1870~1930年间,国立中学由国家负担经费,省立中学基础班由地方负担经费,短缺部分由国家和省补贴。1929年的财政法令规定免除部分学校的学费;1933年后逐步扩大到免除所有中等学校的学费,全由政府负担;1945年国家教育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8.42%,政府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

德国早期的义务教育不是免费的,但贫苦儿童可以得到教会与地方当局给予的适当补贴。1850年普鲁士《学校法草案》规定,国民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教师享受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学校经费由地方分担,国家给予必要的补贴,教师工资由国家开支,学生免交学费。,然而,真正的免费教育是在1885年政府增加了2000万马克的教育拨款后才实现的。

1870年德意志统一以后,德国政府教育经费投人持续增加,在1871~1877年间,教育经费从150万马克提高到650万马克;1880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890提高到1.9%;1913年,用于教362育的费用达到12亿多马克,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占国民收入的2.4%,仅次于国防开支。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宪法规定对全体国民实施义务教育,儿童自6岁入学,接受8年义务教育,职业义务教育到18岁。在18岁以前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包括免交学费和书本费,家境困难的学生还可申请生活补贴。在纳粹德国时期,全部学校教育的经费都由国家来承担。

沙俄政府创立的高级学校,基本上是以官办形式出现的,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初级学校由教会或个人承担,这是彼得大帝改革时期确立的制度。以后,政府投资的比重逐步增大,1786年的《俄罗斯帝国国民学校令》规定免费教育,学校经费由国库、地方贵族和商人分担。1804年颁布的《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规定,堂区学校由地方出资兴办,县立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提供,其他费用由地方负担(捐款及征税)。中学由国家提供资金。上述学校均实行免费教育。职业学校全系官办。1864年的法令规定中小学下放权力由地方当局兴办,办学经费由地方当局筹措。

日本187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1)学生的学费;(2)捐赠款、学区筹集款和各项存款利息;(3)国库补助费。三者中以前两部分为主。1879年《教育令》规定公立学校经费主要从地方税中支付。

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删除了国家补助小学教育费的条款,从此,小学教育费全部由学费和市町村负担,市363町村主要靠地方税补助。1886年《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校的费用主要靠学生的学费和捐赠款。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政府于190年3月公布《市町村立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明确了国家对教育应负的职责。

1900年修改后实施的《小学校令》,原则上取消了征收学费的制度,而由市町村费和国库补助金支付教育经费。从此,日本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然而国家大规模投资教育是从1918年的《市町村立义务教育经费国家负担法》颁布以后才进行的。颁布这一法令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市町村日益增大的教育负担,由国家负担小学教员的部分工资。从此以后,国家负担教育经费的比重开始明显上升。尤其是1940年《义务教育费日本近代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国家负担法》颁行后,国家负担教育经费的比重上升更快。市町村小学教员工资的一半开始由国家负担。

就我国来看,清末学部成立后,规定其经费由各省逐年解拨,数目则以省份大小确定。大省每年解银5万两,中省每年3万两,小省2万两。但当时实际的情况是清政府财政拮据,地方封建军阀势力割据,大多对解拨银两的要求不予理睬,造成学部经费及全国教育经费一直紧张的状况。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创立民国,民国政府依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标准,一般中小学经费由省市县地方负担,大学经费由中央负担,省立专门学校由省负担。但因基础薄弱,拨给教育的经费很少,难以维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袁世凯篡权后,有限的教育经费又被各地军政、财政当局侵占拖延,教育财政不得不靠借债维持。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民国四年(1915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的五年问,教育部曾借外-债十多次。不仅教育部如此,各地更是饱受经费短缺之苦。

对于地方教育及学校经费,教育部指望当地财政给予保障,但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扩大地盘,很少或根本不顾及教育。因为军需浩繁,教育经费经常被挪用。到民国七年,地方学校因经费困难,师生生活艰难而抗议、****之事时有发生。1918年10月,湖南省教育经费连续数月无着,师生员工生活困苦,人心激昂,省公立商业专门学校、省立第一师范等五校校长联合向省长张敬尧辞职,并决定于11月3日省教育会开大会,一律停课。教育部为此两次电请张敬尧设法救济,以维持学校。与此同时,又因陕西省教育经费缺乏,电催陕西督军、省长设法拨款接济学校。但教育部的要求往往被各地军阀以种种理由推托或回绝,甚至置之不理,以致各地教育经费越来越困难,教育界普遍感到维持艰难。自1919年起,教育界发起“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要求国家指定确实款项,如关税、盐税余款等,以为教育经常费及预备费,并要求有切实的保障。

次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还曾通过“教育经费独立”的决议案。但这都无碍于当局对教育经费的挪用和拖欠。1920年12月,北京政府决定征收所得税,拨作“振兴教育、提倡实业”之用。又公布《所得税拨充教育经费酌定分成办法》,决定七成拨作教育经费,三成拨作实业经费。但当时所得税根本无法推行,这种分成办法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教育经费依然无着,各地索薪罢教事件层出不穷。1927年蔡元培主持大学院时,曾提请政府通令全国财政机关,“嗣后各省学校专款,及各种教育附税,及一切教育收人,永远悉数归教育机关保管,实行教育独立会计制度,不准丝毫拖欠,或擅自截留挪用,一律解存大学院,听候拨发”。1920~1931年又一再通令“保障教育经费独立”,并于1931年5月颁布了《地方教育经费保障办法》,规定自当年起“各项新增地方捐税,由省市政府酌定,提留若干成,作为地方教育经费”,“现有教育经费,必须用于教育事业,无论何人及何项机关均不得挪借或移作别用”。然而,这些电令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国民党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拖欠、挪用、停发依然如故。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总额的比例每况愈下,战前每年占总预算一般是3%,抗战开始的1937年是4.29%,1939年降为2.31%,1940年为2.4%,1941年为3%,1942年更降为1.64%,抗战胜利的1945年为1.67%。地方当局致力于征兵征粮,无视教育事业,挪用教育经费之事更是司空见惯。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从近代西方各国教育行政的发展看,必要的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而教育经费又大多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就我国而言,近代战争连绵不断,国库空虚,国家无力承担必要的教育经费,而地方封建政府忙于争权夺利,更不愿投资于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最终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类推荐
  •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奇妙环境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奇妙环境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寻找答案,念书或是探索的行动,也是出自于一种好奇心。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其中探索架构最浓厚的,莫过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传说故事,内容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 小耕读记(第1辑):亲情笔记

    小耕读记(第1辑):亲情笔记

    本书适合10-16岁青少年读者阅读,“小耕读记”是一个“孩子”的读书秘籍,这个“孩子”是众多编辑、学者和教育家的化身。本书按照“亲情笔记”为主题,搜罗该主题下获得全国大奖作家的经典短篇小说或散文,6个作家6个作品:杨绛《我们仨》、萧红《我与祖父》、殷健灵《我拿什么还你,外婆》、彭学军《油纸伞》、林彦《你是一座桥》、任大星《三个铜板豆腐》。全书按主题编排的方式,以“小耕私储备”“我打赌你不知道”“煮酒论”“小耕搜罗记”“时光果实”等多种方式“精读”每一篇文章,让小读者轻松深入了解作家和作品,让“作家”和“经典”不再神秘,同时可以指导小读者如何进行主题写作。
  •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感恩故事(小学生爱读本)

    伴随小学生成长的感恩故事(小学生爱读本)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的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生感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愉悦和温暖。感恩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素质、一种品德,更是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正确理解。而这一切,正是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感恩是对爱的自主表达,是一股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这样的力量足以为孩子涤荡心中的尘埃,照亮前方未知的路途。
  • 资产评估基础教程

    资产评估基础教程

    本书分为3篇共11章。第1篇是概论,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评估概述、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第2篇是实务资产评估,主要内容有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长期投资评估与其他资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评估实务的概念、理论依据、评估思路和基本方法;第3篇是资产评估工作,主要内容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资产评估的相关知识。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中穿插足量的事例进行说明,各章后附有习题和案例,为专业实训模拟奠定理论基础。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如财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科书,同时也可作为从事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自学和培训参考书。
  •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大明星时代

    重生之大明星时代

    吴枫从地球穿越而来,随身携带着神秘系统。这世界如游戏?任他随意更改?在这个世界他有多重身份:电竞之王,文娱之光,影视天王,歌坛之神以及华夏守护神!
  • 青螺髻

    青螺髻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重生小女的官场故事。顺便拐个王爷回家做夫婿。
  • 小人生

    小人生

    《小人生》描写了80后女孩郑融18岁到33岁的故事,将青春的优美残酷、爱情的跌宕起伏、亲情的固执偏拗、友谊的脆弱珍贵和成长的痛苦快慰多层次地糅进故事中,真实而诗意地展现了郑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心路历程。同时小说展示了一幅千姿百态的80后群像图,穿插了另外三名主角曾青砾、冯睦睦和成霜的情感纠葛和生命际遇,以郑融为核心的四个年轻人的生活和感情纠缠不休,他们苦心经营,疲惫不堪,渴望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次想停下脚步,但命运总在后面催促着他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最富有吸引力的难题,他们甘愿交出青春交换答案。
  • 快穿之跟着人设走

    快穿之跟着人设走

    秦筝作为天庭学府物理系的优秀学生,一直以用物理报效天庭为己任,不做任何无关物理的事情——除非是为了钱!你给我个系统让我不断换人设?可以,只要报酬丰富。可是你让我在校园演白莲花?在皇权至上的古代和皇帝强权?在等级森严的府邸演高傲丫鬟?在末日成为一只会救人的丧尸?……这些也就算了,为什么每个世界的任务越来越刁钻?每个世界的男主越来越沙雕?“系统你出来,我这里有条戏不会过,在线等,挺急的!”—人生在世,你会选择以怎样的模样面对世界?
  • 那个少年有点莽

    那个少年有点莽

    2028年,地球迎来了一位客人,万宙旅行人,他带走了无数的美食,留下了一款名为《万宙录》的游戏。
  • 风动苍穹

    风动苍穹

    一个天真的少年无意发现一个奇特的神殿,得到一位上古仙人修炼的秘籍,并且得到了这位上古仙人的武学传承。并且从这位上古仙人的口中了解到那充满了无限传奇的修真界,理所当然的踏入了这逆天的修真道路。然而,因为主人公得到了那不应该得到的武学传承,使得整个修真界结束了数万年来的平衡与安定。也正因为这上古传承使得修真界暗流涌动。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主人公身上竟然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在他踏入修真领域之后,无数的奇遇和好运降在他的身上,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无数的变数和危险。看主人公携带自己的红颜知己如何笑傲苍穹,敬请期待!
  • 我在哥谭的日子

    我在哥谭的日子

    哥谭,一座充满了黑暗的城市,欲望,贪婪……罪恶的影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丘云,来了。我也许不是个坏人,但我也不是好人,我只是欲望的追随者。(作家为在校生,也是新人,兴趣使然,不喜勿喷,谢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级英雄联盟系统》

    《超级英雄联盟系统》

    爱他的人,奉他为神;恨他的人,恨不得生啖其肉。“为了领地的事,我真的太累了,凯瑟琳。”“唔……如果你能从我身上下来,我会相信的。”
  • 丹倾天下

    丹倾天下

    修仙,不是为了成就大道,是为了有实力得到珍贵的材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要用手中的丹药,守护所有所爱之人的生命。谁说生老病死是天道?我偏要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