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72000000002

第2章 地缘政治之俄罗斯(1)

话说俄罗斯(一)

2.5个卫国战争

俄国人所承受过的最深重的灾难是什么?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从数字上看恐怕都不是。迄今为止给俄罗斯造成损失最大的其实是苏联解体之后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相当于2.5个卫国战争的财富损失加上国势的根本性逆转……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次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最后一个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说到底,苏联解体仅仅是个标志,标志了一个早已背离自己宗旨的政党政治生命的完结,对于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来说,这个国家真正的灾难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以盖达尔、科济列夫等为代表的青年自由派经济学者被俄罗斯的执政者尊奉成了“无双国士”,因为这批人主张大同小异,且年龄都不过三四十岁上下,因此被俄国人称为“男孩帮”。他们此前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更遑论执掌一个国家经济命脉,可偏偏就是这么一群毫无经验的人,完全凭借西方几本教科书上的理论,在美国顾问们的指导下,闭门造车炮制出了一个所谓“500天进入资本主义”的计划。这个基本套路如今通常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简单地归纳一下:第一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第二政府放开价格管制,第三严肃财政政策——所谓严肃财政政策放到当时的俄国其实就是要政府尽量什么都不去管(管得越少自然财政支出也就越少,看上去也就“严肃”了),即所谓的小政府。这套“组合拳”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一般的认识是,俄罗斯的私有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伴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而“休克疗法”则是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从1992年7月开始一直到1994年,俄罗斯的当政者把列入私有化的国有资产全部折算成了债券,每张面值一万卢布,共计1.4亿张,债券不记名不挂失。政府把这些债券分发给了老百姓,这种做法看上去很公平,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自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投资不足,生产秩序混乱,加之政府主动放弃价格管制,商人纷纷囤积居奇,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1992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骇人的2500%,卢布一度被人拿来烧掉取暖——这样远比花掉它们更有价值。面对朝不保夕的日子,作为普通人显然没办法留着那点债券等着分红,只能趁早卖掉它们。短短两年时间里,这些代表企业股权的债券就集中到了曾经的党政干部手里,第一批新贵就此产生。

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荒唐的,之所以还能推行下去,有这么几方面因素:那时俄罗斯的一批所谓的理论家,对他们口中的种种经济学词汇其实根本没有认识,他们头脑中的所谓理论更像是某种宗教信仰,而不是建立在严密逻辑之上的科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体制有着宗教式的崇拜,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其中的具体操作机理几乎是一无所知。

另外,如此不靠谱的改革方案,却能得到一批老谋深算的官僚的支持,原因无非有二:在私有化过程中,大量苏联时代的领导干部利用他们此前掌握的国家人脉和信息,在所谓的“自由竞争”过程中事实上早已处于绝对优势的位置,私有化必然是对他们最有利的,至于什么理论他们是不会关心的;此外,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政治斗争并没有结束,当时的副总统鲁茨科伊和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同样是盖达尔“休克疗法”的支持者,而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这两位对这一计划的后果恐怕是早已心知肚明的。500天“休克疗法”的结果是俄罗斯经济全面崩溃,物价飞涨使社会陷入了动荡,哈斯布拉托夫与鲁茨科伊顺势于1992年向叶利钦逼宫,要求总统分权,最终这场政治斗争在1993年由文斗演变成了武斗,莫斯科在“8·19”事件之后再次陷入混乱,由此酿成了著名的“炮击白宫”事件。

1992年到1994年的私有化“大跃进”使得俄罗斯经济完全陷入了动荡,俄联邦政府的财政因此日趋枯竭,为了维系政府的正常运转,俄高层不得不继续推进私有化政策,只不过形式是政府直接出售国有企业的产权和股权,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的第二阶段(这一状态大致持续到1996年)。当时俄政府对国企的购买者没有任何限制的,大量国营企业的管理者借此压低自己企业的资产价格,然后自卖自买,而另一部分俄罗斯优质资产则被外资所控制。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使得“生产—消费”的循环无以为继,另一方面众多企业被当成炒作物品频繁倒手,最终因为无人经营而倒闭,这使得当时的俄罗斯连续7年经济都是负增长:GDP累计下降了40%,其中工业下降了46%。到了2005年,俄罗斯经济总量已经不到中国的50%,如果再考虑众多工厂设备和技术设施陈旧、缺乏更新,那么真实情况可能还不如数字好看。在这段时期,俄罗斯的技术人才大量外流,科研人员数量从250万人下降到了80万人,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流失到了海外,俄罗斯的高科技产业因此严重衰退,截止到2006年,民用科技型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不到1%。从1992到1996年俄罗斯国有资产流失至少1万亿美元,流失到海外的资金至少3千亿美元——其中包括侵吞国有资产的非法所得。

在持续四年多的私有化进程中,俄罗斯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算下来每家的卖出价格只有1300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以当时的美元购买力来计算的,那时一辆本田雅阁轿车在北美市场的价格是8000美元上下——可以购买6家俄罗斯国企。

列入私有化行列的包括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它们名义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实际价值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而售出之后国库实际得到的资金只有72亿美元。有这么几个例子:拥有3.4万职工的乌拉尔机械制造厂,售价是372万美元;拥有5万职工的车里雅宾客拖拉机厂,售价是220万美元。同期在西欧,一个中等规模的面包厂出售价格就超过了200万美元。即便是俄罗斯的“私有化之父”丘拜斯后来也曾说过,“只有5%的拍卖是经济性的”,“95%的是政治性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避免苏联的复活”。

最后的统计,在这场私有化风暴中,俄罗斯社会财富损失1.7万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1996年GDP的4.2倍,等于打了两个半卫国战争。与此同时,前苏联比较均匀的财富分配体系至此也完全不存在了,私有化过程当中俄罗斯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遍下降了50%到70%。到1996年,4%的富人收入已经超过了全俄80%人口的收入总和。

我们常说“有钱有势”,事实上权力和财富往往是相互挂钩的,也就是说:“有钱”必“有势”——所谓“权力”说到底就是对经济资源的掌控力,权力不会因为从政府手里转移到了私人手里,就不再是权力,二者真正的区别无非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最起码理论上还有受到惩处的可能,而对资本家则不可能。财富的畸形集中导致了俄罗斯政治随之寡头化。

现在的数据显示,当时全俄罗斯最大的22家大型私人企业控制了俄罗斯工业生产总产值的40%,以及总就业人口的40%。1996年总统大选的时候,叶利钦能够连任,完全就是依靠著名的七大寡头在背后的支持。所以这些人在名义上仅仅是商人,但他们却控制了绝大多数的经济资源,成了这个国家有实无名的主人。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曾直言不讳地说“俄国的‘民主’政治就是富人说了算”。

伴随着贫富差距急剧增大,以及政府财政实力的急剧下降,俄罗斯的基层政权完全失控。当时俄罗斯一线警察的月收入折合人民币也就200多块钱,根本不够养家。警察要想维持自己的正常生计,只能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向老百姓敲诈,当初去过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对这些都有切肤之痛;另一个生财之道就是警方人员和黑社会的勾结,这最终导致俄罗斯的黑恶势力一发不可收拾,苏联时代的民警形象在此时早已不复存在。不光是在国内,俄罗斯黑手党开始迅速向海外发展,成了欧洲地区最主要的跨国犯罪集团,其涉及的领域从毒品、军火一直到贩卖人口。

叶利钦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改革使大多数居民生活条件恶化,发生不公正的生活分化,发财的人往往是那些丧失了文明社会准则的人”。西方学者对俄罗斯私有化过程的评价则更加不客气:强盗资本主义、野蛮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资产掠夺、一场可预见的经济灾难,俄政府则被称为是“资本家政治局”。

叶利钦的选择

如果以中国式的语言来评价叶利钦,最短用十个字差不多就够了:治国无方,修身、齐家有术。从1991年俄罗斯正式宣告独立,一直到1999年叶利钦主动辞职,差不多是8年的时间,这八年里俄罗斯始终处于政治和经济上极度混乱的状态。经济上再无需多言,上一章已经有一大堆数字可以用来评判。

在外交方面,当时俄罗斯对西方国家曾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让步。俄罗斯独立之初,叶利钦曾一厢情愿地对西方采取一边倒的态度,因为俄罗斯当时的外交原则是西方支持什么她就支持什么,西方反对什么她就反对什么。

1992年叶利钦接受的不只是美国人开出的“休克疗法”药方,还包括《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条约限制的主要是俄罗斯占优势的陆军数量,而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的海军却几乎没有涉及,而且以监督执行为名,众多俄罗斯重要军事设施都曾对西方国家开放,而俄方却没有得到对等的待遇。当时叶利钦甚至一度有向日本归还北方四岛以换取区区230亿美元援助的念头,只是由于日本开价过于苛刻,加之俄军将领的力劝才作罢。

而这一切最终换来的只是西方国家提供的200亿美元的援助款——尚不及当初七国集团承诺的援助数额的1/3。就是这么一点钱也不可能用于民生,西方对俄援助都附有苛刻的条件——援助资金只能用在西方指定的军工企业转产和核武器拆解项目上。更要命的是,在俄罗斯正忙于兑现欧美国家的要求的时候,北约东扩却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前华约国家,乃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在北约的新成员或准成员名单之内,这意味着俄罗斯的腹地将完全暴露于西方的兵锋之下。

在军事上,叶利钦任上的车臣战争让俄军损失惨重,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虽然炸死杜达耶夫,但车臣共和国事实上依旧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这一切都源于联盟解体之后俄军士气低落、训练不足,以及任人唯亲。中层军官领不到工资在当时是常事,为了维持生计校官们必须在下班后出去打零工,士兵们甚至连伙食配给都无法做到足量发放。由于军费不足,器材老旧,俄军一度连团一级的演习都搞不起来。而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之所以能从空降兵司令一跃登上国防部长的宝座,完全是之前在“8·19”事件中他对叶利钦支持的回报,车臣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和这位国防部长的轻敌有直接关系,在此之前格拉乔夫甚至将高加索军区95%的装备移交到了车臣武装手中。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整个战争过程中俄军都拥有空中优势,可是却不曾对车臣的电视台发起过任何攻击(在西方国家历次对外军事行动中,电台、电视台通常都被列入首轮打击目标),理由竟然是担心被“国际社会”批评压制“舆论自由”。结果在战争期间车臣反政府武装利用电视台一遍又一遍的播放《告车臣人民书》,动员当地民众打“圣战”,甚至直接以广播形式向武装分子发布作战指令,而俄军对此只能眼睁睁看着。

可仅就个人轨迹来说,必须承认叶利钦的确是非常成功的——在几个历史的关键点他都选对了方向。首先“8·19”事件,虽然苏军的态度原本也是摇摆不定,可叶利钦直接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在坦克演说确实是要冒不小的风险,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让他有性命之虞。在反映“8·19”事件的纪录片里有这样的片段,当时叶利钦并不是大大咧咧的走上去慷慨激昂一番,而是非常谨慎,他甚至非常小心地问旁边的军人:“我可以站上去吗?”。而最终叶利钦还是选择“赌”了一把,也正是那次演说加速化解了苏共保守派对戈尔巴乔夫的逼宫,同时也给了叶利钦机会取消苏共在俄罗斯境内的合法地位。戈尔巴乔夫重新恢复了总统职务之后,叶利钦再次干净利落地以逼宫的形式把戈尔巴乔夫赶下了台,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彻底解体,也成就了叶利钦的地位。如今关于叶利钦家族的财富在俄罗斯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具体数额最近几年甚至更久之后恐怕都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叶利钦家族的成员包括其本人曾频频爆出受贿和洗钱的新闻,叶利钦的外孙女婿、39岁的铝业大王奥列格·杰里帕斯卡挤掉阿布拉莫维奇,在2006年以212亿美元获得了“俄罗斯首富”的桂冠(当年的俄罗斯《财经》杂志评选)。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从1994年前后到1999年。原本叶利钦对西方的态度几乎是无原则的亲近,但在打了两年交道以后,他很快意识到不论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都不会因为俄罗斯改变了政治体制甚至在国家利益上做出单方面让步而改变对俄罗斯的态度,美国依然视俄罗斯为敌人,同时也视叶利钦本人为对手。随着苏联的解体,叶利钦在西方媒体的形象由民主派领军人物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美国人在当时也想把叶利钦拿掉,通过颜色革命,换一个更弱势的政客上去,以期更好地左右俄罗斯的政局,1992年到1993年间,哈斯布拉托夫与鲁茨科伊联手向叶利钦发难。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放弃了之前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选择了与中国接近,上海合作组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形成的。

在1999年叶利钦做出了他第三个正确的选择。经过俄罗斯两拨私有化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已经是破败不堪,这个时候又迎来国际对冲基金的入侵,这些金融大鳄们之前在伦敦狙击英镑,在东南亚掀起了金融海啸,如今眼看着俄罗斯也要被疯狂的洗劫。1998年5月间,对冲基金做空卢布,一夜之间卢布汇价从政府规定的6.2∶1至9.5∶1之间的浮动价下跌到20.825∶1。克里姆林宫自1994年以来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全部前功尽弃,老百姓的储蓄存款贬值了50%,富翁变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变穷人,穷人变赤贫……

同类推荐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本书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全文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自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政党制度和主要政党的演变和发展,寡头与政权关系,普京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给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车臣问题由来与发展,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和主要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对原苏联怀旧心理的认识等。
  • 虽败犹荣的先知

    虽败犹荣的先知

    在冯克利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阅读中,既有对自由、民主、公正等思想体系的思考,也有对韦伯、阿克顿、阿隆、斯金纳、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梳理。作者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依据,联系苏东剧变,集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与经验,以此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知识提供启迪和帮助。
  •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用中国智慧建构一套有解释力的话语?在本书中,张维为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从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切入,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中国话语体系,以生动鲜活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建构出了一套政治领域的“中国标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定力的分析框架下,张维为教授用脍炙人口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建立了一套原创性极强的话语体系,既激发了受众读者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更是以一种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人的判断。
  • 官经一日一谈

    官经一日一谈

    盲目创新和泥古不化一样有害。不可事事明察秋毫,洞彻人心深处;不可老于世故,更不要过于圆滑,领导者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赏”与“罚”是法家治国的“二柄”,以此来调动民心,在一拉一打的过程中,让不法之徒惧于威严不敢造次,君子慎其独也。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依此处世,可无患矣。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情,损有余而补不足,打造完美的性格;恪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一样的女王

    风一样的女王

    万千护卫守护,世间美景尽收眼底,要做女王就要做风一样的女王。
  • 异术授武

    异术授武

    一个不平凡的少年自底层中成长,意外之际获得奇遇,步步崛起,习得异术,守护亲情,异术授武,捍卫国土……
  • 七诀诡幕:鬼局

    七诀诡幕:鬼局

    七诀诡幕·鬼局,这不单单是一本书,它更作者本人和书中角色扮演者们的亲身经历的改写。全书已七诀团队成员的经历为线索,贯穿了中国古代鬼神传说,和各宗教的说法。已现实生活为基础,描述了七诀成员的各种经历和各种遇见鬼。鬼神之道真的存在吗?这个自古都是一个未解之谜,总之让我们去书中感受鬼神的莫测吧!同时让我们回想一下生活中又是否有过类似的事情呢?如果你有过那么你可以私戳我的QQ:3288017966和我说,搞不好哪天你的故事将会出现在这本书中哦~
  • 祸乱异世:特工很妖娆

    祸乱异世:特工很妖娆

    一朝穿越,化身为将!被百万雄兵所围困,却游仁有余!陷身皇宫,面对腹黑皇弟,痴情王爷,以及妒心似火的嫔妃,她是否会轻松闯过!当逃脱死神束缚,化身秦家十三少时,又会在江湖上掀起怎样的风云?一起关注,冰馨的绝世人生!【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西普传说

    西普传说

    仅为作者回忆童年的一款游戏而写,望诸君海涵
  • 红尘月下

    红尘月下

    她只是一位华夏的普通女学生,却没想到穿越这种狗血的小说情节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看她在云枫大陆如何智斗智勇,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而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王爷,一次偶然的相识,让他们联系在一起。看他如何无耻的得到她的心,陪她走上云霄!
  • 暗恋是朵海棠花

    暗恋是朵海棠花

    吴沥洋,你听过海棠花的故事吗?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痴情的女子,她一直在等她心爱的人。很多年过去了,她的爱人还是没有回来。女子死后便化成了一种很鲜艳的花,这种花就是海棠花。海棠海棠,断肠苦恋,却无结果……
  • 陌上花开之梦里遇见他

    陌上花开之梦里遇见他

    脑海里总是出现他,可却又想不起他是谁,每次在梦中都能见到他,可两人却默契的一言不发。直到……难道是真的?并不是机缘巧合?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娘子,你说为夫是不是该尽一下身为丈夫的职责呢?”一个男子长着一张邪魅的脸,那容貌竟比女子还美上几分。女人双手抱胸,瞪着他“谁是你娘子了!姐姐我还没结婚呢!”虽然说你长得帅。“千年前我们就有了婚约,娘子你可不能不认啊!”纳尼…!!千年前,,婚约,,??
  • 与黑道男友同居的日子

    与黑道男友同居的日子

    十三年前,他杀了我父母哥哥。十年前,他不知道我的身份将我收养。四年前,他爱上我,对我说:“你是我的,你心里只能想着我!”二年前,他在我刚失去了腹中的骨肉时,只说了一句:“以后别让我看见你。”把摔伤的我丢在医院。现在,重逢,他却让waiter送来一张支票,“买”我陪他吃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