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44300000004

第4章 悟法传衣(4)

现在天气已经比过年前热了,回去把衣服脱掉,洗澡时,身根接触热水,有没有产生生命,你是否感受到?隔天一早起来重新着衣时,眼睛看到要穿哪件衣服,是否有种生命感的重现?或者只是想:“穿来穿去都同一件,现在正在打三折,晚一点顺便去买。”通通被带走了嘛,对不对?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是连续不断的。常生智慧,“常”是不间断的,不是一天二三次,而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或者一闻:“嗯!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你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是好是坏,可以全不管它。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一桌子的盛宴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的那一堆,是不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

你要的是生命感啊!尘境是媒介,不必去管。站在这个立场来看,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生命的本身是绝对平等的,它的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的因缘组合,是成住坏空,在人则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我们要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的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

我们看到红的、绿的、白的一律平等,红白绿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那个生命感有没有产生。从事艺术的人,其艺术创造的生命力便是这样产生的,要捕捉、训练的便在此。修行者的重点不在于美的表现,而在于美的体认与感受。透过感受,艺术家才得以将“美”表现出来。修行者则是去感受、去体会,然后由自心里展现出来,透过身体、身相,展现出自在与美,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位修行者、成就者之美是无瑕的,我们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来形容其完美。不是修行成就者的头壳都有那些肉髻,耳朵都那么大,而是他们所展现出的优美、自在与祥和,无可比拟、无懈可击啊!我们难以辞藻穷尽,只好用数字——三十二相庄严、八十种随形好——来描写、形容。

你看,惠能还没开始修行,心中就常生智慧,我们却是烦恼丛生;人家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连“自性”是什么都不懂,天天种福田,种得好烦恼。这是每位学佛人的真正关键,尤其是研读般若经教的人更应具有这样的认识。想想看,玄奘大师翻译那六百卷《大般若经》,遑论写,光是每天诵一卷,扣掉假日,大概两年都诵不完。它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核心啊!这也是为何讲《心经》前要先讲《金刚经》,讲《金刚经》前必须先把《坛经》,这部分弄清楚了,才能谈何谓“空”、何谓“色不异空”,那时才有可能体会,否则便不知所云了。这些基础,我们应先有所认识。

【智慧金言】

你看,经文还没开始,最高境界已经展现出来了。“既然我已跟你讲清楚了,不离自性,常生智慧呀!那你还要叫我做什么呢?”不像我们,师父吩咐做事,就嫌工作分配不均。惠能所展现的是真正的自性,所以五祖才说:“这个猫獠根性大利,是上根上器。”并交代他不要再说,因为他们师徒二人这样对谈,周遭的人不见得能了解,再说下去就麻烦了。

8.头角一峥嵘就会被磨平

【原文】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

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释讲】

惠能在槽场那边很累。他遵命退到后院去,有一位行者,这里没指出是谁,反正有一位学长,“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破柴”就是劈柴,木柴捡回来,粗大的得先劈开;“踏碓”即是捣米,其实也包括谷、麦、小米等等,反正都是很耗体力的工作。有位行者看他一副老粗模样,不像是拿笔杆的,否则就调去管库房、作账务了,所以叫他做耗体能的工作,经过八个多月。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经过八个多月,五祖才来找惠能。要是我们试过几次,老师理都不理你,也不教你,而你心里有事,更不知该怎么学,也许老早就跑了。五祖告诉他:“我想你那种见解是对的,你是可造之材……”一般人是很好看的木头,中看不中用,即使用了也没价值感,雕刻几十年后就被虫蛀掉了,有些木材虽不好看,但雕刻后不会坏掉。既是可造之材,但“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我怕有坏人加害你,所以不想跟你多谈,这一点你能了解吗?

【活学活用】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秘密:道场里也有坏人喔!这里面更透露了第二个秘密:祖师大德有那种雅量可以容纳恶人!我们度量不够,不容坏人,怕自己遭殃,对不对?一个能够奋发图强的人,不怕周遭有坏人,因为这可以提醒我们,否则一群好人会萎靡下去,糟蹋自己,变成严重的问题。身处娑婆五浊恶世,有个坏人在,会刺激我们、警惕我们。第三个秘密,这个恶人不一定是坏人,他只不过善恶是非分别得很清楚,常常是所谓很有义气的人,这种人有个麻烦,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若有人违背众意成了“坏人”,那个讲义气的,就会出面修理“坏人”。要知道众人意见不见得十全十美,反对者意见可能没有错,却不见容于团体,这时他就被讲义气的人赶出去。这个讲义气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恶人”,五祖所暗示的也包括这种人。

惠能的知见与众不同,很可能会有自认是秉持正义、扫除害群之马的人,想把他给赶出去。历史上,惠能这类人很容易遭殃。惠能累世有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老师会保护他,而耶稣的老师就无法保护他,因此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是大修行者啊!他的知见和六祖一样与众不同,别人听了刺耳,非把他钉起来不可,行刑之前还再问:“只要你肯放弃那些言论,就放你一条生路。”耶稣不答应:“我就是真理,我必须把真理弘扬出去。”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

苏格拉底也一样,判官说,只要他发誓不再于街头乱讲话,就不判他死刑。苏格拉底不肯,故被处死。他们都没有老师可以保护,而惠能就有。你说那时害他们的,都是坏人吗?不见得!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群众认为这种人意见太特殊了,为团体、社会所不容,仅此而已。正因为这个“不容”,就把那个真理化身的人给毁了,耶稣、苏格拉底都被毁了。谁错了?告诉你,两边都没有错,一个代表真理,那绝对没错,一个代表社会,那是相对性的,也没错,如此而已,只是那个被牺牲的人,他的因缘福德不足罢了。

惠能呢?哎!够了,有老师保护着,不会有事。五祖这样说了,惠能答道:“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是啊,我也明白师父的用心。我们常讲,师徒间就是这种关系而已。你看,他能相应嘛,“你的用心我知道!所以我也不到大厅那边去,不让大家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我也不过是跟众人一样做苦力而已,大家不觉得我特殊。”

【智慧金言】

惠能之前,中国也有两位这般人物。第一个是老子,他到底活几岁没人知道,他很平凡,以至于成就无人知晓。他讲的“道”也是一种很平凡、简单的东西。其弟子庄子亦同,庄子崇法自然,充满生命的火花与能量,这就少有人能明了了。仔细读读老庄,书中所言尽是自然之道。中国人讲的“道”,是自然、自在,而佛法之所以称“佛道”,那个“道”也含有此意。惠能深知其意,因为人一旦突出,就会受压抑,头角一峥嵘就会被磨平。他明白师父的意思,所以隐着,跟大家一样做粗工,默默无闻。

9.修学要用心,逼自己

【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释讲】

前面那段已经印证了他们师徒之间有这样的默契。有一天五祖把弟子都集合起来,并跟大家说:“世间人啊,生死事关重大,而你们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现在学佛人也一样,好多人都在求福田,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求生极乐世界,其实跟以前喊三民主义万岁一样,只是跟着流行的口号走,哪天流行一改变,他也见风转舵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深入自己的根性中。不是那个法门不好,而是你心性死寂,心性死掉了啊,只是随波逐流,茫然不知真目标。就像别人流行穿迷你裙,你也跟着穿,问题是别人穿很好看,你穿就自暴其短啊!

进到佛门中来,你求的是什么?真的只求种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若欲出离生死苦海,那就得用心了,绝对不能随随便便就过去了。你必须掌握方法,尤其我们没有六祖的根器,多是中下根器者。大凡与师父一对谈,都不是根性大利,而是烦恼大利的多啦!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己的本性若迷失掉了,谁救得了你呢?迷到三恶道去的话,福报又有何用?迷到猫道、狗道、鬼道、地狱道去,福报大又有什么用?在狗道、猫道享受那种福报,没啥意义啊!那么,自性要如何不迷呢?这就是用心所在了。我们必须懂得“善用其心”,不懂的话,《净行品》多多念,《净行品》就是讲“善用其心”,里面有很多大愿可供参考,哪天你能从自性中再写出一百四十一个大愿,那便是成就了。因此自性不能迷,学佛,首先就是要让自性展现出来。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五祖就说了,现在大家既然都懂我意思,都回去找找看自己的智慧怎样?从自性当中拿出你的般若,各作一偈,呈给我看看。

【活学活用】

修学过程中,不管从哪个角度,一定要勇于警惕自己,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五祖在这地方要大家自看智慧,当他对所有徒众开讲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应是对“学人”,即上课的学生讲。至于那些所谓“义工”啊,破材踏碓的、在寮房里的、在外面出坡的、在库房的……那些劳碌的人,大概都无法参加。他的对象,大概只限于在那边努力用功的人。假如真的如此,那对我们而言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警惕啊!我们是否沦落到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的地步?有没有这种毛病,自己要去留意。

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为求出离生死苦海才来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性若迷失了,轮回于三界六道,是很可怕的,所以就是要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但你要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实际上,你的用心是否达到那个标准,这才重要。

修学过程中,必须懂得用心啊,用在如何出离生死苦海。你有没有经常去想,“这样能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或者“我这样子,人家说没有问题。”他跟你打包票?要是你没有出离的话,他负责让你出离吗?想想看,自己认知如何呢?这又不是寻求保证人盖章,到时保证你出离。不可能啦!即便只是要他保证“将来你临命终时,一定回来帮忙助念”,都不可能了,更何况保证你出离?若是没那个因缘,可能他一上飞机到美国,恰好你就死了,那时怎么叫他回来,难不成叫飞机马上掉头?不可能啦,无常就在这地方显现。

尤其是自己要出离的,到时候你死了,他怎么知道你到哪里?在三界内还是三界外?他怎么帮你呢?所以一定要自己去寻找“出离生死苦海”之道,别人只能做个模范让你参考,而实际一定要自己来,无法假手他人。虽说我们要解决你的烦恼,但其实旁人只是提供你解决的参考,解决的关键,终究得靠自己。这不是师父做个法、拿个剑,当当当,又砍又杀,就帮你把烦恼砍掉。不可能!烦恼要靠自己断,靠自己了脱。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这层意义懂了之后,五祖还要大家去审观,意即要个人拿出看家本领,让智慧显露出来。“自看智慧”,各自去观察自己的智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源自本心、般若自性的“心得”拿出来。此一心得即是你的佛性,把你所体会的,写个偈子来让我瞧瞧,打个成绩。若抓得住重点,那就传付袈裟一件,授命为第六代祖师。

这地方我们要来谈几个问题。文义本身容易了解,但法义也要通透。“取自本心”,要从自己的本心里面拿出来,不能抄袭喔!古人说的,你拿来用,那不行!要拿出般若自性、智慧自性,就是本心啊!换句话说,要由自己佛性所显现出来的智慧,作出一偈。

这里要提醒各位两件事。第一,目前的修行人都说自己的内证功夫不可说,心性是内心里的东西,所以不可说,既是如此,为何五祖要求大家各作一偈给他看?可见并非不可说。但他要你说出来的是哪一部分呢?是般若自性啊,自己本心属于文殊智慧的那部分,不但可说,而且应该说,知道吗?而所谓不可说的,是指普贤体性不可说,即所证得的部分。像刚才提过的,“眼根”接触到“花”(色尘)所产生的那个生命感,属普贤体性,无可言说,只能比喻,到这里已经很近了,把普贤菩萨提出来给你看了,你看不到,那没办法。

这是体性的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怎么不可说呢?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已经讲到这地步了,你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是没话说的,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那个生命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啊!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这个的,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是你自己内心的部分。生命感啊,要看自己的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是要自己用功的,别人无法代劳。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他的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可说的,属文殊智慧的部分,而那感受的境界,则属普贤的部分。普贤境界不可说,完全以智慧才能观照得到,它不是说的,而文殊智慧这边可说,让我们透过文殊的智慧去体会那不可说的部分,但那部分是感受,而非有一个什么东西,假如你感受度不足,那就莫可奈何了。好比听音乐,交响乐、合唱团,一会儿大声,一会儿小声,听完以后大家鼓掌,你也跟着鼓掌,问你好不好听?“说实在的,我也听不懂他在弹些什么?”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那生命感、了解度,你有没有?有的话,即可感受得到。各位看墙上这些书法,不懂就会以为“画来画去,在画什么?写字也不认真写!”或者看了老半天,“好像写得不错,至少他没有画好几个圈,多画好几个圈大概是写错了”。你若无美感,便很难体会那运笔、粗细、转弯之间宣畅流泻的美感。从哪里流露出来呢?不是手的运用而已,是内心里的生命感,是生命之流所流露的,经由手表达出来罢了,若无感受,便体会不到。它是一种线条的美,本身即是一幅画,但很多人都在认“这个字是什么?那个又是什么字?”那就不是在欣赏了。听音乐亦然,别人弹琴听来都一样,“他何必弹得那么累呢?”手指头的力道下去,轻重之间,即是生命感的展现啊,你有没有感受到呢?

同类推荐
  • 谋事三要

    谋事三要

    天下事均成于一个“谋”字,大谋大胜,小谋小胜,无谋则不胜,这是最简单却谁也不能违背的行动准则。究竟如何“谋事”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按照《三十六计》讲述的道理,“谋事在于算,算事在于准”这是战略上的攻坚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同样适合于非战略状态下的个人行动,因为,第一,带有谋事的行动,可以避开草率,增加成功率;第二,运用谋事的手段,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以最小的付出赢得最大的收获。
  •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宗教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宗教故事

    据说在宇宙天地形成以前,整个世界是一片黑暗。上帝觉得这个世界太寂寞、太没有生趣了,于是,他用了七天的时间,来创造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把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大学要不要勤工俭学?大学生如何经营自己的人脉?考研还是就业?牛人的成功能复制吗?大学生创业值得鼓励吗?去上班,还是考公务员?《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从新生入学后的人生规划、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到毕业求职的各方面,全面、深入地回答了困扰着当前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无论你是新生,还是害怕未来找不到出口的二、三流大学、冷门专业的迷茫老生,看完这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轨迹。与其说这是一本帮助大学生成长的书,不如说这是告诉你如何规划和组织整个大学四年。
  • 成功从优秀做起

    成功从优秀做起

    100个跨越平庸,成就卓越的行动方案,100个笑傲职场,走向成功的职业指南。一个人想要成功并不难,只要你能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并努力做到、做好,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快地步入职场优秀者的行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 高效能人士的成功法则

    高效能人士的成功法则

    具有高效能成功素质的人,到哪里都是人才,到任何岗位上都会受到重用本书综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人才学、成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了高效能人士成功背后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会帮你发现成功的真相,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人性和竞争的本质,合理运用它们,成功会越来越近...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性禁岛(全集)

    人性禁岛(全集)

    追马,一位云贵山区的七岁少年,在离奇的经历中,他被训练成了冷血无情的雇佣兵杀手,几经生死辗转,最终流落到一个贫穷泥泞的小镇。为了忘却那段血泪,躲避追杀,他隐匿了自己曾被特训成杀人机器的经历,沉溺在小镇酒馆和女人的日子里。而为赚足花销,他每年都不得不出海去克罗泽群岛做毛皮干果贸易。就在这次航海途中,为救助一个绑在船舱下的日本女人,而杀死几名恶徒。寡不敌众之下,他带着偷渡上船的十六岁未婚妻,和一个苦命的小女孩,被迫跳船逃生,漂落到了一座荒岛。
  • 宿命系列

    宿命系列

    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死,传位其弟馀祭;馀祭死,传其弟夷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带着大贤者到异世界

    带着大贤者到异世界

    (尚文大人,我是你的剑不管到天涯海角我都会一直追随着你):我去!好肉麻!!好肉麻!!!我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但是为了剧情考虑,拼了体弱多病的高三少年刘师廉在暑假的第四个礼拜在家死了意外的获得了萌王的独有技能大贤者之后居然穿越到了盾之勇者成名录?而且还变成了带着耳朵特别可爱的拉芙塔丽亚!
  • 该说的借过是结果

    该说的借过是结果

    “嘭———”那一枪,打碎了她坚持了三年却依旧不真实的梦。当她捂着满是鲜血的手臂,晕倒在墙角时。换来的,却是他的冷眼与漠视。王俊凯,你好狠的心。如果那是该说的借过,那她希望,那是结果。
  • 特勤事务所

    特勤事务所

    “你相信那些传说中的怪物还存在吗?”“原本我也是不相信的,直到接了一个很寻常的任务之后……”这一切都要从接下了第一个任务开始说起,从那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狼人、吸血鬼、海妖等各种怪物开始频繁的出现。……………………原来世界根本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不平静,只是大部分的人接触不到而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七卷)

    本书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内容介绍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5001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盘古开天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西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这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的读物,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