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81300000015

第15章 附篇近代医家剌法(2)

明确诊断,根据病情,确定必须使针下寒热时,无论是补或泻,在施术时,医者自己运用呼吸运气法来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而不令患者作口鼻呼吸(因过去曾令患者作呼吸与个人呼吸运气配合起来,往往双方呼吸长短不一致,寒热感觉不明显)。如用透天凉时,按应针的经穴,针入行捻刮手法,气至后,改用三退一进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提多插少为原则,烧山火则以插多提少为原则),紧提慢插,同时医者口鼻运气,集中精神,专心一致。在提针时要用力捻转,闭口齿,使丹田之气用口鼻一齐上吸(吸气要长而有力),通至膈下,再由膈下贯胸部达于行针的上肢直至捻针的拇、食二指;向下插针时,则轻微用力捻转,从口鼻向外徐徐呼气(闭口齿,呼气要短而缓),经过3~缘次呼吸运气后,患者即有针下及气至循行感通之经络路线皆出现清凉之感觉。如用烧山火时则呼吸运气与透天凉相反,刺法用三进一退,紧插慢提,插针时用口鼻呼气,从丹田贯胸膈而达于上肢直至捻针的拇、食二指(闭口齿,呼气时要长而有力)曰向上提针时,则用口鼻轻轻吸气(吸气要短而缓),照法运用三五次,患者即有针下及气至时循经之感通路线皆出现温热之感觉。

以上手法使用多年,治验甚多,都有显著功效,较之令患者自己呼吸及单用三进一退或三退一进,其功效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医者自己掌握和运用呼吸运气法结合进退捻针手法,能使针下之寒热通达于经络循行的区域,使患者产生非常明显的感觉。而一般用烧山火与透天凉,多数患者只感针下局部有寒热感,无法循经出现寒热。两相对比,证明医者个人掌握和运用呼吸之气,作用更为显著。

必须说明的是,运用以上两种寒热补泻方法,能否产生明显之感觉与功效,关键在于医者能否善于运用呼吸之气与掌指之力。因此,要注意平素之锻炼,方能使呼吸运气与掌指有充实的力量,施术时配合一致,则捻针、刮针自能灵活敏捷,达到得心应手之境地。至于练习呼吸运气,方法很多,如现在推广之气功疗法、太极拳及其他内养功等均可采用。练指法一般针灸书籍皆有记载;运掌法可参阅拙著《实验心得针术补泻法》一文中的“运掌八法”,兹不赘述。

楼百层烧山火、透天凉法

一、烧山火

将针捻入应针穴位的应刺深度的1/2时(撚运入五分之中),艮P运行左右撚捻手法9次(行九阳之数)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得气),再将针进入应刺深度(运入1寸以内,即先浅后深也),急行三出(仍至1/2处为度)三入(至应刺深度),慢提(徐徐捻上)紧按(疾速插入)的提插撚捻手法,一般即能使患者在针下产生热感曰如未应,可依法再施。

二、透天凉

将针进入应针穴位的应刺深度之后(进1寸内),即运行左右撚捻手法6次(行六阴之数)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得气),再将针提起1/2(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即先深后浅也),继行三入(仍至应刺深度)三出(至1/2处),紧提(急速提上)慢按(徐徐捻入)的提插撚捻手法,一般就可使患者在针下产生凉感曰如未应,可依法再施。

以上是归纳南丰李氏法、三衢杨氏法与《金针赋》三家的操作方法。

实践证明,如以患者有无热凉感作为衡量这类手法是否成功的标志,那么,对于“吸气”、“扳倒针头”以及“男左女右”等运针法,似无实际意义。至于对“九六”数的运行,按照笔者的体会,也不一定要那样刻板,主要是必须掌握以针下沉紧的得气为度。能否产生热感或凉感的关键,在于“先浅后深”、“慢提紧按”和“先深后浅”、“紧提慢按”的操作程序。所以,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补泻法,实际上是在一般提插补泻法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两者的基本区别,仅仅在于前者要求更严格地掌握提插手法中的“紧”字而已。正如,《针灸大成》中李氏的另一段记述:“补泻提插活法,凡补针先浅入而后深入;泻针先深入而后浅入。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凉冷,泻也曰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这段话针刺强度与患者的感应,常因患者体质而异,艮P使采用相同的操作手法,其感应往往也不一样。如对耐受力较弱的患者已达到难以忍受,甚至出现晕针现象的重刺激,在耐受力较强的患者,却像没事一样,往往还没有达到轻刺激量所发生的感应程度曰这种临床上常见的差距,特别是在初针和久针患者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衡量针刺强度的标准,必须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确定。为便于统计观察,笔者初步划分为轻、中、重三种:

1.轻是指患者觉有轻度的针下感应,但尚未到达其应有的耐受程度。

2.中是针下已有足够的感应,而尚未超过其最高耐受程度。

3.重是针下的感应已超过了患者所能耐受的程度。

按照以上标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对针刺强度作了统计,结果表明,使用烧山火手法的45穴,计342针次,达到重刺激的为331次,全部成功(均出现热感);使用透天凉手法的15穴,计37针次,属于轻刺激的为33次,也全部成功(即均出现凉感)。此外,由于在技术操作上掌握不够而出现中等度刺激量的烧山火手法为11次,透天凉手法为4次,几乎都没有出现热感或凉感。由此说明,手法的成功与否,与刺激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实践证明,烧山火是一种强的重刺激手法,而且还必须在达到一定的重刺激量的程度上才会出现热的感觉。因此对针刺感应迟钝的患者,其热感的出现比较缓慢曰反之,对针刺感应敏感的患者,或容易产生感应的穴位,则热感的出现来得比较迅速。其次也正由于这种手法的临床感应表现得特别强,第一次施术的患者往往会在针后局部遗留胀重感,一般约经过4耀5澡后即自行消失。透天凉是指在轻度针刺感应的同时,伴有一种阴凉的感觉,因此对于针刺感应强烈的敏感穴位(包括容易发生痛感的穴位),其控制和掌握也就比较困难。

如果上述具体操作手法符合文献记述的要求,并以患者有无热感或凉感作为衡量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准的话,则笔者所得的初步结论是:

烧山火补法的针刺强度强于透天凉泻法的针刺强度。

烧山火与透天凉补泻手法的施用,同其他补泻法一样,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依据的,结合证候的寒热分型,并在手法上掌握热补寒泻(指针下感应)的针刺原则。为便于探讨这一问题,兹将《针灸大成》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述节录如下:

1.烧山火的适应证南丰李氏:野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证,一切冷证。”

三衢杨氏:野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金针赋》:野治顽麻冷痹……除寒之有准。”

2.透天凉的适应证南丰李氏:“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三衢杨氏:“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金针赋》:野治肌热骨蒸……退热之可凭。”

对于操作手法,《素问·针解》篇中有“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曰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的记述。

综合以上记述,可以看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临床运用,必先辨别症状的寒热。由于中医学在临床上常把寒热这两种对立现象用以区别疾病的类型,分析其虚实;一般来说:寒证大都属虚,实证大多呈现热。所以烧山火手法的适应证,是后期瘫痪和冷痹的麻木疼痛,以及寒性疟疾等一切冷证都有属于阴寒虚证的范畴,操作上予以针下热感(即“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因此称之为“补法”;透天凉的适应证,是风热痰火、中风喉风、癫狂以及疟疾的但热不寒等一切热证都属于阳热实证的范畴,操作上予以针下凉感(即“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因此称之为“泻法”。由于这种补泻手法的应用是以症状的寒热分型为依据,所以对阴虚患者所表现的肌热骨蒸症状,可施透天凉手法以消退之。

通过临床实践,得出烧山火补法的针刺强度要强,透天凉泻法的针刺强度要弱的初步结论,恰恰与现代学者认为的补法即兴奋法刺激力量宜轻,泻法即抑制法,刺激力量宜重的见解相反。这当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中医治病重在调和阴阳,也就是如何使阴阳平衡,至于刺激的强度,并不能作为衡量补泻手法的直接条件。因为阴阳平衡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病因论与发病机制的基础,人体的健康取决于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状态,亦即阴阳平衡状态曰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发生疾病,所以《素问·

宝命全形论》有“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调经论》有“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等说法。总之,笔者认为,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补泻,是根据“阴阳立法”、“寒热正治”的原则而提出来的。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还体会到,烧山火的“先浅后深”、“九阳之数”、“紧按慢提”的操作手法,其目的是使阳气充实于腠理,以产生热的感觉,而起到补阳的作用,可以治疗一切寒证;透天凉的“先深后浅”、“六阴之数”、“紧提慢按”的操作手法,其目的是为了产生凉的感觉,而起到泻热的作用,可以治疗一切热证。

郑魁山针刺手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

为了使针刺得气与达到气至病所的要求,郑老在针刺前必令患者宽衣卧床,四肢放松,腿要伸展,臂要放平。因体位不适影响针感传导的原因约有以下几种:一是肢体蜷曲,经气受阻。如针刺三阴交,下肢弯曲,针感多向足部感传,即使施行手法也不易使感传上达腹部曰针刺内关,上肢弯曲,或者臂力收缩过度,都可能阻碍经气向胸部传导。二是内衣过紧。如针刺时将袖口或裤口推至肘膝以上,则针感不易上传。三是被针肢体受压(如侧卧时),针感也不易通过。故患者体位除仰卧、俯卧、侧卧外,端坐、拱手也可。临证时必须根据选穴情况,确定针刺体位。

针刺前除注意患者体位避免影响“气至病所”外,其次就是医者自己的准备工作了。郑老使用的毫针,一般都在5~7.5cm以内,很少深刺,即使肌肉发达的下肢进针,也往往是寸许即可得气。郑老说,取穴的准确与否是针刺得气的重要环节,但进针过深,穿过了经脉,也是不易得气的。另外,针刺时注意力要集中在左右手指上。

二、进针法

郑老常用的进针法是单指压手进针法,即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定穴后,右手拇、食二指(或中指辅助)持针置于穴上,小指或手腕自然地放在被针穴位旁的皮肤上,并和左手的指切、按压配合,将针刺入穴内。

三、得气法

得气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郑老的治神是“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他说,景岳谓:“医必以神,乃见无形,医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医者不仅要掌握患者的全身情况以确定补泻的手法,而且针刺时还要细心体察针下感觉,辨别经气的虚实和经气是否被激发,此即治神的意义。二是针刺手法的要领。关于施术手法,郑老强调两点:一是取穴要准确曰一是左手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进针前先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按压穴位,以确定准确的位置。艮P使进针后,左手指也离不开穴位,因它能起到导气、激发经气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左手在针刺得气中的重要性。另外,针刺前,先以左手循切、按压,可以了解和体察经络之虚实、气血之盛衰、肌肉之薄厚,以确定进针之深度和手法,并分拨妨碍进针的肌腱、韧带等。郑老此法正是导源于《素问·刺节真邪》: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但左手在针刺得气中必须与持针的右手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气至如乌之集,气盛如稷之繁,这是古人对针下辨气的形象描述。郑老称经气的至睞为“冲动”,这不是由着患者说的,而是医者指下的针感。《滩经·七十八难》形容为:野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后之学者往往只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而忽视医者自己的体察,以致经气来时医不自知,当患者说“有了”时,针尖却穿过经脉,所以复行针时又“没了”。《灵枢·小针解》说:野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不知气之往来,不会掌握取气的时机,不能明察气行的微妙作用和机密所在,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经气得而复失的原因之一。

进针后如不得气,需要行针候气。郑老说:

行针是针刺穴位后,利用撞、捻、提、插等法,使之得气的一种操作方法。候气是医者采用各种方法候其经气之到来,并包括气不至时的催气,得气后的行气和守气。气至亦即得气,这种得气感,医者、患者均可察知,如患者在针刺部位感至酸、困、胀、热、凉和如线状的向上、下传导或似片状地向周围扩散,医者进针后感到的针下沉紧、冲动、针体转动有吸力和看到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都属于得气的现象。

郑老进针后捻针的方向不管穴位是在左肢或右肢,都是顺时针方向,即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尖向着病所的方向。持针的右手顺时针向前捻推,掌握好针体转动的角度,在向前弩推的同时,细心体察针感。针体捻转角度过大,会使肌肉缠针,患者疼痛,甚至有时针体缠断肌纤维;针下打滑,如扎豆腐,是不得气的现象。同时,左手的按压不能放松,左右手配合,上下捻搓寻找感觉,目光要集中于“病所”及经脉所过之皮部,仔细观察皮部变化,还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野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就是这个道理。

针尖所到必须是有目的的,如果经气被激发,左手押手感到“冲动”,同时持针的右手感到针下沉紧有力,患者也有了酸胀感或埋头传感,就要立即停止针尖的进退,右手将针体顺时针方向稍稍捻转,这时会感到针体沉重、滞着,或留针守气,或行补泻法,医者可临证自选。

这一过程,郑老是通过眼睛、左右手、口问、体察感觉四个步骤同时进行而完成的。

针刺取气中,手法操作程序是得气的重要手段,但学会了它并不等于能取气自如,尤其是针感的传导方向较难控制。郑老认为,除了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医者要在针刺过程中细心体察经气的活动,这就是相互信任强调的针刺时要全神贯注的道理所在。

四、补泻手法

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此时左手的按压还是不能放松。《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右手持针向下“顶”着气,补法时重插轻提(不捻转),泻法时相反。但针尖在提插中不能离开原来的位置,否则就会失去气。

郑老家传独特的热补法、凉泻法,曾作过介绍,现把这两种手法的要领重述如下:

同类推荐
  • 医说论语

    医说论语

    本书共分20个篇章,主要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合理、恰当地应用先进的诊疗技术,使中国百姓既能够享受传统人文关怀的和谐与温馨,又能够享受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具体内容包括学而篇、公冶篇、乡党篇、子路篇、季氏篇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中医必背蓝宝书

    中医必背蓝宝书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
  • 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本书分“家传史略”、“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医案医话”、“传世密录”5个部分对中医名家张学文中医世家的学术及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
  • 画说千古中医

    画说千古中医

    起死回生,精于切脉,望而知之的扁鹊;精通各科,创制麻沸散,开世界外科手术之先河的华佗;著伤寒金匮,倡辨证论治,世代呼之为经方之祖的张仲景;巍巍堂堂,百代之师,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踏千山尝百草,治方药济万民,成就百万言本草纲目巨著的李时珍……一代代名医辈出。
  • 六脉玄机

    六脉玄机

    本书详细阐述了常见的27种脉象和凭脉断病、参考脉等内容;书中还选编了极具临床意义的典型医案。本书内容丰富,博古通今,写作手法“亦文亦医”,可读性强,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适于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也是中医临床医师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天地法相

    天地法相

    漫天星罗棋布,世间包罗万相。古有修仙得道,今有借法相参悟自然之道。道不同,却殊途同归。这是一片法相的世界,无论是天精地怪,还是花草树木,只要拥有灵性,便会产生相晶,修炼者通过特殊法门将之吸纳,便可获得对应的法相。法相妙用无穷,绚丽斑斓,让人目不暇接,这里充满了爱恨情仇,这里……是不一样的玄幻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魔之才

    神魔之才

    神魔双修傲世鬼才平定整个神魔大陆谁是最强者?
  • 伴兽人

    伴兽人

    单身爸爸何傲仗着防御无敌在异界带孩子的故事。
  • 我叫任阿让

    我叫任阿让

    明朝末年,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杀手,杀不死任何人,但是却有一个杀手梦,他会成为一称职的杀手吗,一个俗人的一生。仅仅以本书致敬悲惨世界。
  • 守护甜心之初心未来

    守护甜心之初心未来

    洒下的星星,在倾听……留下的故事,在呻吟……我们相遇在,两个世界分离在,同一个人生现在请你仔细看着,我的眼,我的脸记住,我指尖下的青春曾像烟花一样绚烂,像太阳一样夺目像花儿一样自由,像你我一样无奈
  • 戏瑕

    戏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一博之三行情书

    王一博之三行情书

    “梦到一个卖花的两手空空对我说,人先要感到幸福,才能看到玫瑰。”
  • 星球进化:末日法则

    星球进化:末日法则

    这个世界,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丧尸、叛军、史前巨兽,无一不挑战着人类的权威!拉格拉维斯似乎在重复......重复着地球从远古进化至今!怪异的博士实验药剂,将人进化,甚至是怪物......零星的记忆碎片,似乎是那无论如何都无法打破的禁忌。(读者QQ群号450432930,欢迎哦~)
  • 诚如神之所言

    诚如神之所言

    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世间真有神灵的存在吗?徐小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无形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