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实意地认错、道歉,不必再推托其词,寻找客观原因,作过多辩解。即使的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原因,也必须在诚恳道歉之后再解释一下,不应该一开始就为自己申辩。否则这种道歉不但不会弥合裂痕,反而会加深你们之间的隔阂。
诚心的道歉,还应该语气温和、坦诚,以友好的目光凝视对方,并多用“对不起”“请多包涵”“得罪了”“打扰了”等礼貌用语。道歉的语言要简洁,简单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对方表示谅解,可表示感谢,切忌罗唆、重复。
当对方正处在气头上,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时,首先要通过第三人转达歉意。当对方“风平浪静”时,再当面道歉。如果僵持下去,常常会两败俱伤。
如果觉得道歉的话一时实在难以说出口,也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如买个小礼物,附上一封简短的道歉信托人带过去。见面时,和对方握握手,用眼光传达一下歉意,也能收到微妙的效果。
道歉不要拖延时间,扭扭捏捏、拖拖拉拉只会让对方因为与你有一道裂痕而疏远你,甚至会导致对方与你绝交。
要给对方时间。感情波动比较大时,对方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沉静下来。如果你请人原谅而没有被当场接受,可稍后再过去表达你的内疚与不安。
有时候,对许多人来说,承认错误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要获得友谊,这还不够,你还必须迅速及时地、真诚坦然地向别人道歉。
我们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也曾经产生过误解,马克思向恩格斯的道歉方法也堪为我们效仿。
恩格斯的夫人玛丽·白恩士因病逝世。恩格斯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信通知马克思。马克思当时正处于严重的家庭经济危机中,他在回信中除了开头的“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外,没有表现出恩格斯所期待的同情与安慰,反而大念自己的苦经。恩格斯读完信,又气愤又伤心,几天后给马克思写了封信:
“你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正是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刻,那就悉听尊便吧!”
马克思收到这封措辞严厉的信后,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眼看二十年的友谊发生裂痕,他深深感到自己写的那封信是大错特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清楚的时候。过了十天,他估计朋友已“冷静”下来了,就写信认错,解释情况,表明心迹:“在给你回信以前,我想还是稍微等一等为好。一方面是你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我的情况,都妨碍我们‘冷静地’考虑问题。”
“从我这方面来说,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而这绝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收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
恩格斯接到这封信,气就消了,心头的疙瘩解开了,他立刻深情地写信告诉马克思:
“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和最好的朋友。”
就这样,两位伟大人物的一次小小隔膜,就在相互开诚布公、坦率地交换意见之下清除了。所以,朋友与朋友之间,交往贵在知心、贵在袒露心扉,犹如打开一本书一样,不掩饰,不虚伪,相互谅解,坦诚相待,那样友谊的道路上才不会出现绊脚石。
别让胆怯侵蚀你的人际网
不做害羞的小小鸟
一个人有点害羞心理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往就不过分。有些人的害羞是短时间的,比如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总免不了“老实”或“安静”一会儿,待混熟以后,便会与其他人像老朋友一样相处了。有些青年女子,在异性面前总是会显出几分害羞的样子,低头不语,偶尔说几句话也面带羞涩之色,很招人喜爱。而有些在生人面前从不害羞的女子,有时反而让人接受不了。
但一些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害羞心理,他们过多地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这就属于不良的个性表现,需要加以克服和改变。而要克服和改变害羞的心理,就要先看一下什么是造成害羞的原因。
1.先天原因
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2.教育不当
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以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与人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对此,家长和老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鼓励青少年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否则便会越演越烈。
3.缺乏自信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低估自己的认知偏差常常是导致害羞的最重要的原因。
4.挫折的经历
据统计,约有1/4害羞的成人在儿童时期并不害羞,但是在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他们遭受过挫折有关。这种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一切不良心态都可以改变,害羞也同样如此,而且良策有很多:
1.丢下包袱
要抛弃一切顾虑,大胆前行,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许多害羞者在行动前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2.树立自信
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只看自己的短处。否定自己是对潜力的扼杀,是能力发挥的障碍。虽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起码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就可以扬长避短。要鼓起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当害羞者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便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害羞者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害羞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3.学会交往
交往可以帮助一个人慢慢地摆脱害羞。害羞者可以一边与人交往,一边观察别人是怎么交往的,在实践中学会交往的技巧。
4.意念控制
每当到一个陌生场合,有可能感到紧张、羞怯的时候,就暗示自己镇静下来,什么都不去想,把面前的陌生人当做自己的熟人一样。研究表明,一个非常怕羞的人,当他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以后,随之而来的将不再是羞怯,而很可能会滔滔不绝起来。用自我暗示的意念控制方法来突破这开头的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远离怯懦
心理学家认为,怯懦是一种趋向逃避的心态,具有怯懦倾向的人,胆小怕事,进取精神差,意志薄弱,关键时刻总是退缩,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害怕挫折和失败,害怕别人讥笑和伤害。这类人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和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他们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
怯懦会先天遗传,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因素的影响。据统计,至少有25%的人在儿时并不怯懦,但是长大后却变得怯懦了。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对外界越来越敏感。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交往中变得小心翼翼,以避免被人耻笑,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因此,在成长的非常时期,父母需要给以恰当的、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倘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分保护或粗暴,就会造成儿童的怯懦性格。
怯懦会影响一个人学习、工作与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是人的一种消极心态。那么,应该如何克服怯懦心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