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王侯将相不尽其数。他们有魏征这样不顾生命危险直言劝谏的忠臣,也有武三思那样利用卑鄙手段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小人。他们在皇帝的身边时时警惕自己的言行,然而就算是小心翼翼也免不了被罢免或者被诛杀的危险。为人做官,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和冲突,他们的命运也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风光,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和我们常人没有经历过的挫折和心灵上的伤害。
魏征哪来的这么大胆量
唐太宗禅位以后,虚心纳谏,作风开明,使朝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魏征原来是太子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得到唐太宗的重用,先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给事中,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职,位列宰相,他先后共向太宗进谏了二百多件事,大多数都被太宗采纳,对贞观前期的政治起了重要的影响。最为着名的一篇是在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对唐太宗上的《十渐不克终疏》,这篇谏书列举了十个方面的事实,对唐太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唐太宗看后心服口服,并将它书于屏风,朝夕瞻仰并提醒自己。
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确的意见,不但要说,而且要坚持到底,即使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也神色不移,毫不畏惧,更不退缩。因此,唐太宗既喜欢他又害怕他,有时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遇上魏征,不等魏征开口,就会马上停下来,或连忙承认不该这样做。
有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见皇帝车驾已备,像要外出的样子,不知何故忽然停下来不去了。见到太宗魏征问道:“人们都说陛下准备巡幸南山,车驾已经准备完毕,为什么突然停下不去了?”
太宗笑着对魏征说:“原来是有这种想法,怕你生气,所以就不去了。”
又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打猎用的鹞鹰,玩的正是高兴的时候,突然魏征来见皇上,太宗怕被魏征批评,便赶紧把鹞鹰藏在了怀里,魏征奏事完毕走了以后,太宗怀里的鹞鹰早已经被闷死了。
即使这样,唐太宗还是把魏征看做最好的谏臣,魏征也确实在他有生之年对唐太宗的朝政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
魏征曾向唐太宗进谏说:“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以身作则,否则臣下很难奉公守法。”
太宗对此深以为然,进一步制定了“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要以法为准”的法规。
贞观时期,唐太宗不但能够以身作则,遵守法律的约束,对自己的亲属一样也严格要求,如有触犯刑法者,严格依法处理,从不留情面。
太宗的叔叔江夏王李道宗是开国元勋,为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犯罪后同样被免官削封邑,并且坐了大牢。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的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因参与太子承乾的谋反活动,按法律应该处以死刑。长广公主哭着向太宗求情,要求太宗手下留亲情,减免外甥死罪。太宗对姐姐说:“赏罚不分仇人和亲情,这是至公之理,朕不能因为赵节是朕的外甥就违反法律而赦免他。”
太宗就这样坚持依法处理了赵节。
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因为打猎踩坏了农民的庄稼,御史柳范上书弹劾他,李恪认为这区区小事,父亲根本不会去管,很不以为然。结果太宗不仅将李恪免去了官职,还削去了他的三百户封邑。
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逝世,使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房玄龄为何被称为“一代贤相”
房玄龄在很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不但博览经史,而且还工于草书隶书等书法,也非常善写文章,曾跟随他的父亲房彦谦前往京城。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会很长久的统治下去。
房玄龄
当时房玄龄年龄虽小,但他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识,他支开左右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不做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互相残杀。靠这些人国家将难以保全,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房彦谦听后非常吃惊,从此对这个还未成年的儿子刮目相看。
房玄龄十八岁时,有人推荐他考取进士,果然就考中了,之后他被授羽骑尉的职位。吏部侍郎高孝基颇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说:“我阅人无数,还未见过这样的郎君。他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
后来,房玄龄的父亲病了将近一百多天,他尽心侍奉药膳饮食,穿着衣服睡在自己的父亲身边。父亲去世后,他曾五天不吃不喝,可见其孝心。
之后,房玄龄又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向渭北拓地,房玄龄驱马前往李世民的军营去拜见他。
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好像是旧友相逢,当即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知道自己遇到了知己,于是对李世民非常尽心尽力,只要自己知道都告诉了李世民。每当讨伐贼寇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唯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秦王幕府。遇有猛将谋臣,他就暗中与他们结交,使他们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不久后,唐朝太子李建成见秦王李世民伟德功业比他更盛,才能比他更大,唯恐抢了他皇太子的位置,于是就产生猜忌。李世民曾到太子住所吃饭,被陷害中毒。李世民幕府人人震惊,但又无计可施。
但是,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无主,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必有大乱。不但祸及幕府,还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一计,不如准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就能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不是要好得多吗?”
长孙无忌听了他的话,觉得与自己志同道合,于是回答说:“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但是一直没敢披露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深深相和。”
待两人商量完毕,长孙无忌立即就入见秦王李世民献策。李世民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呈现迹象,应该怎么办呢?”
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其实并不用人来刻意谋划。”
当时,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多年,每次让他撰写奏章时,他甚至可以停马在路边,一会儿就写完,文章不仅简洁,而且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李渊曾对侍臣们说:“房玄龄这个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以重任。每当他代秦王向我陈述事情,我就像与我儿子对面谈话一样。”可见,李渊对他也是十分的欣赏。
太子李建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被秦王信任,十分厌恶,便在高祖面前进谗言,高祖也没加深入调查,也听之任之,就这样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遭到了贬斥。
后来,李世民又秘密派长孙无忌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悄悄带他们入府议事,帮助自己成功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为了感谢房玄龄的协助,即位后的唐太宗李世民提拔他为太子右庶子。贞观元年,又升任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晋爵邢国公。
太宗还对这些功臣说:“朕奖励你们的功勋,给你们划定封邑,怕有不当之处,现在你们可以各抒己见。”
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进言说:“高祖刚举义旗,臣就率兵赶到。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帮刀笔吏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
太宗说:“义旗初举,人人追随,叔父虽然举兵前来,但不曾身经战阵。山东没有平定时,叔父受命出征,窦建德南侵,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叛乱,叔父随军前往,方才破敌。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之策,安邦定国之功。汉朝的萧何,虽然没有征战的功劳,但他指挥谋划,助人成事,因此功居第一。叔父是皇家的亲人,对你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吝惜,但朕却又不可因此私情而让你与功臣接受同等的赏赐。”
听到唐太宗说的确实是有道理,于是李神通也不再说什么。但是当时居功自傲的将军丘师利等,听到太宗重赏房玄龄等人,有的便挽袖指天,以手划地,陈说怨愤,等见到李神通理屈后,他们便互相议论说:“陛下赏赐极为公正,不徇私情,我们还有什么怨言呢?”
贞观三年,太宗又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但是房玄龄却拒绝接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房玄龄既然已经总管百官事务,就虔诚恭谨、日夜操劳,尽量做到事事处理恰当。听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那样高兴。他精通吏事,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从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量才录用,不分贵贱,被时人称为良相。有时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皇上指责,他就连日在朝堂上磕头请罪,惶恐不安,好像是无地自容一样。
贞观十三年,太宗加封房玄龄为太子太师。但是房玄龄又表示,若要自己接受,先要解除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太宗下诏书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责在当仁不让。你若拘泥这点小事,难道就是平常所说的辅佐朕共定天下吗?”房玄龄听太宗这么说,也不好再推辞,只好答应带官加任太子太师。
后来,房玄龄的女儿又被封为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可见皇帝对他房家实在是非常的看中。他自己又官居宰相达十五年之久,时间算是很长了,所以他多次请求辞官。而太宗只下诏宽慰,但并不舍得批准。
贞观十七年,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的画像被永久地刻在凌烟阁上,并有这样的赞词:“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可见,当时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
上官仪敢与武则天作对
唐高宗是一个懦弱优柔的君主,追求真诚而细腻的感情生活。但他毕竟是一国天子,他讨厌受人牵制,自被立为太子起就在长孙无忌的控制下生存,如今又受到了妇人武则天的摆布,使他仍不能堂堂正正地做皇帝。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宰相上官仪早就对武皇后专横有不满之心,这时他猜透了高宗的心思,便指使亲信宦官王伏胜控告皇后引道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祈求非分之福。高宗闻听此事,气不打一处来,心想:“皇后也太过分了,朕把你娶到身边,一切都依从你的愿望,并把你立为皇后,如今还不满足,看来皇后野心太大。”
于是对身边的上官仪说:“皇后品行有损,应废为庶人。”
上官仪见此,更是火上浇油,怂恿道:“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应该废之,以安顺人心。”
高宗立刻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武则天安插在高宗身边的亲信,得到此信后,赶快跑回后宫,向武则天报告了这一可怕的消息。武则天听后,慌忙赶到皇帝身边,这时废后的诏书正捏在高宗手里。
武则天立即施展出她惯用的手段,跪在高宗面前,痛哭流涕,边哭边诉说:“妾自跟陛下这么多年来,精心侍奉陛下,情真意切。近几年,陛下龙体欠安,臣妾一方面帮助陛下料理繁杂的国事,以减轻陛下的负担,一方面又四处派人,多方寻找良医为陛下治病。近来听说有个叫郭行真的道士法术高超,妾特请来为陛下祈祷,希望陛下龙体早日康复。没想到臣妾好心不得好报,却换来如此下场。我的命好苦啊!”说完便嚎陶大哭。
唐高宗听完武则天的这番申诉,才明白,原来皇后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朕,朕真是冤枉了皇后。都怪上官仪这个混蛋。看到面前心爱的皇后哭得如此伤心,本来软弱的高宗,更加内疚,便对武则天说:“起初朕并没有想废你的意思,都是上官仪对朕说你如何如何,朕听了他的一面之词,而委屈了皇后,都是朕不好。”
这样,高宗当场就把上官仪给卖了出来。
上官仪曾在陈王李忠府中任谘议参军,和王伏胜同在陈王府共过事。这便成了武则天等人诬陷上官仪的证据。
高宗回心转意后,武则天立即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谋反,马上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廷芝逮捕下狱,百般折磨而死。上官仪的全家被除籍,襁褓中的上官仪之孙女上官婉儿随母一起投入掖庭充当奴婢。
上官仪被杀后,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与武则天作对,从此,武则天便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后宫之主了。
狄仁杰如何为武则天释梦
天授元年(690年)的重阳节,67岁的武则天,终于实现了她的女皇梦,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女皇的宝座!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她历尽了坎坷,尝尽了种种酸甜苦辣,整整奋斗了36年。
女皇的圣灵和父亲临终前的秘嘱诱导她从媚娘、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直到武周皇帝,极不容易地一步一步爬上了权力的巅峰。这条路是用血和肉铺成的,是一条血腥之路。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的也是空前绝后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以后,改唐为周,显然此时是武则天的天下了。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氏的侄儿们,个个跃跃欲试,在他们以为武氏的天下理所当然他们就是天下的继承人了,武承嗣公然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长寿二年(693年)元旦,在万象神宫祭典上,武则天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皇嗣李旦被冷落在一边。当时,群臣们认为李旦的皇储位置不久将由武承嗣代替了。
这时,宰相狄仁杰、李昭德等人提醒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呢?陛下如果立儿子,那么百年之后可以永享子孙的香火;如果立侄子为皇储,则从未听说侄子当皇帝而为姑母立庙祭祀的。”
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此番话后,无言以对,她觉得不无道理,如果立本家侄子为皇太子,可以保全她几十年奋斗创立的武周政权,但继位人能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吗?如果立自己的儿子,可以同夫君高宗共享子孙香火,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自打破的传统中去,这不是有违于自己的初衷吗?
在立储问题上,武则天陷入了极为苦恼的困境中。
就在这天夜里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大鹦鹉飞入,两翼折断了,醒来后感到非常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早朝后,武则天问狄仁杰:“朕昨天夜里梦见一只鹦鹉,两只翅膀都折断了,这是什么预兆?”
狄仁杰机敏过人,沉思片刻答道:“陛下姓武,鹦鹉就是隐陛下之姓。陛下现有两个儿子在世,一被贬为庐陵王,一被贬为豫王,两翼便是二子。陛下如能保全二子,两翼自然复振。”
武则天听狄仁杰一说,连声称是。
这时,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宰相吉顼的劝导下,也频频吹枕边风,主张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由此武则天做出最后决断: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圣历元年(698年)初,庐陵王李显被秘密接回宫中,武承嗣想当太子不成,抑郁而死。
复立庐陵王李显,阻止了武氏诸王对太子之位的图谋,也适时地压抑了诸武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在武则天在世时没有能像在唐中宗时那样仗势用权,严重地危害国家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