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42100000008

第8章 青葱少年,逐梦异国清华八年(4)

临毕业前一年是最舒适的一年,搬到向往已久的大楼里面去住,别是一番滋味。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不过也有人不能适应抽水马桶,以为做这种事而不采取蹲的姿势是无法完成任务的(我知道顾德铭即是其中之一,他一清早就要急急忙忙跑到中等科去“照顾”那九间楼),可见吸收西方文化也并不简单,虽然绝大多数的人是乐于接受的。

和我同寝室的是顾毓琇、吴景超、王化成,四个少年意气扬扬共居一室,曾经合照过一张相片,坐在一条长凳上,四副近视眼镜,四件大长袍,四双大皮鞋,四条跷起来的大腿,一派生楞的模样。过了二十年,我们四个在重庆偶然聚首,又重照了一张,当时大家就意识到这样的照片一生中怕照不了几张。

当时约定再过二十年一定要再照一张,现在照第三张的时期已过,而顾毓琇定居在美国,王化成在葡萄牙任公使多年之后病殁在美国,吴景超在大陆上,四人天各一方,萍踪漂泊,再聚何年?今日我回忆四十年前的景况,恍如昨日:顾毓琇以“一樵”的笔名忙着写他的《芝兰与茉莉》,寄给文学研究会出版;我和景超每星期都要给《清华周刊》写社论和编稿。提起《清华周刊》,那也是值得回忆的事。我不知哪一个学校可以维持出版一种百八十页的周刊,历久而不停,里面有社论,有专文,有新闻,有通讯,有文艺。我们写社论常常批评校政,有一次我写了一段短评鼓吹男女同校,当然不是为私人谋,不过措辞激烈了一点,对校长之庸弱无能大肆抨击。那时的校长是曹云祥先生(好像是做过丹麦公使,娶了一位洋太太,学问道德如何则我不大清楚),大为不悦,召吴景超去谈话,表示要给我记大过一次。景超告诉他:“你要处分是可以的,请同时处分我们两个,因为我们负共同责任。”结果是官僚作风,不了了之。

我喜欢文学,清华文艺社的社员经常有作品产生,不知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有那样大的胆量,单凭一点点热情,就能振笔直书从事创作。这些作品经由我的安排,便大量地在周刊上发表了,每期有篇幅甚多的文艺一栏自不待言,每逢节日还有特刊、副刊之类,一时文风甚盛。这却激怒了一位同学(梅汝璈),他投来一篇文章《辟文风》,我当然给他登出来,然后再辞而辟之。我之喜欢和人辩驳问难,盖自此时始,我对于写稿和编辑刊物也都在此际得到初步练习的机会。周刊在经济方面是由学校支持的,这项支出有其教育的价值。

我以《清华周刊》编者的名义,到城里陟山门大街去访问胡适之先生。缘因是梁任公先生应《清华周刊》之请写了一个《国学必读书目》,胡先生不以为然,公开地批评了一番。于是我径去访问胡先生,请他也开一个书目。胡先生那一天病腿,躺在一张藤椅上见我,满屋里堆的是线装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胡先生,清癯的面孔,和蔼而严肃,他很高兴地应了我们的请求。

后来我们就把他开的书目发表在《清华周刊》上了。这个书目引出吴稚晖先生的一句名言:“线装书应该丢到茅厕坑里去!”

我必须承认,在最后两年实在没有能好好地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心神不安。我在这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程季淑女士,她是安徽绩溪人,刚从女子师范毕业,在女师附小教书。我初次和她会晤是在宣外珠巢街女子职业学校里。那时候男女社交尚未公开,双方家庭也是相当守旧的,我和季淑来往是秘密进行的,只能在中央公园、北海等地约期会晤。我的父亲知道我有女友,不时地给我接济,对我帮助不少。我的三妹亚紫在女师大,不久和季淑成了很好的朋友。青春初恋期间谁都会神魂颠倒,睡时,醒时,行时,坐时,无时不有一个倩影盘踞在心头,无时不感觉热血在沸腾,坐卧不宁,寝馈难安,如何能沉下心读书?“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何况要等到星期日才能进得城去谋片刻的欢会?清华的学生有异性朋友的很少,我是极少数特别幸运的一个。因为我们每星期日都风雨无阻地进城去会女友,李迪俊曾讥笑我们为“主日派”。

对于毕业出国,我一向视为畏途。在清华有读不完的书,有住不腻的环境,在国内有舍不得离开的人,那么又何必去父母之邦?所以和闻一多屡次商讨,到美国那样的汽车王国去,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有无必要?会不会到了美国被汽车撞死为天下笑?一多先我一年到了美国,头一封来信劈头一句话便是:

“我尚未被汽车撞死!”随后劝我出国去开开眼界。事实上清华也还没有过毕业而拒绝出国的学生。我和季淑商量,她毫不犹豫地劝我就道,虽然我们知道那别离的滋味是很难熬的。这时候我和季淑已有成言,我答应她,三年为期,期满即行归来。

于是我准备出国。季淑绣了一幅“平湖秋月图”给我,这幅绣图至今在我身边。

出国就要治装,我不明白为什么外国人到中国来不需治中装,而中国人到外国去就要治西装。清华学生平素没有穿西装的,都是布衣布褂,我有一阵还外加布袜布鞋。毕业期近,学校发一笔治装费,每人约三五百元之数,统筹办理,由上海恒康西服庄派人来承办。不匝月而新装成,大家纷纷试新装,有人缺领巾,有人缺衬衣,有的肥肥大大如稻草人,有的窄小如猴子穿戏衣,真可说得上是“沐猴而冠”。这时节我怀想红顶花翎靴袍褂出使外国的李鸿章,他有那一份胆量不穿西装,虽然翎顶袍褂也并非是我们原来的上国衣冠。我有一点厌恶西装,但是不能不跟着大家走。在治装之余我特制了一面长约一丈的绸质大国旗——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这在后来派了很大的用场,在美国好多次集会(包括孙中山先生逝世时纽约中国人的追悼会)都借用了我这一面特大号的国旗。

到了毕业那一天(六月十七日),每人都穿上白纺绸长袍黑纱马褂,在校园里穿梭般走来走去,像是一群花蝴蝶。我毕业还不是毫无问题的,我和赵敏恒二人因游泳不及格几乎不得毕业,我们临时苦练,豁出去喝两口水,连爬带泳,凑和着也补考及格了,体育教员马约翰先生望着我们两个人只是摇头。

行毕业礼那天,我还是代表全班的三个登台致辞者之一,我的讲词规定是预言若干年后同学们的状况,现在我可以说,我当年的预言没有一句是应验了的!例如:谢奋程之被日军刺杀,齐学启之殉国,孔繁祁之被汽车撞死,盛斯民之疯狂以终,这些倒霉的事固然没有料到,比较体面的事如孙立人之于军事,李先闻之于农业,李方桂之于语言学,应尚能之于音乐,徐宗涑之于水泥工业,吴卓之于糖业,顾毓琇之于电机工程,施嘉炀之于土木工程,王化成、李迪俊之于外交……均有卓越之成就,而当时也并未窥见端倪。至于区区我自己,最多是小时了了,到如今一事无成,徒伤老大,更不在话下了。毕业那一天有晚会,演话剧助兴,剧本是顾一樵临时赶编的三幕剧《张约翰》。

剧中人物有女性二人,谁也不愿担任,最后由我和吴文藻承乏。

我的服装有季淑给我缝制的一条短裤和短裙,但是男人穿高跟鞋则尺寸不合无法穿着,最后向Miss Lyggate 借来一试,还略嫌松一点点。演出时我特请季淑到校参观,当晚下榻学生会办公室,事后我问她我的表演如何,她笑着说:“我不敢仰视。”事实上这不是我第一次演戏,前一年我已经演过陈大悲编的《良心》,导演人即是陈大悲先生。不过串演女角,这是生平仅有的一次。

拿了一纸文凭便离开了清华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哀伤。

两辆人力车,一辆拉行李,一辆坐人,在骄阳下一步一步地踏向西直门,心里只觉得空虚怅惘。此后两个月中酒食征逐,意乱情迷,紧张过度,遂患甲状腺肿,眼珠突出,双手抖颤,积年始愈。

家父给了我同文书局石印大字本的前四史,共十四函,要我在美国课余之暇随便翻翻,因为他始终担心我的国文根底太差。这十四函线装书足足占我大铁箱的一半空间,这原是吴稚晖先生认为应该丢进茅厕坑里去的东西,我带过了太平洋,又带回了太平洋,差不多是原封未动缴还给家父,实在好生惭愧。

老人家又怕在美膏火不继,又给了我一千元钱,半数买了美金硬币,半数我在上海用掉。我自己带了一具景泰蓝的香炉,一些檀香木和粉,因为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最好的一项代表性的艺术品,我一向向往“焚香默坐”的那种境界。这一具香炉,顶上有一铜狮,形状瑰丽,闻一多甚为欣赏,后来我在科罗拉多和他分手时便举以相赠,我又带了一对景泰蓝花瓶,后来为了进哈佛大学的缘故在暑期中赶补拉丁文,就把这对花瓶卖了五十元美金充学费了。此外我还在家里搜寻了许多绣活和朝服上的“黻子”,后来都成了最受人欢迎的礼物。

一九二三年八月里,在凄风苦雨的一天早晨,我在院里走廊上和弟妹们吹了一阵胰子泡,随后就噙着泪拜别父母,起身到上海候船放洋。在上海停了一星期,住在旅馆里写了一篇纪实的短篇小说,题为《苦雨凄风》,刊在《创造周报》上。我这一班,在清华是最大的一班,入学时有九十多人,上船时淘汰剩下六十多人了。登“杰克逊总统号”的那一天,船靠在浦东,创造社的几位到码头上送我。住在嘉定的一位朋友派人送来一面旗子,上面亲自绣了“乘风破浪”四个字。其实我哪里有宗悫的志向?我愧对那位朋友的期望。

清华八年的生涯就这样的结束了。

点名

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先生根本不点名。全班二十几个学生,先生都记得他们的名字。谁缺席,谁迟到,先生举目一看,了如指掌,只须在点名簿上做个记号,节省不少时间。

我十四岁进了清华。清华的学生每个都编列号码(我在中等科是五八一号,高等科是一四九号)。早晨七点二十分吃早点(馒头稀饭咸菜),不准缺席迟到。饭厅座位都贴上号码,有人巡视抄写空位的号码。有贪睡懒觉的,非到最后一分钟不肯起床,匆促间来不及盥洗,便迷迷糊糊蓬头散发地赶到餐厅就座,呆坐片刻,俟点名过后再回去洗脸,早饭是牺牲了。若是不幸遇到斋务主任陈筱田先生亲自点名,迟到五分钟的人就难逃法网了,因为这位陈先生记忆力过人,他不巡行点名,他隐身门后,他把迟到的人的号码一一录下。凡迟到若干次的便要在周末到“思过室”里去受罚静坐。他非记号码不可,因为姓名笔画太繁,来不及写,好几百人的号码,他居然一一记得,这一份功夫真是惊人。三十多年后我偶然在南京下关遇见他,他不假思索喊出我的号码一四九。

下午是中文讲的课程,学校不予重视,各课分数不列入成绩单,与毕业无关,学生也就不肯认真。但是点名的形式还是有的,记得有一位叶老先生,前清的一位榜眼,想来是颇有学问的,他上国文课,简直不像是上课。他夹着一个布包袱走上讲台,落坐之后打开包袱,取出眼镜戴上,打开点名簿,拿起一支铅笔(他拿铅笔的姿势和拿毛笔的姿势完全一样,挺直地握着笔管),然后慢条斯理地开始点名。出席的学生应声答“到”!缺席的也有人代他答“到”!有时候两个人同时替一个缺席的答“到”。全班哄笑。老先生茫然地问:“到底哪一位是……”全班又哄然大笑。点名的结果是全班无一缺席,事实上是缺席占三分之一左右。大约十分钟过去,老先生用他的浓重的乡音开讲古文,我听了一年,无所得。

胡适之先生在北大上课,普通课堂容不下,要利用大礼堂,可容三五百人,但是经常客满,而且门口窗上都挤满了人。点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其中还有许多“偷听生”,甚至是来自校外的。朱湘就是远从清华赶来偷听的一个。胡先生深知有教无类的道理,来者不拒,点名作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实点名对于教师也有好处,往往可以借此多认识几个字。

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无奇不有。名从主人,他起什么样的名字自有他的权利。先生若是点名最好先看一遍名簿,其中可能真有不大寻常的字。若是当众读错了字,会造成很尴尬的局面。例如寻常的“展”,偏偏写成为“ ”,这是古文的展字,不是人人都认得的。猛然遇见这个字可能不知所措。又如“珡”就是古文的“琴”,由隶变而来,如今少写两笔就令人不免踌躇。

诸如此类的情形不少,点名的老师要早防范一下。还有些常见的字,在名字里常见,在其他处不常用,例如“茜”字,读“倩”不读“西”,报纸上字幕上常有“南茜”“露茜”出现,一般人遂跟着错下去。可是教师不许读错,读错了便要遭人耻笑了。

也有些字是俗字,在字典里找不着,那就只好请教当地人士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着的特征。我常给他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年地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就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要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也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同类推荐
  • 我和爸爸丰子恺

    我和爸爸丰子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丰子恺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的生平事略。
  • 刘备:三国真英雄

    刘备:三国真英雄

    英雄不问出处,豪杰起于草庐。三国风云,如大浪淘沙,忠奸善恶,奸贼枭雄,流寇王候,小丑豪杰……终究青史留名者,必有过人处。是也?非也?任君品评!
  • 甘地——和平变革的代表

    甘地——和平变革的代表

    《图说世界名人:甘地(和平变革的代表)》介绍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 心途: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心途: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 金庸传

    金庸传

    金庸的笔下世界道尽人生真义,金庸的现实世界写尽人生传奇,金庸迷倒了天下华人!有人说:有井的地方就有柳永的词,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却不知他的人生比他的小说更精彩。他经历过寻梦的困惑与执着,经历过打拼的挫败与辉煌,经历过情感的失意与恬淡。最后,他如同一个历经世事的大侠,看淡了时间的风云变幻,放下名利,成为一个传奇。他赤手空拳闯荡香江,用一支妙笔写出了一片锦绣人生。他有过他的青春梦想,有过他的美丽初恋,今天我们再次提及,不愿它成为一段被掩埋的故事。本书以金庸的人生故事为主线,结合他的经典作品与经典人物,为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武侠大师。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漫野悲歌

    漫野悲歌

    环境破坏,变异物种肆虐,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想法设法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拒绝沦落,只顺从自己的意志,奋力前行。
  • 冷曦恋歌

    冷曦恋歌

    冷宅的书房:“粑粑,今天我要和麻麻睡~”一个萌宝拉着一位帅气的男人的手臂撒娇。“浅儿,今天你妈妈要和我睡!”“为什么?”萌宝把水灵灵的眼睛瞪的大大的,奶声奶气的说。那男人嘴角上扬,露出妖媚的笑容说:“浅儿,你不是一直想要一个弟弟吗?”“嗯嗯。”萌宝点了点头说。“那今晚我就和你妈妈造一个弟弟给你玩好吗?所以浅儿今晚把妈妈让给我好吗?”“好的,粑粑加油!”萌宝边说边蹑手你脚的走出书房。房内的男人露出一个迷倒万千少女的笑容后,沉思着。。。。。。
  • Da das Meer

    Da das Meer

    在那之后,我便再也没有收到你的邮件,一切就好像梦醒了一般那样的虚幻。那是我一直守候的,从那天起就没有中断过。那是一片海,天和海面是那样的蓝,放眼望去那一切就好像它们都交融在了一起……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还记得那天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连衣裙,看着大海。她好像痴迷着,又好像是在眺望海的远方在找些什么。她只是偶尔用手拂过被风吹在脸颊上的头发,丝毫没有在意被海浪打湿的裙角。那一只只海鸥从她的上空飞过,她洁白的就好像那天空上的云朵。海风吹过,她用手盖住了差点被风吹走的凉帽。也许是注意到了我,她转过了头,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的样子。我的心仿佛停止了一般,那种感觉我至今都没有忘记。如果不是那一阵阵的海浪声,我还真的以为时间已经凝固了呢。如果时间真的可以停止,该有多好........
  • 啼笑姻缘帝王家

    啼笑姻缘帝王家

    柳下惠小王爷,遭遇老父王仗剑逼婚,鸡飞狗跳。娶了个女汉子,总被小王妃拳脚相加,苦不堪言。什么?你这丫头心里还另有他人?我英俊潇洒皇室贵胄,哪能任由你胡来?来来来,丑丫头!你我斗智斗勇,大战三百回合!本人暂停所有文连载,专注离线写作。若有事找我、联系我,请新浪微博@邢墨鸢,或私信也行。也或者Q我:二五四三三七八二七七。
  • 芒若

    芒若

    “欸?你要去哪里呢?”女生打破了沉默,歪着头看着男生,语气中充满了好奇。“找个人。”他出神的望着前方,漫不经心的回答。“什么人呀,值得你淋着雨在深夜寻找?”“艾斯。”
  • 独自的轮回

    独自的轮回

    如何一个人在长时间的生存如何一个人在长时间的BOSS的吐槽中生存如何一个人在长时间的BOSS的吐槽以及突如其来的状况中生存已经死了?没关系,BOSS表示咱们是魂穿为主,死了咱们下一个世界继续玩
  • 木兰奇女传

    木兰奇女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琢玉记

    琢玉记

    天地造物,数以万计。诸神临世,天威昭彰。古神遗迹浮出水面,失落法诀再现世间,上古神器璀璨耀眼,血雨腥风再难平息。造化弄人,他的轨迹,竟与多年前的浩劫出奇得相似。挚爱心有所属,恩师寂寂逝去,兄弟被逼入魔,世人冷嘲热讽。放眼九州,举目无亲,举世皆敌!玉不琢,不成器。看主角如何在逆境中坚忍不拔,战胜自我,上演一段热血澎湃、感人肺腑剑侠故事。本文古风浓郁,古韵盎然,言辞清新,感情细腻,催人奋进。在网络快餐文化云集的时代,品味下倾力于文字雕琢的古典中国风轻玄幻小说也是不错的。
  • 满天星赠雏菊

    满天星赠雏菊

    女主强大且冷漠看淡了人性做事随心所欲心里有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