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自然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育子女的环境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从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个好课堂。外出游玩对女孩来说是了解社会、贴近自然、磨炼意志、接受美的熏陶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些都是课堂无法替代的教材。
在大自然中,可以丰富她们的知识。辨识不同的植物,识记各种动物,感应自然变化的规律,都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
在富有魅力的大自然中,不仅可以让女孩领略风土人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优美,还可以让她们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
父母还可以从许多方面来丰富孩子的知识,比如在欣赏建筑物时,可以告诉孩子建筑物的特色和历史以及它的作用;让女孩运用她学到的各种知识来解释周围的现象,在不断提出“为什么”时,家长适时给予点拨。不管是带着孩子探亲访友、购物逛街,或是参加音乐会、欣赏歌剧,还是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都可以把握机会,增长孩子的见识。
别对女儿实行情感封锁
女儿正值豆蔻年华,当妈妈的却很苦恼:“那孩子,现在不愿和我说话,每天放学回来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有什么想法也不愿和我们当家长的说,还总是说我们不理解她,其实,我们当家长的哪有不关心女儿的,她就是怨我上次接听了男同学打给她的电话。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那个时候,家长说一就是一,从来不敢顶嘴。”
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很多家长有类似的经验,其实,造成这样的情况,责任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也有家长的责任。与其把女孩当成温室的花朵来小心守护,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自由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处理青春期的感情。
情感和洪水的道理相通,宜“疏”不宜“堵”。青春期的女孩在与男孩的交往问题上,恐怕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作为父母来讲,这个时期,应该引导女孩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要无端地强迫自己的女儿断绝与异性的交往,也不要过分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会早恋等。
人的情感都是多种多样的,再深的亲情也无法替代友情,青春期的女孩需要正常的异性交往,如果父母强加阻挠,硬要阻断正常交往,轻者引发女孩的情感发育缺失,重者导致女孩情绪郁积,产生情感洪流。
青春期的女孩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而强烈。她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性别在生理、行为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情感体验,而且同时进入心理学上的异性期。这个时期女孩会对异性感兴趣,并产生思慕情结。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里,男女同学之间互相产生好感和爱慕,出现向往、接近、眷恋的现象是正常的,如喜欢一起学习,结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女孩把自己对身边某个男孩的爱慕之情写在秘密日记里或者表现出追星趋势,都是这种心理的表现形式。孩子热衷异性交往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情况几乎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
胡妈妈由于和丈夫的感情不和而早早离婚,与自己17岁的女儿相依为命。胡妈妈对自己的女儿特别关心,几乎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好好上学,将来能考个好大学。
不曾想女儿竟在学校交起了男朋友。通过“侦查”,胡妈妈发现,女儿经常和那个男生到公园约会。一次,胡妈妈“当场”抓了个现行,还强行把女儿带回家。此后,女儿对胡妈妈就像敌人一样,不跟胡妈妈说话,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情急之下,胡妈妈去求助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胡妈妈找到了女儿的心结,了解到女儿缺少父爱的孤独和烦恼。原来那个男生也是因为家庭变故才和女儿走在一起的,女儿和男生的关系并非恋人关系。如何让他们正常交往又不影响学业呢?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胡妈妈和女儿做了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胡妈妈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和希望,女儿则表示今后一定不让妈妈伤心,好好读书,但希望妈妈信任并尊重她。交心之后,胡妈妈还请那个男生到家里来,真诚地向他道歉,指出他们现在的年龄还不适合谈恋爱,这个问题可以留到将来去解决。那个男孩也很懂事,果然,他们的来往渐渐地少了,交往也很正常。经过半年的时间,女儿度过了这段感情危机期,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之间的爱慕和相互吸引是人之常情,但这一段时期也是求学的黄金时期,家长和老师因为担心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恋爱影响学业,常持反对态度。如果这时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强行阻挠不仅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的偏差,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帮助”,还会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真的谈起恋爱以示抗议。因此,对青春期异性间的交往,需要父母和风细雨而又耐心地引导。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过来人”向女孩分享经验
家长可以主动与女孩回忆自己年少时与异性交往的感受与经验,对“早恋”的孩子多一分理解,适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与异性的交往。
青春期的女孩更需要有自己的情感主导权,不希望别人再把她当做小孩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她当成孩子,对女孩的情感粗暴地斥责,就会引起女孩的厌烦,使其产生对抗心理。因此,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情感进行正确引导。
别乱扣早恋的帽子
早恋是一个让父母很头疼的问题,父母提高警惕有必要,但不能简单地把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或是好感定位为早恋。男女生之间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正常的交往。女生在看到男生的自由与豁达时就会反思自己不至于狭隘;同样男生也需要吸收女生的细腻沉静品质,才不至于粗俗。父母对于女孩与男孩的交往不要大惊小怪,要正确看待,不要急于给孩子们的交往牵强地赋予某种形式,男孩女孩的友情并不都会影响学习,相反它还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如果孩子真的深陷早恋,父母也不必恐慌。这时首先要理解孩子,如果做法不当,用一些恶毒的语言骂孩子,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灵扭曲,甚至促成过激行为。作为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以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信任,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进行严肃而科学的爱情观教育,告诉孩子爱情是一个人美好精神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现在的首选。应该教育孩子立下远大志向,不要因一时冲动而耽误了前程。
提醒孩子把握爱情与友情的界限
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谈心或让孩子读相关的科普读物,使孩子明白青春期友谊不等于爱情。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友情,告诉孩子友谊与爱情的区别,让她们自己去判断:若是友谊,就大胆保持;若像爱情,就要当断则断了。
认识到教育中的误区
目前的家庭教育里存在着许多误区,多半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观念造成的,粗略总结,有以下几条:
期望过高,限制过严
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才小小年纪,便在父母的强迫下学这学那,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拔苗助长。
有些家长让女孩在双休日、假期参加各种兴趣班,让孩子高强度地集中注意力,这对女孩来说是一种负担。况且女孩的兴趣是广泛的,家长在没有征求女孩的意愿的情况下,擅自让她参加兴趣班的学习,这不利于女孩的成长,甚至会淹没女孩本来的兴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的,但许多家长以孩子的安全为由,对其行为进行诸多限制,要求孩子处处按家长的指令去做,甚至不准其与同龄伙伴交往、玩耍。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过分宠爱,提供锻炼的机会甚少
由于现在的女孩大多是独生女,不少家长把女孩看成自己心血浇灌的对象,倾注过分的爱,形成严密的保护层。比如不让女孩离开身边,或者是怕女孩受欺侮,又或者怕不卫生、学坏,不让她们独立活动,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了。人为地割裂了女孩和其他同伴的接触,使女孩不能在社会交往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有的父母对女孩的爱缺乏理智,对女孩提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明明是错误的行为,却要百般庇护,从来不敢说“不”。
拿孩子与他人作比较
经常拿自己的女孩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是国内的父母经常做的事,这样的比较最容易伤害女孩脆弱的自尊心,从而使女孩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实,这样的比较是没有多少建设意义的,更多的可能是让女儿心生怨叹:“别人家的孩子这么好,你干脆认别人家的孩子做女儿得了。”
家长要真正悦纳自己的女儿,要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之处。每个女孩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丈量自己孩子的长短,更不要用自己女儿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
动不动就数落女孩
成年人不经意说出的话,有时会对女孩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甚至偶尔以玩笑形式说出的生硬的话都会让女孩埋下自我怀疑的祸根。女孩对批评要比大多数成年人意识到的更加敏感,时常数落女孩,不仅导致她们怀疑自己,而且她们会因为觉得辜负了父母而感到羞愧和内疚。如果女孩没能让他人满意,她就会认为自己令人失望。
女孩感到羞愧,是非常危险的,这会导致她们追求完美主义及拥有完美的结果,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女孩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羞愧感甚至会驱使她不惜进行自我伤害。
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女孩的成功之上
如果父母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女孩的成功之上,则是非常危险的。父母这样做,会不自觉地给女儿加上一副重担。如果父母只是在女孩成功时才会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爱其实是附带了条件的。女孩所承受的压力会在这种爱的驱使下变得越来越大。
为了让父母满意,女孩就不得不努力地追求更大的成功,这会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她还会因此认为,人们只看重她有能力做些什么,而不重视真实的她。
只注重智育,不注重德育
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家长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家长只重智育而不重德育的做法是极为不妥当的。
父母才是教育的主角
有的父母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把孩子交由老人照顾。虽然让老人带孩子比请保姆带放心很多,但是,年轻的父母们却发现,孩子越来越与家长有隔膜、受不得一点委屈和挫折,被老人惯得一身的毛病。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7岁的田蒙已经一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田蒙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当爸爸妈妈接田蒙回到自己家时,田蒙情绪低落,跟爸爸妈妈也不亲近,好几次,她都闹着要回奶奶家。
隔代教育容易对孩子造成“童稚心理”期延长;与亲生父母感情疏远,容易产生隔阂。祖辈对孙子孙女往往有着特殊的偏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有时明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但也往往抵不过孩子的纠缠。另外,祖辈们的世界观一般形成于几十年前,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很多还停留在过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难度。并且现实生活中很多祖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起居方面,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教育。
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让孩子在自己身边成长,满足孩子母爱与父爱的需求和渴望。实在做不到的,应该经常抽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寒暑假的时候可以接孩子一起生活。
爱真实的她,而不是你期望的她
爱并接受你真实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相反,父母总是忘不了孩子的缺点,或者沉湎于自己为孩子编织的未来之梦,担心自己的愿望可能会落空。但是,如果你沉湎于孩子理想化的未来,现实可能会令你失望。如果你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那么,你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则会出现麻烦。
如果你不能接受真实的她,动不动就训斥她,如果你的女儿一直生活在你的期望中,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隔绝真实的自我,或者四处小心提防,或者生怕有什么地方得不到你的认可,或者想方设法讨你的欢心,长此以往,女孩必然会失去真实的自我。
虽然,大多数家长都对女孩存有这样的期望:举止温和、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尽管有不少女孩符合这些期望,但父母也不应该“利用”女儿比较听话的性格,对她们做出过多的要求,或者提出更高的期望;父母也不应该利用亲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女儿一直依赖在父母的膝下,做传统中的“乖乖女”。家长不妨设想一下,当你的女儿改正了所有让你恼火的“缺点”,变得与你的理想要求一模一样时,你会有什么感受?例如,她在晚上8:00之后从不离开家门一步,饭后主动洗碗筷,对父母再也不顶嘴。此时,做父母的可以想一想,和你在一起的还是原来那个有棱有角的女儿吗?她独特的个性还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