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敬业成为一种幸福的心态
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的精神,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无人能比,若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
——阿尔伯特·哈伯德 美国出名出版家、作家
《圣经》上说:“你看见辛苦敬业的人么,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因为敬业的人才可以得救,敬业是通向天堂的通行证。”敬业的人不一定能多么风光,但他们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幸福的人生。不仅是因为敬业可以带给我们多少物质回报,更因为敬业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心态。
敬业者可以在工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敬业者可以心无旁骛的一心扑在工作上,这种内心的专注,让我们心无杂念,身心和谐。这种状态也是我们内心最纯洁、最纯净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敬业让我们的精神摆脱世俗的烦扰,到达一种幸福的心境。
这一年,袁隆平向世人宣布了第三期超级稻目标:在2010年,亩产要达到900公斤;同时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袁隆平设想,在2010年将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到1500万公顷,按照每公顷增产2吨粮食计算,就能多产3000万吨粮食,多养活1亿多人。
这一年,距离他与杂交水稻携手之始已有45年。
袁隆平77岁,仍然壮心不已。
年过古稀,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袁隆平却依然坚守在一线,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田,上午9点半到10点半,下午3点半到4点半,是他固定到试验田的时间。袁隆平的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和助手敞开着,有想法、有问题,随时可以去探讨、去争论;可是办公室里常年放着的草帽、毛巾、长筒雨鞋对他们又是一种无声的催促:到田里去,到实践中去。
每天必须到田里去,因为不管是毒日头,还是狂风雨,把腿站在稻田里,才能更好地去认识水稻,了解水稻,要熟悉到一打眼一片稻田就能分辨是哪个品种,它有什么样的“脾气”,一如区分自家和别家的孩子,这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要知道一亩稻田里会有1万多到2万株禾苗,这种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
育种时,如果一个组合有奇数粒种子应该怎样播?要对称播两排,最后一粒播在两排的中间,这也是袁隆平的要求,目的是让秧苗对称,条件均衡,缩小试验误差。要知道育种一季类似的组合要做1万多个,弯着腰在田间工作,有些学生和袁隆平一样患上了腰肌劳损。
凭借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攻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困难面前,都始终坚守目标,锲而不舍进行科学探索;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技术创新,都贡献出了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在他的引领下,我国拥有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人类拥有了驱逐饥饿新的希望。
敬业的袁隆平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赢得了巨大的物质、精神回报和世界的赞誉。但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因此而远离稻田,他依然如往昔一样敬业,风雨无阻的在稻田里劳作。一切的收获、荣誉对袁隆平先生来说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敬业的工作,才是袁隆平先生最真实、最美好的收获。
如袁隆平先生一样取得巨大成就,而依然在敬业工作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不缺物质,也不缺荣誉,那他们还在努力工作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在敬业工作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只有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工作,敬业工作的人,才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幸福。
敬业如书法家挥毫泼墨一般,有一股挥洒才情的舒畅。敬业可以让我们的才智在工作中流淌,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拼搏的快乐和成长的精彩,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最幸福的状态。
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它包含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生的付出与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提升,对社会的奉献与关爱。敬业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让身心更幸福,也让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更加温情和美好。
阅读思考:
1.你觉得自己的岗位平凡吗?长期做一份工作,你有没有感到厌烦?
2.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岗位较平凡,你认为自己是否能抱有积极的态度做好吗?
上班辛苦,下班幸福
假使你要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要得到食物,你该下苦功;你要得到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
——艾萨克·牛顿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哲学家
正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追问的那样,“你的存在是为了获取享乐、好吃贪睡还是尽职尽责的呢?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在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14辛劳工作是我们的天职,认真履行自己的天职,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科学家牛顿曾说“假使你要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要得到食物,你该下苦功;你要得到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这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幸福观。有辛苦才有收获,上班时辛苦忙碌,兢兢业业,下班的时候才能够一身轻松,享受休闲的快乐。
黝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大颗的汗珠,还有醒目的制服,这就是工作在大街上的环卫工人孔祥芬。同事们都认为孔祥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就像一根永远上满了发条的指标,总是不愿停下来。马路,小巷,哪里脏、哪里臭,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近50岁的女人,凭着活络的头脑和认真实干的工作态度,她负责近80万平方米的清扫面积。曾有人计算过,20多年来,她在路面来回捡垃圾,走的路程就不下40万公里。
在同事们眼里,孔祥芬是个“不开窍”的人。不过,她的“不开窍”表现在名利上,工作起来她可绝不含糊。
2005年,江南区环卫事业试行承包管理机制,孔祥芬竞标拿下了淡村路。这条路,一直是历次卫生检查的“老大难”问题,人口居住集中,文明素质和卫生意识较差,加上市政环卫设施不完善,街道极其脏乱。到了西瓜上市的季节,情况就更糟,每天的垃圾有10多车。面对这种情况,孔祥芬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苦思对策。在她的努力下,一年后,淡村路的卫生情况终于大为改观。
2006年12月的一天傍晚,孔祥芬为了打捞起深陷泥浆里的一根木头,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她索性一挽裤腿跳进水中,硬是把这根碗口粗的木头扛上了岸,但此时的她不仅冻得发抖,而且浑身酸臭。回家一进门,丈夫实在受不了她浑身的酸臭味,气得大骂:“你睡到垃圾场去,别把臭气带回家。”
孔祥芬见一时之间平息不了丈夫的怒火,最后她跑回单位,在公厕里草草冲去身上的臭味,无声地在门卫室里度过了一夜。第二天凌晨4点,她又像没事人一样出现在大街上。
工作20多年来,孔祥芬从未请过假。在大家眼里,她像个从不生病的“铁人”。但孔祥芬同样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她曾经顶着39℃的高烧坚持清扫工作,结果晕倒在三轮车旁。很多时候她总是以私谋公,算计到了儿子和丈夫身上,全家上阵。
在她的心中,别人看不上、甚至有些鄙夷的环卫工作却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工作。
孔祥芬的工作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给她的不是痛苦,而是愉悦。她爱她的工作,一切的辛苦都能转化为工作后的快乐。工作是我们的幸福之源,上班时越努力,越辛苦,下班的时候就会越充实,越快乐。从回报的角度上来说,上班的辛苦为我们下班后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古语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们的幸福不是无缘无故得到的,它总是在我们辛勤的付出后而得到的。有付出,我们的幸福才有物质保障。上班的辛苦,不仅仅给我们挣得了生活的收入,更让我们体会到努力付出后的充实和快乐。
阅读思考:
1.你觉得自己是“上班辛苦,下班精神”的人吗?
2.孔祥芬的案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工作越努力,幸福越靠近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幸福。越往前去,它就越多,越多。
——罗曼·罗兰 法国著名作家
看“幸”和“辛”俩个字很有意思,它们长的很像,简直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辛”上多一点努力就变成了“幸”,或者说辛苦跨一步就是幸福。这也正说明了辛苦和幸福的关系,辛苦一下,幸福就来了。工作多一点努力,幸福就近了。
只有努力才会有收获,才能更快的感受到幸福。努力工作是获得幸福的最佳途径。我们的工作越努力,离幸福就越靠近。努力工作时,有挥洒才情的快乐,有证明自己价值的快乐,有获得认同发展机会的快乐,当然,也有职务上的晋升和物质回报的快乐。幸福和快乐,总是青睐努力的人。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经常在空余的时间巡视一下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