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城市演变为工商业中心,从而使城市与乡村经济分离开来,完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根据当时城市的主要经济特征,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交通与商业城市、大手工业城市、中小工商城市、文化城市四种类型。这对于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有积极的作用。
古代,人们为了抵御外寇,便于管理,集中居住在一个地方,外围用栅栏、土墙或石墙围起来,称之为“城”。人们用于商品交换的地方,长期固定下来之后称之为“市”。“城”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形态存在,“市”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形态存在。人们为了便于政治、军事的管理和商品交换,将“城”“市”设在一起,于是城市就产生了。当时的城市不但规模大,而且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商鞅、吴起等改革的影响,以士大夫等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制度迅速发育。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交换高度繁荣,更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春秋战国的城市,有的是在前代城址的基础上增修而成,有的则是重新建筑的。当时的城市不仅数量空前增多,而且规模也相当巨大。大中小各类城市星罗棋布,且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已冲破礼制的束缚,其建筑规模空前地扩大了。当时城市人口集中的程度相当高,在城市人口增多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个体手工业发展起来了,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盛况。
交通与商业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有的城市的政治中心的作用并不突出,只因为处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上,也就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商业都会。如陶在西周春秋时是曹国的都城,曹国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但由于鸿沟运河系统的开凿,陶便处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天下之中”。它南通吴越,北适燕赵,东接齐鲁,西连韩魏,成为列国瞩目的水陆交通枢纽。齐鲁的丝麻,郑魏的五谷都在这里集散。范蠡居陶,富甲天下,世称“陶朱公”。春秋末年,曹为宋国所灭,战国时又被齐秦争来夺去,却没有削弱它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这些情况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商业城市都是在政治中心,也有一些城市由于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而逐渐发展演变为重要的经济都会。
大手工业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大手工业主要集中在采矿、冶铸、煮盐、造币等生产部门。无论是官营或私营手工作坊,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手工工人动辄上千人。如赵都邯郸故城内,曾发现冶铁、制陶、石器、骨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多处,其中三处比较大的炼铁作坊应是官营的,而那些有少量铁渣的地方则应是私营冶铁作坊所在。由此可见,邯郸当时不仅是一个冶铁中心,还是一个重要的铸币城市。巴邑有寡妇清家族世代经营丹砂矿,应是一个矿业中心城市。楚国的宛更是一个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其兵器之锋利使强秦深感不安。棠溪属韩,以它为中心铸造兵器的城市就有五六个,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冶铁工业带。
中小工商城市
中小工商城市以郡县所在地为多,并且在当时整个城市数量上居压倒优势。它们远离内河通商大道,也没有大型的矿冶手工业,于是与大量的贸易往来无缘,自然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属于当时城市发展中步伐比较缓慢的一类。
文化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民间私学迅速兴盛起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也就骤然增多。这些用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人,便成为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邹鲁这种城市是典型的文化城市。到了战国后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风气才渐有改变,淡化了邹鲁文化城市的特色。
延伸阅读
齐国都城临淄
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北)是战国时规模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大都市。据史料记载,临淄城里的居民都很富裕,他们在城市中尽情娱乐,活动主要有吹、鼓瑟、击筑、弹琴等等,还有赛马、鞠、击壤、斗草、投壶、藏钩、斗鸡、走犬等等。临淄城中,最热闹的街道叫做“庄”,是一条直贯外城南北的“六轨之道”(六辆马车并行)。这条街附近最热闹的市区叫做“岳”,在北门以内,是市肆和工商业者聚集之所。所谓“庄岳之间”,是战国时代齐国人口最密集也最繁华的地方。走在城市宽阔的马路之上,你可以看见来往的车辆非常拥挤,常常是车轮相撞,路途难行;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更是多得数不清,他们摩肩接,挥汗成雨,挥袖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