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用棍棒、石矛等猎取动物。弓箭、罗网等工具发明后,狩猎成为谋生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懂得了驯养某些动物,于是从狩猎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
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在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猪骨和狗骨。长江流域的遗址中除猪骨外,还有水牛骨骼。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了。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出土了大批零整兽骨,其中有马骨。陕西陕县庙底沟和辽宁大连市羊头洼遗址都发现了鸡骨,说明马和鸡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为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考古发现较多的是牛、羊、马的骨骼,猪骨比较少见。养猪业的异常发展,是与我国农业中种植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裴李岗遗址中已发现了猪骨,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一只小陶猪。考古发掘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凡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部落,都饲养以猪为主的家畜。
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然的恩赐。直到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与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的食物。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并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自然界取得了一些主动。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是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社会大分工?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它发生于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的时期。
什么是“六畜”?
“六畜”指的是6种家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三字经?训诂》对“此六畜,人所饲”有精辟的评述,“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速宾”。六畜各有所长,在悠远的农业社会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大开眼界
人类发展的早期,由于劳动技能低下和工具简陋,人们只能以自然界现成的食物为生。当时最主要的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除了采集野生植物之外,就是狩猎。狩猎活动早在猿人阶段就已出现。原始人在长期的狩猎中积累了经验,创造了各种狩猎方法,比如用棍棒、石块、投枪和火驱赶捕获动物,还利用陷阱、罗网,并使用犬、鹰助猎,或将猛兽逼上悬崖使它们坠死。在发明和使用了弓箭以后,狩猎活动有了迅速发展。通过狩猎活动,不仅使原始人的食物丰富起来,而且能得到皮毛、骨、角、脂肪等日益众多的生活资料。原始人的狩猎活动是集体进行的。在当时工具简陋和征服自然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防止猛兽的袭击、从事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