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6500000027

第27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2)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这正是纳兰容若长期被“寒疾”所困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冬天,又长期生活在寒冷北方的关系,纳兰容若的身体对于“寒冷”是比较敏感的,这种敏感也表现在了他的诗词之上。

在纳兰容若所作的诗词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秋冬的景色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频繁不说,而且凄凉哀婉。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木落吴江矣,正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在纳兰容若的词中,描写秋冬的,竟有一百多首之多,由此可见纳兰容若对于冬寒的敏感,而这,大概也正是他一直深为寒疾所苦的原因之一吧?

《素问·痹论》中曾这样说过:“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说明寒疾会给人带来剧烈的痛苦。按照《素问》一书的解释,就是“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意思是说,当寒气侵袭肌表则脉寒,而脉寒则会导致经络、血脉收编,从而导致肢体屈伸不力,浑身疼痛不堪。

纳兰容若既然长期被寒疾所苦,身体上所承受的痛楚也是可想而知。越是频繁地感染风寒,越是饱受疼痛的折磨,长年的病痛之下,自然而然也会影响到精神层面,“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这种病痛中孤独又失落的心情,正好切合了他词中贯穿始终的清冷之意。

一直被寒症所苦的人,难免潜意识中也会对秋冬,对一些幽静的事物比较敏感,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体有不足之症,居处是幽冷清静的潇湘馆,而她的诗词,也大多透着股清冷的味道,无论是《葬花词》,还是《秋窗风雨夕》,无不流露出秋冬一般的凄凉与悲伤,“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与纳兰容若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虽然林黛玉只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这种身体上的病痛折磨慢慢侵入到人的精神层面的时候,会让人对人世间的阴晴冷暖更加敏感,也会更加感受到一种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凄凉。而这对纳兰容若本人那忧郁性格的形成,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丧妻之痛、好友的过世与远离,还有对侍卫生涯的厌恶,都开始像毒药一般一点一点地侵蚀着纳兰容若的生命。

“浮名总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长醉。”在《瑞鹤仙》一词中,纳兰容若这样写道。

显然,现实已经与他的理想越来越背道而驰。

他一次次地感慨“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

常年纠缠着他的寒疾,在纳兰容若自己本身的心绪郁结之下,终于从普普通通的风寒变成了陈年旧疴。

《素问》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是说,人的心情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心胸宽广、开朗之人一般说来身体都会比较健康,而内心抑郁的人,未必就身强体壮。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是这个道理。

纳兰容若自身的心结未能解开,一年一年的郁结,最终和寒疾一起,成为夺走他短暂生命的祸患之一。

在这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纳兰容若死于寒疾的说法之下,其实还有一种比较浪漫的、却也是十分凄凉的观点。

纳兰容若是死于康熙二十四年的五月三十日,而他的妻子卢氏也正是死于五月三十日。

同月同日逝世,这便为纳兰容若的逝世,带上了一丝儿微妙的感觉。

我们形容纳兰容若,经常用的词语之中,有一个便是“情深不寿”。

倒也有点道理。

生命中的这几位女子,只有卢氏,才是他一直最深爱的人,即使到死,也从不曾改变过自己的心意。

纳兰词之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他写给亡妻的悼亡词,而数量,达到五十首之多。

古往今来,悼亡词并不乏大师的作品,但很多只是一两首,表达了对逝去恋人的怀念之后,就依旧故我,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淡了感情,只有纳兰容若,从始至终,对卢氏的感情都没有改变过。

红颜薄命,留给纳兰容若的,只有无尽的思念与悲伤。

爱情上的重大打击,还有成为康熙侍卫之后,近距离亲眼目睹了官场内的相互倾轧、尔虞我诈,种种的现实,都让纳兰容若越来越心灰意冷。

所有的天才都是忧郁的。

纳兰容若正是天才,他的抑郁,也是众人所见的。

爱情、现实的双重打击,让纳兰容若屡遭不幸,在他的诗词之中也有着很明显的体现,抑郁不欢,他的逝世与卢氏是同一天,如今看来,也很有些意味深长。

如果不是巧合,那么,很有可能纳兰容若是专门选择了这一天,也就是说,他的死亡,说不定含有自杀的成分。

用我们如今的科学眼光看来,纳兰容若也许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疾病,也很普遍,很多人或轻或重都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与行为。自身深受寒疾所苦,几方面的重压之下,导致抑郁症越来越严重,最终因为卢氏祭日的临近,而让纳兰容若选择了这样一条让亲人好友伤心欲绝的路。

当然,说纳兰容若是因为抑郁症而殉情,并无确凿的证据,而从他好友徐倬的两首诗里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一丝影子来。

第一首,是《成容若同年以咏合欢树索余和》:

青棠细缬映晴莎,韩重相思未足多。

花似鄂君堆绣被,叶同秦女卷轻罗。

树犹如此能堪否,天若有情奈老何。

定织云中并命鸟,深宵接翼宿琼柯。

另外一首,徐倬写完了还未来得及寄还给纳兰容若,对方便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间,于是,徐倬的第二首诗,便用了和前面一首一模一样的韵脚,以表达自己对纳兰容若的悼念之情。

玉树长埋在绿莎,玉楼高处恨争多。

文章于世犹尘土,才调惟天恣网罗。

气夺千秋轻绛灌,诗传五字接阴何。

晓风残月招魂去,只恐难寻梦里柯。

其中的“深宵接翼宿琼柯”,还有“气夺千秋轻绛灌,诗传五字接阴何”“晓风残月招魂去,只恐难寻梦里柯”的句子,徐倬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安的感触。

作为纳兰容若的好友,他是不是已经隐隐地猜到了纳兰容若死亡的真相呢?

纳兰容若的去世,是十分突然的,包括亲人在内,都认为是和以前一样,是普通的寒疾。

根据《康熙起居注》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五月三十日,明珠尚在朝堂以折本请旨。

如果之前纳兰容若就已经病到垂危,以明珠之爱子心切,还会有心思去上朝吗?可见,当时明珠完全没有意识到,就在这一天,他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爱子纳兰容若会永远地离开自己。

就在纳兰容若过世的这一年秋天,沈宛生下了他的遗腹子富森。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五年,纳兰容若葬在了叶赫那拉氏的祖坟所在的皂甲屯,与妻子卢氏葬于一处。

纳兰容若的生前好友们,纷纷撰写悼文,怀念这位天才的词人。

呜呼!始容若之丧,而余哭之恸也。今其弃余也数月矣。余每一念至,未尝不悲来填膺也。呜呼!岂直师友之情乎哉。余阅世将老矣,从我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天不假之年,余固抱丧予之痛,而闻其丧者,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也,又何以得此于人哉!太傅公失其爱子,至今每退朝,望子舍必哭,哭已,皇皇焉如冀其复者,亦岂寻常父子之情也。至尊每为太傅劝节哀,太傅愈益悲不自胜。余闲过相慰,则执余手而泣曰:惟君知我子,惠邀君言,以掩诸幽,使我子虽死犹生也。余奚忍以不文为辞。

徐乾学乃是纳兰容若的老师,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在纳兰容若亡故之后,徐乾学便写了这篇《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第一句,就写出了他为纳兰容若的过世感到十分的伤痛。

纳兰容若的天才,世人公认,徐乾学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称赞纳兰容若“天资纯粹、识见高明、学问淹通、才力强敏”,是他所见过最具有天分的人,只可惜天不假年,如此杰出的人才却英年早逝,不得不说是遗憾。而明珠痛失爱子,悲伤不已,每每退朝回到家中,看到儿子那空荡荡的房间,睹物思人,都会忍不住痛哭,哀叹儿子的逝去,这份父子深情,感人肺腑,闻者无不落泪,有人安慰明珠节哀,明珠却更加地哀伤。徐乾学自然也去安慰过明珠,明珠握着他的手含泪说:“只有您是最明白我的儿子的,希望能请您来为他写这篇墓志铭。”

徐乾学自是这么做了,而写了悼文的,也并不只徐乾学一人,当时的名士都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纳兰容若英年早逝的哀悼之意。

徐乾学不但写了这篇《墓志铭》,还写了《神道碑文》,另外还有韩菼的《神道碑铭》,姜宸英的《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以及顾贞观的《行状》、董讷的《诔词》,张玉书等人撰写的《哀词》,严绳孙等人写的《祭文》,等等。

“家家争唱纳兰词,纳兰心事谁人知?”

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当远在江宁的曹寅回想起自己的好友之时,曾经感慨万千。

如今纳兰词早已名满天下,人人都在吟唱着优美的《纳兰词》,争相传颂着“一生一代一双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时候,又有谁能真正了解纳兰容若的内心呢?

家家争唱纳兰词,纳兰心事谁人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曹寅感叹着,自己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空寂寂寞,回想起昔日的好友纳兰容若,如何能够不叹息世事的无常?

纳兰容若已经远去,以他短暂的三十一年的岁月,留下了璀璨的华丽诗篇,仿佛最后一段清丽的传奇,在天际划过,燃烧出绚丽的痕迹。

“家家争唱纳兰词”,正如当年柳永“有井水处,皆唱柳永词”一般,对一位天生的词人来说,俨然是最好的荣耀。

也足以安慰纳兰容若那绝世的才华。

千年之前,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在千年之后,化为纳兰容若的一句“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恰好,也正好。

当生就富贵命,却不屑权贵、不喜浮名,“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样的人,当真不是人间富贵花。

王谢堂前燕何去?当上苍早早地召回了自己的宠儿,唯有词人留下的不朽华章,代代流传。

纳兰容若词作赏析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①,犹记手生疏②。

倦眼乍低缃帙乱③,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那是另一个时空雨打芭蕉的夜晚。

心欲碎,不知是芭蕉心碎,还是纳兰心碎。“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古往今来的诗词中,芭蕉似乎总喜欢同雨相伴出现。雨滴芭蕉,入梦,美酒半酣有唐汪遵心恋江湖;入画,王摩诘《雪打芭蕉》令人忘却寒暑,白石老人大叶泼墨酣畅淋漓;入乐声,《雨打芭蕉》淅淅沥沥,似雨滴蕉叶比兴唱和,急雨嘈嘈,私语切切,诉尽人间相思意。

至于这芭蕉心,正如易安所言,“舒卷有余情”。禅语云“修行如剥芭蕉”,如果我们的心已被世间种种欲念所裹,那么修行便是将层层伪装脱去,“觅心”找回纯真的自我,“明心”则是彻悟尘世的一切杂念,方可见性。

纳兰心中,芭蕉心在其不展吧?因其不展,枝枝叶叶才藏得住纳兰梦萦半生的回忆,层层叠叠容得下纳兰多愁又敏感的心。其实何止善感的纳兰,“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纵是梅妻鹤子的林逋也难掩芭蕉雨下那些撩人的情思。

“忆当初”,短短三字便如一把利剑斩断今生。今生已作永隔,窗外雨声风声入耳,曾有多少夜晚流逝于情意缱绻的呢喃?未来又将有多少不眠的孤夜,唯有旧忆聊以回味?所幸,过去的日子并未消逝于流年,在那发黄的红笺之上仍可略窥一二。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怕是纳兰也在怀念把笔浅笑的她吧。此语原出王次回《湘灵》:

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

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

纳兰与这位明末的才子是颇有渊源的。王次回出身金坛望族,仕宦之家,连他的女儿王朗也是着名的词人。与他的祖上相比,王次回的仕途之路一生不得志,仅在晚年做了松江府华亭县训导,不过是个无名无实的小官。然而他的作品上承李义山,下启清初词坛,对近代的鸳鸯蝴蝶派也颇有影响。纳兰诗词中常见王次回《凝雨集》的影踪,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王次回也如纳兰一般,爱妻早丧,不过凉薄人世一孤伶人。若可同世而立,纳兰与次回或许也能成惺惺知己吧。

当年的娇俏语长萦耳畔,那副欲语还休的羞涩模样犹在心头,鸳鸯小字里,似可见这位解语花的身姿若隐若现。然而,以为是一生一代一双人,所托竟几页满蘸相思意的旧时书。南宋蔡伸曾慨叹,“看尽旧时书,洒尽今生泪”。蔡伸是书法家蔡襄之孙,官至左中大夫。名门之后,位高权重又如何?三更夜,霜满窗,月照鸳鸯被,孤人和衣睡。

旧时书一页页翻过,过去的岁月一寸寸在心头回放。缃帙乱,似纳兰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时已泪眼婆娑。“胭脂泪,留人醉”,就让眼前这一半清醒一半迷蒙交错,梦中或有那人相偎。

又是一窗冷雨,纳兰看到了半世浮萍随水而逝,如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她,“一宵冷雨葬名花”。还是纳兰身边这盏灯,只是不再高烛红妆,唯有寒月残照,灯影三人。太白对孤灯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故人入梦,又渐行渐远,“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灯影明灭处,留得千古一帝不得见的叹息。

罢了,一梦似千年,从来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刘禹锡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留多少痴念在人间。已道无情,而情至深处难自已。这般深情厚意,在纳兰心中恐怕已不是简单的有情,而是人生难得的知心人。如果说情是前生五百次的回眸,爱是百年修得之缘,那么知心便是三生石畔日日心血的倾注。

有情无?

纳兰笃定不念今生,料想今生情已尽。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注释:

①鸳鸯小字:指相思爱恋的文辞。《全元散曲·水仙子·冬》:“意悬悬诉不尽相思,谩写下鸳鸯字,空吟就花月词,凭何人付与娇姿。”

②生疏:不熟练。

③缃帙:浅黄色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

少年游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①,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②。

十年青鸟音尘断③,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④,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想来纳兰应是掰着手指写这首词的吧。

细细数来,好景不过只那些时日,翻来覆去地搜寻也不再多。常说人生如戏,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只是这些尝试不可以倒带、定格或重复,更没有机会再次完善,只有眼睁睁地看错误客观地存在,走过的路难再回首。几千年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啊,逝者如斯!我们可以征服自然,天堑变通途;可以改造世界,高峡出平湖。而面对奔流不复回的岁月,不见古人,不见来者,悠悠天地间只一句逝者如斯,昼夜间便越过几千年。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本书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徐志摩,以“情诗”闻名于世,本书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调讲述一代才子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诗人生命中不可错过的三个女人,他与她们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带你亲临“情圣”徐志摩的世界,解析大诗人不为人知的婚姻内幕。
  •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 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面对成就,他没有喜悦,因为对于他而言,成就永远是过去时;面对危险,他没有畏惧,当刺客用剑相逼时,不为所动;面对敌人,他没有仁慈,抓住一切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面对暗算,他没有畏惧,用自己的狡黠和对手周旋;面对弹劾,他没有失落,在隐退后寻找重新崛起的机会。司马懿,人称“冢虎”,人如其名。没有性格,正是司马懿最为鲜明的性格。深藏不露的性格成了他抵御他人的最佳屏障。他总是在沉默中令人难以捉摸,并在别人放松警惕时给以致命打击。
热门推荐
  • 和我们的青春说你好

    和我们的青春说你好

    “你们是什么关系啊?”“同学”“什么同学?”“小学、初中、高中……”真正能陪你走到未来的人,是最懂你的人,像孙辰懂于筱悦,像张漾了解余静瑶,青梅又竹马,两小且无猜……[青梅竹马,温暖治愈,甜你一夏]
  • 特案侦查组:悬疑小说集(套装共6册)

    特案侦查组:悬疑小说集(套装共6册)

    高智商罪犯与卫道者间的巅峰对决,触及人性深处的罪与罚。本套装包括:《法医专家》、《法医专家.2》、《特案侦查组》、《特案侦查组.2》、《犯罪侧写师》、《犯罪侧写师.2》。
  • 这个商人有点强

    这个商人有点强

    墨晴雨意外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遇到了十五年前穿越过来,如今却当其商人的少年洛逍遥。当她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洛逍遥比她强。当她成功变为修炼者时,洛逍遥还是比她强。当她修炼成神时,洛逍遥依旧比她强。不管她修炼到什么时候,洛逍遥都比她强。为此她很好奇,这个异界商人,为毛总是比她强?“你为什么总是比我强!”墨晴雨一脸愤怒地吼道。“嘿嘿,你猜!”洛逍遥微微一笑随后吐出两个字。
  • 神机妙算(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神机妙算(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人人都羡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有些妖魔化了,现实中能有那样的神机妙算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是神机妙算对于我们来讲也并不是遥远的传说。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来获得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 末日之独行侠

    末日之独行侠

    在末世里只有丛林生产法则,每个人都拼命适应这个环境,原本安逸生活的张炎突然来到末世,究竟会有什么独特的体验呢?
  • J品少女

    J品少女

    当一个人的一生永远在等待和失去中煎熬,那么即使她用最不在乎的态度面对,她也不是轻松的······
  • 气运全失的我成为了一山之主

    气运全失的我成为了一山之主

    年十一穿越到了异世界,却气运被夺,沦为一个废人,为了能够让自己活得久一点,他必须去寻找一座大山,找到一本吊命的功法,结果却莫名其妙成为了一山之主,一切的一切接踵而至......
  • 腹黑冷少娇妻

    腹黑冷少娇妻

    兰诚将十几年前的事情推给了枭雄势力,由此宫颜乔找来了易易辛希,引出幕后的枭雄势力,上演了一场爱恨纠葛。
  • 绝世杀手之高冷特工小娇妻

    绝世杀手之高冷特工小娇妻

    【本文男强女强+总裁甜宠+女主强势打脸】不就做个任务嘛,她招谁惹谁了?一进门被个大帅哥摔床上算怎么回事。“诶诶诶,别脱.我衣服!也没让你脱.衣服!”外表高冷内心腹黑的特工女污&妖孽邪魅智商逆天的霸气总裁,逆天组合,强强碰撞,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作者第一次写文,有诸多地方不大自然,不喜轻喷,感谢支持~)
  • 火影妄想的日常

    火影妄想的日常

    一位女孩子,来到火影的世界,发生了一些美好而又“美好”的日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