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年轻时,有一次见秦始皇出巡,所过之处皆倾城以迎,万民跪伏,刘邦不由心下赞叹,便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那么,怎样才能“当如此也”呢?没有勇气、意志、雄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成大事者,非受大辱,即受大难,能面对各种羞辱和困难而百折不挠者,方能成大业。刘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很有韧性,有着屡败屡战的勇气,而这正是创业者必备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试想,谁创业时能一往无前,从无一败呢?关键是要能不气馁,要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以求东山再起。
秦朝实行暴力统治,天下人心思变,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四方起义军攻城掠地,刘邦也参与其中,经过了无数和困难和打击,他最终得以称帝,建立汉朝。在这其中,他过人的毅力可谓是他成功的保障。
很多创业者不缺乏智力,而勇气和意志则是一种稀缺品。勇气和意志会在创业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刘邦的创业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刘邦的创业史,其实就是一个在屡次的失败中求取胜利的过程,他与项羽交战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战斗,却从没胜过,但最终的一胜,却将项羽击垮,迫其自刎乌江。
刘邦在率军进入关中之后,项羽便入关剥夺了刘邦的胜利果实,并设鸿门宴差点杀了刘邦。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其迁往偏僻的蜀地。
公元前206年,刘邦乘田荣在齐地反楚,项羽东征之机还定三秦,击败章邯军,迫使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从而再次据有关中。但与拥有数十万军队的项羽相比,仍然处于绝对劣势。
此后,刘邦积极开展军事斗争,派韩信破魏、击赵、攻齐,与项羽争夺军事优势,抢占地盘。与此同时,他又积极开展政治、外交斗争,争取反楚势力,孤立项羽政权。在与项羽的作战中,刘邦又多次的失败,最窘迫时被项羽打得六十万大军土崩瓦解,自己匹马而逃。但他并没有因之消沉,而是重新做好准备,再次与项羽对垒。灵壁一战,刘邦再败。损兵30万,连生身父母也为霸王所擒。但每次刘邦虽败,却没有丝毫沮丧,仍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实力。
最后,楚、汉两军在成皋的激烈争夺中,刘邦败中取胜,迫敌求和,刘邦军由劣势转为优势。双方在鸿沟议和后,项羽率军东归,他本想恢复实力后卷土重来,但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都认为不能给项羽喘息的机会,刘邦便率大军追击项羽。
公元前202年11月,刘邦更联合其他诸侯势力,命令汉军乘胜追击,包围楚军于垓下,终于打败楚军,击杀项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
成功,也需要毅力的帮助
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创业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心志问题。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志气是啥也干不了的!志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它往往表现为一个人怀着某个愿望,盼望能获得愿望中的东西,并且相信自己是能够获得它的。
为什么“有志者,事竟成”呢?因为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希望的东西都能够有意识地做出反应,比如志向能下意识地推动我们为实现愿望而努力,当这种暗示产生力量时,我们就会向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进。对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来说,志向将首先点燃他事业成功的火花,并促使他在成功之路上拼搏进取,走向成功之巅。因此,无论你想创什么样的事业,你首先都得有这样的志向。
每个人都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预定好一个目标,制订好一个行动的计划,但大部分人会最终在坚持的中途舍弃而失败。要知道,总把自己停留在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心结上这是无用的,也许拐个弯就是胜利!所以,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成功者的始发点,而能不能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目标,则是成功的保障。因为成功往往是在矢志不移的坚持中到来。
既然要创业,就肯定有一段艰苦的历程,那就看淡一些,勇敢去面对吧。刘备就懂得这点,他想着既然时代给了他这样一个乱世救民的重担,就得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遇到磨难时,就把他当成一个个对自我的考验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万事迎刃而解!
再如美国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生下来时家里一贫如洗,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两次经商失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没有放弃,他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在一路坎坷的坚持中,林肯从小茅草屋走向了恢弘的白宫,这是他坚强意志力的回报。这坚强的意志力来自于他从不向命运服输的乐观,一次次失败后他都不断地鼓励自己,只是暂时摔倒而已,自己会立刻爬起来。比如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他说:“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摔倒后再爬起来。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最亲的人也只能在你起来的时候扶你一把,谁都不可能扶着你走下去,一直走到成功的门口!尊重自己的人,从来相信自己,不屈服,不认输!向逆境挑战,英雄往往就是诞生在这样的时刻,这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关键。
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困难和挫折是难免要遇到的,但最终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倘若在遭受打击时,仍能着眼于成功的美好,当你细细品味挫折的痛苦滋味,慢慢咀嚼失意怅惘之时,你吸取失败的教训而重来,那么成功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因为你才是事业成功的真正主宰者。
张子房谦下待人得兵书
秦汉之交的张良,字子房,本是韩国贵族,秦朝统一天下后,他不甘心受亡国之痛,曾策划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亡命天涯,此事平息后,他藏身到下坯(今江苏徐州睢宁县)的山中,在这里结庐而居。
一天,他一个人在村头的桥上闲逛,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也来到这里歇息,他坐到桥头上,翘着二郎腿,还故意把一只脚上穿的草鞋踢到了桥下,却转过头指着桥下的鞋子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子给我捡回来!”
张良不由得愣了一下,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不讲道理的老人。但他看到这位丢掉鞋子的老者年事已高,就乖乖地到桥下帮捡回了鞋子。
张良将鞋子递给老人,谁知这位老人并不满足,而是坐在桥头上,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地说:“给我穿上。”
张良听了又是一愣,心想我又不认识你,给你拣上来就不错了,还让我给你穿上,门儿也没有啊!本打算转身就走,但转念又想: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方便,小辈为老人服务是应该的,就当是孝敬老人吧,于是就半跪下来为老头穿上了鞋子。
穿完之后,老头得意地看看了张良,笑着说:“我看你这孩子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我们在这里见面吧。”说完就走了。
张良十分纳闷,不知这老人搞什么名堂。为了弄个明白,第五天刚刚亮,张良就来到了那座桥上,但他还没走到时,就见那老人已经在桥上坐着了。老人一见张良,他就生气地说:“年轻人,你怎么能让长辈在这里等你呢?五天以后再来这里见我。”说完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爬起床来去赴约。但老头又先到那里了,仍然生气地说张良来得太晚,没有诚意,让他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怕又会迟到,半夜就从家里出来,一个人摸黑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那老头来了,他见了张良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要什么时候到。”张良点头称是,老人就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对张良说:“记好了小子,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了。这话在十年后会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话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张良拿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他非常珍惜这本书,从此便认真地诵读体会,智谋大增,后来天下大乱,他为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助其开创了大汉王朝,张良也因功被誉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
损余补虚天之道,谦下做人得益多
金庸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讲了一部武学秘笈《九阴真经》,其开篇便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是说天地万物之大道,往往是折损富余的事物,而补偿不足的事物,所以虚空不足的事物,往往会慢慢地吸收化解充实有余的事物,并最终胜过它。处世之道也是如此,一个人为人谦下,在与人相交时相当于处在相对低下的位置,这样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处在高处,谦下的人对自己而言没什么危险,并且谦下的人还往往会折服处于高处的人;而张狂的人则是将自身置于比别人都高的位置上,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将要压倒自己的危机感,并且张狂的人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这样就会很容易地处于别人的攻击之中。因此,谦下做人,实是比张狂强好多。
生活在汉初的张良虽然智勇超群,才华卓越,却是个处世为人非常低调的人。上面的这个故事就反映了他的这种处世态度。而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他一生受人尊敬,汉高祖刘邦以师事之,在功成名就后他全身而退,后半生得以逍遥快活,即便身在林下,还被刘邦、吕后等人时时挂念,讨问国家大事的对策。
相比于萧何的不得不自污名声,韩信伏诛于吕后之手,张良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同为汉初三杰,三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末途。萧何为人务实,凡事凭力而为、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属于不张扬也不谦下的中性性格的人,但却由于怕刘邦对自己坐镇后方不放心,不得不在门客的劝说下做些强占民田、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的事。而刘邦见他如此,心里也很高兴,将他在监狱里关几天了事。
而韩信个性张扬,毫不谦虚,常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刘邦的妹夫、大将樊哙这样的人他都认为比自己低一等,有时还当面顶撞刘邦,还时时心怀反叛之心,这样的人谁能对他放心呢?他最终受诛也可说是情理之中的事。
张良因谦下而被尊敬,萧何的中性性格得保平安,而韩信则因张狂而伏诛。由三人的遭遇可见,做人谦下,实胜过张狂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