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时做玉器以器皿、陈设类的地位最为显著,在造型方面除传统器形的特色外,还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仿生、仿建筑题材的作品。仿生作品包括仿动物和仿植物造型两种,动物题材多为龙、凤、麒麟、辟邪、象、熊等神鸟异兽,造型富于想象,善于捕捉动物瞬间的神态;植物造型的在乾隆时期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的杯、碗、盘、盒、洗等多琢成荷花、菊瓣办、海棠、石榴、葵花、贝叶等花形,花插则多琢成松桩、梅桩、竹筒等形状,极具古朴苍劲之感;有些作品甚至将动、植物造型结合在一起,也获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仿建筑式造型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应用到玉雕艺术中,大大增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类作品有些借用局部建筑造型,即器物的立体形状极为普通,但在局部却借用古建筑物中山檐顶、台阶等,这种手法多表现在炉、瓶等器物上。如乾隆时期的碧玉塔式炉,下部为三兽足的炉,上部有一亭式建筑,上起攒尖顶,顶葫芦形状,各檐下均悬挂一铃铛,一眼望去觉其不伦不类,仔细琢磨又觉其搭配之和谐堪称天衣无缝。还有一种仿庭园式建筑造型,这种作品以表现庭院花园场景为主体,并配以人物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极富生活气息。
清代乾隆时期随着玉料的充足,技术的成熟,制玉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以玉山子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这些玉山子形体庞大,重量多有千斤以上,其图案均以立雕山水为主,其间缀以人物、建筑、车船等。玉山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以著名的画稿为蓝本进行设计制造,有名的玉山子有《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及《采药图》、《采工图》、《观瀑图》、《赤璧泛舟图》等。
清代宫廷中还常雕刻一些儒、佛、道教人物形象,常见的有佛祖、罗汉、高僧、八仙、麻姑、寿星等。一般来说这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含有宗教意义,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美满的陈设品而已。
以玉为饰在清代也极为普及,从头饰中的垂、钗到身上佩饰、串饰、腕饰以至于金、银、铜、竹、漆、木器上的嵌饰,种类繁多。这类器物雕琢小巧精致,很多上面饰刻有“比翼双飞”、“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等吉祥文字、玉制的文玩用具在清官玉器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类器物造型丰富,仿动植物的造型和纹饰颇为常见,尤以古朴典雅的文房用品最有代表性。如清代的玉砚除有仿古的“风”字形砚外,还有许多龙风蕉叶随形砚、卧鹅式砚、凤背砚等;笔架多雕成山形,也有雕成花枝形的;笔筒则更具特色,一般外璧均为浮雕图案,以表现景致为主,有名的玉笔筒有“岁寒三友图笔筒”、“狩猎图笔筒”、“观瀑图笔筒”及“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等。
由于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推行古制,所以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祭祀朝觐、大典活动中常用到玉制的礼器。清代礼器以璧、圭居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充当陈设品使用。清官印、玺等以玉制为贵,造型亦颇为精美。另外在故宫博物馆还保留有几百函清官玉册,上多琢刻清帝御书的题记、诗文,一般都放置于雕龙楼凤、精巧别致的紫檀匣中。
清代是宋以后,尤其是明代玉器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提高了,特别是在乾嘉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这一时期玉器作坊星罗棋布,名匠层出不穷,玉料充足,工艺先进,皇家重视,民间普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向以大、多、精为主要标志的又一鼎盛时期。
我国古代玉器源远流长,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就在乾隆时期我国古玉登上艺术巅峰之时,一种外域玉器突然打人清官内廷,并使宫廷玉作坊和民间玉肆或多或少地受到其造型和琢玉技术的影响,这就是被乾隆皇帝所极力推崇,赞叹不已的痕都斯坦玉器。根据文献记载,可知这种玉器大致产于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和克什米尔地区一带,由于这一地区当时被建立;在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统治,故“痕玉”又常被称为“印度玉”或“莫卧儿玉”。“痕玉”大致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叛乱之后作为战利品最早进入清宫的,乾隆皇帝对这种与中国传统玉器风格迥异而极具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外来品爱不释手,先后赋诗作文五十余首来赞美“痕玉”精湛的做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痕玉”与中国传统玉器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器薄体轻,透明度高,被乾隆皇帝誉为“薄如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并为内地工工不能掌握这一技巧而深表遗憾。“痕玉”玉料多为青色,其玉质与和阗玉颇为相近,不能排除其来自新疆的可能性。“痕玉”多为实用器皿,主要有盘、杯、碗、壶、盒、孟等类,其外形多模仿日常多见的花、果、叶等植物造型,极少数为动物造型,器物的图案题材均为写实的花卉果蔬,主要有菊花、葵花、菱霄花、莲花折枝花、瓜棱、桃实、树叶枝蔓等,其纹饰多采用平面隐起的浅浮雕,琢磨极为细致,不留丝毫琢痕,达到一种“看去有花叶,抚来无痕迹,细人毛发理,浑无斧凿痕”的艺术效果。
“痕玉”的耳和足形制亦颇具特色,其耳多作对称的花果枝叶形,其底与足多外撇,呈花办形或叶形。“耳垂翻出双苞缀,足砒粉承碎办拿”,“玉瓢一握如瓜瓣,有蒂有叶还有花”,正是“痕玉”造型艺术和图案纹饰的具体反映。现存故宫博物馆的许多“痕玉”上都刻有铭文,其内容主要是一些诗词和年款,多为楷书和隶书,印玺则篆书体,这些铭文都是在“痕玉”进入清宫后由造办处玉匠琢制的。清代具有痕都斯坦玉器风格的作品主要有碧玉菊花瓣盘、青玉茄式洗、白玉叶式杯、白玉双环碗、青玉双耳碗等。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别致,雕琢精巧,图案纹饰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内地玉器所不及。但任何一种艺术品都不能达到十全十美,“痕玉”同清代宫廷玉器相比其长处如前所述,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痕玉”在造型、纹饰等方面极少突破花草果叶的范围,其种类亦比较少,只有实用器皿和少数的装饰器物,表现手法亦略显单调,特点主要是以“轻薄”见长,而清官玉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图案纹饰题材极为广泛,器物一般有胎质浑厚、古朴典雅。玲珑剔透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痕玉”是无法同气势雄伟。博大精深的清代玉器相抗衡的。
清代仿古玉器以其质朴浓厚。古色古香的特有格调与时做玉器相辅相承,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绚丽辉煌的清代宫廷玉器。清代仿古玉器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明清以来复古思潮的泛滥,厚古薄今蔚然成风,效法古制成为一种时尚,清代礼制一脉承袭中国古代的传统制度,其用玉制度更是完全模仿、仿效古制。其次伴随着金石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玉器的研究,对古玉的形制分类、定名、断代。用途也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为仿古工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外,乾隆皇帝对古玉的重视也极大地推动了仿古玉的发展。
清代仿古玉器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其作品仿古而不泥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仿古玉器首先须注重造型,其形制或参照前代金石学者著录中的器物,或参照旧器仿制,有些则部分地借用古器物造型,将不同时代的造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别有情趣。其次是纹饰,清代仿古玉的纹饰亦可分仿古纹和反映本时代特征的纹饰两类,其中造型和纹饰都完全模仿古器的作品与明代相比明显增多,尤以乾隆晚期以三代彝器为蓝本仿制的大批玉器,几可达乱真的地步,这些玉器往往镌刻“大清乾隆仿古”或“乾隆仿古”等款识,这是宫廷仿古玉器的一个重要特点。仿制古玉器最关键的技术是做旧,包括致残和染色两部分。玉匠们积累了丰富的做旧经验,致残大致又可分为砣碾致残,沙磋毛道和敲击致残,染色又称烧古、染玉、仿沁、提油、染色制作仿古玉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清代玉匠常采用烤色技术来仿制土沁,一般呈赭黄斑状,这种颜色多见于汉代的一些出土的玉器上,清代宫廷许多份汉古三上也有这种赭黄斑,在造型、纹饰上也无纸漏的情况下足以以假乱真。
另外,一些玉皮色深且表面粗糙,与旧玉之色颇相近,往往被保留下来冒充古玉。清代玉器中还常见一些经过改造的旧玉,有些是将前代一些原本无纹或纹饰较少的古王新琢纹饰,如清官收藏的一件良清文化玉璜。
清代仿古玉器制造有如下几种情况:
按照流传的古玉图录制造。在清代,流传着《古玉图》、《三礼图》等宋元时代的考古图录,这些图录中收录了许多古玉图形,清代宫廷曾按照图录制造了一批仿古玉器。据清宫造办处《活档记》记载,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七,清帝曾命按照《考古图》做白玉马、白玉仙人、碧玉虎等器,并烧汉玉颜色。
清代宫廷遗玉中有一些玉圭,则是按照《三礼图》所绘图案制造的,有的还在《三礼图》所绘玉圭基础上加以变化。由于图录所绘玉器缺乏考古依据,又掺杂了很多想象的成分,故依图所制玉器与真正的古器有一定的差距。
以古玉为据,稍加变化,或将不同古玉的造型。纹饰加以拼凑。如清官收藏的白玉礼乐杯,为宋元时的作品,杯高7二厘米,口径11厘米,圆形,雕二女人为耳,杯口饰回纹一周,杯外雕“工”字形锦地,浮雕通景十仕女奏乐图,并有鹿头为头饰。清代制造的仿制品形状与其相似,亦为圆形,双仕女耳,但纹饰与其稍异,杯外口沿饰云纹,腹部浮雕工公。王母及女佣共十人,并有寿鹿。龟巢、仙鹤,人物布局也与礼乐杯也很接近,杯底刻“乾隆仿古”年款,一看便知是依礼乐杯风格仿制的玉器。
完全照旧器仿制。此类作品较多,仿制的不仅有古器,也有工艺水平较高的或清帝喜爱的近代制品。清代宫廷造办处《活记档》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接得李文照押帖一件,内开五月十六日太监胡世杰交汉玉鸡四件,汉玉鱼一件,汉玉月牙扇形器一件,随雕漆盒二件,传旨:“着如意馆挑有颜色玉照双鸡配做双鸡一件,头上留红色,再照红汉玉鸡配做一件,月牙扇改做鸡一件,挑白玉配做卧免一件,得时摆浮化轩,钦此。”又记:“于本月挑得回残皮糙玉二块,画得双鸡一件,卧免一件,鱼一件……奉旨照样准做。”在造办处档案中,类似的记载还有许多。
旧玉改造。旧玉改造是玉器行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用旧玉改制的玉器易冒充古玉,不易被识破,能以次玉冒充贵重的玉件。刘大同《古玉辨》中有一段记载:“清光绪十九年,余寓燕京,有友人购一玉砚,满身鱼子斑,长约六寸,阔约四寸,持以示余,骤视之,玉质颇古,池畔雕一鹤,亦颇不恶,及细审其刀痕,不甚浑圆,似新镌者,因曰:
‘此旧玉改造也。’友人颇不以为然,越数日,沽砚者来余寓,因笑而问之:‘某君购汝一砚,改造亦甚巧妙。’渠曰:‘如此厚重之物,当用何等器物改之?’余曰:‘用玉押耳。’渠默然,少顷即日:‘去年得一古玉板,上下均有伤痕,体厚重不得已,磨去以制砚耳,是非留心刀法者,不易辨也。”这种旧工改造之风,在清代宫廷内也很盛行,地方贡人宫廷的古玉,有一部分不适应宫廷陈设和收藏,又不扔掉,往往被改造成仿古工。清宫遗玉中属旧玉改造的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旧玉翻新。往往把商代以前做工粗糙的玉器,改造成质量较精的作品。如清宫廷收藏的一件乳环,为片状,圆环形,孔上面和下面各出一周飞翅,经改造,环被磨得极薄,表面的弦纹已被磨平,飞翅也矮了一些,用做王杯之托。
旧玉后刻纹饰。多见于璧、圭、斧、璜等一类的古玉,这些古工本无纹饰或纹饰较少,刻花以提高观赏价值。所刻花纹多呈汉代风格。清宫收藏的一件良清文化玉璜,长13.7厘米,厚0.9厘米,弧形,顶面浮雕三兽面,兽面雕法如蚩龙杯,是在凸起的圆片上用手工刻出细线构成的五官纹饰,璜的两面则为清代刻的仿古勾云纹,线条纤细,为高速转动的砣子砣出,由于保存较好,线条尚似新刻,是后刻纹饰玉器的代表作品。
旧玉后加款。情况较复杂,总的来说就是在年代不甚明确的古玉上加刻制造年款,以加刻“雍正年制”或“乾隆年制”款为多。清代后刻款的玉器一般都是元、明时的玉器,以杯、碗类为多。
清代仿古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对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元明时期的玉器都有仿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别开生面的艺术体系。 清代宫廷仿古玉的主要类别有礼器。装饰品和器皿陈设三类,另外还有少量的仿古实用品等。
仿古礼器主要有璧、琮、圭、漳,多仿汉制,其纹饰有谷纹、蒲纹及变形的夔龙纹等。常见的一种壁是在璧面上起弦纹一周,内圈遍饰谷纹或蒲纹,外围雕兽面纹,有些则直接在璧面上雕刻兽面纹及四灵纹,与汉代同类壁非常相似。这些仿古璧均选用优质玉料,精雕细琢,古朴端庄,很多也被用来作陈设品。琼一般仿照良渚文化器物造型。仿古的圭、戚、斧等,仿山东龙山文化同类作品。
清代仿古装饰品主要有玎、璜、珩、鸡心佩等,多仿汉代制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仿汉鸡心佩。
清代宫廷仿古的器皿陈设玉器数量很多,制作精美。充分显示了清代制玉的娴熟技艺。这类器物有些模仿古代的玉器,有些则是以三代彝器为蓝本。明清时期玉器主要作品介绍青玉八仙图执壶:明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通盖顶高27厘米,口径6—7.8厘米,足径6.5—8.2厘米,玉质问青,有锦纹。执壶为扁圆形,中空,细颈阔腹,日和足为椭圆形,盖顶组为镂空骑鹿寿星老人。盖斜面为三云鹤纹,边沿及壶口为俯仰“山”字纹。器腹两侧面浅浮雕加线刻饰有“八仙”图,一面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四仙人;另一面是韩湘子、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四仙人。壶的颈部饰有韩湘子等四仙的一面剔地阳文草书五言诗四句:“王斗千巡献,幡桃五色匀。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
末署“长春”。在饰有铁拐李等四仙的另一面也以同样手法作诗四句:“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末署“永年”。皆方印、阴纹。在诗文与八仙之间点缀仙鹤。祥云和松竹梅等纹饰图案。夔式柄,柄顶站立一兽。兽吞式流与壶颈之间镂雕灵芝纹相连。高足边沿阴琢山字纹,其上有弦纹。该作品设计精巧,造型庄重,做工粗扩有力,是明代嘉靖、万历道教盛兴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