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影响玉器造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玉器是政治艺术,贵族艺术,由于玉材的珍罕及碾琢的不易,中国琢玉业几乎一直控制在统治者手中,强调使用,为其服务。宋以后玉器进入商品流通市场,民间玉肆得到发展,但皇室还是垄断玉材,控制名匠。功用对玉器的成型,有很大影响。
礼仪影响造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国传统的一些礼俗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当时祭祀朝聘礼仪大典,都莫不以玉为必需品。先秦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也是礼仪玉最发达的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把玉作为沟通人世间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以为,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各一方向有一位神,所以要定期给它们献祭。用六器祭祀各方之神,是以玉的各色配合天地四方,这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有关。六器大部分在《周礼》时代前就已出现使用,但在《周礼》中加以系统归类,从型、色上规定用途,使其礼制化,法津化。
等级观念影响造型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人人平等;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则有财产的贫富之分,地位的高低之差,品德的贵贱之别。作为自然属性的玉料,只有质地的瑕瑜之辨,没有等级之差。玉器绞纹玉镯外径7.5厘米春秋1986年江苏省吴县市严山墓葬出土吴县市文管会藏一旦具有社会属性,赋予人文精神,就含有等级名位的特殊涵义。早在玉文化的童年时期,占有大量精致玉器的都是氏族显贵,玉器一开始就打上了权力等级的烙印。
周代对用玉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成为统治者等级名位的重要标志。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对各级官吏用瑞玉在尺寸和纹饰上作了规定。《考工记》则载,镇圭一尺二寸,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五寸。这些玉圭的名称不同,尺寸大小不同,从形式上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差别。
明清时期佩戴带板、朝珠玉器,既是服饰装束之必备,更星礼仪之必需,祥和影响造型中国人把玉当作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硬象征智慧,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真诚。
人们佩戴玉器,不仅是为了呈美,更重要的是能呈样辟凶,趋福祛祸,祈求好运。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出现了大量的祥和造型或祥和纹饰的玉器。反映战国、秦汉时期琢玉水平的龙凤丘佩,是祥和玉的典型器。汉代出现了刚卯、翁仲、辟邪等祥端玉。宋明以后,祥和玉猛增,长命玉锁、压胜玉佩、“连生贵子”等小件玉雕,比比皆是,童子佩,压胜玉,成为一种文化习俗。《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驾驭着贾宝玉生死福祸的命运,是最为神奇的祥瑞玉。如意是清代最受人喜爱的祥和玉。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从图案学上观察,祥和五基本构图形式大多呈圆形,璧、环、璜等圆形玉器,都含吉祥意。圆,象征着美满,意味着完整,暗示着无穷无尽的完美无缺,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丧葬影响造型
自有了灵魂不灭的信仰,人们对死者就特别注意,千方百计做到两点,一是使死者灵魂得到安宁,二是尸骨不朽。玉度温润细腻,晶莹坚硬,盘玩时间越长,越迷人可爱。古人设想人身若如玉,则可长生不老,死而不腐,于是食玉,于是用玉陪葬。用玉敛尸,祈求尸体不朽,再世再生。《周礼·典瑞》“祖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用圭、璋、璧、琮、琥、璜敛尸,这是一器多用的反映。汉代的金、银、铜、丝缕玉衣及琯蝉、握豚、九窍塞等玉器,是专为丧葬设计的特殊形态的玉器。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有言:“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赏玩影响造型
从古玩史角度考察,玉器受人青睐,探其原委,有诸多因素。首先是玉质不受温湿度、阳光、空气的影响或影响很小,易于保存。其次是玉器体型较小,无论居室大小,柜壁、案头均能置放。再次是玉器价格昂贵,金、玉等值,收藏玉器,是一项有益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君子比德于玉”,把玩玉器看成是有修养、有才识、有道德的表征,故赏玩玉兴盛。宋明清三朝为满足王公大臣、富商巨贾、文人雅士玩赏需要,出现了大量的小件摆饰时做玉及玉炉、玉薰、玉瓶、玉罐等陈设赏玩玉,这些模拟青铜器型或纹饰的仿古玉,影响了宋以后玉器的造型。
实用影响造型
按认识论规律,人们发掘新材料、开发新品种,首先是为透雕龙纹玉璜拓片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古代玉器,主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于日常生活的玉器,历代也占一定比例。商周以前的玉斧、玉戈、玉匕首等,能用于攻守?妇好墓出土的玉杵、玉臼、调色盘,是高档消费用品。战国以后流行的带钩、扳指,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玉器。唐宋以后文人书画勃兴,饮茶成为高雅消遣之事,故文房用玉、茶艺玉具的形式多样,成为玉器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明清皇室,礼仪大典时,更是离不开玉制器皿,盆、盘、碟、碗、筷、匙,大小有序,配套成龙,洋洋大观,一派富丽气象。
玉器造型的美学原理
中国玉器之所以受到古人的百般珍爱,并不断影响外域,波及四邻,越来越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玉器造型千姿百态,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特征。古玉的造型之美,只以一般特征、功用考察还不够,还必须从美学上加以审视。
对称的法则
对称既是日常生活的概念,又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法则,中原是古代国家的中心,东南西北四方以对称形成分布。这一基本认识论运用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去,便是对称统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庙宇、陵墓、宫殿布局,均以中轴线左右前后上下排列。良渚文化玉琮,是对称法则运用的范例。玉琮既有前后左右画面的统一,又有四转角的对称,亦有上下收势的协调。琮每节四角八面均有变化,但若干节的变化,又统一在一个外方内圆的柱体内。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画面充满狞厉古典之美。琮之间大小、高矮,排列一起,又有节奏明快的韵律之美。历代玉项饰,君子玉佩,玉连环等,都以对称形式出现。
太极图形的应用
太极在中国哲学上被认为是派生万物之源。《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有阴阳、天地、男女、刚柔等多种寓意,大干世界瞬息万变的各种复杂现象,均可用太极来阐释。太极转化为画面,是S形,划分一对变化统一的形象,双重则成为字形式。战国时期的龙凤玉佩,被西洋人称为“double S”形,玉带钩、玉如意,都是太极图在玉器设计中的应用。汉代的螭虎纹、明清时期吉祥花鸟图案,布局都以S形或状布局,变化莫测。
太极图形在中国古玉造型设计及花纹布局中得到广泛应用,实因其以艺术动人的力量来反映具体事物本质的美,真实而又抽象地表现了宇宙观,又有完善的形式美、造型美、花纹美,空间亦美,节奏、虚实,相互衬托都具美形。一根相反相成的S形线,以对立实现完整,一整两破,生动有力,能把画面分成两个阴阳交互的两极,两极围绕中心回旋不息,形成一虚一实,有无有生,左右相顾,前后上下相随的一种核心运动。S形表现出的形体或花纹,就像语言、感情一样能相互交流,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民族形式。
色材型的统一
色彩,材料、造型的有机统一,是相当困难的。宜兴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女士,创作的一系列象生、象形紫砂艺术品,材质,色彩、形体和谐统一,形若真生,其花生、芒果、螃蟹等造型,几能乱真,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但玉毕竟不同于紫砂,紫砂可塑,玉则不能;紫砂色泽深浅可调配,玉虽能烤玉皮,但不为鉴赏家所爱,色泽的任意人为变化极困难。
绝处逢生。能在困难中独辟蹊径,就具有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中国古玉器中还是有一批色材型融为一体的玉器,如商代的玉鳖,清代的翡翠白菜等。这种玉器被称“俏色玉”或“巧色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玉器杰作大多利用玉皮作为形体或花纹的色泽。玉皮本是玉的外表瑕疵,因经多年风蚀,色泽有别于玉材,材质粗劣。但聪明的玉匠高手,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利用玉皮色泽的特点,琢制大量的肖真玉器。
笔墨情趣
艺术都是相通融的。各门艺术虽各有其独特的个性及表现手法,但艺术发展成熟阶段,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也是必需的,否则艺术就不会永葆青春。中国玉器从很早起,就与书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汉刚卯怪异的“殳书”,唐宋时期各类玉册上的书体,是玉雕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
唐宋以降,中国绘画逐渐由平铺直叙的工匠画向意境高逸的文化画迸发。唐宋以后玉器造型及饰纹风格,借用绘画中的透视效果,镂雕多层的花纹,画面由近而深,由大到小,表现出具有故事情节的生动场面。清代玉山子,更是将历代名画为蓝本,创造出不朽的巨型之作,将玉雕艺术推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五、古玉装饰
装饰(decoration)这个词,中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原指修饰、打扮。《后汉书·梁鸿传》:“女(孟光)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西方最早出现于18世纪,泛指艺术修饰,法国罗浮宫还辟有装饰艺术博物馆,珍藏中世纪以来的家具及艺术品。
现含义较广,装饰艺术(decorative art)包括工艺美术(陶瓷,家具、金属制品、玉石器等)及器物装饰绘画两个方面,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就取名为《装饰》。玉雕艺术既属装饰艺术范畴,其花纹又是装饰画。装饰画亦简称为图案,它的特点是注重二维空间(长、高——面)的平面美感,注重形式的装饰韵味,注重造型与装饰的和谐统一,而不强凋三维空间(长度、高度、深度——体)的立体感、纵深感。即使是多维的装饰画,强调的仍是平面性。中国玉器装饰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装饰,后期少数三维空间的装饰,如玉山子,画面随形层层展开,犹如连环画,渲染的重点还是平面美感。造型是基础,是初加工;装饰是精工,锦上添花。
古玉装饰主题
装饰艺术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的客观反映,每幅装饰画都具一定的思想内容,无思想内容的装饰艺术是不存在的。玉器装饰主题受政治、宗教、信仰、文化、民族、风俗等影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从宏观上可概括为新石器时代玉器装饰的神秘性,殷商西周玉器装饰的礼仪性,东周汉代玉器装饰的多采性,唐宋元玉器装饰的兼融性,明清时期玉器装饰的风俗性。
新石器时代玉器,无论是东北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龙、玉兽装饰,还是黄河下游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玉圭兽面纹,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等器物上的神人兽面纹,长江上游地区石家河文化玉人、玉兽等,其纹样无论是简化的还是形象的,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从形态上看,有同工异曲之妙。其主题是“神徽”也好,“法器”也好,“神只”也好,虽图案仅作方寸之大小,其所含中国远古社会的信息密码,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还很难破译,隐约反映出其时中国社会宗教迷雾的神秘性。
装饰手法多用阴线刻描,少数为阴阳线交绘或剔地阳纹,更使主题鲜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造型,体现的是远古先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装饰反映的是万物有灵的认识论,造型与装饰,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