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彩票排队已是如今不多见的购物景观。面对闹哄哄的彩票摸奖现场,面对输红了双眼呆若木鸡一般的赌徒,面对关了店门放假去摸奖的小店老板,扪心自问:在这场忙忙碌碌的撞大运游戏中,你撞到了什么?
星期×现象
“星期×现象”是彩票市场狂潮中耐人寻味的一道独特景观。这里的“×”,是指彩票开奖的日子。如在上海,星期一有“上海福利”星期五有“上海体育”星期三、六有“上海风采”彩票开奖;在江苏,星期二、五有“江苏体育”星期一、五有“江苏风采”彩票开奖;在成都,星期二有体育彩票开奖;等等。每到开奖的那一天或前一天,排队购买彩票的彩民会特别多,形成已不多见的排队购物现象。
为什么不早一些买彩票,而要等到临开奖时再去急匆匆赶着买?据专家分析,原因主要有一部分彩民感到“上午买,下午就开奖”觉得更干脆、更过瘾,中不中奖立竿见影,更符合现代人讲究效率的习性。也有人是因为平时比较忙,到了开奖时间了又不愿意放弃本期的买奖机会,所以只好搭末班车。当然也有极个别人,迷信心思重,以为开奖日当天买奖的中奖机会大。
“星期x现象”的蔚然成风,与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密不可分的。以彩票市场火爆的成都来说,为了吸引市民读者,6家日报每周都不惜用大量篇幅在醒目处刊登彩票开奖的消息。在全国各地,开奖次日的报纸因为刊有中奖消息而销量増加不少,已是一种规律。“本期特等奖累计已到几百万啦”“谁谁仅花几元钱就捧走了大奖啦”的消息,撩拨得求财心切的彩民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各大报纸除推出“摸彩乐”“彩迷”“心跳星期二”“博彩世界”之类的专版外,几乎同时都推出了莫衷一是的“专家预测下期中奖号码表”供彩民们参考。有的甚至单独印制“彩票专利”在报摊上出售,大有与股评一决高低的架势。为了表示本报的预测准确率之高,还不时打出“事后诸葛亮”的马后炮消息。不仅如此,有的还开设有“彩民百态”之类的专栏,刊登彩民的现身说法,以及中了奖的得奖经验或专家总结出来的“××定律”给人的感觉,倒像是特奖号码真的是可以推算出来的一般。
开奖之日,电视台自然要对开奖现场进行实况转播,再加上一些其他娱乐形式,一种新的文娱晚会品种就诞生了。
电台也有自己的特色,开通彩票咨询热线电话,来解答彩民的提问。
所有这些都表明,彩票投资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需要媒体作理性的引导,而不是相反。正如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说的那样,正常的投机,本质上是对市场的一种预期。就人的逐利本性而言,市场投机无可厚非。投资为了赚钱,投机也为了赚钱,两者并无道德上的高低之分。买彩票,就是在彩民投机的同时也对慈善事业进行投资。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林木西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彩票业之所以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公众投机心理较强。而任何一种经济行为,无不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彩票具有的公益性特点,是典型的奉献与幸运的结合体,是爱心和机遇的交织物。
凡是在体育、福利部门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以前上述部门要搞活动,常常要低三下四地向企业拉赞助,有时还不惜要借助地方主要领导的“指令”来行事。现在不同了,用发行彩票来代替拉赞助,不仅理直气壮,而且经费充裕,还吸引了上千万民众的参与。1989年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彩票发行也是相当成功的。所以说,“星期×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彩票热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彩迷与柴米
市民百姓适当地买几注彩票碰碰运气,并无不妥。但如果发展到“迷”甚至是“痴”的地步,那就会适得其反。
彩票虽然单注价值只需2元钱,但如果不顾实际大量购买,盲目碰运气,就很可能是有去无回,满盘皆输。
成都有个妇女,曾跑到成都某报社去控诉她的丈夫因为买彩票而搞得倾家荡产。据那位妇女介绍,从前她和丈夫在一起做生意,总共积攒了10多万元钱。她丈夫自从迷上彩票之后,一心总想靠摸奖来发财,做生意也没有心思了,似乎只要买彩票,百万富翁便伸手可及了。家中10多万元钱都用来买彩票了,存折上只还剩下1元钱,可到现在不要说大奖与他无缘,就连二等、三等奖也没有中过。事已至此,他仍旧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到处借钱要通过买彩票来扳回成本。那位妇女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求助记者与文章来说服她丈夫。
一位刚刚退休的家庭妇女,自从迷上彩票后,买菜、做饭、洗衣全都不干了,整天在家里摆弄着7个麻将骰子掷来掷去,琢磨、研究中彩号码,希望能够“研究”出什么中奖规律来。家里人怎么劝,她也不听,一家人的生活全给搅乱了。
有位男士给电台热线打电话,说是他算出了下期中奖的特奖号码。记者便去他家里看,一到家只看到了一堆由他演算、设计出来的“彩票号码频率表”“数码平均率上下振动图”“中奖常变数位次数码坐标图”等等煞有其事而又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想而知,搞这些研究、统计,要耗费他多少的生命。
一群高校大学生个个冲着巨奖去买彩票,希冀把彩票当作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捷径”每晚宿舍“卧谈会”都是彩票话题。每期彩票少则5注、多则10多注,屡买屡败,屡败屡买,大有“我不中奖谁中奖”“不中大奖不罢手”之势。结果,学业荒废了,有的同学连买饭菜票的钱都成了问题。
最令人吃惊和忧虑的是,不少小学生和儿童也加入到彩民一族。某寄宿小学的晚自习课简直就是一个“彩票沙龙”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每人手中都有一把彩票,对着上面的数字指指点点、交流经验。一些中过奖的学生俨然成了“彩评家”有的零用钱不够便向同学借“高利贷”有的竟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求神拜佛保佑自己中奖……结果,第二天一早竟有60%的同学没有完成预定作业。还有一个小学,有一天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发觉有2/3的座位空着,便不解地问学生他们到哪里去了?有同学指了指校门对面的彩票投注站,因为当期彩票特等奖额已累积到2000多万元,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正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排队下注呢!事后,有记者对这群学生投注族进行了采访,当问及买彩动机时,有的说,“报纸上登过小学生中大奖的故事。要是我也中了大奖,就不用辛辛苦苦念书了,该有多好呀。”还有的说,“读书太辛苦,打工更辛苦,画上几个圈就能中几百万元,太过瘾了。”应该说,小学生之所以有这种浮躁思想,主要是来自家长的影响。为此,从2000年9月1日起,根据〈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福利彩票的通知》,我国正式规定福利彩票不得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出售。
某地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某天晚上的彩票还未开奖时,就有一位彩民打电话给报社,询问本期中奖号码是多少?接电话的编辑反问他:不是要等到晚上才开奖吗?那位彩民叹了一口气说:“唉!其实我也知道没有开奖呀!只因为这次我买了5万元彩票,
心里急得像猫抓一样。没办法,是想打这个电话稳定一下情绪呀”
买彩票买到痴迷、买到家中无柴米、买到不想读书、买到寝食不安的地步,无疑是误入歧途且病入膏肓了。
奖品的变异
彩票中奖以后需要兑奖,兑奖形式分为实物兑奖和现金兑奖两种。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从2000年4月起取消实物兑奖,全部改为现金兑奖。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推行这一做法的时间要推后一些,如南京,是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
应该说,实物兑奖和现金兑奖这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但总起来说,实物兑奖的主要优势在于利于造势。所以,过去的即开型彩票基本上是采用的实物兑奖,或以实物兑奖为主。
考虑到价值问题,过去的现场摸奖方式特等奖基本上是小轿车。如2000年春节期间,北京市东城区福利彩票的一、二、三、四等奖全是汽车。据悉,最好的轿车是“别克”其次就是“捷达”然后依次是“夏利”和“贝贝”特等奖是价值32万元的别克轿车,另加18万元现金。彩票销售之前,在公证处的监督下,把每组的一、二、三、四等奖封装后打乱顺序,放入各自的红灯笼中,挂在销售现场的主席台上。只要出现“红K”“黑K”“花K”中奖符号之一者,均可随意指定摘取一只红灯笼,当众打开,内装的花级即为该中奖者所得,并可当即办理登记手续,现场发放。中奖符号“红K”“黑K”“花K”并无先后之分。哪一个先出现、先到领奖处登记,哪一个中奖者就可先进行摘灯笼抽奖。买彩者凡是现场没中大奖的“红5”彩票,只要在上面工整填写姓名和有效证件号码,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放到抽奖箱中,就可每次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10名。每天中午1点抽奖1次,幸运奖共设电喷三厢夏利轿车8辆,“领先”牌收叠自行车80辆。买彩者凡在现场获九等奖(可换彩票一张)者,均可在换取彩票时领取贺年卡1张,贺年卡上有号码,正月十五再次摇奖,将有30位幸运者获得9999元奖金,中奖号码在报上公布。这是北京东城区的兑奖方法,西城区和崇文区与此大致相同,但在细节上有出入。
可以说,这是20世纪初最典型的一种实物兑奖方式。但接下来的问题来了。首先是奖品车冲击市场。在北京市场上,奥拓车的价格是6.08万元,但中奖者摸奖兑到奥拓车后,由于种种原因不需要汽车,就只能转手倒卖,倒卖价为5万多元。这种现场变价方式,招致车贩子在各抽奖地点专门集中收购奖品车,有的甚至压到三、四万元就能到手,然后再加价一、二万元出手。在一片“愿买愿卖”声中,获奖者减少了收入,车贩子大发横财,有关部门竟没有相应的处治办法。奖品车回流量偏大,对该型号轿车的市场又是一个巨大冲击,无形中造成市场混乱。
其次,在即开型摸奖现场,伴随着奖品的发放,废彩票铺天盖地,严重污染环境。如果废彩票无人回收,不仅摸奖现场一片狼藉,而且在大街小巷、公共汽车、商场店堂也都会有废彩票出现,遇有雨天更是糟糕。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可采取多少张废彩票换一件纪念品的方式来发动群众协力解决。
与这种环境污染相比,摸奖现场也常有精神污染。如有些低级趣味的歌舞团,打出挑逗性的广告,跳着庸俗不堪的舞蹈,用“性感、风骚、刺激、开放”及“外面小曝光、里面大曝光”之类的语言挑逗彩民,加上彩票现场的赌博、算命、占卦等迷信活动,搞得现场乌烟瘴气。有的人还很会利用彩民的心理,允许利用实物来换取歌舞门票。这样,刚到手的兑奖实物,就又转手到了他们手中。
在实物兑奖中,最不易引人警惕的是一些低等奖实物,例如自行车、牙膏、肥皂、色拉油之类,不是某企业的积压商品就是伪劣产品,价格上也是名不符实,主办者趁机大饱私囊。一旦出现质量纠纷,既无法保修,又无处投诉,严重侵害了获奖者的消费权益。
诸如此类的现象,既给彩民中奖者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又给趁机混水摸鱼者大开了方便之门。
彩市两点论
对于彩票市场在我国各地红红火火的发展现状,各界人士看法殊有不同。
有人说,这种情况太不正常了,有些地方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彩票市场多了,会刺激人的赌博心理和投机心理,必须抑制其发展。
有人说,彩票市场发热没有什么不好。彩民买彩票都是自愿的,既能増加地方税收,又能弥补国家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彩民自己也有可能中大奖,一圆自己的发财梦,从实际来看,中大奖者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在贫富悬殊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对于消除社会心理落差感和紧张感、维护社会整体心理稳定性,都有着积极意义。
还有人说,彩票热的形成、彩民人数如此众多,都说明了博彩业在我国有相当普遍的群众基础。对此政府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博彩作为一个行业来加以适度规模化。
在众多的议论中,有两种观点较有代表性。
一种观点认为,过去较长时间内,我们对彩票的认识停留在赌博、投机层面上,过分夸大了投机的负面影响。在今天看来,这种观念有过时的成分,过分夸大投机行为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对的。但如果平心而论,彩票中投机行为的负面性还是很明显的。国家体育总局的同志也认为,彩票热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相反,倒是有好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欠发达,但彩票热却经久不衰,原因主要在于当地人们的博彩意识较强,为当地发展彩票业培育了沃土。甚至在个别经济落后地区,人们闲散、贪玩、爱跟风的传统习惯,使得球市、麻将、彩票一红再红,从某种意义上说,彩票热多多少少阻碍了地区经济的更快发展,束缚了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总之,这种观点认为,彩票这东西利弊互见,弊大于利。
但另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目前适度发展博彩业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肯定是利大于弊。博彩业在国外被称为“第六产业”具有强大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功能,对于急需政府扶持、政府一时又没有能力来扶持的事业,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发行彩票的途径来加以解决。由于彩票业是一个“准金融”行业,所以,最关键的是要进行规范运作,严格审查发行组织单位的资格条件,严格限制彩票游戏规则在法律范围内运作,避免在奖项设置、奖品估价等方面出现不公正现象,对募集资金的数额及使用方向进行严格审查和披露制度等,坚持彩票的国家专营权利。
由此可见,中国的彩票业要进一步向前发展,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变革目前由中国人民银行控制发行额度的计划经济模式,让市场经济调剂发行量,这样便有力地制止了“私彩”和“隐形彩票”其次,要引进更先进的开奖方式,适合社会多样化的娱乐投机心理,更多、更好地配置社会经济再分配资源。还有,要积极推行全国性的彩票种类,取消特等奖封顶制度,尽早形成中国的彩票产业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