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走亲戚是祖辈留下来的老传统。初一姑初三姨初五初六姥姥家。走完了近亲走表亲,表叔表姑表舅表姨,舅姥爷姨奶奶、三辈子不忘姥娘门,爱走亲戚的四辈五辈旁枝瓜蔓的亲戚都走。
亲戚亲戚越走越亲,时间长了不走就断亲了,断亲了的亲戚再续起来就不邵么容易了。农村里,人们一年到头土里地里地忙,平时想走也没有工夫。正月里空闲,正是走亲戚的好机会。
走亲戚,走亲戚,体现在一个“走”字上。那年代不现在,探亲访友坐汽车,开三轮,打的士,骑摩托车,最低也有个俩轱辘的自行车蹬着。那年代看到辆自行车都觉得新鲜,骑自行车走亲戚的一个村里找不出个一户两户的。二三里五里,十里八里乃至三十里一十里都是步行量。我到十一、一岁,父亲就把走亲戚的任务交给我。我家的亲戚多,老亲少亲,远的近的都是我去走。胳膊上挎个夹篓子,夹篓子里放上饽饽巧饼,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走到正月十五。
大人们走亲戚是礼尚往来,彼此你来我往增加亲热度,一旦家中有事也好相助相协。我们年轻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走亲戚,除了礼节性代表父母的心意给长者拜年外,大都是为了吃顿好饭,解决眼馋肚子缺的问题。在生活上还未完全解决温饱的年代,平时吃上顿白面馒头很稀罕,更不用说沾点荤腥了。到了过年,再穷的人家也割上两斤肉,做几个白面馍馍留着伺候客。家景富裕的人家招待客人时不光准备了烟酒糖茶,还有鸡鸭鱼肉甚至山珍海味。一来体现待客的热情,一来也显示一下家里的好日子。名贤集里有旬话叫“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尽管是穷怕亲戚富怕贼,但谁家都不愿意背上穷名。背上个穷名的人家不仅亲戚不愿意来往,儿子说媳妇,闺女找婆家都找不到了好婆家,求人办事,街面上说话都矮人三分好,也越显示出亲热劲。这并非欺贫爱富,因为日子过得好的有东西伺候,日子过得不好的,去了给亲戚家添些难为,吃得心里也不好受。
走亲戚先要学着懂规矩。走姑家姨家姥娘家几家近亲,随意点自由点没有人笑话,亲戚关系远一点的一旦失了礼,人家会笑话你缺乏教养,笑话家教不严。因此在走亲戚之前,爷爷奶奶或父母先嘱咐一番:上炕要盘腿,坐着要稳重,说话要有礼貌,举止要本分。上了莱主人不动筷子不要先动,吃饭要细嚼慢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嗒声。夹菜时筷子不能漫山过海,要贴着自己面前的碟子边夹。不能吃抢饭,现出一种讨佬子相。耶时候炒菜拌菜兴摆碗头。碗头就是在菜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肉片或鸡肉。碗头固然是最好吃的,农村人称长得最漂亮的姑娘为碗头,可见碗头在宴席中的地位。一般人家摆的碗头是不能随便动的。客人吃完菜,剩下的碗头再拣出来,用于伺候下一拨客人。我们村有一家过日子的人家,割了一块钱的肉腌在坛子里,摆了三年碗头伺候客最后还剩下二两。有时就摸出了门道。把筷子从自己面前的碟子边用力插到碗底夹菜,菜夹空了,碗头也就掉了下来,这时候夹着肉吃主人心疼也说不出口。那时候能吃到块肥肉,在肚子里能香个来回,真是解馋。我们这里有一句歇后语,叫古庄的鱼——嘣嘣的。是说一家姓古的人家过年伺候客上鱼的故事。这家姓古的很好面子,正月里伺候客设席讲究鸡打头鱼摆尾。可是到他家走亲戚的却从来吃不到鱼,主人端上鱼来一放,不等客人下筷子又端了下去。客人见亲戚家这么吝啬,很是生气。这一年正月,他的俩表侄又去给他拜年,路上弟兄俩就研究好对策,今年一定要吃到表叔家的鱼。几道菜后,酒席接近尾小时,表婶端上鱼放到木盘上,还没来得及往下端,弟兄俩救下了筷子,往肚子上一戳,蹦蹦地响,弟兄俩把上面煎的面皮剥下来,见是用桃木刻的木头鱼。表叔只得苦笑着道出真情。现在不少人血脂高、胆固醇高,降厍减肥,不吃肉不吃鱼,与昔日相比真是大壤之别。
每年走亲戚还能走出一些笑话来,成为饭后茶余的笑料、一些刚成亲的新女婿,第一次正月走丈人家,胆怯害羞,心里紧张、见了岳父岳母慌里慌张,面红嘴拙,尤其被村里来看女婿的姑娘媳妇一逗,爹娘在家甲嘱咐的话就忘在脑后,常常出现失态失言,闹出笑话。西邻一位高姓青年,18岁结婚,正月去给岳父岳母拜年。磕完头以后,村里一大帮姑娘过来看女婿,这个一句,那个一言,羞得这位新女婿心跳脸红。吃饭时,丈母娘端上饺子和一碗蒜泥,就说,他姐夫你蘸着吃。高姓青年神不守舍,听说叫他站着吃,“呼”地从炕上站起来,一头顶翻了墙上的福板,酒菜饺子撒了一炕,幸好丈人的头结实,蹭了一个大包没有破皮,一时成为人们的笑谈、更为有趣的是一个刚定亲的毛头小伙子,正月里第一次走丈人家,因没见过丈母娘,彼此不认识、丈母娘想见女婿心切,听说没过门的女婿来了,第一个到门外去迎接、小伙子见了满头白发的丈母娘就问,奶奶你过年好!老丈人赶紧上前去纠正,说,她姐夫,那是您娘。小伙干没等思考便脱口而出:哦,我以为是您娘、这故事也当笑话说了几十年了。
走亲戚不光走出笑话,还会制造出一些误会。各家的日子过得不一样,走亲戚时夹篓里放的干粮也不一样,家庭富裕的是一色的白面饽饽巧饼,里面放上饼干点心糖果等、家庭贫困的里面放两种干粮,上面放全麦面的,下面是地瓜面白玉米面做瓤,外面包上层薄薄的白面皮。我家当时就做过这种馍馍和巧饼。我很佩服奶奶的下艺,将面皮擀得窗纸那样薄,包得那么匀和,从外表看与纯白面的没有什么区别,,误会往往都出在亲戚留干粮的种类与多少上。留干粮也有讲究,一点不留不好,说是看不起人。留多了,赚个财迷名。从人家篓子底下留也不好,因为里面有假的干粮是充数的,留底下的就有点嘲弄人的意味。因而亲戚家每次都从上面留一个巧饼,免得产生误会。饼干点心是放着好看的,一般不留。直到走完了亲戚才能吃。有时候误会就产生在走亲戚的孩子身上。东邻家两个小女孩正月初一走姑家,她母亲就在夹篓里放了一包桃酥。俩孩子从姑家回来后,她母亲一检查篓子,发现桃酥没了,就埋怨她大姑太贪,这一正月的亲戚还没走就把桃酥留了去,真好意思的。第一年正月初一,俩女孩又去走姑家,她母亲照样放上一包桃酥,俩孩子回家后,她母亲一看桃酥又没了。女孩的母亲生气地说,明年我领你们去走,再留就和她理论理论。第三年正月,俩女孩跟着母亲又去走大姑家,临走时女孩的母亲一看她大姑什么也没留,就有意识酸溜溜地说,连着两年你都把桃酥留下,今年怎么不留了了她大姑一听很吃惊,说,妹妹,这几年两个孩子来走姑家,你篓子里放的什么我连看都没看,怎么能说留你的桃酥。孩子的母亲一听,当场逼问大女儿,大女儿说了实话,路上馋不住就和妹妹分着吃了。姑嫂之间的这场误会才烟消云散。
一个正月亲戚走完了,过年的干粮也被留得差不多了,剩下几个裂了纹的风干干粮放进瓷缸里,留着二月二清明吃。没经过那个当提起这些往事就会触痛他们那根辛酸的神经。年代的年轻人把这些事当成笑话听,而经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每当提起这些往事就会触痛他们那根辛酸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