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84400000013

第13章 成长的烦恼——童年、生活方式和父母教养(1)

在每一对父母的心中,都想要把子女种植成一棵树,以年月培育,以心血浇灌,以无尽的爱松土施肥。有人会让小树苗躲避风雨阳光,结果栽培出温室番茄;有人期望种出香蕉梨、苹果橙,结果落得树干弯折、树叶枯黄。父母并不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栽培出来的孩子依然是父母的样子。

三岁看八十——童年的终身作用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一首罗大佑的经典之作,已经成为无数学子难以忘怀的歌曲。

从这首歌诞生到今天,它已经成为陪伴学生校园生活的保留曲目。不管长到多少岁,每个人都能够从《童年》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清澈的池塘、茂盛的梧桐树、聒噪的知了和期待中的漫长夏天。童年代表了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也成为决定一个人性情、品格的重要时期。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字面意思是,看一个人三岁时的样子便可以推断他八十岁的样子。按照古文的习惯,这里的“三岁”和“八十”都是虚指,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看一个人小时候的样子,便可以推断他未来人生的样子”。

也就说,一个人是如何度过童年的,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小时候便受到艺术熏陶的人,成年后可能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童年期在科学方面有所涉猎的人,日后不一定成为科学家,但是从事理工科行业的几率比较大。

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人在成年后的兴趣爱好往往来自于童年。就像有的人爱吃某一样东西一样,可能已经吃了好多年,却没有发现,这样东西正是自己小时候爱吃的。品尝美食的过程,就是回忆童年、追忆美好时光的珍贵时刻。

你还会发现,从小在海边生长的人,无论以后生活在哪里,最常吃的东西都是海产品;童年时期生活在山水之间的人,往往对各地的山水景致有特别的喜好。好像童年的乐趣藏在了大脑的某一个隐秘的角落,当相似的场景出现时,大脑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形成了神经回路的条件反射。

当然,童年期对人的影响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便是补偿作用。成年后喜欢吃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也可能是童年时想要吃、想要做,但是当时没有完成的。就像《童年》中唱到的那样:“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当初的不满足、不了解成为后来拼命追寻的目标。

同理,小时候便生活快乐、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的人,往往更有自信,表现得天不怕、地不怕,甚少表现出自卑感。反之,亲人疏离或者从小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和人格问题。

“三岁看八十”这句话虽然流传许久,国内却从来没有专业的学者对这句话的真实性进行考证,相反,这句话引起了英国一些精神病学专家的兴趣。众所周知,英国人一向以严谨到近乎刻板的作风着称,这些精神病学专家也不例外。1980年,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院的卡斯比教授就和他的团队调查了1000名3岁的儿童,并且对这些被试进行跟踪研究。

23年后,也就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三年,卡斯比和他的团队再次找到了当年的1000名被试。当年的3岁儿童已经长大,他们或者进入了高等大学深造,或者提前进入职业生涯,或者已经组建家庭、结婚生子。卡斯比教授重新访问了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最后,卡斯比教授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

卡斯比教授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将所有的被试分成了五种类型,其中包括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五种类型在1000人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40%、8%、14%、10%。而这些人之所以会发展成不同的人格类型,和他们3岁时的表现有某种一致性。

幼童时期非常活泼、主动和小朋友玩耍、敢于争抢玩具的人,成年后也非常开朗,性格坚强,做事果断,在求学、职场和生活中都表现得很有自信,成为充满自信型。

幼童时期性格随和的人,成年后相对沉着、冷静,不容易因为环境、人事的改变而心烦意乱,属于良好适应型。

幼童时期不喜欢说话、性格内向的人,成年后依旧会继续发展这种性格,表现得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太关心,并且喜欢隐藏内心真实的感受,生怕个人感情受到伤害,成为沉默寡言型。

幼童时期表现出较强自制能力的人,成年后则遵纪守法,拿到信用卡账单、违章停车罚单都会惴惴不安,在第一时间缴费。因此,这样的人发展成为自我约束型。

坐立不安型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烦恼和恼怒,冲动行事,幼童时期的他们则非常好动,注意力分散。

从卡斯比教授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人格方面的发展,往往具有连续性。童年期形成的人格特点会跟随到成年期,甚至一生。由此可见,“三岁看八十”这句古话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还有父母的教养、教育的方式和社会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无论是民主还是权威的,无论孩子喜欢或者反叛,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成年后,这些因素会渗透到他们的人格中。当家庭中的第三代降生,小时候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在新的家庭中延续下去。

和童年晚期或者青春期的教育相比,年龄较小时接触到的事物,往往对将来性格、兴趣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洛克曾经用“白板说”比喻小孩子的心灵。刚出生的婴儿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后天环境在上面画上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许多观念都发生变化,从小的教育模式却会像大树生根一样,在泥土中越扎越深。

美好之外还有规则——孩子的睡前故事

人们常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一双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是多么难得。世间众多的眉目中,儿童的眼应该是最干净的,虽然没有过多的审美观念,也没有理解美的理论系统,他们却能够用最纯粹的感受去了解美、了解故事。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可以说,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是儿童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也是父母培养孩子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所有的妈妈都知道,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那些精彩的句子、丰富多变的场景和非常有画面感的怪兽,都能够成为孩子缠着大人讲故事的理由。“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个下面……”即使孩子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矢车菊或者教堂,文字的丰满已经足够开启他们的想象。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不管是睡前故事,还是课堂上的故事,都是一种比较浅显、直接记叙的文字形式,除了优美的景色、拟人化的人物造型和生动的故事外,人物情感往往都是爱憎分明的,就像白雪公主和王后一样,所有孩子都喜欢白雪公主,不喜欢王后,即使他们尚未真正理解什么叫善良、什么叫丑恶。

因此,孩子单纯地听一段故事的同时,也是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辨别真善美的关键时期。不过,如何避免填鸭式地将美与丑的道理强加给孩子,对家长和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曾经这样给她的学生们讲述《灰姑娘》的故事。老师绘声绘色地念完最后一段——“在灰姑娘与王子的结婚宴会上,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也去了,鸽子在门口,看见她们,于是啄瞎了她们各一只眼睛”——之后,对孩子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听完了故事,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不喜欢哪个人呢?”

虽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言,却也能听出来,大多数人都喜欢灰姑娘和王子,不喜欢她的后母和两个姐姐。一个孩子说:“灰姑娘很漂亮,也很可怜,可是后母和姐姐却对她不好。我讨厌后母和她的两个姐姐。”

这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到了十二点,灰姑娘没有跳上南瓜马车,结果会怎么样呢?”一个学生说:“那她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也不会遇到王子了。”另一个学生说:“回到家里,后母会继续对她不好,那样她就太惨了。”

孩子们争论一阵后,老师说:“对呀,如果灰姑娘迟到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她还要回去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住在壁橱里,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所以呢,你们一定要养成不迟到的习惯,否则的话,可能会比灰姑娘还惨哦!”

在剩下的时间里,老师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姐姐,你会阻止她参加舞会吗?如果有人像灰姑娘的后母一样对你,你要怎么办?”整堂课下来,老师没有说过“总结中心思想”、“你从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话,而是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背后,将有关“守时”、“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信息传递出去。

萨特说:“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不要以为孩子年幼无知,讲故事这件事就和价值观、人生观这些看似宏大的东西扯不上关系。一份来自伦敦的研究表明,即使儿童的表达能力不强,但听过的故事,他们都能明白。研究人员称,三到四岁的儿童非常喜欢睡前故事,近三分之二的儿童希望父母能给他们讲故事,尤其是妈妈来讲故事。

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相比,有近八成的孩子觉得听父母讲故事能够睡得更好。尤其是当妈妈用不同语调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时,他们往往感到非常快乐。对于父母来说,睡前故事还是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的机会,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详细探讨。

不过,研究人员也建议,虽然讲述不同类型的故事能够丰富儿童的大脑、扩展儿童的知识视野,但那些带有恐怖成分的故事还是少说为宜。相对于《龟兔赛跑》的故事,恐怖故事以及带有恐怖情节的故事的确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父母喜欢用恐怖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

《白雪公主》的故事中也有恐怖的情节,因为不是故事的整体基调,即使像王后勒死白雪公主、用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的桥段,孩子也会因为期待后来的美好结局而欣然接受。如果父母试图用恐怖故事来锻炼孩子的胆量,在睡前讲述通篇制造恐怖、诡异气氛的故事,甚至是民间传说式的鬼故事,往往使得孩子怕黑、怕晃动的黑影,甚至不敢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如果孩子的紧张心情得不到释放,将现实和故事中的情节混淆在一起,则容易变得疑神疑鬼。相信每一位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初衷都不是如此吧!

不再让你哭泣——情绪与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在心理学上的意义便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子女出生后,往往要依赖父母的养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了一种纵向的亲子关系。当子女渐渐成长,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时,这种纵向的关系渐渐发展为横向。当父母年老时,转由子女赡养父母,持续几十年的横向关系再次转为纵向。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亲子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即父母和年幼的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决定了父母和子女情感互动的方式,也决定了未来亲子关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子女在父母身边生活十多年,无论是对人生的基本观念还是应对外界的方式都来自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亲子关系塑造了子女的人格,还会影响子女成年后和下一代的互动方式。

如果父母和蔼可亲、宽容忍让,子女就能够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发展也会相对平和;反之,严厉的、脾气暴躁的父母往往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家庭气氛,这种气氛容易压抑孩子的人格发展。

对于刚刚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家的环境便是他们对外界的最初认知。孩子会觉得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互动,整天面对互相嘲弄、贬损的父母,孩子就会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负面评价,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如果父母之间的互动是积极的、互相鼓励的,孩子会在这种家庭气氛中吸收更多阳光的、乐观的元素。

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有人常说,看一个人说话做事的方式,往往能够判断他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反之,一个在某种类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具有某种特色的语言和行为模式。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情感上的认同往往左右一个人的情绪。容易获得他人接纳的人,朋友比较多,很少感到孤独;反之,难以进入他人世界,不被人喜欢、接纳的人常常觉得孤单、寂寞,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在人际关系中比较被动。

同类推荐
  • 影响力心理学

    影响力心理学

    我们为什么总受别人的影响和支配?我们为什么不能摆脱受控的局面,主动去支配别人?无论是商界人士还是政界人士,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员,你一定曾如此迫切地希望摆脱现实生活的桎梏,你是如此渴望成为那个极具影响力、掌控全局的人。但你一定要知道,你一切意愿的达成,都要从你的强大的内在开始。你只有具备了超凡的识人之法,才能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才能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让事情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那么,《影响力心理学》就是助你识人、成事的不二之选。
  • 背叛

    背叛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
  •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为什么我们会拖延?我们对拖延症了解多少?我们能够克服拖延的习惯吗?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拖延症产生、发展、肆虐的来龙去脉,也讲述了如何摆脱拖延症,变成雷厉风行的行动派。
  • 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 别吃了不懂心理学的亏

    别吃了不懂心理学的亏

    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隐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人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透过无意识的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这种表现非常隐晦,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和了解。《别吃了不懂心理学的亏》立足心理学理论,着眼于生活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结合现代心理学知识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为读者的职场生涯、恋爱婚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心理学建议和支持。书中撷取大量心理学实例,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让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实用。
热门推荐
  • 陆先生一见钟情之后

    陆先生一见钟情之后

    传闻中低调神秘的陆家新任掌家人,自二十一岁起接管陆家,手段凌厉,冷酷无情,从未有过任何的绯闻,一直被人称为清心寡欲的活阎王。最近却突然被爆出有一位被放在心尖尖上的未婚妻各大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发现陆公子的心上人只是一个空有美貌的设计师。众人不解,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他们的陆公子。后来……嗯,真香,谁再说配不上我就跟谁急。而被传闻中的陆公子所欺骗的林夕则表示:“所谓高贵冷艳全都是骗人的!!”因为她怎么也不能将现在这个搂着她脖子撒娇的人,和陆家高冷淡漠的掌家人联系到一起。【1v1双初恋,苏爽虐渣,美貌理性设计师vs深情双面掌家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男的你也爱

    我是男的你也爱

    从小被老妈逼着当女生的男主苦逼的爱情。可以说是千辛万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路漫漫其修远兮,何苦憋成个傻逼。“我知道你喜欢女生的我,可是,我是男生啊?。“”你敢喜欢吗?""敢。“
  • 重生:凤临天下

    重生:凤临天下

    安辞芩被害惨死,含恨而终。谁料她竟再次重生!拥有上辈子的记忆后,她强势回归,一步步复仇,直到掌握朝政,登顶至尊……
  • 大神游记

    大神游记

    幻生,用科幻看玄幻,用玄幻思考科幻。用现实看虚幻,用虚幻影射现实。在万物皆有灵的魔法幻界,从搏斗场上的厮杀中逃离的少女商古古,悠然隐居在黑精灵族和人类亚族之间的魔兽森林。商古古本来想着,种种地,打打魔兽的日子就会这么悠闲的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她在森林中的古魔法阵旁遇到那个魔法灵力为零的古怪少年。而来自太阳系2050年的德国少年,和一米高的智能萝莉女仆机器人躲在飞船里一个月后,也不得不面对广域万物皆懂魔法,万物皆能对他随便碾压的世界。面对凶残的世界和古灵精的商古古,他是否能有一线生机甚至达到神魔都俯视的巅峰?他们的幻界探险之旅才刚刚开始。?探险?玄幻?科幻?高武
  • 快穿女配之抓住那个反派

    快穿女配之抓住那个反派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宅女,苏锦歌表示自己想睡个觉,谁知道居然在睡梦中猝死了。一觉醒来就莫名穿越,还绑定了一个快穿系统要求自己拯救反派弱小的心灵,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且还要让世界女主黑化,不然就要抹杀自己。看了那么多小说,她表示谈定问题不大不慌,多大点事嘛。可事实上,“诶,你,就是你,别看别人了,过来,诶你跑什么啊,快告诉我你有什么愿望啊”苏锦歌欲哭无泪,为什么反派一看到自己就跑,难道是自己长得有点吓人?她突然觉得问题有点大,要慌。又一次让反派跑了,她怒了,你!给我站住,本小姐吃定你了!婚后,“亲爱的~你不是要吃我吗,快来啊~”,她默默摇头,不来不来,腰都离家出走了来啥。
  • 星辰的雨夜

    星辰的雨夜

    落脚的地方,似水般透亮,明日的朝阳,承载着云彩的希望。旧时光,不变的念想,不变的期望。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主子王妃又逃跑了

    主子王妃又逃跑了

    【女主全能爽文】【宠文】【空间】【男主超级冰山】【1V1】【架空】她,穿越而来,身怀空间——紫。他,生生世世,只为遇见——她。欢乐小剧场“主……主子”来人禀报吞吞吐吐。“说,什么事?”他不耐烦了。“主子,王……王妃……说……说……”“说什么了?快说!”他有些焦急,更加不耐烦了。“王……王妃说她对主子您,审……审美疲劳了,然后已经去蓝星找小鲜肉了。”来人咬咬牙,一口气说完。“什么!”他吃惊。后道“你去找沐风,我要去蓝星当小鲜肉。”
  • 伯乐之眼

    伯乐之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叫李远航,我拥有一双在人群中可以发现“千里马”的眼睛,不管你是厨子,司机,还是小白领,我都能发现你不为人知的潜力。想要成为成功人士,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前提是……你要先碰见我!(来来来,骚年,我看你骨骼清奇,万中无一,不如你把这本书翻开看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