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归国,16年的海外漂泊终于画上了句号
孙中山到达英国不久,10月12日傍晚,在到一家饭店就餐前,购得一张报纸,从上面看到了“武昌被革命军占领,革命政府成立”的消息。孙中山喜出望外。他心情异常激动,多年的奔波,多次起义的失败,始终有一片愁云在笼罩着他。今日消息传来,愁云不驱自散。
今天我请客。孙中山对同伴高兴地说。
要请客必须到高级餐馆去。
那当然啦!
于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几个同伴直奔杨氏饭店而来。
要知道这杨氏饭店相当豪华,东西很贵,顾客多是上层英国人,华侨很少去。招待人员都是日本人和中国人。孙中山带同伴昂然直入,选择中央的座位,挥手请大家入席。傍晚来用餐的人很多,原先招待还好,坐定后,刀叉餐盘跟着送来。后来人越来越多,情况就变了。邻座有比他们后到的,都已有菜来了,而他们的仍迟迟不来。孙中山环视四周,随即拿起餐刀连续在餐盘上猛击几下,发出“当、当、当”的响声,这么一来,大家都把视线集中到他的身上。餐厅的管理人马上跑过来,问是什么事。
孙中山正襟而坐,庄严地说:我们是来用餐的,不是来看别人吃饭的。
管理人立即道歉,并另调专人招待,非常客气。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却给同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中山本想回国亲自指挥作战,像当年指挥镇南关战役一样,亲自发炮,以快平生之志!但又想到共和国即将成立,它将遇到外交、财力方面的重重困难,也为了切断清政府在国外的援助,决定暂不回国,先在国外开展外交活动。此时他认为: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更大也。不料,后来半个月,国内革命党人的电文接踵而来,有黄兴、宋教仁、宋嘉树、陈其美等。有报告喜讯的,有邀请他回国任总统的。
在英国伦敦时期,他依旧住在老师康德黎先生家,各地信件也都寄往此处。
一天,邮差送来一封由清使馆转来的电报,正巧孙中山不在。康夫人一见“清使馆”三字,中山伦敦蒙难的恐惧又在她心中复出,唯恐泄露中山行踪,为慎重起见,便将电报号码抄录,并临摹下中文译文,将电报退回清使馆,表示孙文不在此处。
孙中山回来后,康夫人呈上电报,他看了一眼,笑着塞入口袋。
康夫人疑惑不解地问:由清使馆转来的电报是不是秘密的?
不是,电报要我回去做新共和国的总统。
真的?我还以为有别的事呢!夫人道。
康德黎听后连忙从内室走出来道:那你愿意不愿意就任这个大总统啊?
孙中山想了想回答说:假如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我是愿意就任的。
孙中山的态度平平常常,毫无狂喜之色,他依旧筹款,致使归国之期一拖再拖。康德黎十分钦佩,盛赞他这个弟子“大有耶稣的救世精神,确无一丝自私自利的野心”。
一个月后,在国人的急切催促下,中山先生终于起程回国了,12月12日抵达香港。
1911年12月25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是耶稣诞生的日子。
然而今天,一个压倒一切的新闻吸引了全上海的注意:就在圣诞节这天,孙中山抵达上海吴淞口。
以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前来欢迎孙中山的党、政、军、民各界人士云集在码头上。
无风的黄浦江,被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透着一股透骨的寒意。孙中山一行乘坐的“香港”号邮轮,很早就停泊在吴淞口外,等候靠岸。由于雾太浓,沪军都督陈其美派去迎候他的“建威”号军舰转了一圈竟然没有找到。
孙中山站在甲板上焦急地眺望着,身后站着胡汉民、廖仲恺、美国人咸马里、日本人宫崎滔天等人。面对着祖国,孙中山此时心潮起伏:经过16年海外流亡生活,终于回来了。其间虽然多次返国,但都是秘密的,都必须乔装打扮。今天终于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主人回来了。这个将一生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伟人,从来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现在也深深地感喟起来。然而,他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个人的情绪中,他知道他面临着严重的局面。他要为中华民国谋得财政贷款的希望都一一落空了。而国内,根据宋嘉树和其他同志不断拍发的电报,看来情况极其严峻。清军尚控制北部中国,其军事实力显然非革命军所能相比。且革命军内部纷争不已,艰难的革命刚刚开始啊!
想到这里,孙中山更急了,他多么想赶快踏上国土,去澄清那纷乱的天宇,去扫平清廷盘踞的北国,统一大好河山。
正在这时,一艘汽艇穿过雨雾,急速地划了一个大的圆弧,轻巧地在“香港”号一侧靠上了船舷,翻身上来一个精悍的中年人。他便是宋嘉树。
当孙中山见到似乎从天而降的老朋友时,两人紧紧地拥抱住了。咸马里觉得很奇怪,宫崎滔天是认识宋嘉树的,便敬佩地介绍:“查理·宋,同盟会的老革命家!”胡汉民也是认识宋嘉树的,便悄声向廖仲恺介绍他的特殊身份和勋业。廖仲恺赶紧走上前去,握住宋嘉树的手:宋先生,真是劳苦功高啊!
大家在甲板上热烈地叙谈着,宋嘉树想把一切都告诉孙中山,孙中山也是一切都想问,结果谈话是又零碎又急促。雾中的细雨虽然很小,但却很密,不知不觉就把大家的衣帽打湿了。大家正要返回船舱时,远远传来一阵隆隆的炮声,众人猛一惊,但旋即省悟,必定是“建威”号发现“香港”号而发出的礼炮声。果然,不一会儿,一只小艇驶近“香港”号,上来两个慌慌张张的军官,一个是“建威”号舰长的代表,一个是沪军都督府的代表。他们是来欢迎孙中山一行的,预定上岸的地方是金利源码头。
孙中山一挥手:“好,那就准备靠岸吧。”
宋嘉树忽然叫一声:“不行。”然后指着孙中山说:“你就穿这身湿漉漉的衣服在上海上岸?”孙中山这才发觉自己的衣服已湿透了,皱巴巴地贴在身上,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我只此一套衣裳。”
宋嘉树知道他的老朋友一向生活简朴,但今天不同寻常,金利源码头成千上万的人在等着一瞻孙中山的仪容,新闻记者必定会在此刻拍下无数照片,这些照片将会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让中国革命的领袖、同盟会的总理,穿这么一身有伤尊严的衣服出现,那是一种不可宽恕的过错。因此,他眼睛滴溜溜地在周围众人身上扫过,忽然把沪军都督府的代表拉过来,同孙中山的个子比了比,然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你,马上把身上这件外衣脱下!快!”
在场的人开始都愣住了,等到弄清宋嘉树的用意时,都高兴得笑起来。让孙中山戎装和上海人民见面,又精神,又有意义。
船在薄雾中稳稳地开往金利源码头。
宋嘉树将孙中山拖到一边,掏出孙中山当初在法国时拍到国内的电报,不满地说:
“逸仙弟,你怎么能拍发出这样的电报?”
孙中山当时的电文是这样写的:“今闻已有上海议会的组织,欣慰。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巩国基。”他已觉察到这电报的失误,所以现在很爽快地承认:“查理兄,这是我的过错,给国内同志带来麻烦了,很对不起。”
“还好,《民主报》在刊登这封电报的同时,发了一条很巧妙得体的编者按,说是孙先生不以总统自居,系一种谦虚之美德。况且将来大总统一定要按国民公意选举产生。”
孙中山在这位兄长兼诤友的面前,总是那么亲切、坦率、自如:
“查理兄,你真是我的好参谋,好顾问。当初胡汉民、廖仲恺都主张我去广州,一边战备,一边静观天下之变;倒是你一直催促我立刻直赴上海。那一封封电报,催得好啊!我反复思考,现在我革命党人所可倚仗的就是人心,假如我不到沪宁前线,对内对外大计,其他人绝不能统筹担负。党内部纠纷,必然贻误战机。东南一旦失利,两广何能独守?”
宋嘉树高兴地赞扬:“太正确了,国家之重任,民众之期望,集于你一身!”
孙中山突然说道:“查理兄,返国以后,内政势必纷繁难理。请为我物色一个能干的秘书,尤其要精通英文。”
“现成有一个——霭龄。怎么样?她已经做了我好几年的秘书了,肯定可以胜任这个工作。”孙中山赞许地点点头,把机要工作托付给霭龄,他完全放心。说着说着,金利源码头已不远了。只见码头上人头攒动,很多人都在不停地挥动帽子,而且隐约可以听到不断传来的欢呼声浪。孙中山大约也没有预料到眼前会出现这样热烈隆重的欢迎场面,他身着戎装,脱下军帽,高举右臂,满面春风向人们微笑着致意。人们回敬以雷鸣般的掌声。码头上鸣礼炮2l响致敬,霎时,鼓乐齐鸣。
到码头来迎接的有黄兴、陈其美、蔡元培、汪精卫、黄宗仰等。孙中山在与陈其美握手时说:上海的都督,好样的!
陈其美说:先生一路辛苦。
孙中山一行好不容易同各位同志一一握手问好以后,立即就被中外记者团团围住。
这时,宋嘉树赶紧把霭龄找来,告诉她从今以后,要当孙中山的秘书,并要她立刻就着手工作,现在的任务是尽可能详尽、正确地将孙中山同别人的交谈记录下来。宋嘉树等到霭龄挤到孙中山的身边,又远远地瞥见孙中山和蔼地说了什么,这才悄悄地离开。
一群记者围拢上去,争先恐后地向中山先生提出各种问题:“您带回多少武器以助革命军北伐?”“听说您这次回来,为革命军募捐到很多款项,这是真的吗?”
孙中山回答道:“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精神也。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
他环视一下四周,又对人们表示:“创业难,守业更难,从前革命的困难已破除,但今后,会远远大于从前,必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否则从前的奋斗也就半途而废了。”
宋嘉树从商团书业公会分团中,亲自挑选了一批有文化的排字工人充任孙中山的贴身卫队。事先已经选定法租界宝昌路408号一幢三层法式洋楼为孙中山的住处。但是当宋嘉树这天到法租界公董局,要求让持枪卫队进驻宝昌路时,公董局却推三阻四,他们只同意沪军都督陈其美派四名卫兵当门卫,说其他安全问题,租界当局可以维持。
交涉再三,宋嘉树急了,因为如果保卫工作不落实,孙中山不能贸然住下。他抓起桌上的帽子断然地说:“好吧,孙中山先生无法在这样的安全措施下住进法租界,我们可以另想办法。不过,报界是知道孙先生预定的住址的,如果他们作出的报道,有损于一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法兰西的声望的话,我就无能为力了。”
公董局的头面人物出场了。他们觉得与其得罪可能成为新中国统治者的孙中山,还不如稍稍显示友好与关怀。所以他不仅同意两排军队驻扎在宝昌路,而且派出了十几名军警探员,作为辅助。宋嘉树刚刚把他们安置妥当,天就黑下来。
远处的教堂响起了悠扬的钟声,欢乐的圣诞节之夜开始了。
当晚孙中山在上海都督陈其美陪同下,观看为他归来而举行的《长生殿》演出。
孙中山的护卫由年轻的尹维志与尹维峻姐妹两人担任。在杭州起义中她俩是叫敌人闻风丧胆的敢死队员。
《长生殿》中的御林军司令陈玄礼的扮演者,是清朝多年豢养的刺客李方行,此刻正欲乘机刺杀孙中山。两姐妹也接到将有刺客活动的情报,所以每时每刻都十分警惕。
剧情在紧张地进行,陈玄礼上场了,一阵高腔之后,猛然来了个亮相。就在此时,维峻发现陈玄礼的袖筒里有一支手枪正对着孙中山。
维峻大吼一声,箭一样蹿上舞台,扑向刺客。一声巨响——枪打偏了。
与此同时,维志掏出手枪,几乎不用瞄准,只听“砰砰”两响,最亮的两盏灯顿时破灭。她对都督陈其美喊:“你设法挡住刺客!”而她自己护卫着孙中山,趁屋中大乱,迅速夺门而去。舞台上的维峻也在群众帮助下生擒了刺客。
孙中山安然无恙。号称巾帼女侠的两姐妹又一次立了大功。
中山先生一行从哈同公园抵达宝昌路下榻处。宋嘉树跑出去迎接,迎面见孙中山神采奕奕地走进来,后面紧跟着宋霭龄。孙中山笑着悄悄对宋嘉树说:“查理兄,你推荐的秘书是美国式的高效率秘书。”跟着进来的有黄兴、陈其美、汪精卫、李平书,一个个都急于同孙中山谈话,宋嘉树却不等孙中山坐定,就说:
“现在,基督徒们,让我们一起来祈祷!”尽管汪精卫等人颇为不满,孙中山却欣然跟着宋嘉树认认真真地做起晚祷来了。
倡组中央,拥护孙文做总统
革命的重要问题是政权问题。
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其梦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早在武昌光复后,全国各省市纷纷效仿,枪声不断,胜利的消息频频传来。随着各省市的光复,为共和国的创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于是酝酿共和国的建立,分别在武昌和上海两地开始了重要活动。
先说上海,在陈其美的倡导下,先征得江、浙二都督程德全、汤寿潜的个人同意,以三人名义,13日,向已宣布独立的武昌、长沙、安庆、南昌、苏州、浙江、太原、西安、广州、济南、桂林、云南、贵州等军政府都督发出通电,称“今接湖北黎都督及镇江林都督两处专电,意谓上海交通轻便,组织机关,用为开会之地。闻命之下,距跃三百,亟当遵照输用特通电贵省,商请公举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开大会,议建临时政府,总持一切,以立国基,而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