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勤奋、团结、奉献
《院士春秋》是总策划、编辑费滨海同志自筹资金,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采集编纂的一部收集了514位两院院士的题词和照片大型图册,旨在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献身科学事业,在社会上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他多次来信,向我索要照片和题词。他的热情执着,令我十分感佩。在他的精神鼓励下,2004年5月,我也写了一段“自勉”的话,登在《院士春秋》第一卷第95页上:
为人之本重在诚信治学之道贵在勤奋
最近十几年,我应邀在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和母校做了多场航空科普报告,气氛十分热烈,感人至深,难以言表,充分反映出广大青少年朋友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好学精神。有了这样的接班人,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大有希望。
他们当中很多人要我签名,并提出:你们院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人生感悟是什么?座右铭是什么?这些问题一时还真是难以说得很清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我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认真回顾自己的一生,如果择其最重要者,大致可以用八个字加以概括:
诚信勤奋团结奉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自己一直信守着这样的精神理念和做人准则。
诚信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字组成的。在字典中,诚的释义为真心、真实,信的释义为诚实、信任、信奉和信仰。
诚信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就是说,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回顾走过的路,从幼年开始,父母、家庭以及学校老师们都教育自己,做人要诚实,待人要讲信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党、团组织培养下,逐步形成了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信仰。这就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我愿做一头孺子牛,努力奋斗终生,奉献自己的一切。
1955年,在组织安排下,我跨入北京航空学院的大门,这成为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起点,确定了自己的一生将以航空发动机的科研、设计、制造作为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事业。
1962年,我从北航分配到了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吴大观等航空老前辈的关怀、培养下,开始把学校里的书本知识与科研、工程的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70年到2000年,我来到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与历届所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摸爬滚打,工作了整整30年。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首批开拓者“十八勇士”,1964年就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安营扎寨,随后一批批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一片红军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巍巍观雾山、滔滔平通河,见证了这一艰辛曲折的创业历程。当年劳动建所的场面至今还经常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每当回忆起来,我都感到非常的亲切。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历经的艰辛、坎坷酿成的甘甜,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我们这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这穷山僻壤中,固守着这片热土,为祖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祖国母亲的忠诚、对事业和理想的坚定信念!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在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历史大潮中的传承和体现,更需要在今天新的形势下得到弘扬和发展。
勤奋
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文豪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很显然,凡是做出点成绩的人,恐怕都是十分勤奋、以苦为伴的人。
我1937年出生,属牛的。按照传统说法,属牛的人注定要劳碌一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勤奋的,是一头“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牛。
勤,就是要不辞辛苦。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无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还是平日待人接物,都应该做到不怕麻烦、不辞辛劳。古人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跬步和积小流,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奋,以象形字解,是大鸟展翅向上翱翔的意思。我体会到,勤奋二字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和奋进。
2003年9月,应《科学时报》之邀,我为《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题词:
博学笃志顽强奋斗锲而不舍必有所成
一个人的一生,有时感觉是很短暂的。最具创造力、真正能够高效率工作的时间,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要耐得住寂寞,也要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梦想和追求。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在学术、技术上,既要树立敢于问鼎世界最高水平的雄心壮志,仰望星空,我心飞翔,又要从具体的工作起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要脚踏实地、不辞劳苦、扎扎实实地向最高目标迈进。
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始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文中(法文译本)写道:
在科学领域内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怕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总理说得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要记住,任何成就都是从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的,“寓伟大于平凡”。我坚信,所有的人只要瞄准自己选定的目标,博学笃志,顽强奋斗,锲而不舍,必有所成。
团结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们从小就爱唱的一首歌。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就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凡是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在非洲大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逃避,那一定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迁移逃命的情景,那就是蚂蚁军团来了!一只蚂蚁是何等渺小微弱,但是团结起来的蚂蚁军团竟然让兽中之王退避三舍,可见团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告诉我们,个体的弱小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团结起来、精诚合作,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战胜一切困难!
1995年我当选为发动机行业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国家对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所取得重大成绩的肯定。所有成果都是大家辛勤劳动、共同奋斗的结晶,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奉献,我个人不过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分努力罢了。
个人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我始终时时刻刻把自己当作这个光荣集体中的普通一员。
回顾早年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工作的情景,我十分感慨和激动。当年条件是那样的艰苦,需要走一天才能到达成都。但大家团结一心,人际关系很亲切。有了鱼,家家都吃鱼;有了苹果,人人都吃苹果。一人一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友谊之手,互相帮助,蔚然成风。整个研究院就像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在“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624精神中,“大力协同”更多地体现出团结的内涵。在艰苦条件下完成试验设备建设,开展卓有成效的预先研究工作,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协同。团结成为艰苦奋斗的基础,也是自主创新的基础。
在今天,我们的航空事业、发动机事业迎来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在团结基础上的大力协同精神,搞好“产学研用”相结合,举全国之力,一定能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一个动力强国必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奉献
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励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孙中山、焦裕禄、雷锋、吴大观等,他们之所以耀眼、励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力乃至整个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航空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
高空模拟试车台是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大型试验设备,目前只有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才拥有。为了建设高空台,一大批有识之士,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和为中华民族争光的雄心壮志,自觉地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自己的生命,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舍弃成名成家的机会,隐姓埋名,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从全国各大城市汇集到那个穷乡僻壤的深山老林之中。
我自己有幸在624所工作了30年,从33岁到63岁,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那里渡过,与历届领导、干部、群众和家属一起摸爬滚打,虽然很艰苦,但很快乐、很充实。这些同志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奋发努力地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广大干部群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短短40多年中就遭遇到松潘、汶川两次大地震,损失惨重。但他们仍然不离不弃,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平凡而又伟大。
近年来,不少老领导、老同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和汗,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默默无闻地离去了,而他们最后的心愿也只是“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这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多么令人泪下,催人奋进!
我想,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无价之宝,即使现在和今后社会进步了,经济发达了,生活改善了,我们也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因为,这是龙的传人的灵魂,是华夏子孙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无穷动力,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不可战胜的!
恩师吴老胸中丰碑
吴大观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之父”,是我的老领导、老前辈,也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恩师益友。
51年前,我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研究生结业分配到国防部航空研究院第606研究所时,吴老代表所领导与我谈话。就在那一次谈话中,当他得知我患有严重的胃病,不得不中断研究生的学习时,就十分关切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多注意身体,千万不要把身体搞垮了,航空发动机事业将来还要靠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挑重担呢!如果有可能,争取安排你去疗养一下。”
后来,所里果真安排我到大连小平岛军队疗养院疗养。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和休息,困扰我多年的严重胃病得到了治疗。在那个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对于一个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的年轻人来说,出去“疗养”可是享受了“破格”的待遇。仅仅是第一次见面,吴老就记住了我这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并给予我莫大的关心。我心情激动,仿佛遇到了自己的亲人。
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对那次谈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吴老的高大形象就永久地根植于我的心田,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吴老对青年一代技术人员的关爱。我与吴老亲密相处近半个世纪,他的思想、人品、精神、道德风范一直是我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吴老是在抗战初期的1937年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的临时大学,以后随学校辗转到了昆明,成为西南联大机械系学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昆明的狂轰滥炸,吴老毅然决定转学航空专业。1942年,吴大观毕业,他没有为自己刚刚建立的小家庭做任何安排,义无反顾地到了贵州大定的深山沟里,投身到了中国早期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事业中。1948年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前夕,吴老坚定地选择了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去。1949年11月,吴老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吴老在新组建的中央重工业部担任了航空筹备组组长。1957年他主动要求离开北京,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去,担任了410厂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这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从事设计研究的专业机构。从选型、总体策划到设计研究队伍的组建、从试验基础建设到测试仪器、试验设备的设计制造,吴老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行研制设计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和管理基础,他与虞光裕总师一起主持设计了国内第一台喷发1A和“红旗”2两型发动机,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出贡献。
1960年12月20日,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吴老作为六院的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主持技术工作的副所长,组织科研人员先后开展了涡喷发动机的改进、改型和全新一代涡扇发动机的自行研制。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吴老没有能够获得更多的型号研究成果,也没有得到更多的荣誉和桂冠,但他为后来人奠定了基础,铺就了道路,同时也使自己达到了思想、道德修养臻于完美的高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