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渠道
问题聚焦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的生命观大都停留在书本理论概念上,对生命教育缺乏实践体验,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生命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所开展的团学活动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生命教育,领悟生命的价值内涵。
点评导入
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育措施和途径。通过具体的教育措施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引导受教育者产生对自身、对他人、对其他生命、对社会和自然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提升受教育者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认识境界。
(第一节)依托团学活动创新大学生生命
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朝气、最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的生命观大都停留在书本理论概念上,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抽象理解,缺乏实践体验,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所开展的团学活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验生命的真谛,领悟生命的价值内涵。
(一)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认同的战略需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体现出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造福人民的情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生命教育模式。其中,高校团学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其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机制的灵活性等诸多特征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途径。
1.依托团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是引导高等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和人格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教育因生命而发生,与生命紧密相连,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是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校教育现在偏重科技知识的教授,教育模式还大多停留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以及实践体验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团学活动模式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内部和谐,以及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为目标,教育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善待生命、尊重生命,使教育本质得到回归。
2.通过团学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必然选择
环境,是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运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文化条件的总和。它由实践主体来创造,反过来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良好的环境以其独有的特征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发挥着强大的感召、促进和约束功能。团学活动要想充分发挥生命教育功能,离不开和谐的环境。依托团学活动,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利于从物质、精神层面去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通过具体的团学活动方案的组织、实施,活动现场的设计、布置,活动内容的创新、完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精彩纷呈、陶醉于斯的审美体验与享受,亦能营造格调高雅、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而这些良好的氛围能够陶冶大学生的品性、净化其心灵,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奋发进取,成长成才。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能够进一步发挥团学活动的教育功能。
其一,它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切合时代要求的生命观。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完善,以往那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全民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体系已被打破,而代表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彼此并存、鱼龙混杂的局面,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命价值观念。为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切合时代要求的生命观,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能够形成高尚的文化氛围、健康的精神生活环境,而使参与主体无形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其精神、性格、心灵的塑造。一经认同的生命价值观往往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起着规范性作用。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下,它也会对身边的其他成员产生共鸣,经它肯定、宣扬的事物、行为,也将为大多数学生所推崇、追求;反之,为它否定、摒弃的,也终为大家所抛弃。长期在这种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的熏陶、浸染下,大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打上时代烙印的生命价值观。
其二,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需要智力支持,又需要纪律约束,如长期形成的校纪、校规、校训、校风、学风等。而作为大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团学活动,就更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一定的纪律、准则去约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良性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规范其思想、行为,自觉抵制不良思潮、行为,督促其向好的、美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道德水准。通过这种具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化错误行为为正确行为,并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觉要求。而这些带有硬性约束力的制度就是为了弘扬团学活动的初衷: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则具有无形的软约束力,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当外部诱导信号发生时,就发出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
其三,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在陶冶大学生健康人格和高尚灵魂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它借助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活动设施等,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审美观念、崇高的生命审美理想和健康优雅的生命审美情趣,促使其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心理特质。发现美、欣赏美可以消除人脑的紧张和疲劳状态,可以宣泄感情、疏导情绪、排解压抑,平衡心理压力,利于达到寓教于乐、乐于好学的效果。
其四,利于营造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成长。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团学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团学活动以其直观易懂、具体生动、影响持久等特点,能创新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变深奥、枯燥的理论灌输模式为大家乐于接受、富有活力的自觉学习形式,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提升自己的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环境十分利于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接受教育,成长成才。
(二)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在面临改革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建设日益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挑战也随之而来:社会思潮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命价值观。
1.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当今人们正在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难免会出现离散、混乱、冲突和失序,会造成一个社会的人们出现理想丢失、信仰动摇、道德失范、价值取向困惑等状态,从而产生轻生念头。因此,当前社会极其重视对其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生命教育。而每个既定的社会成员都有其基本的生命观,其中的一些生命观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公认,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它反映着该社会所提倡的主流生命观。
2.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恋爱等诸多因素导致。当心理危机达到严重失衡的程度,常会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克服对矛盾的回避和责任意识的淡薄心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逐渐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善待自己和珍惜他人。
3.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出现的加强素质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走向社会生活中心的趋势,是高校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生命教育由于注重对生活的感知以及生命的体验,本质上符合回归“生活中心的趋势”,高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尊重和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他们保护生命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可行性
(一)高校给予的制度、人力和物力支撑有利于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的构建
1.高校心理中心的成立为构建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提供了实践载体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为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提供了实践载体。各高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把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自身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各高校设立的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单位,应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团学活动等载体,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心理、生命教育,并自觉地运用生命教育的最新成果引领学生提升心理素质、解决思想疑惑,有力保证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能够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教育信息,测评教育实效,完善运行机制,从制度层面维护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的正常运行。
2.高校不断增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构建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提供了保障
高校不断增强的人力资源、物力保障,为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新形势下,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各高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加强科研力度、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层次,并在生均经费划拨、图书购置、教材规划、多媒体使用、网络支持、活动经费保证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力度。这些因素和外在条件,都是举办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的课外团学活动必需的支撑,也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机制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3.高校已有的团学活动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础
团学组织是大学生思想、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团学活动则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观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目前,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信念,缺乏基本的生命常识,学习上没有目标,急功近利,经不起挫折和打击,缺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这些问题现象恰巧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的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等优良传统相违背。因此应以团学活动为依托,鼓励学生围绕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生命教育品牌系列活动。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开展的“珍爱生命”系列诗歌朗诵、演讲、辩论、征文及书画作品比赛,将传统文化寓于品牌活动之中,尽可能地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滋养和熏陶,以此类品牌系列活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二)团学活动寓教于乐、机制灵活,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开展的团学活动给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体验平台。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基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接受主体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产生了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指导自己的活动,形成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的最高境界,也是其最终指向。所以,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建构并不是要从外界强加给接受主体一套绝对高尚的生命价值体系,它是通过基本的社会共同生命价值要求供给,在向接受主体提供合理的生命价值要求的同时,使“自我”在日常经验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追求与“他者”要求的内在统一和有机和谐。在生命价值认同过程中,如果离开相应的行为,那么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也就失去了坚实的着力点,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意义。一般来说,衡量行为认同的指针仅用“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支持度”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上“思想行为吻合度”和“行动贯彻度”,因为认同要以观念的形态出现,最终还要通过行为认同活动实现自身。
1.依托团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参与性广、可操作性强的优势
团学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机制广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具有接受主体参与广泛性、接受客体效益深广性的显著特点。它因时因地制宜,可以突破班级、专业、年级甚至学历水平的界限,在同一价值目标下集合接受主体于同一个活动群体中,进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交流、互动,实现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动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周期性的。地点不局限于校内,可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这就使得活动在结构、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能及时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而保持动态性,寓思想教育、观察分析、拓展思维于其中,保证教育效果的持续有效性。
2.团学活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实际行动,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