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头8年中,茜蒙丝共换了3次工作,每换一次就显得更不高兴。她指出了两个特别的原因:“这家公司实在太没有组织了。”“这儿没有发展有潜力。”那几年可能很令她苦恼,但并非毫无作用,因为在那段期间里,她不知不觉地从学校生活转变成工作生活,至少,不再有学生时代那种自大的态度。有了8年的工作体验之后,茜蒙丝准备要安定下来了,她故意选了一家经营多角化的大公司,因为它能提供较多事业发展机会,而其中生产部门最吸引她了。“那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她在接受工作后说。茜蒙丝能找到这份新职,是由于她的上一个工作正和这方面有关,这是她比别人强的地方。“实在是不一样!”她对于新公司的复杂感到十分诧异,“相形之下,我从前的公司就象一群外行人在车间里工作。”茜蒙丝首次和上司争执时,是她在公司工作尚未满4个月。这种争执在以后又发生了发几次。她的上司是一位名叫莎莉的胖女人,她曾为了排生产日程而与茜蒙丝意见相左。“我告诉她,那日程真是胡搞,”茜蒙丝很骄傲地说:“那条母狗明明什么都不懂又要装懂。”莎莉为此很不高兴,两人以后就经常起冲突。“管他的,”几星期后茜蒙丝说:“如果老板够聪明的话,很快就会请她走路的。”
这种长期性的微妙冲突,也开始出现在茜蒙丝其它的工作关系中,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她是以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来看世界,将世界一分为三:朋友、敌人以及少数介于期间的人。
她的旧日室友说,茜蒙丝非常自我,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当然为了谋生她也会作些让步,比方说每天早起准时上班,努力工作等等。不过,有一点绝无商量余地,那就是她对事情有看法时,“我若认为是那样,就是那样,”。她时常说:“我很清楚我在想些什么。”她对这点非常得意,而且老是要别人接受她的想法。
这种情形同时发生在对待同事及上级的态度上。茜蒙丝总是希望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她的看法,并且要求别人拿它当一回事,她与一位比她年轻两岁、职务相同的女孩爱咪,就曾为了谁有资格配属一位行政助理而起争执。“她是个白痴,”茜蒙丝很生气的说:“我们一星期做的事,比他们一组人一个月做的还多。”
茜蒙丝在标榜自己的独特性,尤其是当她与同事及上司有了激烈的争执时,任何人只要稍稍冒犯了她,她就非常愤怒,而且几个月之后,怒气仍然存在,并不断困扰着她。虽然她并没有故意制造争端,但她总会这样突出自己:“如果你光是坐在那儿,算什么呢?就象没名没姓的人,没有人会知道你。”茜蒙丝的方法或许能达成她个人的目标,但却会破坏整个事业目标。过去12年来,她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与其他能力、经验相当的人比较,她升迁的速度比较慢。“为什么”?他的上司回答是:“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都认为她的个性有问题。”这种结论一定会使茜蒙丝大吃一惊,因为,她自认是公司里少数几个“有个性”的人。
▲混一天算一天,毫无进取心
大多数人和茜蒙丝的态度不一样,他们采取的是“混”。但这种行为也招致了反效果。因为无论如何,他们迟早总得替自己找一个适合的环境安定下来,而且是愈快愈好。如此欺骗下来,只会距离目标愈来愈远。那些认为自己纯洁无邪而企业界是充满罪恶的人,大都在一生的工作生涯中,保持这样的想法。这当然对自我的发展是一种伤害,但他们沉浸在自以为纯洁的纪象中,倒也自得其乐。然而企业界的情况却是持续不变的,于是他们便允许自己欺骗或伤害老板。
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简单的测验来了解自己是否走上了歧路。关于这种测验及其功能,我们需要一点背景资料来加以说明:我们若以“完全投入”当作一个极端,那么“欺诈”则是另一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就可以分析出多数人在工作头几年的感受。有些人的确忙得分身乏术,他们热爱工作,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相反的,有些人永远无法尽快地完成工作。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他们才做;否则,他们很快地就会打消这念头。对他来说,似乎长日漫漫。
我们为什么不只是说明他们“混日子”,而用“欺诈”这种强烈的字眼呢?因为,如果他们受到一点大学教育的话,他们应该自觉那种行为就是欺骗。教育程度愈高,若仍然成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自己也就愈有不诚实的感觉。
有人可能对这点不同意,认为即使是最富敬业精神的人有时候也会对工作感到厌倦,相反的,有些平日最懒散的人偶尔也会热衷起来,话是不错,但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对工作有兴趣的人,能将这兴趣长久持续下去。
因此,我们就得问:到底他们自觉每天有多少工作时间是在欺诈?或者用另外一种问话的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说较容易回答,这个问题跟“恐惧”有关,就是问:“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无所事事而害怕别人会来责备?”
非常令我们惊讶的是,竟有37%的人承认每天都活在这种恐惧中,比例不可谓不大。人直到过30方才醒悟,原来自己从青春期以来,就在担心被识破真相,“我一直都在祈祷老师不会发现实际上我懂得这么少,”有一个说。这种恐惧并不仅只在求学时期有,60%以上的人会把它延续到工作上,由担忧被老师识破转为担忧被老板识破,恐惧感不但没有随毕业而消失,反而跟着走。
他们甚至不明白到底怕些什么,因此这种恐惧感就被当成一般性的焦虑。有趣的是,他们潜意识里不许自己进一步了解这种焦虑。因为如果他们说:“我得特别当心我老板才行,绝不能让他太了解我在做什么,以及我知道多少。”
下一个问题可想而知,一定是会问他“哦?怎么说呢?难道你有什么不能让他知道吗?”为了避免别人或自己问这问题,他们就绕着那种不知名的焦虑兜圈子,同时极力周旋。他们如何处理呢?办法就是不断地快速移动,几乎没有例外,所有觉得该有所保留的人都相信,不断移动是最佳防御。不论是实际上的活动或是言论上的活动都行,而他们往往都以一种暧昧有态度说:“你们不可能打中一个活动靶。”“在一个地方久留是会致命的,过一阵子后,别人就开始了解你了,”一位29岁的青年说:“从此之后,你就被固定住了,也失去了超人一等的能力,而且没有一个人愿和你来往,这可能会使你丢掉工作。”
所有这些实例的共同点是: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些人觉得他们年轻时,在学校里学得不够多,能够毕业而没能让人察觉出自己的无知,己经够幸运的了,而最佳的补救办法就是———逃跑。但是当他们到达下一阶段,开始全日工作后,却发现自己根本连最起码的准备都没有。
为了提高他们专业人员的形象,新的欺骗手段就应运而生,但是这种表面功夫没多久又失灵了(人们己看穿了)。因此,又需要另外有所行动,如此一再循环下去。而能力与学识的差距终究使他们必须变换工作环境,如此一来更加没有机会把基础打好以获得升迁,却可能把机会拱手让人了。
还有的人,一直为未能加薪而抱怨,甚至轻易跳槽。
其实,以你目前的情况,如若你准时工作、诚实而努力、对领导忠心,并且接受既定的待遇,这样的话你跟领导之间可说是扯平了。你所能做的仅是保住工作(除非遇到不景气),但是不足以让领导给你加薪。
往往是,你的上级几乎一直很想给你加薪,但是他是在经营企业,而不是做慈善事业,为了使他付给你更多的报酬,你必须对他更有价值才行。所以你要格外热心,花更多的时间做事,此外,还要承担额外的责任。这些步骤保证使你在困难时期仍保有工作,而在发展时期得到加薪与晋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果如何,还得靠你自己。若你值得加薪,却一直没有加薪,你也会从别的地方获得它。在一家杂货店,有一个名叫查理·史考特的男孩。查理时常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我们很少见过像他这样匆忙的人。老板差谴时,他从不走路,而是冲过去。人们问老板安德森先生,为什么查理·史考特一直这样匆忙。安德森先生解释说,查理是为他一定能得到的加薪而工作,我正考虑给他加薪。就像一位员工在寻求加薪时,他的领导可能说的话就是:“我会给你加薪,但那要等到你能做到的时候。”
国际管理人才征募公司在美国设有三百处以上的办公室,也是美国最大的经理主管安置机构,他们办公室安置的人之中(不包括第一次就业者),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原本都有工作。他们也发现,那些肯做额外工作的“不平凡”工作者,往往有极大的工作保障。引用副董事长罗·史考特的话,那就是“好的人才不会被解雇。”
七、遭遇挫折:从来都是逃兵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挫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放弃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赌气话:“大不了回到以前的状态”,“大不了不干就是了”,“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显然,如果人一辈子抱这种想法,那么,他一辈子也别想进步,当然更不可能有什么成功。
把每一个“失败”先生拿来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你会发现,他们各方面(包括年龄、能力、社会背景、国籍以及任何一方面)都很可能相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对遭遇挫折的反应大小不同。
当“失败”先生跌倒时,就无法爬起来了。他只会躺在地上骂个没完。
“平凡”先生会跪在地上,准备伺机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击。
但是,“成功”先生的反应跟他们不同。他被打倒时,会立即一跃而起,同时会汲取这个宝贵的经验,接着往前冲刺。
▲把失败归结为“运气不好”
教师们都知道,从学生对于成绩不及格的反应可以推测他将来的成就。
有一个学生的成绩打了个不及格,这个打击实在很大。因为他早已做好毕业后的各种计划,现在不得不取消,真的很难堪。他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重修,与下年度的进修生一起拿学位;第二是不要学位,一走了之。
在知道自己不及格时,他一定很失望,甚至对老师不满。他找到老师,说:“我别的成绩都在中等水平以上,你能不能通融一下,重新考虑呢?”
老师明确表示办不到。知道真的不能改以后,他显然很生气。“老师”,他说,“我可以随便举出没有修过这门课照样成功的人。你这科有什么了不起!干嘛让我因为这一科就拿不到学位。”他发泄完了以后,老师静默大约4、5分钟,然后才对他说:“你说的大部分都很对,确实有许多知名人物几乎不知道这一科的内容。你将来很可能不用这门知识就获得成功,你也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这门课里的知识,但是你对这门课的态度却对你大有影响。”
“你是什么意思?”他反问。
老师回答他说:“我能不能给你一个建议呢?我知道你相当失望,我了解你的感觉,我也不会怪你。但是请你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吧。这一课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积极的心态,根本做不成任何事。请你记住这个教训,5年以后就会知道,它是使你收获最大的一个教训。”
几天以后,他又去补考了。这一次他的成绩非常优异。过了不久,他特地向老师致谢,让老师知道他非常感激从前那场争论。
“这次不及格真的使我受益无穷。”他说,“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甚至庆幸那次没有通过。”
我们都可以化失败为胜利。请你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好好利用,就可以对这个失败泰然处之了。
千万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要仔细研究失败的实例。如果你失败了,那么继续学习吧。可能是你的修养或火候还不够的缘故。你要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人,一辈子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他们对自己一直平庸的解释不外是“运气不好”,“命运坎坷”,“好运未到”。这些人仍然像小孩那样幼稚与不成熟;他们只想得到别人的同情,简直没有一点主见。由于他们一直想不通这一点,才一直找不到使他们变得更伟大、更坚强的机会。
马上停止诅咒命运吧。因为诅咒命运的人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