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诗碑还蕴含着一些趣闻轶事。晚唐岭南诗人廖有方一生写过好多诗,但流传在世的也只有一首:“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这首词写于公元815年,廖有方长安考试落第后,在宝鸡一客桟里听到一同命运人因病呻吟,不禁顿生同“病”相怜之情。后此人病死。廖有方无钱买棺木,就将自己乘坐的马卖给了村里的一个富豪,才安葬了这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廖有方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就写下了上面这首诗,并将这首诗刻碑立于死者的墓前。也许是好心有好报,多年赶考均名落孙山的廖有方竟在这件事的第二年考中了进士。
“丘八”诗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所创。冯玉祥(1882—1948年),字焕章,安徽巢县人。冯将军性格爽直,生活朴素,为人正派,思想进步,有伟大的爱国情操,这些高尚的品德从冯玉祥将军所写的“丘八”诗中可略见一斑。
冯玉祥的“丘八”诗在当时脍炙人口,影响很大。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因冯玉祥反对内战,蒋介石就夺其兵权,逼他以“水利考察专使”的名义去美国。1946年8月31日,即冯玉祥出国前夕,上海全国文艺协会在红棉酒家设宴招待他。出席的有郭沫若等100多位文化界人士。席间,应诸人要求,冯玉祥当场赋“丘八”诗一首:“冯玉祥,退了伍,到各处,说和平民主。看我好朋友,已经作了古。手抚着木棺,热泪流如注。回想前九年,战败失国土。此次又回来,觉得颜面全无。父老对不起,姐妹对不住。今天文化界,朋友欢送吾。能说什么话?觉得真痛苦,可查中外和今古。几句丘八诗,不知有何补?”诗中,作者怀着满腔激情,既有对往事的回顾,又有对文化界的期望,同时又表达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诗句浅显明白,朗朗上口。
冯玉祥将军1946年出国考察,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途中因轮船失火,伤重身亡。他的尸体现葬于山东泰山。墓前,有一冯将军的头像,大理石碑上刻着他的自题诗:“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这首自题诗,也是一首“丘八”诗。这首诗采民歌和打油诗之所长,词多粗俗俚语,运用白描手法,虽不合格律,但诙谐有趣,朴实自然。正如周恩来1941年11月11日祝贺冯玉祥60寿辰时所说:“丘八诗体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嬸笑怒骂,皆成文章。”确实,这首自题诗犹如一条巨谷深沟,表面平静无波,沟底里却奔涌着一股激流。这种风格与冯玉祥的性格是吻合的,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文如其人。”
由于冯先生的诗以“丘八”而著名,所以凡他的诗碑,人们习愤统称为“丘八碑”
对话碑
在石碑上刻人物对话,在我国还是不多见的。因为对话这一形式较为灵活,而碑文一般是严肃凝重的。现在介绍两则石碑上的对话。
一块是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在江西省上饶出土的唐碑上。这是一位妻子替丈夫写的墓志铭:“君姓曹,名因,字鄙夫,世为鄱阳人。及卒于长安之道,朝廷公卿,乡邻耆旧,无不太息。惟予独不然,谓其母曰:‘家有南亩,足以养其亲;室有遗文,足以训其子。肖形天地间,范围阴阳内,死人聚散,特世态耳,何忧喜之有?’予姓周氏,公之妻室也。归公八载,恩义有夺,故赠之铭曰:‘其生也夫,其死也夫,苟达此理,哀复何言。’”
从元朝开始,碑文采用白话的现象也渐渐多起来,内容有圣旨、懿旨、令旨等丰富的元代历史资料,统称为“元代白话碑”。当然这种“白话”属古代白话,与现代白话还有很大差别。但这些元代白话碑里均无“对话”形式。在“白话碑”里保存有对话形式的一块碑在孔府里,它记载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与当时的“衍圣公”的对话。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马上要孔子的第55代孙、“衍圣公”孔克坚前来朝见。因朱元璋是造反称帝,所以孔克坚假托有病,派儿子孔希学前去朝见。朱元璋非常恼火,于是写诏给孔克坚说:“我虽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坚接到诏书,诚惶诚恐,如坐针毡,惊慌中日夜兼程,急忙赶往南京朝拜。
洪武元年11月14日,朱元璋在谨身殿接见了孔克坚,仍然对其极力笼络。接见时,朱元璋问:“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孔克坚回答:“臣53岁也。”朱元璋又说:“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给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好不好。”同年,朱元璋一次就赐给孔府2000大顷田地(约合60万亩),又拨派115户农民作为孔庙、孔林的洒扫户,同时还给“衍圣公”封官加爵。
洪武六年,朱元璋召见孔希学时,问:“尔年几何?”孔希学说:“臣三十又九。”又问:“今去尔祖孔子历年几何”?孔希学答:“近二千年。”朱元璋说:“年代虽远,而人尊敬如一日者,何也?为帝者师,为常人教,传至万世,其道不可废也。”朱元璋又说:“今尔为袭,封爵至上公,不为不荣矣,此非尔祖之遗荫欤?朕以尔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内铨注,以政事烦尔,正为保全尔也。尔若不读书,违朕意矣。且人年自八岁至弱冠,多昏蒙不开,不肯向学;自弱冠至壮年,有室,血气正盛,百为营营,亦无暇好学;尔年近四十,志虑渐凝定,见识渐老成,正好读圣人之书,亲近明师良友,蚤夜讲明道义,必期有成学。学成之后,四方之人知尔之能,俱来执经问难,且曰此无愧孔氏子孙者,岂不美欤!然四体之动乃德之符,步履进退亦必用安详,不可欹斜飞舞,久久习孰,遂为端人正士。朕今婉曲教尔,尔其自择,还家亦以此教子孙可也。勉之哉!勉之哉!”从此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爵阶相称,专主孔子祀事。
这些对话均刻在石碑上。本文中的标点符号是笔者加的。从这块“对话碑”可以看出,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要借用孔子思想这根精神支柱。而将对话刻于碑石,也是明代碑石文化的一大创举。难怪有人戏称“对话碑”是“小说碑”,因为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形象、个性和特点,还有情节的推进。
三绝碑
绝,《辞海》解释为“极,最,独特”。三绝碑,即碑中的三个内容与一般碑不同,颇为独特。
唐宋时三绝碑最多,这主要与唐、宋帝王重视书画蔚然成风有关。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内有一块一丈多高的“诸葛亮祠堂碑”,此碑刻于公元809年,碑文为唐朝名相裴度所撰。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写。刻碑者为当时有名的石匠鲁建。名相、名家、名匠,此为“三绝
湖南祁阳浯溪的绝壁上有一块“文奇、字奇、石奇”的三绝碑。此碑名“大唐中兴碑”,由元结文,颜真卿书。此碑是平息了安史叛乱之后刻的。元结,字次山,唐朝文学家,因组织义军抗击叛将史思明而立有战功。由于亲自经历了平叛战争,所以文章写得颇为感人,加之颜真卿的厚重雄劲、气势开张的“颜体”楷书,难怪宋朝大文学家黄庭坚要柱着拐杖细读这篇碑文。颜真卿不仅楷书写得厚重雄劲,而且行、草书亦刚劲利索,遒劲多姿。南京钟山和苏州玄妙观里有两块画像碑,碑上的文字均由颜真卿所书,即是这种风格。碑上画像,均由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绘的是长眉长须、额头硕大的太上老君像。除书绝、画像绝之外,南京的画像碑由大诗人李白题赞,苏州的画像碑由唐玄宗李隆基题赞,这也算得上是一绝。
广西柳州侯祠内有一块宋朝刻的荔枝碑也为三绝韩诗苏书柳事碑”。即颂的是柳宗元轶事,韩愈吟的诗,由苏东坡书写。湖南郴州苏仙岭上也有北宋刻的三绝碑,由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词,大文学家苏轼跋,大书法家米芾书。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刻的“狄梁公碑”也可称为三绝碑。狄梁公即为唐朝大政治家狄仁杰。此碑由范仲淹撰.黄庭坚写。明朝T.世贞《弇州山人诘》中云.“昔人谓狄梁公)狄仁杰)事,范文m)范仲淹)文之,黄文节(黄庭坚)15之,为‘海内三绝’。”
外国也有“二绝碑”。荧国哈佛大学校园内有一块哈佛纪念碑,上为雕像,下为碑文:“创始人约翰·哈佛,1638年。”此碑的:绝为:一、離像并非哈佛其人。因雕塑家没能找到一幅清晰的哈佛画像来作参考,故造了一位年龄相当、仪表端正的绅士画浚来充数。二、哈佛并非是哈佛大学的创始人,而只是该校早年殷实的赞助人。因哈佛于1638年把自己的图书馆和半数家产捐赠给该校,所以就“抬举”他为创始人。三、碑的一侧刻着哈佛大学校徽图案,上面刻着“诚实”二字,说了“谎”还称之为诚实,这大概也可谓“绝”。
三绝碑的产生,乃是文人相亲的表现。不过画、诗、刻文都是一代名人,确实不易。一是要有缘相会,二是要共同求趣,三是要个性相近。即使不是同时间同一地点共同创作,亦要三者之间情趣相投,有一定的情谊和缘份,还要有共同的艺术观方能将他们的作品连接在一方石碑之上……
一字碑
一字碑即在碑上只刻一字。如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内有一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一笔写成的“鹅”字碑,此碑已昭名天下。一字碑中,刻得最多的字大概是“寿”字,其次要数“佛”字。
希望长寿富贵,这是每个人的心愿。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寿比南山”的祝福语。那么,南山在何处呢?寿与南山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在山东省益都县云门山顶峰上有一个红色的“寿”字。笔锋若龙跃天门,气势雄伟,异常壮观。字很大,字首直指云端,字脚踏在壁底,真可谓:山有一“寿”字,“寿”是一座山。因云门山在县城的南面,故又俗称南山。这就是“寿比南山”一词的来历。此“寿”字出自明朝嘉靖年问衡王府管家周全的手笔,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石刻“寿”宇。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属于摩崖石刻,算不得碑。另外,江西省九江市三国时周瑜点将台故址——烟水亭内也有一块长1米,宽0.5米一笔写成的“寿”字碑。此碑刻于唐咸通年间,为当时浔阳)九江)县令吕洞宾所写。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也有一块宋朝大理学家朱裹题刻的丈二“寿”字碑。山东青州云门山有块高7.5米,宽3.7米的“寿”字碑。清朝的慈禧太后一生喜写“寿”字,每逢她高兴之时,即手书一笔“寿”字送人,因而传世不少。山东曲阜孔府内官衙二门旁就有一块慈禧手书的“寿”字碑。
只写一个“佛”字的碑也不少,厘门南普陀寺后面有一块清朝“佛”字碑。四川省潼南县大佛寺左侧也有个高9米、宽5米的“佛”字碑。但这还算不得中国之最。中国最大的石刻“佛”字在福建省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附近。这个字高11米,宽9米,最粗笔划达1.4米。当然,这个“佛”字也属摩崖石刻。
不过,现代有些人创作的一字碑,已发展成两字或多字碑,所谓“一”,是指一笔呵成而已。
“碑上一个字,碑外磨十年。”有些书法家一生写的字难以计数,遗留后代的仅仅只有一个字。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但“一字值千金”,这种一字碑带给观赏者多么宽广的想象空间和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所以,一字碑颇为中外古今游客喜闻乐见,也为祖国河山增添了无限的诗情和画意。
集字碑
在陕西西安碑林中,有一块奇特而珍贵的碑。该碑刻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因碑首刻有七佛像,所以叫《七佛圣教序》碑,记载的是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事。
玄奘(公元602—664年),姓陈名祎,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研习《涅樂经》等各种经论。因在研究过程中发觉对经义的解释不统一,分歧颇大,所以他曾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求法。但不知何因,未获批准。公元629年,河南一带发生大饥荒。在这种情况下,朝延方准许老百姓自求生路,玄奘才得以从长安出发,出敦煌,经新疆、中亚诸地,抵达中印度的摩揭陀王城,入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多种佛家经典著作,并遍游印度四方数十国。公元645年,玄奘返归长安,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见。此后20年里,玄奘专心翻译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共译成大小乘经论75部,计1335卷。唐太宗亲自为之撰写了序言,皇太子作记。唐太宗的序,皇太子的记,再加上太宗答敕,皇太子戕答和玄奘所译《心经》,五者同刻于一石——这就是著名的《七佛圣教序》碑文的全部内容。
其实,《七佛圣教序》碑的奇特而珍贵,倒不仅仅在于有唐太宗的序、皇太子的记、玄奘的《心经》等,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块碑的文字全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
聪明的读者对此会产生一个大大的疑问号: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生于公元321年,379年去世。即王羲之生活在这块碑刻成之前300年左右的东晋时期,他怎么会替300年后的唐朝书写碑文呢?原来这全是唐朝和尚怀仁的功劳,他花费了20余年的时间,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遗墨中集字而成。所以,这块碑又叫做《集字圣教序》碑。碑髙9尺4寸6,宽4尺2寸4,行书,30行,每行80多字,共计2000多字,要收集这么多的“王体字”,可见怀仁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王羲之的真迹,不要说现在,就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也是不易多得的。所以,此碑一出,极受当时士林重视,对书体的发展影响颇大。清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亦称赞道:“唐朝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
自怀仁开创“集字”一格后,后人纷纷仿效。在唐朝,就有著名诗人贾岛的弟弟无可和尚集柳公权字,而成《寂照和上碑》)唐大和三年刻,现存陕西咸阳);唐朝大雅和尚的《吴文碑》(又叫兴福寺半截碑,现也存西安碑林),也是集的王羲之的行书,更可与怀仁媲美。二人所集,真可谓均具特色,各有千秋。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大雅乃兴福寺僧,故世谓之《兴福帖K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俨如生动,不比怀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谵之趣而已,是以书家重之。”刘熙载也在《艺概》中作如此说:“唐人善集右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书者,怀仁《圣教序》外,推僧大雅之《吴文碑》。《圣教》行世,固有尤盛,然此碑书足备一宗。盖《圣教》之字虽间有峭势,而此则尤以峭尚,想就右军书之峭者集之耳。唐太宗御制《王羲之传》曰:‘势如斜而反正。’观此,乃益有味其言。”由此可见,大雅和尚的成就当不在怀仁之下呢。
自唐开创集宇一格后,宋、元时期亦有人乐此不彼。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字,而成《集归去来辞诗碑》)现存陕西西安)在河南安阳城外北12里武官屯有一块《许熙载神道碑》,刻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是元朝书法家茅绍之集当时的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字。此碑刻时,赵孟頫已去世16年,碑文虽非赵孟*1亲书于石,但由于文字工整、遒健,不少人还误认为是赵孟颡亲笔呢。
图碑
在碑石上可刻各式各样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