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并不是一步就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时时刻刻地改进当前的科技,经过慢慢地改良,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创造。尽可能地从大脑中寻找出一些创新的点子,让每个人都来参与改良计划。即便是如清扫办公室这种简单的工作,同样也可以渗入创造性的思维,使清扫工作得到改进。每一门科学,都离不开思辨能力、创造性和不断的实验,这是科学的根基所在。
重视创造性的力量
稻盛和夫针对日本学校的教育方法这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那就是珍视创造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大都是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这本身是好的。学生们可以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新的知识,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成长,然后踏入社会。
但是,学校如果仅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就会带来这样一种倾向,学生的好坏只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到底谁记住的知识最多。
那么,考试成绩优秀的人,就能证明他们将来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吗?稻盛和夫认为,学习成绩的优劣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学生们能否将知识进行有效地运用,是不是具有创造性。
能够将知识记在心里,说明这个人的确是很优秀,可是这只能证明他优秀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是否优秀,主要还是要看他的创造性,即能否对知识进行有效运用。
所谓“知识”是大家都明白的东西,只是单纯地凭借理论知识并不能开辟出新的时代来。而这个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创造性的,当然这种创造性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一直重视知识教育。这种教育体制是不可能产生出天才来的,但是可以培养许多秀才。这种教育是从欧美国家吸取知识,在提升日本文化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稻盛和夫对自己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时代所受的教育进行了一番总结,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评判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所学的知识。
可是,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这种教育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倘若仅仅是跟随前人的脚步,或者是参照以前的案例,是无法在这个时代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稻盛和夫认为,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难以预测的时代,不能再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了,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以致用上。
小学时有两件事令稻盛和夫至今记忆犹新。在一堂社会课上,老师问道:“鹿儿岛的大米要运到九州去,是什么原因呢?”那个时候稻盛和夫不爱学习,整天调皮捣蛋,可是这一回他却举手发言道:“那是由于鹿儿岛的大米生产过剩的原因。”老师当场就大声斥责了他,然后解释了很多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本地大米生产过剩。稻盛和夫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老师见他居然答对了,不禁有些生气,因此这件事也对他打击很大。
还有一件事,就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稻盛和夫在暑假期间,不知道做些什么手工作业好。他看到其他同学都去采集昆虫标本,觉得可能自己会做不好,于是就用竹筒做了一个“测量器”。
这个“测量器”的制作方法就是:先挖空竹子的内部,做成一个圆筒,然后将赛璐珞板插进去,并且在上面刻上度数。再做一个三脚架,然后将竹筒在架子上固定下来。
这样的话,在测量20米处的距离的时候,将三脚架架起来,然后在被测物的附近立起一根大约一米多长的木棒,使之跟竹筒水平对好,测量人从竹筒一端的孔中观察,看被测物与筒上的赛璐珞板上哪一个刻度对准,就可以很清楚地计算物体的高度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小发明,可是他最终还是受到了老师轻蔑地奚落:“你真是傻瓜啊,这样的东西怎么能测高度呢?”稻盛和夫演示的时候,不小心将竹筒掉到了地上,也被同学嘲笑了一番,自己感到很尴尬和无奈。他认为,如果对学生的创造性泼冷水,打击他们的热情,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的。
一个优秀的人,最基本的能力是能记住知识,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发挥其创造力,则更显得弥足珍贵。
稻盛先生运营“稻盛财团”这个组织成立了“京都奖”,每年将这一国际性奖项授予在诸多领域研究成果显着的科学家。稻盛和夫先生觉得,自己所创建的京瓷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自己作为京瓷的大股东,也意外获得了一笔数额丰厚的财产。为了表达自己及京瓷对社会各界的感谢,他创建了“京都奖”,到2004年已经是第二十届了。
京都奖包括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和艺术三大分支奖项。有杰出的学术成果和高尚的人格的人才有资格获取这个奖项。奖金每人5000万日元,同镶嵌京瓷制造的光彩夺目的绿宝石、红宝石的金质奖章一起颁发。
就“京都奖”的地位而言,即便是在国际上,它也毫不逊色于诺贝尔奖。候选人着眼于全球众多领域中的科学家,获奖人的选择步骤是,每年由“稻盛财团”面向全世界分发数千封推荐委托书,希望将各自领域中的专家挑选出来,作为候选人。然后经过专家委员会、审查委员会、京都奖委员会三阶段筛选,至于决定获奖者名单所花用的时间,要一年之久。
获得“京都奖”的科学家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硕果累累的专家,他们都在世界性的创造中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大都是外国人士。有人觉得,这是日本的奖项,日本人应该获得更多的获奖机会才对,但在公平的审查程序下,获奖者却几乎都是外国人。
就“京都奖”的选拔结果而言,稻盛和夫切实地感受到,日本的教育压抑了国民的创造性。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在创造性这一点上来看,明显超过日本,他们非常善于培育一个人杰出的创造才能。事实上,作为审查委员的日本一流的学者们也异口同声地说:“虽然感到很遗憾,可是美国人的创造性的确是日本人不能比拟的。”
感动给人注入新的动力
“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一种兴趣”,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就有心无力了。因此,若是只是一味地强调埋头苦干,而丝毫感受不到快乐,那么所谓“热爱工作”云云,只能流于空谈而已。
所以,若要真正地将工作当作一种兴趣爱好,还需从工作中寻求快乐。稻盛和夫给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那就是当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就要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快乐;当自己取得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赞誉和褒扬时,就要诚挚地向他们表达感谢,将自己获得成果的喜悦和感动作为自己工作中的动力,在精神上给自己以鼓舞。
稻盛和夫进入松风工业的第二年,他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测定实验数据上面。那个时候,有一位京都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因为家里的原因,他成为了稻盛和夫的研究助手,这个毕业生头脑非常灵活而聪明,他每天都协助稻盛和夫测定实验数据。“这种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稻盛和夫一边预测,一边进行实验,那个毕业生负责测定有关的数据。
稻盛和夫的性格之中有单纯的一面。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每当他预测的数据跟实际数据相符合的时候,他总是高兴地跳起来。而这时,他的那位助手便在一旁冷冷地注视着他。
有一次,实验结束以后,稻盛又开心地跳了起来,并且想将这种快乐与他的助手一起分享,于是对他说:“你也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啊!”没想到,助手的一番话,却令稻盛和夫浑身感到冰冷。
那位助手带着鄙夷的神色对他说:“稻盛啊,我无意冒犯你,就这么一点小事,也值得你这么兴奋吗?这样的人倒是真不好找呢!但是看到你现在的样子,动不动就兴奋成这个样子,你居然还让我跟着你一起疯癫,我真不知道该说你轻薄,还是该说你轻率。总之,咱们两人的人生观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稻盛和夫听完以后,顿时感到背后一阵冰凉。的确,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家伙,但是稻盛怎么也不能接受他的观点。他呆立了一会儿,立刻反驳道:“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才感受到喜悦和感动啊。这样难道有什么错吗?我们正是凭借这些喜悦和感动,才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充满斗志,它能给我们注入新的活力啊,尤其是在研究经费短缺、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只要研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们就应该为每一个成功而感到庆祝啊,哪怕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啊。因此,不管你对我的这种举动有怎样的看法,我都会这样地工作下去,并且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稻盛和夫参加工作仅有两年的时间,就能讲出这样的道理来,稻盛也为自己的这一番说辞感到骄傲。但很可惜的是,他的助手却丝毫不为之所动,工作了两年以后,他悄然辞职离开了公司。
如果当初那位助手能理解稻盛和夫的那番话,并且实践下去,将每一次的成功当成动力,那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为每一次取得的成果感到欢欣鼓舞,要常怀一颗感动的心,真诚地对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感动转变成为工作的动力,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这就是稻盛和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大秘密,也是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谈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曾一度受到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瞩目。对西方人而言,他们无法了解日本的员工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地为公司工作。因此,很多社会观察家作了这样一个结论: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中有一种神秘的因素。
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日本的生产力是建立在勤劳至上的传统观念之上的。有些日本企业之所以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原因就在于:员工们身上都有这种勤劳的价值观,而且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付出努力。
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比较富裕安逸的环境当中,他们是将来社会的接班人,是下一批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注重个人主义,他们都有强烈的个性。如果这种个人主义发展过度的话,人们是不能领会工作的价值的,日本的企业也必然会走向衰败。
在美国,有很多大企业诸如惠普、摩托罗拉等公司都提出公司理想和哲学的主张,而且呈现出良性上升的趋势。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完全依靠员工的勤奋努力和传统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一个企业,更应该向年轻的员工阐明公司的哲学理念,跟他们一起分享工作的意义,给他们指引人生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日本企业并没有特别神奇的管理体系,员工能够尽职尽责,这是最为宝贵的,也是无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