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88700000010

第10章

朝廷中,围绕着皇帝选择确定继承人的事暗中有了争斗。因为仁宗认为,他的众多皇侄中只有宗实才能出众,可以担当重任,这与韩琦、司马光等人的愿望相一致,所以他们极力促成早日确立宗实为皇子。与韩琦等人政见不和者,看到宗实与韩琦一帮人关系密切,深怕宗实即位后对自己不利,就进言尽量拖延此事,以图拖中有变。仁宗的其他皇侄也都希望自己中选,纷纷拉拢朝中重臣及在皇宫内寻找门路,使选立皇位继承人的争斗越演越激烈。

朝中众臣中,司马光几次以“国嗣未立,天下寒心”为由向仁宗进言。仁宗口头虽然答应了,迟迟不见行动。司马光就“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既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逮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促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宋史》)。司马光同时督促韩琦向皇帝进言。不久,仁宗确立宗实为皇子。

这场争斗中,苏洵因感到自己人微言轻,没卷人其是非漩涡中去,但他与韩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王安石的矛盾白热化了。当然,苏洵攻击王安石是受到韩琦默许的,因为韩、王之间也有矛盾。有个故事说:杜安世在与同僚们闲坐聊天时,吟道:“烧残绛蜡泪成痕,街鼓报黄昏。”韩琦当时也在坐,知是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的两句词(这两句词虽然绝妙,但世人很有争议,因为正常情况下白天是不点蜡烛的,所以许多人认为王益犯了常识性错误),韩琦见王安石也在坐中,就故意说:“你能吟出这样的词句,真是个才子,我该拿什么奖励你呢?”杜安世当然明白韩琦的意思,就说:“这是王通判的作品。这份奖我是不敢领受啊。”王安石见大家拿眼看他,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苏洵正修纂《礼书》,这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工程,他把全部精力都投进去了。在编修的过程中,他认为应“遇事而记,不择善恶”,主张按照历史的原貌真实记载,反对将祖宗的过错删个干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朋友聚会等公众场合,不失时机地攻击王安石为人处事及言论中的弱点,以发泄自己的积愤。

嘉佑八年(1063),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士大夫都去吊唁,独苏洵不去,并作一篇《辨奸论》,对王安石的品性及诡异行为进行猛烈攻击: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日:“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祀日:“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伎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祀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柯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祀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流,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竟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X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关于这篇《辨奸论》,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中说:“嘉佑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其命相制曰:生民以来,数人而已。造作语言,至以为几于圣人。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安石之母死,先生独不往,作《辨奸论》一篇,当时见者多谓不然,曰:隐,其甚矣!先生既没三年,而安石用事,其言乃信。”苏轼在《谢张太保撰先人墓表书》中说:“辨奸之始作也,自轼与舍弟皆有噫,其甚矣之谏,不论他人。惟明公(张方平)一见以为与我意合……先人之言,非公表而出之,则人未必信。信不信何足深计,然使斯人用区区小数以欺天下,天下莫觉莫知,恐后世必有秦无人之叹!”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会张安道(张方平)亦为荆公所排,二人素相善,明允作《辨奸论》一篇,密献安道,以荆公比王衍、卢祀,而不以示文忠公。荆公后微闻之,因不乐子瞻兄弟。两家之隙,遂不可解。《辨奸论》久不出,元丰间,子由从安道避南京,请为明允墓表,特全载之。苏氏亦不人石,比年少传于世。荆公性固简率不缘饰,然而谓之食狗it之食,囚首丧面者,亦不至是也。”对于王安石之“不缘饰”,邵博《闻见录》说:“魏公(韩琦)知扬州,王荆公(安石)初及第为签判。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盟漱。”这篇文章的观点后世争议很大,说好说坏不一。

反对者说:“不近人情四字,遂为道学正传,其不近人情愈甚,则为道学愈大矣。余读《论语》、《家语》诸书,夫子生平无一不近人情之事,无一不近人情之言。而后之号为颜、孟复出,且驾颜、孟而上之者,若此何也?”(茅坤《评注苏老泉集》)赞同苏洵观点者说:“介甫名盛时,老苏作《辨奸论》,讥其不近人情。厥后新法烦苛,流毒寰宇,见微知着,可为千古观人之法。”争论归争论,然这篇文章博引雄辩,充分体现了作者“浑而劲”的文风,不失为一篇优秀散文。文章论王安石为奸虽不可取,然其立论于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足可供历代执政者借鉴。

在京城的苏洵,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期,留下了多篇不朽的作品。

文与可是有名的画家,自号“笑笑先生”,与苏家有点亲戚关系。嘉佑五年,苏洵与文与可一起在校史馆做事,文与可许诺赠给他一幅画,为了督促鼓励文与可继续上进,挥笔写下了《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

枯松怪石霜竹枝,中有可爱知者谁?我能知之不能说,欲说常恐天真非。羡君笔端有新意,倏忽万状成一挥。使我忘言惟独笑,意所欲说辄见之。问胡为然笑不答,无乃君亦难为辞?昼行书空夜画被(《世说新语》:“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羊欣笔阵图》:“钟舞精思学书,卧书被穿。”),方得其意犹若痴。纷纭落纸不自惜,坐客争夺相漫欺。贵家满前谢不与,独许见赠怜我衰。我当枕荤卧其下,暮续膏火朝忘炊。门前剥啄不须应,老病人谁称我为。

苏洵是文物收藏家,对书画有着非凡的鉴赏力。该诗的表面意思是督促文与可尽快践诺,实则是作者以长者的身份肯定文与可绘画方面的成就并介绍给世人,督促其继续“昼行书空夜画被”,以创作出更优秀的画作来。苏洵的咏物诗不多,但也偶有佳作,《香》便是其中一首: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草名)。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灶烧成玉箸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这首诗前四句写香之制作过程及燃烧形象,后四句写香的用途。该诗构思奇巧,清新有味。

苏洵虽然宦游在外,但故乡常人梦中,也十分思念族中的亲人。当听到从叔母杨氏去世的讯息后,作诗《从叔母杨氏挽词》,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几年赠命涵幽壤,当有铭文记德音。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

苏洵在思念故乡邻里乡人的同时,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也产生了归隐的念头。《送蜀僧去尘》,就表达了他这种思想: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不解凡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谁为善相宁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乡春蕨已阑干。

诗人晚年读《易》、作《易传》百余篇,并对此很自负,说:“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读《易》已有好长时间了,每日只郁郁寡欢吟诗;不必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我只想向你推荐吃些芹菜、白芷这类清香而易得的菜蔬。在《易》的研究方面当代没有人比我更精深了,难道后世的知音人能指出《易传》的错误吗?对这一点我既自信又满足,现在只想尽快回来家,因为故乡山野里蕨类野菜已参差不齐地长出了嫩芽。这首诗言之有物,精深有味,其中“谁为善相宁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两句诗婉而不迫、哀而不伤,言怨而不怒,且用意深远,为后世评论家所称道。

值得一提的是,苏洵在嘉佑六年曾作了一首有名的《水官诗》。水官诗水神名,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画的《水官图》,为京师十方净因院大觉禅师所收藏。苏洵与大觉禅师相善,受赠了《水官图》,于是写诗以报,取名《水官诗》:

水官骑苍龙,龙行欲上天。手攀时且住,浩若乘风船。不知几何长,足尾犹在渊。下有二从臣,右右乘鱼琶。矍砾相顾视,风举衣袂翻。女子侍君侧,白颊垂双提。手执雄尾扇,容如未开莲。从者八九人,非鬼亦非蛮。出水未成列,先登扬旗旅。长刀拥旁牌,白羽注强誊。虽服甲与裳,状貌犹鲸鳣。水兽不得从,仰面以手扳。空虚走雷霆,雨雹晦九川。风师黑虎囊。面目昏尘烟。翼从三神人,万里朝天关。我从大觉师,得此鬼怪编。画者古阎子,于今三百年。见者谁不爱,予者诚以难。在我犹在子,此理宁非禅?报之以好词,何必画在前。

这首诗前一部分描写阎立本所画水官,后一部分自“我从大觉师”起,谢大觉师以画相赠。全诗描写生动,气象峥嵘,使人有见诗如见画之感。

苏洵在京城期间还写了多首送别唱和诗,如《送陆权叔提举茶税》、《送王吏部知徐州》、《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这些诗虽算不得名篇,但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诚心。如在《送陆权叔提举茶税》中说:“往年在巴蜀,忆见春秋始”、“何年重相逢,抵益使余畏”。

苏洵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大事。他的老乡及朋友石昌言为契丹国母生辰出使契丹时,写了一篇送别的赠言:《送石昌言使北引》,鼓励石昌言不要被强敌吓倒,不要有辱使命:“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苏辙在京城除了照顾父亲的生活外,常与名士交游,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与兄长苏轼的诗歌通信,成了他这一段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每当自己的诗文邮往凤翔,就眼巴巴地等着苏轼的回音。随着岐梁唱和的延续,他的心被牵引到了凤翔,为兄长的喜而喜,为兄长的忧而忧。

此时的苏轼,经过多半年对民情的了解,正大刀阔斧地进行兴利除弊的工作,首件事情就是改革“民所最畏者”的衙前之役。凤翔是关中重镇,每年都要砍大量南山之竹木为筏,装满货物后从渭河人水再进人黄河,途经三门峡运人京城。负责押运的衙前役由乡间的所谓富户充当,如遇上风浪、盗贼,使货物丢失霉烂,差户常赔偿不起而家破人亡。苏轼把这样的事例了解得多了,深感“救之无术,坐以自惭”,于是在走访槽工,周密思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担负衙前役的人可以自己选择雇用有丰富经验的水工,官府不要硬性规定运送的时间,使水工根据天气情况及河水的多少自己来决定的设想。这个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后,使“衙前之害”减去大半。

苏轼振兴了凤翔的酒业。凤翔自古是有名的酒乡,“聚泉酒”畅销全国,但因为酒类官卖,课税过重,加之常年战争,天灾人祸,使官办的酿酒作坊倒闭得寥寥无几,酒业生产呈现出严重的萧条状况。苏轼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先抓了酒业生产,提出了“官榷与民”的主张,即取消曲禁,实行官酿私酿并存;允许私商卖酒贩酒,官府只管征收税赋。“官榷与民”的意见在府衙经过激烈的辩论,太守陈希亮采纳了这个建议,将方案“具录于府”,准备行文上报朝廷。为了使朝廷很快批准此方案,苏轼写了《上韩魏公论场务书》给韩琦,以争取他的支持。苏轼说:“从轼之说,而尽以予民,失钱之以贯计者,轼尝粗较之,岁不过二万。失之于酒课,而偿之于税络,是二万者,未得为全失也……如使民日益困穷而无告,异日无以待仓促意外之患,则虽复岁得千万,无益于败,此贤将帅之所畏也。”朝廷准允“官榷与民”以后,酒的产量及质量很快提高了,每年为国家交税20万贯以上,产量及税收均居全国第三位。苏轼还学会了酿酒技术,他曾吟道:“近日秋雨足,公余试新篘。”

苏轼修建了凤翔东湖。苏轼在凤翔期间干旱频繁发生,使勤政爱民的苏轼常与百姓一样忧心忡忡,便产生了发展水利的想法。他发现凤翔城东有个水潭名叫饮凤池,此处地势低凹极能蓄水,就于政务之暇,规度地形,倡导官民在“古饮凤池”的基础上扩大疏浚,筑堤蓄水,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人其中。因湖在城东,因之命名为“东湖”。东湖建成后,“水多则蓄之,以防涨溢;干早则泄之,以润田畴,湖成而民利普焉”。他还在湖心小岛上建君子、宛在二亭,湖中植荷,湖岸栽柳,使其又成为官民休息游玩的场所。苏轼一个不经意间,遂使东湖成了北方有名的人工园林,至今游人如织。

苏轼为人诚恳,对朋友推心置腹,周围常有一帮朋友。到凤翔后,他结交了文同、王彭、陈糙等人,成为一生中莫逆之交。

王彭字大年,其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彭为凤翔府监军,很有个性,“时太守陈公弼驭下甚严,威震旁君,僚吏不敢仰视。”只有王彭“儡儡自若,未尝降色词”(《王大年哀辞》)。他与苏轼住得很近,常在一块相处谈论学问。他很喜欢苏轼的文章,苏轼每有新作,他都要仔细欣赏一番,“辄村掌欢然终日”。他不但博学多才,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是苏轼学习佛学的启蒙老师。

文同字与可,是苏轼的表哥,他“甚口秀眉,忠信而文。志气方刚,谈词如云”(《黄州再祭文与可文》),更重要的是文与可是个有名的画家,最擅长于画竹。文与可路过凤翔,俩人才开始相识相交。与可教苏轼画竹,要求不能对枝节和叶子进行机械描绘,应当细致观察,“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思,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鹤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东坡集》卷三十二)。凤翔相识后,文与可就成了苏轼的良师益友,苏轼后来画墨竹,就是按文与可说的方法作画的。

陈慥,字季常,是太守陈希亮的小儿子,随父来到了凤翔。苏轼在凤翔时,见其“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陈慥为人豪爽,性格乐观,教给了苏轼击剑及射箭的技能。陈慥曾写了一首词,词牌叫做《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底。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展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此理,本不通言,何曾道,欢游胜如名利。道既浑是错,不道何既是。这里元无我和你,甚唤做,物情之外。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苏轼把这首词看过后,总觉得有美中不足之处,于是挥笔为陈慥随撰写了词序:“国工范日新作越调解愁,洛阳刘几伯寿闻而悦之,戏作理语之词,天下传咏,以谓几于达者。龙丘子犹笑之。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若夫游于自然而托于不得已,人乐亦乐,人愁亦愁,彼此恶乎解哉。乃反其词,作无愁可解云。”这首词经苏轼加了词序以后,遂成为宋词的名篇,苏序陈词的结合也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对苏轼来说,太守陈希亮对他影响极大。陈希亮,字公弼,是苏轼的同乡。他面目严冷,对下属要求严,好面折人,官僚们在一块游玩,听到陈希亮来了,都语言寡味,闷闷不乐,纷纷离座而去。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说:“公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风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苏轼每次把写好的公文呈送给他,他必反复涂墨改定几次,然后再叫苏轼抄写整齐。有一次过中元节时苏轼没有到府衙去,被陈希亮罚铜八斤。还有一次是苏轼因事去府衙渴见陈希亮,陈故意传出话来要苏轼在客厅等待,而他人却迟迟不出来接见。苏轼左等右等,不见太守出来,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强压住一腔怨气写诗一首,名为《客位假寐》:

渴人不得去,兀坐如枯株。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温色见髯须。虽无姓名忧,且复忍须臾。

这首诗把苏轼怨怒及无奈的心情倾泄得淋漓尽致。后来陈希亮筑凌虚台,求文于苏轼,他就写了《凌虚台记》,文中有“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语,向陈希亮射了一支嘲讽的冷箭。陈希亮读后笑着说:“吾亲苏允明犹子也,某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他对《凌虚台记》不改一字,叫石匠刻在石碑上。苏轼听说了此事后,才对陈希亮有了些许理解。当陈希亮“岁饥,公发十二万石(常平仓粮)以贷。有司忧恐,公以身任之。是岁大熟,以新易陈,官民皆便之。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物无数,其徒人市掠饮食,人户昼闭。闻之,谓其僚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虏人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人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亦素闻公威名,至则罗拜庭下,公令坐两廊饮食之,护出诸境,无一人哗者。始,州郡以酒相响,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公以遣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赏之。且上书自幼,求去不已。”以后,苏轼不但“已而悔之”,反而很崇敬陈希亮的为人处事了,在他将离开凤翔时的前两月(治平元年十月)所写的《凌虚台》诗中,就有“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的句子。苏轼后来回到京城,朋友们都羡慕他遇到了个好上司,说是陈希亮每次写给朝廷的奏章,总是要把苏轼表扬几句。苏轼笑着说我这个上司对我可严厉了,几次说要上书弹劫我,我还以为真的要弹劫我。

苏轼三年来三游楼观、仙游寺,并与章淳留题石壁:“章子厚自长安来终南,会轼西还岐下,因同游南山。轼三年连三至此,然与子厚游其乐始至也。”留题现存楼观说经台碑房内。

与苏轼相依为命的是妻子王弗,她在生活上关心照料他,在工作上安慰提醒他,生怕他摔个跟头。她常对苏轼说:“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苏轼会客时她立在屏风后听之,等客人走后就说:“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些人有求于苏轼,表现得十分亲近,她告诫说:“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后来事实证明王弗当时的话是对的。苏轼离凤翔前,给好友杨济甫写信,告知离凤翔任的时间,并安排妻兄王道矩与王弗在凤翔会面。据估计王弗此时已染病在身,有意识地督促丈夫叫来亲人以作诀别,因为五个月后她就与世长辞了。

苏轼在凤翔三年中从王彭那里学到了佛法,又去终南太平宫读了几个月道藏书籍,初步形成了他集儒教、道教、佛教为一身的世界观,对现实社会有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和困惑,这些社会现实与理想人格的冲突拨动了他敏感的心弦,写了130多首诗作,其中与苏辙合作的“岐梁唱和诗”(岐指岐下,凤翔府泛称;梁指汁梁,宋京都开封的代称)109首,占苏轼在凤翔诗作的80%左右,这些诗已具有苏诗特有的风骨。另外,他还写了《思治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骚记》等散文名作。《思治论》是苏轼三年为政经验的总结,针对朝廷“官冗、兵骄、财乏”三患,提出“先定规摹,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的治国方略,反映了他积极参与政治,以图有所作为的心态,不失之一剂治疗积贫积弱现状的良药。这些散文已具备“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的特色。

治平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苏轼带着妻子及儿子,带着凤翔父老送给他的“苏贤良”赞誉,离开了凤翔,去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

同类推荐
  • 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以前,明史学者吴晗先生写过一本《朱元璋传》,怎么说呢?虽然该书影响很大,但是内容着实单薄,以区区二十万字去介绍和评价这位伟大君王恢弘博大的一生,难免给人一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憾。出于对朱元璋伟大人生的感动和对真实历史负责任的态度,笔者耗时近十年,悉心研究朱元璋,创作此书。从史料考证到布局谋篇再到分析点评,无不殚思竭虑,精益求精,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元璋及其生存的时代。
  • 井冈英豪

    井冈英豪

    为了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继承井冈山的优良革命传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使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中记写的英烈,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优秀代表,他们多数是共青团员,他们的事迹生动而又壮烈。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充实井冈山斗争历史读物的内容,而且成为广大青年特别是广大学生的一份精神食粮。
  •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宋太祖赵匡胤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他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杯酒释兵权”,他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烛影斧声”,他的死因天道玄远,难以祥说。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敢冒天下之大险的江湖浪子,以其沉稳果断的手腕,老谋深邃的远见,克己敛淫的秉性,义字为先的执著,收服着一块块已被血泪浸透的神州大地,拉开大宋王朝辉煌的帷幕。让我们揭开五代十国那个动荡黑暗的历史面纱,演绎一段风云变化的传奇大剧。
  • 曾巩家族

    曾巩家族

    本书以南丰为中心,时间跨度从曾氏迁居南丰到南宋末年为止,以人物、事件为主线,从文化视角对曾巩家族的家学、家教、家风和家族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挖掘。
  • 世界十大文豪——安徒生

    世界十大文豪——安徒生

    安徒生的作品主要是童话,他的童话与以往的童话不同,它们不是民间传说的简单重述,即使源于民间传说,也被他注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使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一个阶级的实质。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中表现出他那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才华也在他的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热门推荐
  • 我的风采人生

    我的风采人生

    又名我的采风人生。—————————梦回2013,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柠檬精。靓仔是我,老板也是我。从今天开始采风。让世界充满爱!
  • 校草他A爆了

    校草他A爆了

    封玦是临阳一中里的那座永远也翻不过去的高山,是老师同学们眼中的校草,偏生家里有矿,还是个千年难遇的天才,让各路老师又爱又恨。尚景是隔壁七中的大佬,传闻中的他是个不学无术、成绩贼差、打架逃课样样精通的……穷学生。当两位撞到一块儿,一中的学生们都惶恐度日。直到有一天,一名男生半夜翻墙打游戏时不小心撞上了两位的约会……【震惊!两位大佬之间不可说的秘密!】【报!穷学生尚景今天坐直升飞机来上学了!】【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成绩榜!】【求做大佬的腿部挂件!】双学霸,手把手教你考第一!
  • 祭祀新娘

    祭祀新娘

    [花雨授权]第一次相遇,他是婚宴上高傲的鲜卑贵族,她却是他眼里不知羞耻的“荡妇”;第二次相遇,她是女匪首阿那柔的“丈夫”,他却是往来丝路的“儒商”。一场兵变使得他们既定的命运脱轨而行,这是上天怎样的一种捉弄?
  •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世子盛宠:腹黑毒妃

    世子盛宠:腹黑毒妃

    东楚国定远候府嫡长女楚云羲,流落在外数十年,回京中途,惨遭杀害。21世纪毒医世家传人,因意外穿越成为楚云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生母惨死,父亲残忍,继母掌权,庶妹伪善。杀母之仇,不共戴天。血责血偿,以百倍偿还。层出不尽的阴谋算计,接而连三陷害。欺我者,打得你悔恨终生。辱我者,死无葬身之地。他是北境国世子,绝色姿容,惊艳天下,举世无双。惊艳绝才却只能远走他乡,沦落别国的质子。搅弄时局,浑乱朝堂,步步为营,揣测人心,运筹为握,决胜千里之外。当她遇上他时,楚云羲却没想自己会如此悲剧在无意间招惹一头狼,还是怎么也甩不掉,她退后一步,他前脚逼近,让她无路可逃。
  • 惊鸿成梦

    惊鸿成梦

    灵感来源于香蜜,希望给大龙一个好的结局。
  • 种田娘子

    种田娘子

    凤凰村首富的女儿赵鱼儿,嫁给了富贵村已故族长的儿子张山。成亲第二天,鱼儿去村里的妓院春风楼找张山,却被他活活打死,丢在乱葬岗。重生之后,命运改写,她从春风楼把张山硬是拉回了家。但是,巨大的债务让张家只剩下一座荒山,鱼儿领着一家人在这荒山上愣是种出了“金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神的魔王保镖

    女神的魔王保镖

    (无敌爽文)魔王降临都市,成为冰山女神的贴身保镖,没想到女神居然是魔女,猫妖,修真者,九尾狐,未知的都市里,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秘密?
  • 凶人诞生记

    凶人诞生记

    宋朝末期,曾经受到现代人杀戮几近灭族的“凶人”巫师进行最后一次做法,企图唤醒部分有“凶人”血缘的人的记忆,让人类自相残杀。传承自女娲的神秘组织“师承者”,为了保护人类,万里追击,与“凶人”巫师进行了一场最后的绝杀。
  • 我们都一样孤独无依

    我们都一样孤独无依

    一部沉静舒缓、纯净忧伤的青春小说。 关于青春和爱情,漫长的遇见和漫长的告别。 关于那些微不足道,而又难以承受的孤独和痛楚。 关于无尽的渴望,以及无尽的失望。 最终,我们所有的期待,都像一岁枯荣的芦苇一样颗粒无收。但那就是青春。没有结果的事,自有其无可比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