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一直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诸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刘长卿的“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便是这种追求的经典描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有感于世事的纷繁,城市的喧嚣,污染的加剧,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这一追求更显迫切。不过几年十几年的时间,“生态”、“原生态”、“生态文明”这些原本陌生的词汇已经成为时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习惯用语。
论及生态,宁武可谓优势独具,不仅有情人谷、回春谷、杏花沟等一道道如诗如画的沟谷,整个宁武亦被专家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的一颗绿色明珠”。境内82万亩林相上乘的天然次生林,40.31万亩广阔平展的亚高山草甸,27万亩随处可见的天然牧坡,以及生长于其间的一百五十余种野生动物和千余种草本植物、野生花卉、中草药材,构成一个满目青翠的绿色世界。走进宁武,便如同回到了原始古朴的远古时代。什么叫生态文明?什么叫环境保护?什么叫回归自然?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微微山风,那阵阵林涛,那自在的鸟鸣,那迸溅的泉瀑,以至那洁净如洗的白云,那清纯甜润的空气,便是最好的答案。
根据史籍记载和现在的自然植被情况判断,早在远古时代,管涔山区就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商王朝征服了原先居于管涔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土方(或称鬼方),把中原的垦植业带到这里,从而开始了对原始森林的破坏。
西周以来,由于垦植业的发展、频繁的民族战争和修筑长城等军事设施,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大约到战国时,管涔山(不包括芦芽山和云中山)的森林几乎全部覆灭。到北魏时期,管涔山区已退化为草原,成为鲜卑贵族尔朱荣的牧场。但芦芽山和云中山的森林依然十分茂密。
从北魏、北齐到隋代,这里一直是皇族避暑和游猎的场所,表明当时草原之中还存有一些疏林。尽管封建帝王为起造离宫采伐了大量林木,但为了维护御用范围的环境,客观上又起到了保护林木的作用。唐代开元之前,这里仍旧有大片森林,并以生产“巨木”著称。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晋问》中说:“晋北之山有异材,梓匠工师为宫室求大木者,天下皆归焉。”诸如“丛台、阿房、长乐、未央、昭阳之隆丽诡特,皆是之自出”。
但开元之后这里的森林又遭到大规模破坏。一是为建造宫殿而大量采伐木材运往长安;二是楼烦、天池、元池三个牧监的设立,牧马数十万,势必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三是战争破坏,如在平定杨政道叛乱和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这里都曾发生过激烈战斗。
到了宋代真宗时期,宁武被判为禁地,不许耕种,森林便得到更新,以至“山林富饶”,成为“材用之薮”。但随后就又遭到两次人为破坏。第一次是宋真宗赵恒为起造玉清、应照等宫殿,征调民夫三、四万采伐吕梁山木材,位于吕梁山北端的管涔山林区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是熙宁初年,汾水暴涨,为筑堤防洪,大量采伐木材,宁化一带的森林又一次遭到破坏。
到北宋末年,这里已基本上无木可采。
直到明朝初年,这里的森林才又得到恢复,达到所有史籍记载中最为繁盛的时期。除云中山南端外,其它山地均是森林密布,被时人誉为军事防卫的“第二樊篱”。
之后,在战争、拓田、滥伐等多种形式破坏下,森林面积又日益缩小。一些开明官吏和边地将士便提议在三关沿线植树防戎。当时在管涔山北麓黄花岭一带所植的官树,清初尚有遗存。
清朝初年,在过去遭到严重破坏的林地上,桦、杨、落叶松和云杉相继得到更新。在李文焕等开明官吏保护下,森林面积迅速扩大。到乾隆年间,汾河和恢河两岸山区又都布满了森林。但在人口剧增和乱砍滥伐、毁林垦田双重破坏下,到清朝末年森林又锐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光绪十八年(公元1893年),一场山洪,使汾河两岸上万亩良田毁于一旦。不过,深山老林中所存树木依然十分茂密。
进入民国之后,这些森林又屡遭厄运。先是修建平汉路和正太路从宁武、岢岚等地伐木15万根,接着修建同蒲路又伐木50万根,其间每年还要向内蒙古等地输出木材5万吨,加之在官僚军阀支持下木材商人包山砍伐,使得大材好材几近灭绝。之后又是日军侵占,管涔山林区所遭浩劫更是前所未有。日本人开设的山西产业株式会社,下辖宁武四三木厂,还设有东寨分厂、制作厂、采伐队等,伐木工人数最多时达千人左右。还专门铺设了从东寨到县城的轻便铁路30公里,以人推平板车运输木材,使许多山岭被推成“光头”,连风景林和寺庙内的古树也大部被砍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林区开始对部分疏林和宜林荒山实行封禁,以促进森林天然生长。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管涔山森林管理局,管理局就设在汾河源头的东寨镇。县里和各乡镇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林场。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整个管涔山地区的森林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据2000年的调查,仅是管涔山森林管理局的总经营面积就达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2%,其中天然次生林52万亩,占总面积的82%。宁武全境的森林面积则多达82万亩,木材总蓄积量500万立方米。整齐秀丽的林相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成为防风护沙、保持水土、涵养水分、调节气候、拱卫华北平原的绿色天然屏障,因而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全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也才赢得“黄土高原上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的一颗绿色明珠”的赞誉。
在82万亩森林中,主要生长着华北落叶松(红杄)、云杉(白杄)、小叶云杉(青杄)、油松(黄松)、刺柏、山杨、黄榆、山柳、栎(菜树、菜呼拉)、白桦、赤桦(红桦)、杜梨(山梨)、山槐、山胡桃(山桃)、杜松等15种乔木。汾河、恢河流域,也生长有杏、桃、苹果、榆、杨、柳、青杨、椿等树种。在总共三十余种乔木中,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占绝对优势,其中落叶松又最为珍贵。
落叶松材质优良,质地细密而坚硬,抗压和抗弯曲性极强,且耐水湿,耐腐朽,因此广泛用作建筑、桥梁、电杆、坑木和水下工程用材。有民谚说:“红杄盖房三百年,拆下来还值原价钱。”闻名中外的应县木塔,就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主要用材建成的,至今不朽不腐,依旧巍然屹立。它还是一种观赏树,树杆通直高挺,树冠俊俏紧凑,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美感。港、澳等地过圣诞节时在大型公共场所摆设的圣诞树,不少就出自管涔山。而且,此树种仅我国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以及东北的辽宁等地生长,因而被称为华北落叶松;而管涔山立地条件得天独厚,又是著名的落叶松集中产地,所以被称为华北落叶松的故乡。
落叶松生长最为集中之处是大庙林海和大梁林海。
大庙林海是一片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的纯华北叶松森林,位于马家庄林场前南背。其落叶松最具代表性,是观赏落叶松的佳境。进入沟谷,朝公路两侧望去,只见山上的落叶松枝叶繁茂,密密匝匝。林海内树高平均20米以上,干形笔直,直插云霄。漫步林间,金色的阳光从茂密的树冠间洒落下来,金光万道,如丝如缕。脚下是绵绵如茵的绿苔和落叶,每走一步都十分舒适轻松。耳中没有都市的嘈杂和呛人的烟尘,只有松涛和鸟鸣。空气清新湿润,沁人肺腑。在这片松林中,有一棵被当地人称为“神树”的落叶松,长在一块高3米、长5米的巨石上。巨石外观无缝隙,可是树在巨石上亭亭玉立,任凭风吹人撼,始终岿然不动。巨石附近林中有流水之声叮咚作响,但又看不见流水,人称“林中伏流”。
大梁林海在秋千沟林场范围内,海拔2700米,面积约万亩左右,树种以落叶松和云杉为主,覆盖率达100%,林相在管涔山林区中出类拔萃。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站在高处望去,树冠如云似海。盛夏季节来此游览,时刻有阵阵凉风相伴,是天然的消暑胜地。深秋时节,层林尽染,黄绿相间,各色野花点缀林间,已经成熟的“沙窝窝”、“地香香”如同洒落在地的红色珍珠,捡来品尝,绵甜酸嫩,十分可口。到了冬季,茫茫林海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林间雪地上,不时有各种野生动物奔突、追逐、嬉闹、觅食,将山林野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茫茫林海中,还有许多奇木怪树。如树龄五百多年,高达16米,冠幅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的汾源迎客松;死去二十多年之后,奇迹般地在干枯无皮的树干、枝条上又长出新枝绿叶的清真山悬崖枯木;生长于万年冰洞附近,树冠不按常规生长,而是呈现直径1米大的圆球状,且冬天不落叶、不褪色的的球冠树;被人们称为“树王”,高约二十米,粗需5个人拉起手来才能合围的馒头山神杨;树干分三枝大叉,三根枝条呈三角形展开,底部同样需要5个人拉起手来才能合围的王家坟古柳,等等,无不令人称奇叫绝。
茫茫林海无疑是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进入不见天日的密林之中,尽情观赏那体态各异的树种,尽情呼吸那新鲜甜润的空气,尽情聆听那自在婉啭的百鸟啼鸣,尽情采摘那随处可见的野花野果,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这时你会觉得,城市里的公园是那样的矫揉造作,甚至有点俗不可耐。或者,你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管躺在绵软如毡的林地上,闭了眼睛,侧耳静听那天籁般的林涛声。即便无风,你也会听到似有大海泛波,涛声阵阵,似琴如瑟,悠扬动听;倘若有风,那涛声更是如春雷滚动,或是像怒涛拍岸,经久不息,惊心动魄,你也仿佛融入了那轰响之中,宠辱、烦恼尽皆逃遁。
茫茫林海不仅是我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目前,境内共有兽类36种,鸟类115种,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数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
38
褐马鸡俗称“褐鸡”、“角鸡”,古称“鶡”,属鸟纲、雉科。鸡体较一般山鸡大,长约1米,雄鸡鸡体较雌鸡稍大。其羽毛雌雄相似,大部分为黑褐色,面部红润,眼周突出;耳羽呈白色,并向后延伸呈角状;尾羽基部银白色,至末端转黑而泛紫,呈金属光泽,除最外侧的两对外,其余各对外羽均散离而蓬松,曲如长发分披下垂,在众多鸟类中自有一番风韵。
褐马鸡喜群居。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便成群结队栖息于树干上,各自缩作一团。轮流值班的“哨兵”彻夜不眠,仔细倾听着一切可疑的动静,准备随时把不测通知大家。东方泛白,“哨兵”一声高唱,群鸡便“咕咕咯咯”,互道平安,然后飞落地面,由一只德高望众的雄鸡领到林间水畔,啄食饮水,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褐马鸡不善筑巢。它们萍踪浪迹,随遇而安,依寒暑变化漂泊于深山老林。正是这种生活,才使它们成为优秀的“造林模范”——它们啄食的未曾消化的林木种子,起到了一种播种的作用,使得林草面积不断扩大。
春夏之交,是褐马鸡交配产卵的季节。集体生活数月之久的鸡群,经不住爱情的考验,纷纷各奔东西,寻觅配偶,只见雌雄结伴,情歌互答,一片温情。突然,另一只未能找到伴侣的雄鸡闻声赶到。两只雄鸡顿时怒目圆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斗。一阵羽飞肉绽之后,胜者趾高气扬,昂首挺胸,傲然走向雌鸡;失败者站在一旁凝视良久,心灰意冷,黯然离去。这一经过生死博斗得到的爱情,颇为巩固,在蜜月生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只伴侣依然相亲相爱。雌鸡孵化时,雄鸡便巡逻于附近,以防意外。一旦雏鸡出壳,雄鸡便扬长而去,大概那种温暖的小家庭生活已经使它感到厌倦。
褐马鸡生性勇敢。它那滚圆的眼,钩形的嘴,血红的爪,再加上脑后那一对洁白的羽角,显得凶猛强悍,英气勃勃。即便是遇到众多天敌中最为凶恶的鹰类,它们也不会束手待毙,而是勇敢迎战,虽死不避。对此《山海经·中山经》中曾有记载。而最妙的要数三国时曹操的《鶡鸡赋序》所写:“鶡鸡气猛,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令人以鶡为冠,像此也。”故《后汉书·舆服志下》中说,武冠“如双鶡尾制成鶡冠,赠武将以励其奋勇杀敌,赐文官彰扬其忠贞尽责”。善于利用一切的古代帝王,曾将鶡翎制成鶡冠,赠给武将,鼓励他们英勇作战;赏赐文官,表彰他们忠心耿耿。由于鶡翎迎合了皇家的需要,褐马鸡便身价百倍。现在我们看到的古装戏里武将、头领、起义领袖和神话中的美猴王,头上都戴着插有两根翎羽的缨冠,就是由鶡冠演化而来。在外国,也有不少国家以羽毛点缀军装,所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时,也把褐马鸡作为掠夺对象。在清代,一对褐马鸡在欧洲市场上可售到1000块银币以上。
早先,褐马鸡在华北地区随处可见。由于环境变异和人为捕杀等原因,现在只有管涔山地区约有两千多只,山西省的关帝山和河北的小五台山亦有少许。如今,虽然人工孵化褐马鸡已经试验成功,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还建有褐马鸡园,驯养着数十只褐马鸡,但正如“国宝”大熊猫一样,依然处于“濒危”之中。所以,山西省便把珍稀的褐马鸡定为省鸟,中国鸟协会则用它的形象作为会徽,管涔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亦是以褐马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宁武就是如此神奇,令人迷醉的水色山光自不待言,连鸟也这般鏊头独占,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