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官为江州司马,赴江州任所或元和十三年(818)迁忠州刺史离江州时所作。“江客”,指何人未详。或系孤宿江上的渔人,或为江上邂逅之游旅,亦或属假托。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这是一首赠人的小诗。首句写地下,犹言江边之柳在一场秋雨过后,连柳影都给人一种凄寒的感觉;第二句写天上,是说秋天从塞外飞向南方的大雁,一行行避霜南翔,掠过天空而去,还发出凄厉的叫声。以江柳写静,以塞鸿拟动。
这首诗与其说是赠江客,勿宁说是假托江客以抒发诗人遭贬时的抑郁心情。后两句诗由景及人,诗人对江客十分关切,为之独宿“沙头”(一作“江头”)而忧愁,尤其是在“水绕芦花月满船”的秋月之夜。末句由人又及景,一片芦花、哀鸿的凄凉景象。诗人抒情,往往是触景而发。一位充满激情,一心“兼济天下”、“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直言讽谏的朝廷命官被一贬再贬,自然胸中块垒,愤愤不平,无从发泄!秋来江景萧瑟,水冷霜寒,对于一个遭贬之人更是十倍萧瑟、百倍凄凉。但诗人没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而是借秋日江柳、寒鸿,芦花、冷月,替江客而“愁”的曲折含意,抒发个人被压抑被迫害的愁思情怀!也只有白居易才是如此。那新雨江边的凄寒柳影,那霜天空际的哀鸣塞鸿,那独向沙头的独宿江客,那水绕芦花的冷月小船,在此江边秋月夜凄清景象的特定环境下,诗人触景生情的缕缕愁思不言而喻!正是《唐诗笺注》所说:“‘愁君’句不止说江客,连自己亦在内。”
夜入瞿唐峡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诗人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翌年(819)春,乘舟自江州溯江而上,赴忠州任所,途经三峡时,写了这首诗。瞿唐峡,又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还包括风箱峡、错门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白帝至大溪间长8公里的峡谷为三峡中最短的峡,但两岸悬崖陡峭、江流湍急,江面狭窄,山势峻险,号称“天堑”。其西口曰“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险”之称。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
逆风惊浪起,拔船来。欲识愁多少?高於滟堆!
诗起句“瞿唐天下险”劈首而来,对句直呼“夜上信难哉!”一“险”一“难”就抓住了要害,这正是瞿唐峡最主要最突出的两大特点。原来西入峡口处有巨石——滟堆,奇石突兀,湍流击石,激浪分崩,是三峡著名的险滩(1958年疏浚航道时被炸毁)。首联一险一难两字,统摄全诗,展开了对“江流如矢,驰雷奔电”长江天险的描述。颈联叙行路艰难,渲染其“难”。难到什么程度?逆风如惊涛骇浪的掀山倒海,催动白浪翻卷疾奔。纤夫们拉着竹子绞成的精大缆索(即,读niàn,系舟用竹索),在漆黑的夜里逆水行船。逆江而上难,“难于上青天”!
颔联写峭崖绝壁,铺展其“险”。险到何种地步?悬崖似刀劈斧削的石屏对立,从江面向上观望,只有一条狭窄的缝隙可以看到天空,如同展开的一匹白绢,两面对峙的石屏正向内合拢,给人一种巨大的压抑之感。尾联抒情,收束全诗。即将出峡之际,诗人忽然发现了滟堆。当时正是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滟谁高耸江心。瞿唐之“险”,船行之“难”,使诗人不仅联想到自己仕途之“险”,宦游之“难”:揭露权豪,得罪当朝,政治上屡遭打击,几被贬抑。由江峡夜行之“险”与“难”,推及人生,赋予“险”与“难”以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
鹦鹉,又称“鹦母”,“鹦”,“鹦哥”或“陇客”等。种类很多,全世界二十九种;我国有七种,均被列为濒危野生动物,国家二类珍贵保护鸟。鹦鹉概系攀禽,头部圆;嘴坚利,上嘴大而弯曲,具利钩,下嘴短小;舌大而柔软;足部外趾可转动,善攀援。常栖于热带森林,营巢树洞。我国常见的有“绯胸鹦鹉”、“虎皮鹦鹉”。前者产于海南、云南、两广一带;后者亦称“娇凤”、“阿苏儿”,原产澳州,我国无野生者,均系笼养。
诗人由被贬斥江州司马到调任忠州,途经三峡,写夜入瞿唐峡,突出悬崖之“险”与行船之“难”,正是个人仕途之“险”与宦游之“难”的侧面反映。人生之险与难比之于山川行船之险与难,更“险”、更“难”!全诗不仅体势奔荡,而且章法谨严,巧妙地将自然景物艰险同社会人生艰险结合在一起,使读者从江峡之“险”、“难”,体味到人世的“险”、“难”,给人以震撼、以启迪!同时,不禁使人联想到历代诗人“愁如海”、水流无限似侬愁“及”归兴高于滟堆等名诗隽语。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前两句写笼中鹦鹉被囚禁笼中的痛苦情状:终日“语还默”,半夜“栖复惊”。一“还”一“复”将鹦鹉的痛苦不堪写得极度感人、令人同情。第三、四句写被囚入笼中的原因,“缘”,就是因为“彩翠”艳丽的羽毛,鹦鹉自己心里也明白。
第五、六句进而写鹦鹉,日暮时引发了归巢的思念,春天来到忆念伴侣的鸣声。思巢忆侣,拟人真切!最后两句写鹦鹉的希望。谁能打破笼子,让我自由飞翔、自由鸣唱?“坼(chè)”,裂开,打破。
全诗极富人情味,读来感人至深。
竹枝词
《竹枝词》,本系巴渝一带民歌。《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载:“《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诗人以极为细腻动人的彩笔,通过对笼中鹦鹉被囚心理活动、生活情况的描绘,一方面表现了对鹦鹉由于羽毛艳丽、天姿聪颖而招致囚禁、痛苦万状境遇的同情;一方面反映了鹦鹉对放飞鸣唱自由生活的向往追求。在细腻的描摹之中,深深寄寓了诗人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官场黑暗的厌恶和感叹。白居易还有一首七绝《红鹦鹉》:“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也正是这种感叹更其清楚的体现。元和十四年(819)春,四十八岁的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迁忠州刺史,携弟行简从江州启程。三月十一日,同自通州司马迁虢州长史的元稹相遇于峡口,泊舟夷陵(今湖北宜昌),留别三日而别。二十八日抵忠州。
唐代顾况、刘禹锡也有拟作。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咏地方习俗风物,后世多模仿写各地风土人情。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鸟一时啼。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竹枝词》四首专咏竹枝。第一首写“冷烟斜月”之景,“猿鸟悲咽”之声,“质而不俚,此为古调”(《诗式》)。瞿唐峡乃巫山三峡之一,在巴东(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南)。《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第二首开端即发出“竹枝苦怨怨何人?”的疑问。诗人并未回答这个问题。却说在静夜空山中又听到了苦怨声。而且是“蛮儿巴语齐声唱”。“歇”,看似平常!但寓意深刻,言其间隔之短,次数之繁。“蛮儿巴女”,当时对湖北、四川一带少男少女的称谓。古代称楚国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故有此语。末句犹言“苦怨”之声愁坏了自己。“杀”,形容达到了极点的意思。“病使君”,自指;“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敬称。“江楼”,一作“江南”。首句“水烟低”,一作“冷烟低”,形容“不朝即暮之时”;第二句“月向西”,描写“风景凄然之候”;“白帝城”,在奉节东白帝山上。《太平寰宇记·夔州》:“后汉初,公孙述据蜀,自以承汉土运,故号曰白帝城。”“声咽(ye)”,言其唱到凄苦之处,声音梗塞。“寒猿鸟”,《水经注》引渔歌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句;《太平寰宇记》有巫山鸟飞山,“言山高,鸟飞不能越也。”“寒”、极写凄清愁苦之状。第四首“江畔谁人唱竹枝?”又一发问,但与第二首不同之处在于紧接着就有了回答。回答不是直接说明“谁人”,而是“唱竹枝”的梗塞、迟滞的凄苦之声,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照应第一首“唱到竹枝声咽处”。三、四句则是对第二句的说明。“怪来”,怪不得;“缘”,原来。怪不得声调凄苦,原来是唱词苦愁。那么唱词是谁写的呢?“多是通州司马诗”。“通州司马”,指元稹;元和十年三月底,元稹因以监察御史往东川复查刑狱,揭发了节度使以下许多官员贪赃枉法事,为权贵所忌,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四年后迁为通州司马。“多”,大概,有肯定之意。
第三首“巴东船舫上巴西”点出具体地名。巴东、巴西一带正是“竹枝词”流行的地域。“巴东”、“巴西”,东汉末,益州牧刘璋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合谓“三巴”。巴东,指今四川奉节、巫山、云阳一带;巴西,指今四川阆中一带。舫(小船)从巴东到巴西,江上刮风下起雨,好似波面生风,雨丝、雨点疾急、迅捷一齐飘下。“水蓼”二句,即是江面风雨过后的景色。水蓼,是生长水边、开白色带红五辫小花的蓼科植物;江蓠,即芎,香草名,叶大的为江蓠,叶细的为蘼芜,主祛风湿的药用植物,《楚辞·离骚》有“扈江蓠与辟芷兮”之句。“水蓼冷花”、“江蓠湿叶”分别缀以“红簇簇”,“碧凄凄”,间以“冷”、“湿”,尽管给人一种阴凉之感,但活画出雨后水蓼花红、江蓠叶绿的一派生机。将一幅色彩鲜明、意境清丽的雨中行舟图展示在读者面前。
历代诗评家对白居易的《竹枝词》第一首给予很高的评价。有“冷烟斜月之景,竹枝悲咽之声,即寒猿鸟尚不胜情,况可使愁人听之耶?”(《唐诗解》)有“猿鸟闻其悲唱,俱不胜情面一时啼唤,然则愁人听之,当何如凄怆乎?”(《古唐诗合解》)惜对第二、三、四首绝无评判!
刘禹锡《竹枝词》序云:“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者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其实此九首之外,刘禹锡还有《竹枝词》二首(即“杨柳青青江水平”、“楚水巴山江雨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就是个中名句。白居易这四首也是模仿此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