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乌夜啼》最早是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乌夜啼引》引唐李勉《琴说》:“《乌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此为琴曲名。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慈乌”,即寒鸦,是乌鸦的一种。又称“鹎”、“鹎乌”、“雅乌”、“楚乌”、“小山老鸹”……体长较“大嘴乌鸦”、“秃鼻乌鸦”、“白颈鸦”都小。大多数终年留居北方,冬季有少数亦见于华南一带。体黑而有紫色光泽,多鸣于清晨,传说能反哺,故称慈乌。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乌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这首五言古诗借慈乌反哺歌颂孝母之情。全诗十八句可分为三段:前六句写慈乌因失母而啼,经年昼夜守着故林,夜复一夜,夜半哀啼,闻者亦为之洒泪。奠定了全诗悲哀的氛围和情境。
中六句为第二段,写乌夜啼好像告诉人们因为失母而未尽反哺之心,诗人展开想象,将乌啼之因归之于未尽反哺之心,突出了诗的主题。“反哺(bǔ)”,据说乌雏长成后,能衔食哺其母,即所谓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悲不任”,不胜悲哀。
后六句连续用典,联系吴起、曾参的往事,展开进一步的联想和议论,深化了讽喻的主题。吴起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卫人,卓越的军事家,发誓“不为卿相”,不回家。尝学于曾子。其母死,终不归,曾子为此而与吴起绝交。吴起后因变法为楚所杀。曾参(zēngshēn)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春秋鲁国人,以孝行著称,“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正因为如此,故诗中指斥吴起“其心不如禽”,褒扬曾参如“慈乌”。“不临”,不回家哭丧(哭丧曰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