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根
诗歌这种古老高雅的文学形式,历来属于文学之正宗、文化之精粹,乃国学之英华。作为传统文学中最精粹的形式,尤能展现传统文化载体——汉字音形义合一的优长,经过历代诗人文士的加工创造,形成丰繁的体式和严谨的格律,富有声韵上的音乐美、章句上的结构美和意象中的图画美。结合比兴、用典等表现手法,使意蕴深厚、风格高古。在诗体发展方面,从古体诗、近体诗到词、曲,从四言、五言、七言到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格律有宽有严,篇幅有长有短,新体诞生,旧体长存,百花齐放,斗艳争妍。
诗歌所兼有的文辞与声律之美,若究其源,我们不能不承认是缘其建立在情感之真和品德之善的基石上,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形象而言,诗歌是文字的宝石,是心灵的花朵,是从灵魂的泉眼中涌出的汩汩清泉。诗歌的这种特质,决定了诗歌也必然是反映生活、述志抒情、驰骋才华的理想领域。
千百年来以文人雅士为主体创作的数量极为宏富、文质兼美的诗篇,既出于知识精英之手,又为民间广大的群体所热爱,既见天地之心,又见民之性情,为奔流的历史长河增添了不朽的文化瑰宝。因此,关注和研究诗歌,在浩瀚诗海中全面收集、整理有关太原地区诗词而成《晋阳诗集》的基础上,采选其中兼具重要史料价值与优美思想艺术价值的代表性作品编辑出版《太原诗钞》,为当今及今后子孙留下足资研究和创作借鉴的文本,是为当务之急,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目前形成的文本来看,编选者自觉贯彻“双百”方针,注重采选深入反映人民意愿、深入体现历史前进潮流的作品,同时也照顾到曾在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流派。既沿波讨源,远绍上古之《击壤歌》,又溯源《风》《骚》,复标其流韵,越数千年而捕捉当今时代之脉动,或可见千百年来诗歌承传不绝之轨迹,以全面辩证地继承文化遗产,亦可在恢复和推行诗教中,探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陶冶人们精神情操、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条甚佳途径。
审视这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给予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是,历代之诗皆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和风采,并与上古以来就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人文精神通贯始终,诸如忧国忧民的入世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和涵容宇宙万物的终极关怀,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仁取义、守正祛邪、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品质。而这些珍贵的思想品质,附丽于太原地区历久弥新的山水人文中,至少体现为开基立业的创造力量、包容通达的开放胸襟、勇担重任的忧患意识、卓越领先的人生境界、刚骨烈性的坚韧品格、忠贞信义的高尚人格、宽厚向善的仁爱情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铸魂聚力的价值追求。这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一以贯之地蕴涵在声采灿然的诗歌中。缘此,深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美学体式得以在晋阳大地广泛流传。
在传承文化血脉的接力中,我们所献上的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冀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在浩瀚的心灵海洋中引起一星半滴共鸣,而这正是诗歌的生命力之所在。不过,作为倡导此事者,我得诚实地说,呈现给读者的这个选本,仅仅是挹掬中国诗歌长河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格于体例,篇幅有限,从近2000名作者所写5000多首反映太原地区诗词中采撷300首,实不足以体现千百年诗词创作之全貌,或有忍痛割爱而致精品落选者。遗珠之憾,固有俟博雅君子,以踵其事,并增其华。这让我们有理由坚定心存的一个信念:当那些蕴藉着真善美价值的诗歌深深植根于人的心灵之时,或许正是人臻于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的理想之时,也正是一座城市内部弥漫着优雅的气息、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之时。这,对于一座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追回那份本该属于太原的荣誉,或不无裨益。
故为序。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