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桓公会称霸?
东周的春秋时期,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而实际上,他的国力和地位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大国不断以武力兼并小国,扩张领地;大国之间也互相征伐,争夺土地。强大的诸侯国战胜其他诸侯后,可以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成为诸侯国的霸主。首先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另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得知齐襄公被杀,他们都准备回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庄公要亲自带兵把公子纠送回齐国。管仲向鲁庄公建议:“公子小白在离齐国很近的莒国,万一他先回到了齐国,事情就难办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为了争夺君位,已经在莒国的护送下眼看就要抵达齐国了。管仲在路上截住公子小白的队伍,拈弓搭箭,瞄准坐在车内的小白射去。小白应声中箭倒在车里。
管仲见小白已死,就从容不迫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但出乎管仲所料的是,小白并没有中箭而亡,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在射中衣带钩的瞬间,公子小白咬破舌头吐出鲜血,大叫一声倒在车内。他的死完全是伪装的。等到公子纠和管仲不慌不忙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早已赶到国都临淄,做了齐国国君了。他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为报一箭之仇,立即发兵攻打鲁国,并且逼迫鲁庄公杀掉公子纠,把管仲押送齐国治罪。鲁庄公无可奈何,只好照办。管仲被押回齐国,经鲍叔牙向齐桓公力荐,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不仅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管仲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为相后,协助齐桓公整顿朝政,开发资源,大开铁矿,提高耕种技术,采用海水煮盐,鼓励入海捕鱼。齐国的综合国力很快就得到大幅度提高。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王之命,召集各国诸侯到齐国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当时,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还不算高,只有宋、陈、蔡、邾四国诸侯应召赴会。其他几个接到通知的诸侯国,像鲁、卫、曹、郑等,都采取观望的态度。
这次会盟,四国诸侯公推齐桓公当盟主,并且订立了盟约。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霸主。
【知识链接】 “春秋五霸”
东周末年,先后出现五个大国诸侯,包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作“春秋五霸”。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晋公子重耳流亡了多少年?
晋国国君献公晚年,想立宠妃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狠心将太子申生赐死。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十分恐慌,都逃往其他诸侯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夷吾感到重耳在晋国有很高的声望,又有一批有才能的大臣愿意辅佐他,留着重耳终究是个祸根,便想除掉重耳。重耳只好在诸侯间辗转流亡避难。
重耳在狄国住了12年,有人行刺他,他就逃往卫国。卫国国君看他时运不济,不肯接待他。
重耳一班人流亡到了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热情接待,不仅赠送他许多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他。重耳安于齐国给予的舒适生活,便淡忘了回国夺权的大事。可是,随从们都很思念晋国,于是随从们与通晓大义的重耳妻子商量了个办法,把重耳灌醉绑在车上,带出齐国。
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公的臣子对重耳的随从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回到晋国。”狐偃听得出宋国的话外之音,便与重耳等人离开宋国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作贵宾,以诸侯之礼招待他。重耳也因此十分尊敬楚成王,两个人渐渐成了好朋友。
楚成王在王宫宴请重耳时,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将来回到晋国当上国君,那么,会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我愿与贵国永结盟好。如果两国交兵打仗,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等宴会结束,楚国大将成得臣对楚王说:“重耳言谈没有分寸,我看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如趁早杀掉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当时楚成王对此建议未置可否,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成王就让重耳到秦国去了。
秦穆公之所以要接纳重耳,是因为他先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不仅不感恩戴德,还和秦国发生了战争。夷吾死,其子即位,仍与秦国对立,所以,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为君。
公元前636年,秦国的大军护送重耳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流亡了19年的重耳终于当上了晋国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里?
公元前633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攻打宋国。宋国国君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大臣们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国,因为这可以借扶助弱国之机,建立霸业。晋文公也知道,要想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必须打败楚国。于是,他组建了三路大军去救援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先后攻克了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
楚成王本来就不想与晋文公交战,一听说晋国出兵助宋,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成得臣接到命令,先派人要求晋军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许诺曹、卫两国国君,恢复他们的君位,先决条件是他们须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都按晋文公的条件与楚国绝交。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这两个国家不讲道义倒先来跟楚国绝交,就率领全军冲向晋军大营。晋文公立刻命令晋军后撤。许多晋军将领对此举不理解。狐偃解释说,当年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曾许诺:如果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今天之所以后撤,就是为了信守这个诺言。
晋军向后撤了90里停下来,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布置好了阵势。楚军尾追到城濮,跟晋军对峙。
大战刚一展开,晋军又向后败退。后撤时,他们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使地下扬起高高的尘土。高傲的成得臣看到尘土高扬,断定败退的晋军十分慌乱,就不顾一切地指挥军队紧追不舍。这恰好中了晋军设下的埋伏。晋军的伏兵冲杀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首尾切断。佯败的晋军也返身杀回,前后夹击,楚军大败。晋文公命令停止追击。成得臣在败退途中,羞愧自杀。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晋文公趁机约了各国诸侯赴会,订立盟约,成为中原霸主。
【知识链接】 退避三舍
古时候行军,每30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主动后退90里的意思。现在比喻主动对人让步,不与之相争。
楚庄王为什么要故意装糊涂?
不满20岁的熊旅于公元前613年继位国君,他就是楚庄王。在他即位的头三年里,白天打猎,晚上饮酒作乐,根本不理朝政。为拒绝大臣们进言,还下令:谁要是敢来劝谏,就处死谁。一切国家大事全凭他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两人决断。
三年后,公子燮和公子仪便乘国家混乱之机发动叛乱。虽然由于庐戢与叔麇两位忠臣当机立断,很快平定了叛乱,但楚国的附庸,陈、郑、宋等都转而依附了晋国。此时的楚国已经危若累卵。
大臣成公贾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请求面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富丽堂皇的宫里饮酒作乐,便问成公贾:“你有什么事?”成公贾故作惊惶的样子答道:“我来讲个谜语为大王助兴。”楚庄王听说成公贾要出谜语,很感兴趣,就笑着说:“好,你说吧!”
成公贾说:“南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里站在大树上不飞,不动,也不叫,您说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沉思了一会,说:“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下去吧!”成公贾以为楚庄王已幡然醒悟,朝政会有新的变化,就兴冲冲地告诉了好友大臣苏从,两人眼巴巴地等待,可是,楚庄王照旧宴饮享乐。
苏从见楚庄王依旧没有变化,便冒死直谏楚庄王,疾言厉色地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继位三年,只知寻欢作乐,长此下去,难道是要做桀纣那样的人吗?”楚庄王听罢勃然大怒,抽出佩剑指着苏从心窝说:“你不知我下的禁令吗?”苏从面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我知道,但是楚国政事已不可收拾,活着也没什么意思,请大王赐臣一死!”说罢延颈怒目而视,正气凛凛。楚庄王突然将宝剑插入鞘中,两臂紧抱苏从,激动地说:“你才是我要寻找的国家栋梁呀!”
楚庄王立刻令乐师鼓手、歌伎舞女退下。然后单独与苏从促膝谈心。通过交谈,苏从才明白庄王心思。原来楚庄王看到即位后朝政十分混乱,权臣乱政,依附者甚多,忠奸难辨,才故意装糊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奸臣充分暴露,让忠肝义胆的贤臣挺身而出,整顿内政。
次日上朝,楚庄王当众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拨乱反正,重振朝纲。楚国从此日益强大。
什么是“弭兵之会”?
这是春秋后期中小诸侯国要求停止争霸战争的会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分别寻找机会,兼并小国,扩张势力。春秋中叶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楚联秦晋联齐,南北对峙,旗鼓相当。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终年争斗,兵连祸结,几无宁日。受害最深者,以郑、宋为甚。郄之战后,晋、楚两国疲于攻战,愿意暂时休战,于是出现了结束大国争霸的弭兵局面。“弭兵”运动是由受大国争夺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次。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盟约,共同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此为第一次弭兵之会;但三年之后,楚乘晋国发生内争之机,撕毁盟约,再度与晋争霸,楚、晋经过一系列战争,晋连败楚国,并侵入齐、秦等大国,国势再度上升。但不久,晋国六卿赵、韩、魏、智、中行、范氏之间,内争再起,无力外顾。这时楚也受制于吴,不思北进。宋国大夫向戌再次约合晋、楚于宋都,齐、秦、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等国也积极参加,举行了14国诸侯共同与会的第二次弭兵之会。会议主要决定“晋、楚之从,互相见”,即晋、楚原有属国此后对晋、楚同样朝贡。虽然这次弭兵会议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满足晋、楚两国贪欲的,但此后40多年间,晋、楚之间再未发生较大战争,这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是十分有益的。
你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吗?
与中原争霸的同时,南方的吴越争霸也开始了。吴国的国王阖闾,依靠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在柏举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但就在吴军攻入郢都的时候,越国军队向吴国发起了进攻,从而揭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丧事,发兵攻打越国,两军在携李展开大战。结果,吴军大败,阖闾中箭身亡。阖闾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夫差即位后,发誓一定要打败勾践,为父亲报仇。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励精图治,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越王勾践先发制人,对吴发动进攻。吴王夫差率兵迎战,大战于大椒。结果,越军大败,勾践被吴兵围困在会稽山上。
勾践面临绝境,准备杀妻与吴王决一死战。他手下两个叫文种和范蠡的大臣,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他们认为一味蛮干,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贿赂吴国权臣伯嚭,以求生路。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暗中派人送给伯嚭一批越国美女和奇珍异宝,托他在夫差面前说好话。
夫差果然听信了伯嚭的话,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但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赎罪。
勾践接受了夫差的条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后,就带着夫人与大夫范蠡去了吴国。夫差派人在其父阖闾墓旁筑了一个石屋,将勾践夫妇赶进屋中,换上囚衣,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马凳。
过了两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言听计从,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是真心归顺了他,也就同意了。
勾践回到越国,发誓要报仇雪耻。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以身作则,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简陋屋子,撤掉席子,以柴草为褥;在吃饭的地方悬一苦胆,每逢吃饭,先尝苦胆,然后大喊:“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不断用这种方法激励自己,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越国逐渐变强,吴国越来越弱。面对这种趋势,伍子胥忧心如焚,他提醒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越国10年生聚,10年教训,20年就可以灭吴。”夫差不仅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两年后,夫差带兵进攻齐国,得胜而归。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面前批评说:“这次进攻齐国,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令其自尽。
公元475年,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最后越军消灭了吴军,勾践封给夫差一块地方——甬东,在会稽东边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悔自己轻信伯嚭之言,而对伍子胥的忠告却听不进去,于是以布蒙面,拔剑自杀。勾践以国王之礼埋葬夫差,诛杀了伯嚭。
商鞅一共有几次变法?
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他听说秦国秦孝公即位后,求贤若渴,便来到秦国,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商鞅的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想法,却遭到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
两年后,秦孝公真正控制了朝廷的实权,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全权实行改革。商鞅接到任务后,很担心老百姓对他不信任,不遵守新法令。他就派人在都城南门竖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下令说:“谁能将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就赏他10两金子。”
一会儿,南门口就围了一大堆人,大家互相观望,却没人上前扛木杆。商鞅看出百姓们不相信他的命令会兑现,就又将赏金加了40两。可是,赏金越高,人们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没人去扛。突然,人群中跑出一个人说:“我来试试。”说着就将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他50两金子。这件事一传开,轰动了整个秦国。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长是说话算数的。
商鞅看到百姓已经信任他了,就于公元前356年,把他起草的新法令颁布出去。新法令规定:民为什伍,有罪连坐;有军功受爵,私斗有罪;耕织得粟帛多的,免徭役;经商及怠惰而贫穷的,连妻子没为官奴婢;宗室无军功的,无名位。
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攻下了魏国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普遍设县,置令、丞;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禁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这次改革又遭到了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此事件发生后,贵族、大臣们再也不敢触犯新法了。
10年后,秦国果然富强起来。
【知识链接】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免产粮多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禁止弃农经商、游手好闲;废井田,开阡陌,允许私人占有和买卖土地,奖励垦荒;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和爵位;把全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由国君委派县令和县丞治理;严惩犯罪;统一度量衡。
【知识链接】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除了商鞅之外,还有李悝、申不害、慎到这三个思想家。法家后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韩非和李斯。
你知道“窃符救赵”的故事吗?
信陵君,原名叫魏无忌,是魏安厘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史称魏公子,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最有贤名的一个。
信陵君门下有3000门客,由于他待人真诚,大家都愿为他效力。有一次,他得知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有位70多岁的老人,名叫侯嬴,此人非常有才干,却只是一个看门的士卒。信陵君想和他交友,就派人给侯嬴送去很贵重的礼品,但侯嬴没有接受。信陵君又想了个办法:他在家里专门为侯嬴办了一个宴会,同时请来了许多有名的宾客。等大家都到齐了。他就亲自驾车去迎接侯嬴,并把左边的尊位空着留给侯嬴,侯嬴毫不客气地上来坐。当车经过闹市时,侯嬴对信陵君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叫朱亥,就在这儿的屠宰卖肉摊上,我要去看看他。”信陵君点了点头。侯嬴找到了朱亥,故意闲聊起来,边聊边观察信陵君。他见信陵君一直面带微笑,站在车下耐心等候,心里暗自佩服,决心要与信陵君交友,并为他做事。好半天了,侯嬴才回来上车。当到了宴会上时,信陵君又把侯嬴当作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一介绍给大家,并请他坐上席。从此,侯嬴就在信陵君身边专门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前261年,秦国大举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但一连三年都未攻下邯郸。可后来赵国也无力抵抗了,粮食都供应不上,眼看就要灭亡。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平原君多次派人向信陵君求救,希望派兵解救赵国。但秦国威胁说,谁要是支援赵国,秦攻下赵后就去攻打它。魏王虽然派将军晋鄙率兵10万救赵,但又害怕秦兵,于是命令晋鄙在边境按兵不动,观望观望再说。信陵君见此状况,决心自己组织一批人到赵国与秦军拼死一战。可他去向侯嬴辞行时,侯嬴却冷淡地说:“公子自个儿去吧!我老了,不能跟随您!”信陵君带人走了几里路后,觉得不对劲儿:“平时侯嬴总是热情地为我出主意,今日为何这样冷淡?”于是,他又带人回来,并直接去见侯嬴。侯嬴自信地说:“我知道公子要回来!公子是天下有名的贤人,想不到一时没办法,竟然带几个宾客就想去和秦军拼命,这岂不是拿鸡蛋碰石头,拿一块肉投进虎口吗?”信陵君一听,这话说到自己心里了,就跪拜在侯嬴面前请教。侯嬴说:“如姬是魏王的宠妃,而公子又曾替她报过杀父之仇。公子何不让如姬替你把魏王卧室内的调兵虎符偷出来,拿上它,扮成接替晋鄙的将军,到邺城夺过军队,再去救赵呢?”信陵君依计而行,得到了虎符。
当信陵君又来向侯嬴辞行时,侯嬴说:“我虽然不能陪伴公子前行,但我将以死相送。当我估计着公子到达了邺城时,我将面向北边自杀,以送公子!”信陵君感动得落下了泪。他到了邺城,下令整编晋鄙的军队,得到精兵8万,在侯嬴之死的激励下,一举攻破秦军,救了赵国,这就是有名的“窃符救赵”。
【知识链接】 “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公子,田婴之子,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先后任齐相、魏相,曾支持齐、燕、韩、赵、魏五国攻秦,受到苏秦的称赞。还曾联合燕、赵攻齐。
信陵君(?~前243年),名魏无忌魏公子。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称信陵君,连横抗秦之著名人士,有食客3000人。
平原君,赵公子,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士3000人。
春申君(?~前238年),名黄歇。其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楚公子,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有门客3000人。
“合纵”与“连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七国间两种对立的军事外交战略,分别由苏秦和张仪提出。
提出合纵的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曾拜齐国鬼谷子为师,学有所成后四处游说。数年过去了,仍没捞到一官半职,便回到家里,闭门苦读。一年后,苏秦根据《阴符》,和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出了《揣摩》,他自信地说:“凭《揣摩》术可以说服那些国君了!”
苏秦先后去游说周显王、赵国,没得到任用。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才受到燕文侯的召见。苏秦向燕文侯献计说:“燕在北,赵在南,同处南北纵向的地理位置,希望大王能与赵国结成纵向联盟,即合纵,如果东方各国都能合纵联为一体,燕国就没有什么隐患了。”燕文侯赞成苏秦南北诸国合纵结盟的主张,说:“先生决定南北诸国的合纵,安定燕国,燕国就参加合纵。”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金帛,资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宜事。苏秦对赵肃侯说:“我诚心为大王着想,任何计谋都没有南北诸国合纵结盟好。如果韩、魏、齐、楚、燕、赵合纵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必定不敢进攻关东各国。”赵肃侯说:“贵客有意保全天下各国,安定诸侯,我们赵国愿意参加合纵的联盟。”他也将一百辆车子装饰一新,拿出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玉璧和一千段锦绸,一并交给苏秦,让他去联络诸侯。就这样,苏秦依次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他们一致请苏秦担任合纵联盟的主持人,同时兼任六国之相。
苏秦实现了合纵联盟后,唯恐秦国出兵攻击东方各国而破坏了合纵联盟。他想派人到秦国去阻止秦国动武,可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想来想去,想到了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早年曾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觉得张仪有这个能力,就暗中派人去说动张仪:“你先前和苏秦关系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大权在握,你何不去见他,请他帮你实现你的志向?”于是,张仪来到赵国苏秦的府第,递上名帖,求见苏秦。苏秦却嘱咐门前侍卫不为他通报,但又不让他绝望,拖住他几天,然后才见他。苏秦傲慢地仅以对待奴仆的礼节对待张仪,并奚落他说:“你有才能,却不努力,竟困顿落魄到如此地步。我只要一句话就可使你大富大贵,但你不值得我收留举荐。”说完这番话后,便吩咐送客。张仪遭到侮辱,非常愤怒,他想要报此仇,必须依靠秦国,就决定前往秦国。
赶走张仪后,苏秦对一门客说:“张仪贫穷,没有活动经费。我怕他得到一些好处就失去大志,因此才这样侮辱他,以激发他的志向。请你为我暗中资助他。”于是请赵王拨一些金银、车马,派这位门客暗暗跟随张仪,与他同住一个客舍,逐渐接近他,供给他车马和金钱。张仪什么时候要用钱,就什么时候给他,但不告诉他内情。这才使张仪能够到达秦国谒见秦惠王。秦惠王任命张仪为卿,与之策划征伐诸侯的事宜。
苏秦的门客告辞时,张仪说:“依靠你的帮助我才得到秦王重用,正要报答您的大恩,您为什么要走呢?”门客说:“厚待你的不是我,而是我的主人苏秦。他怕秦国发兵攻打赵国破坏了合纵联盟,认为只有您才能把持秦国的大权,这样才激怒你,并派我暗中资助您,以使他的计谋得以贯彻到底。现在您已得到秦王的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复命。”张仪长叹一声说:“苏秦这些做法我没有看出来,这说明我不如他!我刚刚得到秦王的重用,怎能策动秦国去攻打赵国呢?请您转达我对他的谢意,只要他在赵国为官,我就不会让秦国去攻打赵国。”
秦惠王又以张仪为相,派他与齐、楚两国相会于啮桑(在今江苏沛县西南)。张仪回朝后,辞去秦国的相,到魏国为相。张仪三番两次地向魏王游说:“诸侯之所以结成合纵联盟,是为了安定国家,提高国君的地位,增强军队的实力,显扬国家的名声。现在合纵联盟使各诸侯国结为兄弟,又在洹水上宰杀白马,对天宣誓,以巩固盟约。亲兄弟尚且互相争夺钱财,而各诸侯国却想依靠苏秦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计谋永远团结一致,显然是不可能的;为大王您考虑,我看无论什么谋略都不如侍奉秦国好。魏国侍奉秦国,则楚国、韩国必定不敢进攻魏国,魏国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大王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魏国退出合纵联盟而向秦国求和,张仪归秦后,又担任了秦国的相。秦国很想进攻齐国,只是因为齐楚同在合纵联盟而迟迟不敢下手。于是张仪又入楚为相,他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话,与齐国断绝合纵盟约而闭关自守,我就献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还使秦王宗室之女,成为大王之妾,秦楚二国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高兴地同意了,授予张仪相印,还送给他许多礼物,并且立即和齐国断绝了盟约,派一位将军随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坠车跌伤了腿,一连三个月都不上朝,楚怀王听说张仪三个月没上朝,心想:“只怕张仪认为我国还没有彻底和齐国断绝关系吧?”便派勇士到齐国把齐王大骂一顿。齐王大怒,不顾向秦国低头的耻辱而向秦国求和,秦、齐恢复了外交关系后,张仪才对楚国使者说:“我有六里俸地,请代我献给大王。”楚王听使者汇报后,不由大怒,立即发兵攻秦。秦国和齐国联合起来反击楚军,占领了楚国的丹阳和汉中。楚王增兵袭击秦国,在蓝田又吃了败仗,只得割让两座城池求和。
后来,张仪又分别向韩王、齐王、赵王、燕王揭示苏秦合纵联盟的弊端,使他们先后脱离了合纵联盟而分别与秦国建立了东西方向的横向联系。这种关系被称为“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