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从1405年到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船队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等地,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无疑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对海洋、对海外世界的一次重要的探索,是与外部世界的一次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接触与交流。其中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特性。而当时明代的陶瓷、丝绸、钱币等,多为东南亚各地人民所喜爱及需要;而产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为国内所需要,这种各取所需的现实,使郑和的远航彰显了贸易的重要性。
但不可忽视的是此举耗费了明王朝很大的财力,最后受到朝臣的反对而无法继续下去。此后的中国更是失去了向海洋探索与发展的兴趣、勇气,开始走向封闭与内敛的道路。郑和的发现没有被用来扩展自己的财富,而只考虑政治威望,是中国朝贡制度明显的特点。这在维持与周边的关系方面有其特定的价值,但放在更大范围和更远距离的背景下,不但不会带来多少实际的政治威望,反而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作为储君培育的太子朱标,因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再选一个继承人马上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太子朱标死时有5个儿子,嫡子早丧,次子便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他出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此时已经长大。虽然为人聪颖,但性格上却像极他的父亲朱标,过于柔弱仁慈、温文儒雅。在洪武《律》的修订中,就修改了其中过于严厉的73条之多。对于皇孙这样的性格,朱元璋一直有所担心,恐他不能胜任江山社稷的重任。而燕王朱棣不仅在长相上,连性格都很像父亲朱元璋,且智虑过人,朱元璋对他十分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