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臣以全家良贱,保举一人,可退蜀兵……向者,诸葛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自退矣。”曹叡见满朝文武没有可用之人,万不得已,复司马懿官职,加任平西都督,统大军去对付孔明。
此时的司马懿,心中绝不会感激曹叡。他一定在想:多亏朝中无人,多亏了诸葛亮。孔明,你真够朋友。
司马懿终于又重掌了兵权。于是,他便大展宏图,擒孟达,战街亭,率大军直捣诸葛亮的空城。
以上就是街亭战役及空城计之时司马懿的政治背景。重掌兵权的司马懿,此时心中虽然得意,但曹叡素性疑忌,必布亲信耳目于其军中,时刻监视。这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自然不敢高飞,便不能不时刻防备。
司马懿深有谋略,善晓兵机。他深知此时自己的军事实力,超出孔明许多,所以他才敢亲率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如果他不清楚孔明此时的军事实力与部署,那他是绝不敢如此贸然行动的。所以,司马懿杀到孔明的空城之下,必然清楚孔明城中无兵无将。这时,司马懿只需三千精兵,便可杀入城内,活捉孔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三国故事也就此结束了。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司马懿有强烈的政治野心。早在魏武帝曹操时,他的政治野心就有所暴露,所以曹操才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司马懿现在重掌兵权,便要牢牢地抓住这一机会,再也不会让“罢归故里”的悲剧重演。
司马懿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首先必须使自己不犯错误。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韩信为汉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旦天下已定,还是像一只没用了的狗一样,注定要被杀掉烧成美味的菜肴。韩信故事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他。司马懿非常明白曹叡为什么肯重新起用他,如果没有诸葛亮,曹叡一辈子都不会再想到他。如果他真的杀入空城,捉了孔明,虽然他立下了天下第一大的功劳,但是他的政治生命也就随之结束了。司马懿一旦失去了价值,就会像一条没用了的狗,注定要被烧煮成美味佳肴一样地危险。如果能功成身退,隐居故里,那就是万幸。弄不好,身家性命就难以保全。
因此,司马懿绝不肯杀进城去,明知那是空城,他也绝不会冲进去活捉了孔明。蜀国没了孔明,魏国哪里还用得着他司马懿!他不仅不能杀进空城活捉孔明,而且还必须保证孔明及其前线大军的绝对安全。
司马懿擒孟达、战街亭,连续打了两个大胜仗,不过是要表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些胜利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深知绝不可以再表现了。孔明如此不堪一击,这是司马懿始料不及的。此时的司马懿心中已是十分清楚,绝不可以再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必须保证孔明的绝对安全。他的军事打击,孔明已经招架不住了,司马懿也只好佯装怕中埋伏,命令大军撤退了。
此时曹家的人才已经耗尽,而曹叡派来监视司马懿的先锋张合、都督郭淮,又都不在现场。如果有以上人的话,司马懿进又不是,退又不是,大概会很有趣了。
司马懿退兵了,他不仅骗过了曹家的耳目,骗过了对曹家忠心耿耿的张合与郭淮,骗过了他手下的十五万士兵,也骗过了深爱《三国演义》的万千读者。
司马懿退兵后,孔明抚掌大笑,然而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却是司马懿。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黄盖真的去降了吗自古以来,人们都相信是黄盖诈降,用火攻烧了曹操的强大的舰队。为了使别人相信,还编了两个理由:
第一,曹操的战舰全用铁索相连,所以可以一把火把它烧光。
第二,碰巧又有东南风相助。
其实这两个理由连一个也站不住脚。
赤壁大战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又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篇章。对这场战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理解历史与深入理解《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着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安十三年十月末,曹操亲率水军三十余万,由江陵顺江而下,征伐孙权。
曹操的舰队首尾相连数百里,平行的船队每个横面有二十四艘战舰,看起来如同一座水上长城一般,气势非常雄伟。舰队周围,有无数的小船巡逻。
孙权则派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引水军一万,会同樊口的刘备军逆江而上,迎战曹军。两军相遇于赤壁,初接战,曹军不利,遂引驻江北,于北岸乌林扎寨,而周瑜及刘备军则屯于南岸赤壁,两军对峙。十一月二十二日夜,曹军为周瑜火攻所破,遂败走。
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一千八百多年了,这次战役的结果是非常清楚的,但过程却迷雾重重,疑窦丛生。归纳起来如下:
疑点之一:曹操亲率水军三十余万,孙权、刘备两军联合,不过水军三万而已。周瑜、程普、刘备的水军,不过曹操水军之十分之一。曹操之北军,多已受过水战训练。三十万余水军中,有江陵水军约七万,为刘表降军,这是长江流域最为强大的水军。而统帅这两支劲旅的将领,是张辽、徐晃、程昱三将军。三将军身经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按这等条件,却初战败于周瑜的二万水军。
不得不退守北岸乌林与之对峙,这不能不令人生疑。曹操的水军肯定是出了问题,以致战斗力尽丧。那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疑点之二:曹操水军驻扎在乌林,其水寨沿江百余里。这百余里长的水寨的方向,也就是长江这一段河道的方向,正与东南风垂直。曹操沿江百余里的水寨,又分为四座大寨,其各有门户。除曹操的中军大寨,尚有徐晃、张辽、程昱三将军的三座水寨。曹操的中军大寨就有数十里长。如果东南风起,黄盖以火船进攻得手,大火只能垂直烧过曹操的中军大寨的中央部分,其两翼因不顺风,便烧不到。
而其他三座水寨,因未受到攻击,便应完好无损。但奇怪的是,黄盖本未攻击其他三座水寨,其他三座水寨却同时起火。周瑜、黄盖要乘东南风火攻与东南风垂直的百余里的曹操的舰队,就必须在这百余里的战线上施行全面的火攻。显然,周瑜不具备这种全面进攻的力量。曹操的其他三座水寨并未受到攻击,但在黄盖火攻曹操中军时,曹操的另外三座水寨却同时燃烧了起来。赤壁大战是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明显的疑点竟被人忽视了,一千多年来竟无人意识到。
那么,曹操沿江百余里的舰队为什么会同时被点燃呢?显然,当年赤壁战场上还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它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胜负。那么,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到底是否存在呢?如果存在的话,这强大的参战第三方又是一支什么样的军事武装呢?他有能力点燃曹操沿江百里的船队吗?
疑点之三:曹操的连环船,其实与大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据史料记载,曹军的战舰是首尾相连,世人皆以为北军不习水战,不惯乘船,在船上站立不稳,必然眩晕呕吐。此为后世人凭空猜测而已。长江虽为大河,但赤壁一带水面宽阔,又值冬季枯水期,风浪不大,加之曹军战舰多系巨型艨艟,不似小渔船摇摆不定。如果曹操为解决北军乘船不惯,其船就不可首尾一字相连,而应以船舷相连。可见曹军将战船首尾相连,应另有他图。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将船首尾一字相连呢?究竟有多少船是这样连在一起的呢?这是赤壁之战中的重要的疑点之一。
疑点之四:黄盖之火船。据《三国志》记载,是距曹营水寨二里处放火,由于东南风甚猛,遂直冲入曹军水寨。黄盖等点燃火船,系乘船后小艇逃生。黄盖距曹营二里放火,逃生自然不成问题,但《三国志》明明记载着黄盖中箭落水。
这就证明黄盖火船放火,距曹营绝非二里。古里一里约四百米,如果黄盖距曹营二里之遥,不仅箭伤不着,现代的手枪也打不中他。黄盖中箭落水,只能说明他距曹营舰队极近,这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他必须靠近曹营才能放火,证明曹营水寨外围必有栅栏与寨门,他必须骗进寨门才可放火。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只有黄盖一人一船获准进入曹操水寨。第二,黄盖距曹营极近,只能说明当时并无风助,黄盖必须努力向前划船以靠近曹营。如果当时有东南大风相助,黄盖自然可以于二里外放火,让火船顺风疾驰入曹营船队。但这样一来便不必诈降,只须等东南风起,将火船一艘艘顺风放过去即可。但这种战术显然行不通,原因是曹操水寨外围有栅栏,必须用诈降之计骗进寨门。
很多研究赤壁大战的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无法肯定曹操水军是否有栅栏与寨门,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竟将曹操庞大的舰队暴露于外,让东吴可以肆意火攻。
如果曹操的水军大寨有栅栏与寨门,那么影视作品应该怎么处理呢?我们要拍赤壁大战的影视作品,最好的参考材料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百万雄师渡江,要用大量的船只。这些船只与赤壁大战时的船只相差无几,这么庞大的舰队肯定是隐蔽了起来,对岸肯定看不见,不然一阵炮就炸碎了。所以曹操水军布寨,一定是有许多奥妙与机关,利用地形地物,就有可能舰队并不是整体相连。
我们根据黄盖去诈降,就可以推断出曹操水军大寨是有栅栏与寨门的。那么,黄盖去诈降,用的是什么船,进没进入曹操水寨的大门呢?这个疑问只能留给后世学者去破解了。
赤壁之战中的神秘第三方
赤壁之战迷雾重重,其疑点之五:陈寿《三国志》云:大火“悉延烧岸上营落。”据史料记载,曹操败走云梦泽华容道,刘备曾派人去放火,但曹操的败军俱已通过,遂无功而返。若赤壁大火烧上了岸,曹操的退路自然被截断,再无生还的可能。显然,赤壁火烧战船的大火,并未延烧上岸,所以曹操才可逃生。但是,刘备确实派了人去放火,即使曹操败军先已通过,仍可于其后放火,大火必顺风追烧曹军。刘备派去放火之人之所以不能放火追烧曹军,只能解释为风向不对。
疑点之六:如果是周瑜、黄盖烧了曹操的沿江百余里的舰队,军事力量不足以全线进攻,那么曹操被烧着了的战舰上的士兵大多有充足的时间去逃生。理由如下:
第一,这舰队的水寨之中,必有无数连接江岸的通道,因为大部分时间士兵是在岸上活动的。
第二,曹操的舰队驻扎在江边,士兵们逃上岸并不需费很大气力。长江这时是枯水季节,江面不是很宽,江水也不是很深,曹操水军扎寨的地方,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如果组织调动得及时得力,火势应当能加以控制;如果火势不能控制,尚可有组织地撤到岸上。
中国有句俗话,叫“活见鬼了”,曹操在赤壁火烧战船之夜就活见鬼了。黄盖虽以十只小艇施火攻,其实并无大碍,谁知沿江百余里的战舰全部同时起火。
这沿江百余里的船就是让黄盖一艘接一艘地点燃,也得点到第二天。但这些战舰却全烧了起来,它们是如何被点燃的,我们尚不清楚,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即曹操沿江百里的战舰都烧了起来。这就说明,赤壁大战绝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这个战场上,存在着一股决定战争胜负的神秘的力量——我们说有可能当年赤壁战场上还有一个神秘的第三参战方。
疑点之七:赤壁火烧战船之夜出现的这股神秘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虽可烧尽曹操之战舰,吞没其北方大军,对曹操之将领却无一丝之伤害。我们只要留心细读《三国志》便会发现,曹操参战的重要将领无一伤亡。无一伤亡尚不足论,更可疑的是,其于赤壁之役之主要将领,于史中绝无一丝事迹。难道这不令人奇怪吗?
疑点之八:曹操赤壁兵败,原计划走华容道过云梦泽,退向江陵。然而不久,曹操决定放弃原计划,中途改道,转投比江陵远一倍有余的襄阳,并又派出特使去江陵,急令在江陵的贾诩、满宠等人撤回北方。显然,江陵出了问题,去江陵的路上和江陵将会有什么样的危险,竟然迫使曹操冒着更大的牺牲而远赴襄阳呢?
疑点之九:曹操兵败北归之后,曾给孙权写去一封信。这封信现在只留下不完整的互不相连的两句话,其一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的话,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为自己的失败作掩饰。但如果将曹操的话与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就令人深思了。曹操的战船确实不是周瑜烧的,但也不是曹操自己下令烧的:曹操自己下令烧掉所有的战船,这根本不可能。如果曹操真有此命令,他一定要先撤出自己的士兵而后烧船。那么,曹操的船是谁烧的呢?
疑点之十:曹操说其北军,遇疾疫,遂烧船自退,而陈寿《三国志》也多处提到曹军遇疾疫。这便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北军遇到了什么疾疫呢?它竟影响到几十万大军,使其丧失战斗力?
自然而然,有些人便想到是血吸虫病。曹操占领江陵,接收了江陵的七万水军及一万船工,在江陵进行编队训练。一月后,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才乘船沿江而下。血吸虫病有一个月左右的潜伏期,曹操的北军在江陵感染了血吸虫病,待其大军在乌林与周瑜对峙时,正好一月有余,遂全军发病,失去了战斗力。血吸虫病在冬季感染的机会肯定要比夏季小得多。江陵在长江边上,是否是疫区还说不定。奇怪的是,刘备集团的将士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在长江流域住了五六年,却未有记载说他们得了血吸虫病。曹操赤壁兵败后,留曹仁、徐晃率兵守江陵,留乐进守襄阳,自引败军北还。周瑜遂率大军数万转攻江陵。曹仁、徐晃率军与周瑜激战一年有余,双方伤亡惨重,周瑜肋上受了箭伤。江陵曹仁、徐晃之守军,按照其力战一年的状况,绝不像染有血吸虫病。那么到底有没有疾疫呢?如果有疾疫,那是什么病?
曹军于九月南征,时值中秋,十一月末战于赤壁,时值隆冬。曹军疾疫与气候之变化是否有关?
曹操遇疾疫而撤退,并没有必要烧船。曹操之北军自然可以从陆上撤回北方,但江陵七万水军要撤到哪里去呢?毫无疑问,江陵水军要撤退,一定要乘船回师江陵。现在却将他们的船烧了,由陆上撤到襄阳,这种做法就很没有道理了。它只能说明,船不是曹操烧的。曹操没烧船,周瑜、黄盖只能烧少许船,而曹操的整个船队都烧着了,这只能说明此时的赤壁战场上,除曹操与孙、刘联军参战外,可能还存在一个强大的第三参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