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1942—),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也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斯皮瓦克早年师承美国解构主义大师保罗·德曼,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在20世纪70年代曾因将解构大师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引入英语世界而蜚声北美理论界,后又以演讲的雄辩和批评文风的犀利而驰骋于80、90年代的英语文化理论界。斯皮瓦克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主任。由于斯皮瓦克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并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一些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等聘请她为外语系的客座教授。
斯皮瓦克的研究十分广泛。这主要得益于她个人丰富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一方面她有第三世界的背景和血统,另一方面她在西方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这就让她熟悉东方文化与语言的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而对于西方的文化和语言,她的研究基础又高于东方学者。由于个人丰富的生活和求学经历,斯皮瓦克学术呈现出跨学科的多重身份。她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她同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W Said)、霍米·巴巴(Homik Bhabha)被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位大家,其成就至今无人超越;她还因在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被哈佛大学誉为“世界顶尖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同时斯皮瓦克并不将自己的研究局限于这两个领域,而是打破了专业的限制,横跨多种学科,吸收多种流派的思想,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尤其是在翻译研究领域,特别在女性主义翻译领域中被公认为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成就了斯皮瓦克。她因对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的解构主义代表作《论文字学》的英译本的翻译而成名,随后她出版了《翻译的政治》、《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关于翻译的问题:游移》、《底层人能说话吗?》和《玛哈斯韦塔·德维<想象的地图>:译者序跋》等多部涉及翻译问题的文章。
斯皮瓦克建树颇多,本书拟研究她独特翻译思想的背景。
虽然斯皮瓦克的理论丰富多面,但却与其学术背景息息相关,她出生于印度,庶民学派是她理论的主要形成原因,而她本人也是庶民学派的核心人物。如果深入地研究斯皮瓦克的理论,不难发现,无论是她的后殖民观点、文学观点,还是翻译观点,无一不渗透着庶民学派对其的影响;而同时,因为一方面她有第三世界的背景和血统,另一方面在西方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这就让她熟悉东方文化与语言的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而对于西方的文化和语言,她的研究基础又高于东方学者。斯皮瓦克对庶民学派的贡献巨大。
首先,斯皮瓦克熟悉西方理论与印度本土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在庶民学派上比其他成员更有深度和广度。
再次,她所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是庶民学派内部成员中最广泛的。
最后,她是庶民学派内部第一个将该学派理论上面的尝试运用到文学与语言的批评上的学者。斯皮瓦克把庶民学派的思想融进了自己各个领域的研究中,使自己研究的每个领域都看起来不是很界限分明,而呈现出融会贯通的局面。也正是如此,很多理论家和学者认为她的思想晦涩难懂,语言复杂,体例困难,第一次阅读她的作品的读者可能会感到面目可憎,难以接近。甚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指责斯皮瓦克的理论矫揉造作、故作晦涩、术语泛滥、修辞混乱。而这其实正是她独特之处。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也不例外。现在很多研究斯皮瓦克的学者只是探讨其翻译理论的后殖民视角、女性视角,却无视了她的庶民学派背景和视角。可以说,庶民学派如同斯皮瓦克翻译思想的土壤,如果研究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而不对其庶民学派做出任何了解,不深入研究斯皮瓦克在庶民学派的发展和前进中所做的贡献,那么关于斯皮瓦克翻译思想的研究必然会缺乏背景和支撑性的东西。正如罗伯特·杨所说,要理解斯皮瓦克的学术思想,必须要把她的思想放回到本土语境。总体来讲,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渗透着庶民学派的观点,而又影响着庶民学派的观点。
其次,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深受其文学背景的影响,斯皮瓦克终生的职业是研究比较文学,且在文学方面成绩斐然,其深厚的文学研究背景和理论造诣也影响着她的翻译思想。
最后,斯皮瓦克是一名具有鲜明的后殖民特色的女性主义者,她被誉为后殖民主义的三剑客之一,凭借着其女性的身份和特殊的性别敏感,把其后殖民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融入了自己的翻译思想中。
总体来说,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女性主义的特征。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雪莉·西蒙(sherry Simon)、洛丽·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路易斯·冯·费拉德(Louise von Flotow) 、芭芭拉·戈达尔德 (Barbara Godard)和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等齐名。她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翻译中“他者”的存在,提倡“他者”显身。
其二,解构主义特征。斯皮瓦克的翻译理念深受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斯皮瓦克的成名与德里达有直接关系。当时曾在一所名气不大的大学任英文系教师的斯皮瓦克,通过翻译介绍德里达及其后结构主义理论,一下出了名,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斯皮瓦克不仅是德里达著作的主要翻译者,而且也是对德里达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研究者之一。解构主义者攻击的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或称之为二元独立的思想传统,提倡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在阅读中,文本不能只是被阅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阅读成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很明显受益与此。一是体现在解构基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或二元独立的“宏大叙事”上;二体现在对被压抑与忽视的“他者”的关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