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87000000012

第12章 般若品(3)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尘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许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部是因缘所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分、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着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固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着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子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子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哪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尘去垢,开显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三、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根据佛教“缘起性空”的真理,六祖大师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也就是说,“一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一”。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一切源于一,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一”只有一个,“一切”代表很多个。但是,在佛教里,认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尘、一颗沙石、一个世界、一个宇宙虚空,都是称做“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一般人总以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个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不是。我们说一朵花,从种子种在土壤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等。可以说,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成为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于一个虚空,跟虚空一样大。所以,佛教里讲“微尘不算小,虚空也不算大”;又说“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这都是说明“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

其次,佛教讲“万法归一”,万法泛指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相,“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所以说一多不异,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讲到“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刹那是佛教计算时间最短的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在零点零几秒这么短的一刹那,为什么说不短呢?主要是因为在一刹那之间,我们也有可能证悟永恒。所谓永恒无边,是没有时空分别间隔的。

此外,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脸盆、茶杯里面,都会有月亮。又如电视节目,虽然只是一个人在电视里表演,几百万台的电视机,统统都可以收看,这不就是“一即一切”吗?所以,时间、空间在“一”的里面,都是非常统一、非常调和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够了解“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就能体会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我都是互为关系的存在,我和你没有太多的距离,没有太多的分别,所谓天下都是有缘人,相敬相亲又何必曾相识呢?

四、何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在佛教里,有一句话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句话叫人很难了解,菩提是清净的正觉,为什么清净的正觉又说是染污的烦恼?烦恼是妄想、无明,为什么又说妄想、无明的烦恼就是正觉的菩提?怎么好的说是坏的,坏的说是好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这简直是非、好坏不分了嘛!

其实,在一般凡夫的认识里,有是非、好坏、得失、染净,但是在真如的自性里面,却是“生死自家明”,哪有是非、好坏、得失的分别呢?那只是心上分别的名相罢了!

对于“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么深奥的问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菠罗是一种水果,当菠罗才摘下来,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哟!好酸喔”!但是,经过了和风的吹拂、太阳的照射之后,你再去吃它,“哎哟!好甜喔”!菠罗怎么一下子从酸变甜了呢?这甜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酸来的。因此,甜和酸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

同样的道理,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不二的;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离开烦恼之外,别无菩提可求。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烦恼和菩提又如海水与波浪,波浪因何而来?是由水而来的,离开了水,就没有波浪。波浪就等于烦恼,从汹涌澎湃的波浪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静的。所以,在烦恼的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清净的自性菩提。

烦恼和菩提也可以喻如黄金,黄金可以做成戒指、耳环、手镯等,假相上虽有种种的差别,但是黄金的本质则是不变的。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里轮回,转来转去,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但是这个清净的真如、菩提、自性,是永远不会改变,也不会损失分毫的。

众生因为有烦恼,因此流转五趣六道,却也要靠烦恼才能成就菩提。烦恼可以长养菩提,正如污泥里面可以生长莲花一样,因此,经云:“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能觉察出烦恼,就离觉悟不远了。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怕烦恼,畏惧烦恼,重要的是,如何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要怎样才能转烦恼为菩提呢?有一个“哭婆变笑婆”的故事,说明苦乐、迷悟都只在一念之间。

有一个老婆婆常常哭泣,因为太好哭,大家都不称呼她的名字,而改叫她为“哭婆”。

有人问:“老婆婆!你为什么喜欢哭呢?”

老婆婆说:“你们有所不知,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雨伞店的人做媳妇,每当太阳出来,就想到大女儿的雨伞卖给谁呢?没有人买雨伞,就没有生意了,她的生活怎么办?我不禁就要为大女儿哭。”

老婆婆又说:“我的二女儿嫁给卖米粉的人做媳妇,每当下雨,就想到二女儿的米粉没有太阳晒;没有米粉卖,就没有生意,那生活怎么办?你们说,出太阳我要为大女儿哭,下雨天则要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哭呢?”

这一天,刚好来了一个出家法师,听完了老婆婆的话,就对老婆婆说:“老婆婆!你可以把你的观念改变一下嘛!以后当你看到太阳出来,就想二女儿的米粉一定晒干了,生意一定很好,一定赚了很多钱。遇到下雨天,你可以想雨伞店里的大女儿,雨伞生意一定很好,这样你就不用哭了。”

老婆婆一听:“嗯!观念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

老婆婆观念一转,从此每当看到太阳出来,就为二女儿欢喜;下雨了,则为大女儿高兴,所以从此变成一个会笑的老婆婆,大家也因此改称她为“笑婆”了。

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圣和凡、迷和悟、佛与魔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

佛教虽然重视转凡成圣、转迷为悟。但是,佛法里又有这么一个譬喻: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可以束缚人。意思是说,烦恼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执著于菩提,一样会成为障碍;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可以遮蔽心灵,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一样可以成为执著。因此,真正的悟道,真正禅的境界,铁链子的烦恼要舍,金链子的菩提也不能执著;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要把它去除,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不能执著。总之,学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离开烦恼、菩提的两边,要在中道里面去安排人生。所谓不即不离,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够认识“缘起性空”,能够懂得“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你能够在这个不二的法门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处,那才是一个修道者真正的生活。

五、怎样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讲究慈悲,尤其重视般若智慧;惟有开发般若智慧,才能把“贪嗔痴”的烦恼转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们讲学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就是转“贪嗔痴”为“戒定慧”。

贪嗔痴,称为三毒,是说对一切顺情的境界,生起贪得无厌的贪心;对一切违情的境界,生起忿怒憎恨的嗔心;对一切事理的法则,生起邪迷愚暗的痴心。这三毒是众生心理上最严重的大病,它是障碍佛道的根本烦恼;它像魔王,恼害众生的身心,毒害众生出世的善根,它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因此,经典里面讲“心不迷不堕生死,意不烦不忧形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可以说,凡夫众生有很多的苦恼,都是因为贪嗔痴的烦恼所引起的。

说起贪,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世间众生的形象,走在路上,明明是一个已经喝过的空汽水罐子,他也要踢一踢,看看里面还有什么东西。有这么一则笑话:嫁到都市为人媳妇的女儿,忽然听说乡下的老爸爸要来,为了表达孝心,就用罐子装了很多老爸爸最喜欢吃的芝麻糖,随他要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当爸爸把手伸到罐子里面,却怎么样都拿不出来,女儿很着急,这样拿,那样拿,爸爸的手就是拿不出来。后来不得已,只好把罐子打破,一看,爸爸的手为什么拿不出来?原来,他抓了一大把糖,手里面的糖太多了,拳头太大,糖果罐子的瓶口太小,所以拿不出来。

这个笑话说明,贪心是人性的弱点,贪心就是我们的根本烦恼。

嗔心,也是烦恼的根本,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佛教把嗔心比作“火烧功德林”。

据说,有一个学道的人,每次打坐时,常有虱子来咬他。后来他就和虱子约法三:“当我打坐,进入禅定的时候,你不可以咬我;等我出了定,我不修行的时候,你咬我,我会慈悲布施一点血给你吸。”

大家说好了,彼此也就相安无事。后来,有一天,跑来一只跳蚤,闻到这个学道者香醇的血,忍不住垂涎欲滴,准备好好饱餐一顿,虱子赶忙出来制止:“跳蚤!你不可以随便乱来,我跟这个修行人有约定,要等他出定以后,才能吃。”

跳蚤当然等不及,也不管什么约定,一口就咬下去。这个修道者正在禅定之中,忽然有个东西咬他,心想:“你这个虱子不守信用。”一气之下,就把衣服脱下来,付之一炬,于是不管跳蚤也好,虱子也罢,统统同归于尽。而这个修道者因为生起了嗔恨心,道业也成就不了,正是“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嗔心才生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为一念嗔心,因此毁了自己。

唐朝时,权倾朝野的太监鱼朝恩,有一天,问药山禅师:“禅师!请问你,《普门品》说‘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什么叫做黑风?”

黑风就是指烦恼、嗔恨的意思。

药山禅师听了这话,并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对着他说:“鱼朝恩!你这个太监,你问这个问题做什么?”

鱼朝恩当时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连皇帝也要听他的话。不意药山禅师竟这么回答他,生气是可想而知,因此随即面露愤怒的样子。

这时药山禅师哈哈一笑,他说:“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贪嗔痴就像盗贼一样,日夜盘据在我们的心上,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障蔽我们的真如佛性,如果我们不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我们就永远受贪嗔痴的烦恼束缚。在三毒之中,嗔恚其咎最深,因此,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假如我们是经常为贪嗔痴所苦恼的人,不妨接受六祖惠能大师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开发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就能把贪嗔痴烦恼转成戒定慧,那么我们的生活自然会有另一番妙味了。

六、怎样从般若中生出智慧,灭却尘劳烦恼?

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里,主要就是要我们从般若自性中生出八万四千智慧,来灭却八万四千的尘劳烦恼,所以惠能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同类推荐
  • 临济下虎丘禅系概述

    临济下虎丘禅系概述

    禅宗发展至南宋以后,五家禅中的沩仰、云门与法眼三家基本消亡了,独有临济与曹洞两家仍在弘传,且一直把法水沃溉到了清代。而在临济宗中,尽管大慧宗杲于当时声名显赫,然其法脉传过六代之后不幸消亡,而真正承嗣临济家风者独有虎丘绍隆一系禅了。
  • 苹果上的肖像

    苹果上的肖像

    本书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星云大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富、注重培养待人接物的人生修养、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社会知恩图报等等。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星云日记18:把心找回来

    星云日记18:把心找回来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十八册。收录星云大师1992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梦中说梦”、“逆增上缘”、“把心找回来”、“广结善缘”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破暗1

    破暗1

    人类进入黑暗年间已经三千年了,距离亡灵族的半神领袖厄尔尼诺斯复活日期也越来越接近了,所有人类,矮人,精灵,龙族和天使的顶尖强者明白,如果不快点做些什么,这颗星球恐怕就要进入无尽的黑暗和邪恶里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极品神医

    都市极品神医

    神医圣手下山归来,重回都市!青年李风偶得医圣宝典。英雄救美成为都市最强神医。且看李风如何纵横都市!
  • 我爱我的,你活你的

    我爱我的,你活你的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长时间?叶涵只用了一瞬间,那一瞬之后她承受了九年牢狱之灾。待到出狱,世界天差地别。
  • 停电别走远

    停电别走远

    停电~来电,忽隐~忽现。一座大楼在人间和异世界不断闪烁:楼里的员工不敢出去,楼外的生物虎视眈眈~嗯,嗯,嗯,我要出去看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亡灵玩家

    亡灵玩家

    未来世界人类死亡之后,肉体虽然消亡,但是精神却可以生存在一个叫《永生系统》的地方,这些人则被称之为“亡灵玩家”!《求生之路》《鬼泣》《刺客信条》……在无数精彩的游戏当中,看夏飞怎么完成一场来自死者的逆袭!
  • 乞丐公主逃婚记

    乞丐公主逃婚记

    她已经够倒霉的了,21世纪的男友是个负心汉,穿越了就穿越了吧,竟然为了负心汉而易容成乞丐逃婚,好不容易自食其力打工吧,老板竟然是皇帝赐婚的相公,ok!既然是帅哥,我笑纳了行吧!当她已经深爱上了他,他竟然喂她吃下绝情丹……一朝梦醒,她指着一个图片,娇媚的说,“相公,这个姿势乃是当今最流行的,快试试吧!”
  •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鹿晗:我爱你,你是我的劫

    鹿晗:我爱你,你是我的劫

    我是你的鹿饭,你是我们的鹿晗。——芊牵细雨此作品,为本大大的一个大坑。初次写文,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