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好官很多,差的官儿也不少。有些官儿的官气十足,首先表现在说话上。从说话的口气,不仅可以听出官职的大小,而且可以猜出官阶的高低。有时候,官职越大,说话就越虚。一套话可以说遍天下,哼哼哈哈地不着边际,总想给人以毋庸置疑的印象。不管怎样地发扬民主,讨论时围绕的中心和起定音作用的总是大官。大官在场时,小官儿们发言都诚惶诚恐。面对着众人,大官的语气显得有战略性,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给人留有展开的空间。对于敏感问题,当官儿的通常要尽量地回避,非表态不可时要模糊地处理。有时候,对于特殊问题,如果没个态度,会给人以脱离实际、不知下情的感觉;但说得太细则显得琐碎,缺乏高屋建瓴的气势。于是,尽可能说得模棱两可,未来应对变数时会游刃有余。不过,大官的讲话一定要有时代感,当前要冠以“邓三科”式语句,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否则就显得不懂政治,也让人怀疑理论水平的高度。
当然,官儿大官儿小总是相对的,向下比较是大官儿,与上级的大官儿比较就算小官儿了。所以,当官的经常要变换身段儿,说话也要变换腔调儿。有大官在场时,小官儿总要多几分谨慎、多几分虚心,甚至要多几分阿谀奉承。因此,不同场合讲同样的话,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当官儿要掌握的“艺术”。例如,对下级讲话,要说“我强调几点”;对同级讲话,要说“我补充几点”;对上级讲话,要说“我体会几点”,这样讲才算表达准确,否则就属于遣词不当。可见,官场说话是不能随便的,否则就会让人耻笑,至少被误解为是个“雏官儿”。同样,行坐举止也都有讲究,而且同样有规则可循,如走路谁前谁后,落座谁左谁右等,大家都会心照不宣,自觉地恪守。如果有谁打破了常规,就会被认作不懂规矩,甚至遭到众人的鄙视。因此,凡有当官儿在场的人群,大官小官的举止是不同的,几乎看一眼就能够分辨。尽管如此,也免不了介绍,一一列举当官儿的身份,以此烘托官儿当得显赫,有时还要特别强调“正处级”或“正局级”。
曾几何时,官阶遍地,均分科处局级,连庙里的和尚也不例外。后来改了革,有些行当退出了官场,级别不再是事业阶梯的标示,人生价值有了多元化表现。然而,很多人习惯了以官为本,不依不饶地坚持着官本位。本来是巴掌大企业的领导,也非要讲究个级别不可,死气白赖地往官堆儿里扎、向官阶上靠,似乎只有这样才有面子。特别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很多已改制成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成了市场竞争主体,不再分什么处级或局级。衡量企业级次的标准,主要是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即使过去是部级企业,如果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或者经济效益不佳,企业的领导也没什么可以自豪的本钱。眼下,企业的领导者展示官气,有三种“道具”一个也不能少:一是秘书;二是专车;三是办公桌。客观地说,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工作繁忙,这三种“工具”有辅助作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客观地说,许多企业的班子成员,很少忙到不可开交的份儿上,按级别配秘书实际上是整景儿,说穿了就是官气作祟。
目前,官气冲天有客观的根据,大的方面是管理体制和传统文化,小的方面则来源于个体素质和价值取向。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无论是社会管理方式还是价值评价体系,都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说是废除了企业的行政级别,可管理上有时还沿用着过去计划经济时的某些做法,尤其在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和解聘,仍然操控在上级的手里,董事会的权力形同虚设。总经理本来有对副职聘用和解聘的提名权,对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力,但在很多企业里是做不到的,总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各种与现代企业相悖的做法,基本上都是传统官僚体制下习惯的延续,也是官气赖以滋生的温床。事实上,官气并非国有企业独有,许多民营企业也官气盛行,甚至蔓延到外资企业。为什么?要详细地回答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句半句很难说清楚。不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要改变不可能在朝夕之间。社会管理和传统文化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客观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不能说与当下的官气无关。
就个体素质而言,无论在朝或是在野,人的素质是各不相同的。当官的未必素质就高,为民的未必素质就低。素质高的人当了官,胜任的可能性就大些,自省的能力也会强些,官气很大的反倒会少些。官气十足的人,大多是些素质低的人,缺少底气,才用官气来补。官气的表现样式很多,核心即恃权傲物、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狂妄骄横,装腔作势、摆谱儿充大不过是官气外化的表现而已。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临事而惧,好谋而事成者也。”(《论语·述而》)自古以来,真正高素质的人都礼贤下士,底气内敛,“吾日三省吾身”,“临事而惧”,“好谋而事成”。再看看今天多如牛毛的官儿,有本事的都很低调儿,没本事的才精心显摆。小官儿想给人以大官儿的印象,办不了事的想给人以能办很多事或能够办大事的印象,均属于表现官气的直接目的。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儿你说话》,揭示了小人物怕人瞧不起的扭曲心理及其表现出的扭曲行为;官气的种种表现,则无不折射出官儿们的心虚和暴发户心态!如前所述,官气植根于官本位文化,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价值取向。几千年的文化熏陶,能认识自己的人一直是少数,因此被尊崇为圣贤;更多的人则角色期待错位,实质就是个面子问题。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当年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德国汉学家马特斯曾说:中国人的面子,就是一种角色期待——“中国人是作为角色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人本身而存在的”——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由此看来,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分爱面子的时候,官气才可能烟消云散。终结官气任重而道远,不知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