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又过了一年。企业遭遇了许多坎坷,回头望去还算是平顺的。晚清词家陈廷焯写过的劝勉楹联,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下联大意为“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晓其中的艰难及历程的坎坷”。其实,难的感觉并非在事情过去了之后,常常都在事情之先。回忆时多少总有取舍,铭记着美好,忘却了艰辛。过去的时光如远航的风帆,回望时感受到的多是美好,曾有的惊险变得暗淡,没有了惊涛骇浪,没有了颠簸摇晃,只剩下湛蓝一片和渐渐远去的背影。
终日忙碌,一味地向前,每天都是新的,但不曾认真地欣赏,满眼都是琐碎。岁末的时候,不妨打开心灵的窗户凝神远望,让过去浮现在眼前,记忆的路标会不断地延伸,把我们带回往日的时光。临近身后的时空隧道,感觉起来并不幽深,那里的色彩依然是明亮的。及时地捕捉到过去的影像,心灵将因此而变得充盈。如果只顾不断地前进,过去了的事情会日益模糊,走得越远,回望就越难,最后只能看到灰色朦胧的空间,对走向未来就没什么意义了。无论多忙,别忘了及时回顾。
哲人告诫我们要面向未来,反对沉湎于过去的不幸,那是有道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雪莱的诗句有警世的作用:“过去的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谁都会遭遇苦难和不幸,如果能忘掉当然是好事。在走向未来的日子里,如果心灵还留在过去,生活的脚步将变得沉重。摆脱过去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回头看个清楚,尤其要看清那不幸的原因,这不仅能使人在未来避免类似的失败,更重要的是能使心灵变得宁静。烦恼,往往是因为不解。理解了失败的原因,才会走出失败。
其实,摆脱过去主要是摆脱心里对过去的纠缠,并不意味着忘记过去。只要心智正常,有些过去的事情是不可能忘记的。佛学中有比较精准的表述,不叫“忘记”,而叫做“放下”,更高的境界则是看透,即看透世界万物本来是“空无”。很显然,真的看透了,就容易消极,从而失去任何努力的意念动力。对于我等凡夫俗子而言,教化的境界应该是“放下”,尤其要善于放下过去,包括过去的成功,包括过去的失败,也包括以往的爱恨情仇。放下的,可以回望,也可以想起,但不要放在心上。
话又说回来,人心具有背负的习惯,真的要放下并非易事。现实一切奋斗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够得到吗?得到之后想永远地拥有,得到少了的想得到的更多,怎么可能轻易地放下呢?要做到放下,首先必须看淡,即不把成败得失看得太重。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看得淡了,就变得轻了,放下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些。如果看得很重,甚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即使想放下也是枉然。孰轻孰重不在事情本身,也不在于事情与人的关系,而在于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在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对个人而言,快乐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不管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吃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快乐。有些人并不富有、平凡卑微,但能够放下自己的得失,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他们助人的动力不仅因为同情,根本上因为他们认为帮助别人是有意义的,即使自己吃苦受累,只要能使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感受到快乐。反过来,有些人看上去本应该是快乐的,可内心深处有很多纷扰,即使家财千万、飞黄腾达,仍然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因为心不静,有很多事情放心不下。
曾经听过一则故事:有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因饱受磨难而遁入空门。凭着悟性和勤奋,后来做到了尼姑庵住持的位置。由于她总是想起过去的不幸,因此一直郁郁寡欢。为此,她向师傅请教快乐之道。老尼说:“看到无影之灯,你就会快乐起来!”此后,她开始寻找无影之灯,走遍了大江南北。由于对往日的痛苦念念不忘,后来她得了重病,临近辞世忽然觉悟:只有心灵之灯才没有影子!生活中的事情难免有阴影,切不可把影子放在心上。回望过去时无视那影子,就属于放下了。
当生命之舟扬帆远航时,难免疾风骤雨、骇浪惊涛,能看到喷薄欲出的红日,也要度过漆黑的夜晚。经历的意义发生在当下,永久地珍藏却留在日后。丰满的人生来源于各种各样的体验,幸福则在于快乐的积累。回忆或远或近的过去,当我们感到坦然、放松时,也就品尝到快乐的果实了。不时地回头看看,回味那逝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快乐依然萦绕在心头,这就是幸福。即使依然置身海洋里,不妨让思想登岸回望,只看那孤帆远影,只看那碧波荡漾,只看那海鸥飞翔,心灵的快乐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