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们收获着喜悦,自豪着现实并憧憬着未来,浑身是轻松的,眼前是明亮的,一般会激起更大的雄心。攻城掠地般扩张着事业,芝麻开花似的不断成长,步步高升、好事成双,自然是大家十分期待的。不管做什么,成功自然是人们的企望。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没人会想着把事情做坏,也不会希望无果而终。究竟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要看是不是时候,即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另方面要靠主观的努力,包括努力地设计出成功的计划,正确地执行计划并在过程中丰富和调整计划,也包括创造需要的条件和放弃曾经错误的认识。要想连续地获得成功,必须具备连续的条件,自然也需要连续的努力,但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境界,理性地面对过去、眼前和未来的一切,特别是理性地面对成败。
对于个人的事业而言,保持成功不太容易。盛极而衰几乎是定律,大红大紫后头破血流,甚至会搭上身家性命。为什么?具体的原因当然很多,当事人常说“没想到情况竟然是这样”,“没想到情况发生了变化”。其实,主要的不是因为环境,主要的原因在当事人自己,“没想到”就是自己的原因。为什么常常“想不到”呢?有时是因为世事难料,我们根本无法想到;很多事情是能够想到的,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因为我们的境界存在问题。比如,站得不高、目光短浅,看得就不远,想得也就不细不深。境界不高,眼界就窄,组织资源的能力就差,冲击目标的能力就不强。置身于成功之中的人们,如果没有很高的境界,就会缺少坚韧和定力,成就面前便会忘乎所以,失败或挫折就接踵而来。
屡败屡战更需要境界,曾国藩是这样的御批典范,还有见诸于报端的很多英雄。逆境中崛起是需要坚韧的,更需要远见和重整旗鼓时的一丝不苟。能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失败时看到成功的希望,尤其是能够正确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重新设计成功的道路,没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未来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说成功会使人大意,失败则容易叫人灰心。在没有希望时继续前进、不经过策划就不断奋起,或争取成功只三分钟热血,都比因胜而骄更加可恨。失败之所以为成功之母,就在于积累了不败的经验,同时也蕴含着失败的教训。假如失败者不知所以然,不去认真地总结过去,即使有再战的勇气和信心,也难以避免重蹈覆辙。能够从失败中有所觉悟,就在于分清那些可重复和不可重复的路线和做法,这可以加快再进攻的速度,又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再次跌入曾经的陷阱。
究竟什么是人生境界?人们的解释是相当复杂的。有人说孔子早就诠释了人生的境界,即吾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王国维也讲过人生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冯友兰先生说人生境界表现为四种,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且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悟程度的深浅,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金庸用武学语言划分人生境界的层次:第一层是手执锐利宝剑,所向披靡;第二层是手执轻剑,举轻若重;第三层是手执重剑,举重若轻;第四层是手执木剑,无需兵刃。还有人用禅语说明人生三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特定角度描述过人生境界的说法更多,例如说平和是一种人生境界;知足是一种人生境界;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等等。
大师和高人们的论断或比喻,自然是充满玄机的,因此常常使人犯晕。我也说不清该怎样表述,主要是因为没整明白,或者说没达到应有的境界。勉强地说说自己的感觉:如果说境界是思想状态,那人生境界就应该是对人生思考的结果。源于对人生的认识,表现为人生的态度。由于对人生认识或看法不同,对人和事的态度也就不同,表现出的眼界、胸怀、意志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等自然就不一样。究竟要分成几个层次?没有研究,不敢瞎说。从大家们对人生境界的研究,有一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即人生境界在最高层次上,一定是把握了人生真谛,因而能洞悉人生万事。说得直白些,人生境界高的人,已经把人生看透了。不只看透了自己的人生,而且看透了所有人的人生;不是因为获得了什么法力,而是因为把握了人生的根本道理。
人生的道理千头万绪,大小道理也有细分。古今中外百家争鸣,儒释道也各有自己的说教。有一点也许都能接受,即对人生的成败别太当回事儿。佛与道都倾向顺其自然,认为成功的努力都是枉然,没必要在意什么结果,因为万物本质上就空无。儒家的教人奋斗,不像佛道那样主张无所作为。不过,儒家集大成者也教人要看得开,他们鼓励人们胜不骄败不馁,但也要人们坦然接受成败的结果。西方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说:“即使奋斗变成徒劳,追求本身也是幸福。”这和中国古代儒家很多代表人物的说法极为相像,也不知道是不是抄袭去的。我相信,即使古人活到今日,也未必会像网上的有些博主那样,哭着喊着地说人家抄袭。因为那些人都是大家,也都有较高的人生境界,怎么会像我等平常人这样没劲?没有心胸成不了大家。
心胸宽广才能够包容,不但能分清大事和小事,而且能理解事情的成因,也会看明白事情的未来。所以,包容并非视而不见,而是了然于心却喜怒有度。如果因为人家心大,甚至以为人家没心,于是就耍起小儿科的把戏,那就属于自作聪明。凡是人生境界很高的人,也都是能洞悉分毫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外人看上去的面貌。不怒不悲是因为明白,即使有喜怒也不形于色,这本身就是大家的修为。当然,人生境界高的不只是大家,许多平常人也有高境界。他们没有著述,也没有英雄壮举,但凭着生活的习惯和经验,真正地把握了人生的真谛,本质上也已经超凡脱俗。唐代诗人司空曙曾写过一首七绝:“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里描写的就是平凡的人,钓完鱼回来月亮已经落了,所以他不是先把船系好再回去睡觉,而是下船后径直地回家睡觉了。不是他没想到把船的缆绳系好,而是他根本就不在乎系还是不系。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即使夜晚刮起了大风,他的船也不会飘得太远,了不起把船刮到长着芦花的浅水边,多大的事儿呀!这就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