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真正成功的人生大多离不开个人努力。因此,奋斗向前的故事引人效仿,鼓励自强的名言浩如烟海。不过,成功人士总是少数,怀才不遇是多数人的感叹。为什么?道理并不深奥,主要是因为成功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任何成功都离不开环境,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环境由许多因素构成,成功的机会就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并且对成功影响很大。说“成功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强调的不仅是个人努力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了机会的重要。人人向往成功,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奋斗争取成功。但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而且取决于是否有机会以及是否能抓住机会。
环境影响着个人对成功的准备,但个体在准备成功的过程之中,基本上还是能够把握主动的。只要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个人的经验、能力或者是德性,自然都会与日俱增。困难的是准备成功的方向很难确定,即使确定了也未必正确。所以,准备成功的关键在于目标的确立以及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正确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是确保准备过程有效的关键因素。生活的意义往往在于对目标的向往和奔向目标的跋涉过程。即使奋斗变成徒劳,追求本身也是幸福。如果追求的是正确目标,也就是那种既符合主观条件、也符合客观条件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比较个人对成功的准备,环境的因素则十分复杂,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可以适应环境,从环境中发现那些能够使自己走向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地抓住这样的机会,只要顺势而行,就会走上争取成功的道路;我们也可以为了成功去主动地创造某些环境方面的条件,或者去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更加有利于我们成功。但就整个环境而言,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它就摆在你的面前。即使你能对它做出某种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改变,也不是因为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必须是它本身是可以改变的。很多无法改变的东西,你想改变也是枉然。很多今天无法改变的东西,也许明天能够改变。但如果你想今天就去改变,那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不要埋怨没有成功的机会。其实,生活环境里充满了机会,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直接和间接经验的作用,在我们头脑里形成了关于机会的定义。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这些定义,对环境中的现象进行判断。由于经验是有限的,使机会的定义也十分有限。环境如此地千变万化,本质外的现象五彩缤纷。有限的认识无法涵盖周边的事物,把握不了不停的变化,也很难透视那层层表象并看清隐藏在背后的机会。更何况,机会很少以同样的面貌出现两次,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机会的原因。于是,数不清的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根本没想到它们是机会;本来可以由此走向成功,却在混沌中不断地错失良机。当无法把握成功的机会时,不妨把做事当成机会。做好手头的事情,也许会不自觉地抓住机会。因为机会不是远方的呼唤,机会始终与我们同行。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各种机会相互贯通。
在机会面前,我们不应该是宿命论者。不管机会怎样变脸,也不管机会怎样隐蔽,人类应高擎思想之烛,让理性之光照亮前程,去捕捉机会的蛛丝马迹。尤其要顺应形势和潮流,能动地改变环境的状况,主动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现状,不去创造可以创造的成功机会,那就辜负了人类特有的灵性,也无端地浪费了主观动能。因此有人指责我们,甚至骂我们是蠢猪、懒汉或无能鼠辈,也许有些偏激,但却不无道理,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更没有理由为之义愤。如果我们在经营一个企业,面对环境却无所作为,不仅是对事业不负责任,也对不起与我们同行的员工。难道不应该怀着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去痛改前非吗?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寄希望于员工,都期待员工在工作中自觉地积蓄能量,不断积淀成功的底蕴。只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好手边的每一项工作,不但会推动企业进步,而且避免个人虚度时光。只有更多的员工成功,企业才能走向成功。反之,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会为员工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在企业里,有些员工会感到压抑,对自己何时成功感到迷茫。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企业存在的种种弊端时,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现实的折射,完全可以理解。我们的国家刚开始铺设市场经济轨道,新企业只能在这段路上行驶,老企业正处于脱胎过程。即使现在的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即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也很少没有问题的企业,区别只在于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正确的态度是理解并包容,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要么离开,要么留下。离开后说不定会找到天堂,在那里也许能成为上帝。留下的只能面对问题,能解决的争取尽快解决,解决不了最好多些耐心。泄愤可以平衡情绪,但却解决不了问题,千万别耽误了你向前的行程。
难免有人离开企业,但不能说走人就是人才流失。评判人才有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能力和忠诚。古人说:“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济之,流害无穷;君子只怕他无才,无才以行之,虽贤何计?”只有忠心而没有能力的人肯定不是人才,因为他对企业不会有贡献。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不是爱企业作为评价员工好坏的标准。没能力的人也会热爱企业,但这种深厚的热爱多半是出于对失业的恐惧,主要还是热爱自己。有的人有能力,却缺少对企业起码的忠诚,这种人也不是企业的人才。忠诚并非虚不可及,起码的表现是岗位上的诚信,即信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如果没有忠诚,能力足以助其奸!不管是什么原因,包括因为企业分配制度存在弊端而心理失衡,于是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是企业的人才。如果严重伤害企业利益,那他就是企业的敌人。每个人都有择业的自由,都有权寻找并尝试新的发展机会。挡不住的风情和诱惑,常使人喜新厌旧或弃旧图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人才因不满企业所给予的回报或对企业未来失去信心,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降低,甚至不再忠诚于企业,这时他也就不再是企业人才了。只要不损害企业利益,他仍然不失为好人,企业应理解并善待,敞开大门放他出城,并由衷地祝愿他未来好运。
就此想到,企业确实应该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加强研究并做些实实在在的努力,包括用政策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使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效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同时也必须看到,人们对成功的理解不同,对满足程度的追求也有差异,加之市场上择业的诱因很多,企业只能留住那些对企业发展怀有信心和对企业弊端能够容忍的人才,不可能留住所有人才。明智的办法是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择业自主、来去自由。只要企业需要,谁都可以进来;要想离开企业,随时可以走人。对那些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实在没必要废话劝留,更不能满足其过分的要求。如果为留住某个人才,不是调整普遍性政策,动不动就为个案突破政策,满足个别人的特殊要求,不但会损害政策的严肃性,而且会造成人才间的不平衡,其后果比人才流失更加可怕。除非极特殊的情况,企业应慎定个案性的政策,因为个性化是管理的最大敌人。困难企业的振兴,依赖内部的忠诚分子以及外部有事业心的人们。往往困难就是机会,并且是人才成长的机会。只要企业生机还在,总会有人推动其崛起。只要企业前途还在,有人离开会有人再来。如果所有人才都背离而去,如果再也没有人才光临,那这个企业也就该寿终正寝了。
所以,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企业人才的离开,这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古诗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人才的源头在哪里呢?一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群体;二是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企业内部而言,不能只是把眼睛盯在现有的人才身上,必须看到大量潜在人才的存在,尤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潜在人才向现实人才的转化。一个人能不能成才,自然与其智商、知识、能力以及其他品质有关,但机会的因素十分重要。只要有机会承担某些重要的工作任务,就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技能。现在企业公认的人才,并非从开始就是今天这个样子的,都是逐渐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工作的机会,如果没有多年的历练,他们会有今天的地位吗?答案基本是否定的。换句话说,当年那些与现在的人才一起工作过的人,如果得到了今天的人才曾经有过的工作机会,那今天成才的会不会是另一些人呢?答案基本是肯定的。因此,机会在个人成功或成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