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科长讲完故事,大家进行了评点,一致公认,还是老滕科长的故事最好。
大家七嘴八舌。
有人说,故事本身就精彩。
有人说,滕科长编的故事最“圆”。
有人说,哈哈,连相好的都拿出来赌啦!
公平地说,三个科长讲故事的水平不相上下。但如果一定要评个高低,也确实是老滕科长的故事略胜一筹,不但幽默到家,而且生活气息浓郁。姜还是老的辣,不能不佩服老滕科长的老辣。
有人说老滕科长“老奸巨猾”。老滕科长从不拉帮结派,也不参与朱祥科长和杨业科长之间的“明争暗斗”。与其说老滕科长的故事好,不如说老滕科长的人缘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嘛,何况讲个小故事。
“下面请老安给我们来一个。”有人提议说。
大家异口同声附“好!”
老安就是安龙,在供销科威信比科长还高。安龙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头脑灵活,公关能力特别强。厂里遇到疑难问题,需要“攻关”,厂长书记不找科长先找他,要先听听他的建议,请他出谋划策。
安龙能力强,功劳大,但并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世低调平和,在供销科很得人心。
安龙在供销科有威信,“人气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为供销员争利益,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安龙发起脾气来,书记、厂长都要让他三分。
为人豪爽义气,爱憎分明,个性十足。敢于仗义执言,口直心快,敢说敢为,敢做敢当。
他虽然不是供销科长,却是书记、厂长的第一号“红人”。在提拔朱担任供销科长之前,厂长、书记曾找过安谈话,可是安坚决不干。说自己是做事的命,不是当官的料。
供销科长朱祥也是供销员出生,朱祥虽然是一个优秀的供销员,但不是一个好科长。朱祥是一个将才,不是帅才。只能做士兵,不能做元帅。朱祥领导供销科,工作有点力不从心。
供销科科长性格懦弱,做事婆婆妈妈,处理问题不果断,不干脆,不敢当机立断,不能快刀斩乱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杨业进供销科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祥和杨业是“一山容不得二虎”,他们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是当初朱祥完全可以拒杨业于门外,不让他踏进供销科。
杨业是从一个小厂副厂长位置上调过来的。朱祥事先也知道,此人工作有能力,但个性太强,不好相处,而且好揽权,独断专行。这也是他调离原厂的原因。他在原来的厂里和“一把手”厂长关系非常僵。所以杨业的口碑并不好。当初厂长、书记找朱祥谈话,朱祥完全可以以杨业难以合作一口拒绝,不和杨业搭班,不让他进供销科。
由于朱祥的犹豫,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朱祥经常要看杨业的脸色,弄成工作十分被动,很难开展。朱祥心里十分后悔,私下里骂自己“引狼入室”。
朱祥科长优柔寡断,不独当一面,不适合做一把手。
这一点,安龙和朱祥不一样。安龙在外敢拍板,在家更敢和厂长书记叫板。
安龙也是春生的“恩人”,后来把“最有油水”的大关系无偿奉送给春生,可是春生却辜负了安龙。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我就讲一个《笑掉牙的故事》,故事是小时候听来的。”安龙开始讲故事了。
==================
从前,有兄弟两个,老大在城里做生意,老二在家带伙计种田。一天,老大从城里回来见老二已经收工,感到奇怪,就问:“今天收工怎么这么早?”
老二不理睬老大。
老大毕竟是老大,也不计较,见兄弟脸色不对,又问:“生谁的气啦?”
老二恶声恶气地说:“生你的气!”
“生我什么气?”老大莫名其妙问。
“人家个个说,我们俩是亲兄弟,凭什么你逍遥自在、快活似神仙,我却这么苦?”
原来,这老二虽然能吃苦,但为人刻薄,简直不把伙计当人。每天天不亮,老二就吆喝伙计下田干活,不到天黑,决不收工,中途也不歇晌。东家不喊歇,伙计怎么好意思歇?!一帮伙计实在吃不消,于是,商量出一条计策来。
“怪不得人家喊你呆老二,原来你只会跟我们伙计一样卖力死做。看看你们家老大整天东游西逛,吃香的、喝辣的,活得多快活,多滋润。”伙计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挑拨老二。
这老二缺心眼,居然真被一帮伙计“忽悠”了,生起老大的气来!
老大知道老二一定受了旁人的挑拨。自家兄弟自己了解,老二脑子一根筋,老大知道自己这时候无论说什么都不会有用!怎么才能让老二回头呢?看来,不弄点苦把他吃吃,不晓得回头,更不知道别人在外面做事多么辛苦!
老大打定主意,决定弄点苦把“呆老二”吃吃。老大灵机一动,对老二说:“这样吧,从明天起,你去城里打点生意,我在家带领伙计种田。”
老大不放心,再三交待老二,进城后先找什么人,再办什么事,并给了他三十两纹银。
老大没有早起的习惯,第二天睡到太阳八丈高才起,带领伙计下田后,由于老大平时从不干农活,笨手笨脚,很快就腰酸腿痛,累得趴在地上。太阳一晒,更觉得浑身没劲、吃不消。老大扔掉锄头,倒在田埂上,很快就呼呼大睡了。伙伴们见状,纷纷放下锄头,跟着老大歇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按下老大这边不提。
不说伙计们计谋得成,且说老二进城。
话说老二第一回进城,心里面感到新鲜,兴奋得一夜没睡好睡,半夜三更起来,天不亮就赶到城门口。
城门还没有打开,好不容易等到麻麻亮才开城门,城门一打开,老二便一头往里冲。这一冲不要紧,麻烦来了,把一个大早起来散步的老太爷撞倒在地。要是懂事、会说话的,把老太爷扶起来,打声招呼,说两句好话,也就没事了。可是这老二笨嘴拙舌,撞了人心里害怕,只往前溜。城里人一看,这还得了,撞倒人不打招呼就想溜,一点规矩都不懂,真是乡巴佬!一帮早上起来晨练,以及散步溜鸟的闲人齐声高喝:“抓住他,抓住他!”老二吓得不敢再跑,很快被众人团团围住,其中有人欺他乡下人没有见识,吓唬他,说要拉他去见县官大老爷,办他的罪。没见过世面的老二怕见官,连忙说:“闯了祸,我赔银子就是了。”二话没说,拿出十两银子。众人暗暗窃笑。
老二来到集场上,看见十几条小猪挤在老母猪身下吃奶,想起老大关照他“逮两条小猪回来养”的话,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抓,被抓的小猪“嗷嗷——”直叫,吓得别的小猪一哄而散,手上的小猪没抓牢,也跟着逃得无踪无影。卖小猪的贩子一把揪住他衣领,说:“还我小猪,赔我小猪。”老二心想,是啊,把人家十几条小猪吓得全跑没了,当然要赔!老二无可奈何地说:“赔你十两银子。”卖小猪的贩子等他走远,一声长长的唤叫,十几条小猪“哗——”又回到老母猪身上吃起奶来。
老二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行走,走到一座庙前,见庙门外两边的菩萨(哼哈二将)恶狠狠看着他,老二心里越想越来气:“人欺人,鬼也欺人!”嘴里说着,顺手操起庙门外的柴火棍,瞬间把哼哈二将砸得粉碎。打砸声惊动了庙里念经的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徒儿,出去看看,哪里来的这么大动静。”小和尚走到庙门口一看,原来是个乡巴佬把庙门口的两位门神砸得粉碎!
小和尚立马指着老二大声叫道:“呔!放肆!好大胆、好无礼、好不懂道理的乡巴佬,为什么砸门神?快跟我进庙里去见师父,看我师父不把你皮扒掉三层,要你的小命!”老二吓得不轻,心想麻烦大了,又来了个“要命的”,幸好自己还有老大给的最后十两银子,赶紧拿出来换自己一条性命吧。于是,老二手捧最后十两银子,跪在庙前向小和尚求饶:“小师父,放我一马吧,我赔你十两银子。”说完,交出银子,拔腿就跑。
小和尚见老二跑得无踪无影,才放心地转身进去回师父道:“不知道什么人把庙门外两边的门神砸了!”
小和尚一人独吞了十两银子。
回到街上,老二又来到一处人多的地方,很多人在围观。看样子好像耍把戏卖艺的在摆场子。
喜欢热闹的老二挤上前去想看个明白,却原来是一位江湖郎中在为人拔牙齿,地摊上写着;“取一颗牙齿,一两银子。”
老二摸了摸自己满嘴雪白整齐的牙齿,数了数正好整三十颗,心里打起了如意算盘:“自己三十颗牙齿正好换回今天损失掉的、老大昨晚给的三十两银子。”
虽然有点舍不得满嘴的好牙,但为了不给老大说自己的理由,只能忍痛割爱了!
“取牙!”老二一阵深呼吸,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大声对江湖郎中说。
“取哪一颗牙?”江湖郎中问。
“全取。”老二说。
江湖郎中非常高兴,心想,来了笔大生意。不再多问,就动起手来,三下五除二,很快把老二一嘴的好牙全拔光!然后才说:“一颗牙一两银子,正好三十两。”
老二说:“对!正好三十两。”
两个人几乎同时把手伸向对方要钱。
一个说:“我帮你取牙,给我钱!”
一个说:“你把我一嘴的好牙全拔光,还跟我要钱?!”
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都说从来没见过这般稀奇古怪的事情。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乡巴佬真可笑,取牙还跟郎中要钱。”
也有为老二抱打不平、说公道话的:“郎中只认得钱、只顾赚钱,也不问清楚,就把人家一嘴好牙全拔掉,太缺德。”
不能说哪个对,但好像又都有点儿道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谁都觉得自己说的有理,可是谁又都说服不了对方。争论不分胜负,毫无结果。于是,又有人建议:“你们这样吵不出名堂来,还是去见官。”
老二和江湖郎中纠缠着,在众人簇拥下,吵吵闹闹来到县衙大堂上。
县官也很为难。大老爷纵然英明,一时也难以决断。一个毕竟是一嘴好牙全被拔掉,傻得可怜;一个帮人取牙收费,天经地义,也说得过去。最后只好和稀泥:“郎中,你拔牙起码要先问清楚,哪是病牙、哪是好牙。为了银子竟把人家一嘴好牙全拔光,丧尽天良,你缺德不缺德!该当何罪?乡下人,你请郎中拔牙居然还跟人家要钱,太荒唐,你咎由自取,自讨苦吃。左右,给我各打五十大板,然后把他们轰了出去!”
轰出县衙后,老二磨磨蹭蹭,一直挨到天要黑才回到家。此时,老大早已收了工,洗过澡,正躺在藤椅上纳凉,见老二空着手回来,便摇着蒲扇走过来问情况:“兄弟,事情办得怎么样?”老二捂着嘴,含糊不清,把这一天进城的经历,从头到尾,一五一十说给老大听。
老大不听还好,一听便哭笑不得、气不打处来!当老二说到把最后十两银子给了小和尚时,老大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指着老二的鼻子发飙:“你还好意思说呢,把人家大牙都要笑掉啦!”
老二立马松开捂着嘴的手,指着自己张开的大嘴巴说:“唉,老大你看,我一嘴的好牙齿全没啦!”
==================
安龙讲完,会议室里又是哄堂大笑。然后,大家照例对安龙的故事进行一番点评。
“呵呵,幸好牙还在。”
“好笑,真是笑掉大牙了。”
有人评论说,老二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有人发表感慨,人的能力有大小,工作分工也有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用武之地,有时候角色还真不能互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则百事兴。
还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这个故事有贬低我们农村人的倾向。
大家仔细想想,这个故事确实有城里人歧视乡下人的成分。连安龙自己都觉得有点那么回事。
安龙事先也没有想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能读出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大家还在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时候会议室的门被推开。
一屋子烟雾,缭绕着向大门外弥散开去。
大家一看,原来是钱厂长。
钱厂长刚从工业公司散会回来,顺便过来看看。
钱厂长探进头,笑道:“大家讨论什么呢,这么热烈,这么开心?”
朱祥科长一面给钱厂长递烟,一面说:“老安给大家讲故事呢。”
“哦?”钱厂长愣了一下,又笑着说:“那带不带我?我也凑个热闹。”
“那就请我们钱厂长给大家来一个。”朱祥科长第一个鼓起掌来。
钱厂长也曾经做过供销科长,刚做厂长时还兼过一段时间供销科长。现在钱厂长还分管供销,是朱祥科长的顶头上司。
钱厂长大号叫钱生。钱生天生是一个和钱有缘的人。他是钱生的,还是他生的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管着钱,或者说正管着一大帮赚大钱的人。
钱生厂长不仅有着人格魅力,而且也是语言天才。
钱生厂长说:“我不会编故事。不过,小的时候喜欢听人讲故事,听的多了,也欢喜讲故事给人听。后来离开学校,跟着师傅学手艺,吃百家饭,走南闯北,在外面到处跑,也常听见多识广,一起做手艺的同行讲过一些笑话,荤的素的都有。大家要听荤的,还是素的?”
“荤的。”刘镇长的小连襟家富第一个举手强烈要求,随后又有几个跟着大声起訇。
“不过新年头的,大家荤的吃多了,还是来点素的好。”钱生厂长依然不紧不慢,微笑着说。
“下面这个笑话是学徒的时候听一个老师傅讲的——”
==================
从前有师徒两个厨子,专门为办大事的人家上门烧菜。
这一天又有人来请,师徒两个人随同前往。
老远看到这户人家,前后有头二十进大瓦房,老厨子心里乐滋滋的:“乖乖,又是户大家人家,又是个有钱的主儿。”马上关照小厨子:“徒弟哎,我一说‘刮刮叫’,你就‘搭手’。”
原来这师徒两个,虽然手艺不错,但有样坏毛病不好,手不稳,专偷主家菜。
“师傅,晓得!”小厨子随即点头,心领神会。
老厨子拿勺,站红锅。
小厨子站白案,配菜。
小厨子看到案板上的两个大耳朵边子在猪头上晃荡晃荡的,就问老厨子:“师傅,猪耳朵边子怎么样?”
老厨子说:“刮刮叫!”
小厨子举起厨刀“咔嚓”“咔嚓”,三下五除二,把两只大耳朵片子剁了下来,揣进左边怀里。
小厨子看到案板上的猪心,又想拿:“师傅啊,猪心怎么样?”
老厨子还是那句话:“刮刮叫!”
小厨子又把猪心藏进左边怀里。
小厨子看到篮子里面的鸡蛋大得像鹅蛋,三个能有一斤,非常喜欢,想问师傅要不要,转念一想,师傅是个大好佬,你不管问他什么,他都“刮刮叫”。除了****,他什么都要。不问了。
于是,小厨子扎紧裤脚,松开裤带,把鸡蛋一个一个放进裤腿。
看到猪大肠,小厨子又是“咔嚓”一刀,斩下来缠在裤腰上。
小厨子心太贪,看到乌黑发亮的木耳也舍不得放手,抓起满满一大把,身上不好放,脱下厨师帽,塞进去,又把高帽子纹丝不动地戴在头上。
那晓得这一下子偷多了,配菜不够用,小厨子急得连忙告诉老厨子:“师傅,木耳不多了!”
老厨子就喊主家老太太:“老太太,老太太,府上木耳不多了。”
老太太是个心细人。平时有个习惯,什么东西都要多买一点,家里再留下一点,防止哪儿不够,或者哪儿需要的时候,可以应付一下急。
老太太事先抓了一把木耳,包好放在碗橱顶上。
裹着小脚的老太太,摇摇晃晃走过来,指着小厨子的头顶说:“小橱头顶上有。”
常言道,做贼心虚。
小厨子听岔气,一下子慌了,以为老太太知道他偷了木耳,以为老太太说的是他头顶上帽子里的木耳。
“老太太我偷得不多啊!”小厨子哭丧着脸,一把掀开帽子。
老厨子在隔壁一听,晓得不好,赶紧提醒他:“你耳朵呢!”
意思是说你怎么不用耳朵听清楚了。
小厨子又会错意。
“耳朵在这儿。”从左边怀里拖出猪耳朵边儿。
老厨子更加着急,说:“你心呢!”
意思是,你怎么不用心想想?!
“心在这儿。”小厨子已经完完全全,彻底的傻了,又从左边怀里把猪心拿了出来。
眼看事情彻底败露,老厨子恼羞成怒,从隔壁飞奔过来,对准小厨子就是一脚。
“你滚蛋吧!”
小厨子被踹出门外,嘴里还在说道:
“师傅啊,蛋在裤脚子里,大肠扎着裤腰呢,滚不出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