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偶然做到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只要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巩固这种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夸奖,一般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情感方式,一种是物质方式。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
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这种方式取之于父母而无穷,千万不要吝啬。
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块点心等等。卡尔每次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奖励总是欢欣鼓舞,并不在乎奖励的多少。
4.不要回避孩子的尴尬问题父母为了回避孩子的要求,常说的话有“回头再说”,或是“过几天再给你买”等几种类型。这是为了给孩子现在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以后再满足的一种期待感。这是一种等着孩子忘记了的战术。实际上这种“欺骗”反复搞几次之后,恐怕就有可能妨碍培养孩子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欲求说“回头再说”,是应付了事,剥夺了孩子对自己的要求“为什么对”或“为什么不对”进行逻辑性思考的机会。在这一点上,欧美国家的父母,虽然有时与孩子坚决对立,但能从道理上彻底说清孩子的要求为什么不行。
然而,在完全不允许对立的我国,首先把父母与子女的绝对信赖关系放在第一位,以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去解决,来代替彻底解决问题。这样,大人对孩子就不用竭尽全力讲道理进行说明,而是千方百计地绕开孩子的问题。这样,孩子不仅失去了思考为什么父母不满足自己要求的机会,而且孩子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是对还是不对。
乍一看起来,“回头再说”在当时是回避对立的好方法。但是即使大人与孩子产生一时的对立,也需要时间说明不行的理由。只有培养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和判断能力,才能将其培养成独立行走的孩子。
一位作家在中学时,正是寻求读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的小说的时候,当时他向父亲提出许多疑问,例如,屠格涅夫是什么样的作家,他的思想如何。
这位作家写道“因为是孩子,所以提出的问题难而稀奇,但是父亲高高兴兴地一个一个耐心地向我解答”,充分说明了自己与父亲之间并无隔阂。与“向我解答”的深深地印在他少年心中的内容相比,父亲回答提问的态度更令他感动。即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满足感,密切了儿子与父亲的关系。
但是,在现实中要做到像这位父亲这样很不容易。
特别是关于家里的经济、与亲戚之间的人际关系纠葛等,当打听这些父母难以回答或不想回答的问题时,父母经常表现出困惑。当然我并不是说对孩子的提问都予以回答。也有不能让孩子知道的事,需要予以制止。只是在此情况下,父母往往可能采取以“孩子不需要知道这样的事情”为理由封住或无视孩子的提问的态度,但这只是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因为对父母的提问一开始就被拒绝时,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了,恐怕会给孩子造成内心的伤害。
有了这种经历,人就会在无意识当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此就可能躲避类似的遭遇。即不在向父母提问,对父母产生拒绝心理。当然也不是一两次体验就简单地变成这样。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断淡化,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遭到破坏,不久会导致断绝关系的境地,这样说也不过分。为了不造成如此结果,我这里想强调一下父母接纳孩子的重要性。即对于难以回答的提问,也要对其提问表示理解和关心。在此基础上,向孩子解释说“现在难以回答,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这样孩子也会理解的。
在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中,最难回答的恐怕是与性有关的问题了:“我是从哪里来的?”“阿姨为什么有个大肚皮?”“妈妈,你的裤子上为什么有血?”“什么是爱情?”
面对儿童提出的这些提问,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很尴尬,因而对孩子“性”提问的回答,恐怕不少家长会支吾搪塞地胡编乱造。其实,面对孩子发出的有关“性”问题,家长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一个至今无力改变的事实是:孩子和成年人一道面对电视、电影、文学、广告等大众传媒中大量的爱情与性的描述,不论我们对此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当儿童面对这些镜头或文学提出问题时,父母应坦诚地告诉孩子,哪些镜头是爱的一些表现,哪些行为是孩子这个年龄所不应该学习模仿的。在这种场合,父母虚张声势的诋毁和矫饰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个孩子说他父亲很“虚伪”,有一次电视上出现男女接吻的镜头,他父亲狠狠地骂了句“真脏”,连忙用罩布遮住屏幕,但孩子发现,父亲在遮屏幕时,又偷看了一眼那镜头!这样的教育非常失败。
儿童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根本没有任何特殊考虑,他们认为问这类问题同问其他问题一样是十分正常、自然、得体的,他们并不会感到羞愧或尴尬。所以每当孩子提问时,家长不应该制止孩子作这方面的提问或表现得惊恐不安;也不应该躲躲闪闪,胡编乱造,或者差开话题,避而不答,或者说“等你长大后就自然会知道的”这类推迟式的回答;更不应该用批评、训斥、禁止来代替回答。因为这些做法都只能使孩子对性问题更加好奇和更加注意,以致过早发生兴趣。家长回答孩子时,泰然自若,对教育孩子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对性的健康态度。
为了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家长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许多父母由于以前没受过性知识教育,因而会感到这些问题确实难以回答,那么应该事前阅读有关资料,考虑好如何回答,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孩子提问时不知所措或勉强作答。
比如,儿子在跟爸爸洗澡时会问:“为什么爸爸的‘小鸡鸡’那么大呢?”爸爸可以说:“伸出你的手来,爸爸的手和你的手谁的大呀?脚又是谁的大呀?”让孩子跟爸爸比一比,然后告诉他:“爸爸的手和脚都比你的大,所以爸爸的‘小鸡鸡’也比你的大呀。”
只要有巧思,孩子们天真的问题是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
此外多数家长可能只知道有关性的词汇的通俗叫法,而不懂得科学术语,因而回答孩子时会感到难为情。所以家长应通过学习掌握使用科学术语,尽量不使用俗语或代用语,以保证孩子一开始就能掌握科学的知识,同时为日后探究深入的问题打好基础。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要诚实、坦率,给孩子的答案决不应该包含虚假的成分,但也不宜过于“详细”。也就是说,真实的答案不一定总是要和盘托出。应该慎重地根据孩子的好奇程度、知识的范围、感情状况以及提问题的具体环境等分别对待。孩子问到什么程度,就应该告诉他什么程度的真实情况,提供过多的性信息反而危险。
如孩子问:“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多半是为了获得一种籍以依赖的安全感,所以,你只要搂着他说:“你是妈妈肚子里面生出来的。”他就会心满意足。如果确定孩子有进一步的求知欲,你可拿出相关的书籍,十分坦然地和他讲解:“精子碰到卵子,就会变成你……”在讲述这些问题时,态度一定要亲切,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其中爱的成分。
在孩子性心理即将发生变化时,应该告知有关的性知识。不少女孩月经初潮时,由于事先对此一无所知,毫无思想准备而惊惶失措。缺乏性教育的男孩子同样会受惊。鉴于目前少年生理发生突变的年龄普遍提前,性心理变化大大超前于心理成熟程度,把握教育和知识介绍的时机要尤为留意。
不少家庭主张这些事应该妈妈和女儿谈,爸爸和儿子谈。这未必是一个好办法。父母对男孩女孩都应用科学的态度坦诚地解释和谈这些问题,有助于孩子以科学的精神看待“性”。
尽管现在学校会进行一些性教育,但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仍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在“性”的领域里,孩子有许多禁区,这些禁区是因年龄和道德而要求的,并不因为他们肮脏、丑恶。
一般来说,教什么怎么教并非重大的问题。莫不如在孩子对性表现出兴趣时,是否对其表现出关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时,一出现相关的场面时父母就会慌了神。这时,孩子出神地看着画面,认真地听着什么。父母有些不好意思,甚至不知不觉地说出“真是下流的孩子”,“孩子这么小就对这种事感兴趣”。其中,也有的孩子为了使父母惊慌,而故意问关于性的问题。然而这多半是出于单纯的兴趣和好奇心。反之,被父母一说成是“下流”,就会给孩子造成性行为是下流的印象。
过去关于性教育的书中也指出,告诉孩子性并非是下流的这是很重要的。确实如此,费尽口舌进行性知识的正确教育,莫不如一句话,父母随意说的“下流”这句话,对孩子关于性的认识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这样说也决不过分。孩子之所以产生对性的好奇心,也多半是由于大人这种随意所讲的话造成的。因此,请大人认识到不能讲“下流”、“早熟”之类的话。同时,虽然不好意思,当孩子对性的问题表示有兴趣时,父母也不要不知如何是好。
日本作家藤本义一先生的两个女儿在小学2年级和幼儿园时,对男人的身体产生了好奇,据说他便在女儿面前脱光衣服,把自己的身体给孩子看,的确这样大大方方地作示范,孩子也就不会对性有什么偏见。而且教的内容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但过去那种把性行为神秘化的作法,或说谎的作法并不好。
有些父母从未认真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许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提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难以启齿,或者干脆回避,直到有一天扭转孩子的观点时已迟了,因为孩子从社会和同学那里学到了不少错误的观点。无知和压抑反而引诱了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消除孩子的无知,孩子从童年起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同他讨论有关问题。你可能会担心孩子懂得太多会诱发他的不良行为,但禁止意味着加强,压抑意味着引诱,孩子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解释,反而会埋下一个心结,成为今后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
四、查:你的孩子是否遇到了问题对于学龄儿童而言,成人的话只是和他的一样,并不高人一筹。学龄儿童对成年人的行为,观察非常敏锐。无论何时你和孩子在一起,都要特别注意按照你事先宣扬的那样去做,同时要遵守规则(包括外在权威所强加于你头上的,比如时速的限制、穿越马路的信号灯和一些琐碎的法律)。
1.规矩和情感方面的问题这里有一份包括两个部分的问卷,你可以用它来实现两个目标:
(1)用来区分你的处于学龄的孩子生活中比较严重的和不太严重的纪律问题;(2)在学龄儿童的纪律问题与因这些问题而产生的情感问题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
首先,完成“A部分:和规矩有关的问题”,给每个问题都打上1到5分之间的某个分数,5分表示最为严重。
(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这里列举的问题有些是重复的)
其次,完成“B部分:情感问题”,用同样的方式给每个问题评分。然后列出A部分中你的评分是4分或5分的,另外再列出B部分中你的评分是4分或5分的。最后,在这两类问题中建立你看起来有关的联系。
如果这两类题目中任何一类给予4分或5分的题目在10题以上,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有严重的情感问题。如果你认为这可能是事实,那么就考虑一下寻求专家的帮助吧。
A部分:和规矩有关的问题(1)不遵守规则12345(2)和兄弟姐妹玩耍时不合作12345(3)和同龄伙伴玩耍时不合作12345(4)其他成人在场的时候,故意捣乱12345(5)在兄弟姐妹或同龄群体中横行霸道12345(6)和父母顶嘴12345(7)和父母之外的成年人顶嘴12345(8)毁坏财物12345(9)撒谎或拒不坦白12345(10)偷窃12345(11)不能整理自己弄得乱七八糟的东西12345(12)寻衅吵架12345(13)使用无礼的语言12345(14)殴打他人12345。
(15)当别人要求他做些什么时表现得不快或者愤愤不平12345。
(16)拒绝做别人要求他做的事12345。
(17)同意做某事后又做不到12345。
(18)因自己的行为责骂他人12345。
(19)行为令人不安地不12345。
(20)打架12345B部分:情感问题。
(1)感情受到伤害12345(2)行为显得害羞12345(3)行为富于攻击性12345(4)担忧12345(5)表现出害怕的样子12345(6)容易分心12345(7)显得不安12345(8)反应过分激烈12345(9)情绪曾经变化激烈12345(10)执行某项任务受到挫折12345(11)对父母有占有欲12345(12)逃避父母12345(13)逃避兄弟姐妹12345(14)逃避一般的同龄伙伴12345(15)避避特殊的同龄伙伴12345(16)表现出失望12345(17)表现出厌烦12345(18)无法维持和他人的关系12345(19)表现出敌意12345(20)表现出不快123452.孩子的情绪是否沮丧一个人决不会因为年龄太小,而无法表现自己的沮丧和紧张。不过,年龄不同,潜在的沮丧的紧张和性质也不同。
如果忽视这个问题或者处理不当,它可能使幼儿在情感上变得脆弱,而且这还将影响他的一生,使他更加难以预防、承受和克服未来可能出现的沮丧和紧张。说得更专业些,沮丧是一种以情感上的绝望和整个人毫无生气为特点的悲哀状态。在幼儿中,沮丧有时具有某种伪装,比如易怒、过敏或者多动。
下表是有关沮丧的问卷,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把该问卷作为一种工具,来判定一个学龄儿童是否可能正感到沮丧。它设计的回答者是孩子,但是父母也可以使用它来粗略地评价一下孩子全面的情感状态。
对于每一道题,在最能描述孩子过去几个月中的生活的一栏中打上“√”。如果一份已完成的问卷带有大量的表明负面的经历或者情感的“√”(8个以上),那么就表明孩子可能正处于沮丧之中。
大部分时候有时候从来没有
1.我现在喜欢像我一贯的那样做事
2.我睡觉有问题
3.我感到悲哀
4.我精力充沛
5.我和我的家庭相处得很愉快
6.其他的孩子总找我的麻烦
7.我想哭
8.我为我所做的感到自豪
9.我喜欢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10.我在进餐时感到愉快
11.我生气了
12.我想远离人群
13.我感到厌烦
14.我像我一贯的那样期待这些事情发生
15.我想别人喜欢我
16.我感到快乐
17.我不想做这些事
18.我感到孤单
19.我认为我能处理这些事情
20.我感觉不太好
21.我有许多乐趣
22.我做噩梦
23.我想放弃
24.我像我一贯的那样和朋友相处甚欢25.我很容易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