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52400000004

第4章

随事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然后可以至于圣人。君子之学,将以反躬而已矣;反躬在致知,致知在格物。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学莫大于平心,平莫大于正,正莫大于诚。君子之学在于意必固我既亡之后,而复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学之至也。

心至重,鸡犬至轻,鸡犬放则知求之,心放则不知求,岂爱其至轻而忘其至重哉?弗思而已矣。今世之人,乐其所不当乐,不乐其所当乐;慕其所不当慕,不慕其所当慕,皆由不思轻重之分也。

颜渊叹孔子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此颜子所以善学孔子,而深知孔子者也。

有学不至而言至者,循其言亦可以入道。荀子曰:“真积力久则入。”杜预曰:“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神之极也。”此三者循其言皆可以入道,而荀子、管仲、杜预初不能及此。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君子不以天下为重而身为轻,亦不以身为重而天下为轻。凡尽其所当为者,如可以仕则仕、入则孝之类是也。此孔子之道蔽焉,而有执者,杨墨之道也。

能尽饮食言语之道,则可以尽去就之道;能尽去就之道,则可以尽死生之道。饮食言语、去就、死生,小大之势,一也。故君子之学,自微而显,自小而章。

《易》曰:“闲邪存其诚。”闲邪则诚自存,而闲其邪者,乃在于言语、饮食、进退、与人交接之际而已矣。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弃也。孝其所当孝,悌其所当悌,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

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

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之性善。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圣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而后之学者,随文析义,求奇异之说,而去圣人之意矣。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皆道也,别而言之亦皆道也,舍此而行,是悖其道也,而世人皆言性也与五者异,其亦学欤?其亦未体其性也欤?其亦不知道之所存欤?

道孰为大?性为大。千里之远,数千岁之日,其所动静起居,随若亡矣。然时而思之,则千里之远在于目前,数千岁之久无异数日,人之性则亦大矣。噫!人之自小者可哀也已。

人之性一也,而世之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其亦不察乎?

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

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或曰:“周公勋业,人不可为也。”曰:“不然。圣人之所为,人之所当为也,尽其所当为,则吾之勋业亦周公之勋业也。凡人之所弗能为者,圣人弗为。”

君子之学,要其所归而已矣。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

孔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学其贵于思,惟思为能窒欲。曾子之三省,窒欲之道也。好胜者灭理,肆欲者乱常。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此皆时也,未尝不合中。故曰:君子而时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何谓不求于内而求于外?以文为主者是也。学也者,使人求于本也,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圣人之学也。何谓不求于本而求于末?考详略采同异者是也。是二者皆无益于身,君子弗学。

墨子之德至矣,而君子弗学也,以其舍正道而之他也。相如、太史迁之才至矣,而君子弗贵也,以其所谓学者非学也。

庄子,叛圣人者也,而世之人皆曰矫时之弊。矫时之弊固若是乎?伯夷、柳下惠矫时之弊者也,其有异于圣人乎?抑无异乎?庄周、老聃,其与伯夷、柳下惠类乎?不类乎?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此言异端有可取而非道之正。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者出,彼将流而不知反。内不知好恶,外不知是非,虽有尾生之信、曾参之孝,吾弗贵矣。学莫贵于知言,道莫贵于识时,事莫贵于知要。所闻者、所见者,外也,不可以动吾心。

《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此盖言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且直也,能养之则无害矣。

伊尹之耕于有莘之野,傅说之筑于傅岩。天下之事非一一而学之,天下之贤才非一一而知之,明其在己而已矣。

君子不欲才过德,不欲名过实,不欲文过质。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文过质者人莫与长。

或问:“颜子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与贫贱而在陋巷者何以异乎?”曰:“贫贱而在陋巷者,处富贵则失乎本心;颜子在陋巷犹是,处富贵犹是。”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何也?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也,故言则成文,动则成章。

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矣;言不贵多,贵于当而已矣;政不贵详,贵于顺而已矣。

意必固我既亡之后必有事焉。此学者所宜尽心也。

夜气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苟扩而充之,化昼之所害为夜气之所存,然后可以至于圣人。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也,性也,天也,非有异也。人皆有是道,唯君子为能体而用之,不能体用之者,皆自弃也。故孟子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夫充与不充,皆在我而已。

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扰也,故善学者临死生而色不变,疾痛惨戚而心不动,由养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心之躁者,不热而烦,不寒而栗,无所恶而怒,无所悦而喜,无所取而起。故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其志既正则虽热不烦,虽寒不栗,无所怒,无所取,无所喜,去就犹是,死生犹是,夫是之谓不动心。志顺故气不逆,气顺志将自正,志顺而气正,浩然之气也。然则养浩然之气者,乃在于持其志,无暴其气耳。

《中庸》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曰:“道不远人。”此特圣人为始学者言之耳,论其极,岂有可离与不可离而远与近之说哉?

学为易,知之为难;知之非难也,体而得之为难。致曲者,就其曲而致之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此其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

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之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人之生也,小而好驰骋弋猎,大而好建功立名,此皆血气之盛使之然耳。故其衰也,则有易足之色;其病也,则有可怜之言。夫人之性至大矣,而为形气之所役使而不自知,哀哉!

吾未见啬于财而能为善者也,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者也。

君子之学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而老子以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其亦自贼其性欤。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能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一于礼之谓仁,仁之与礼非有异也。

孔子告仲弓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君子能如是用心,能如是存心,则恶有不仁者?其本可以一言而蔽之,曰:思无邪。

无好学之志,则虽有圣人复出,亦无益矣。然圣人在而民多善者,以涵泳其教化深且远也,习闻之久矣。

《礼记》除《中庸》、《大学》,惟《乐记》为最近道,学者深思自求之。《礼记》之《表记》,其亦近道矣乎,其言正。

学者必求其师,记问、文章不足以为人师,以所学者外也,故求师不可不慎。所谓师者何也?曰:理也,义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圣人复出,不易此言。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下愚非性也,不能尽其才也。君子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仁义之性也,苟纵其心不知反,则亦禽兽而已。

形易则性易。性非易也,气使之然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绝民之欲而强人以不能也,所以防其欲、戒其侈,而使之入道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明理也。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

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德盛者言传,文盛者言亦传。

名数之学,君子学之,而不以为本也;言语有序,君子知之,而不以为始也。

孔子之道发而为行,如乡党之所载者,自诚而明也;由乡党之所载而学之,以至于孔子者,自明而诚也。及其至焉,一也。

闻善言则拜,禹所以为圣人也;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颜子所以为大贤也。后之学者有一善而自足,哀哉。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故《书》曰:“思曰睿”,“睿作圣”。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

学以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

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诸子。

尧舜之为善与桀纣之为恶,其自信一也。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则道、德、仁、义、礼,分而为五也。

圣人无优劣。尧舜之让,禹之功,汤武之征伐,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周公在上而道行,孔子在下而道不行,其道一也。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矣。然而学者有无思虑而得者,何也?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之有也。

原始则足以知其终,反终则足以知其始,死生之说如是而己矣。故以春为始而原之,其必有冬;以冬为终而反之,其必有春。死生者,其与是类乎?

其次致曲者,学而后知之也,而其成也,与生而知之者不异焉。故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学而不止,此汤武所以圣也。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杞柳,荀子之说也;湍水,杨子之说也。

圣人所知,宜无不至也;圣人所行,宜无不尽也。然而《书》称尧舜,不曰刑必当罪,赏必当功,而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异乎后世刻核之论矣。

自夸者近刑,自喜者不进,自大者道远。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进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血族新娘的咒怨:蛇皮嫁衣

    血族新娘的咒怨:蛇皮嫁衣

    一个血族女皇的成长史。宿命的轮回:重生的血族女皇流落人间,历经一切诡异与离奇,接受重重考验,历尽磨难;注定的天命:天蝎实验揭示她的真实面目,圣血的洗礼,让她进化成一名特殊的吸血鬼,终成血族女皇;纠葛的情劫:人间真爱,让她牵肠挂肚,血族王子,疯狂追恋,面对人间与神鬼世界的诸份爱情,她该如何选择?是放弃还是长相厮守?是背叛还是不离不弃?
  • 网游之怪物三国

    网游之怪物三国

    嗯……这是一个失忆青年,在‘江湖三国’的虚拟游戏中,冒险的故事……
  • 复仇迷途之小妻别想逃

    复仇迷途之小妻别想逃

    八年前她妈妈被杀害,爸爸带着另外一个女人和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爸爸派人追杀她,她被一个亿万富翁救走……八年后她建立了一个强大帮派——鬼魅帮,她和她乔转打扮进了樱花学院开始了她们的复仇之路,却遇见了他和他,他冷酷,他花心,但是这样的他们却融化了她们的心,她们的复仇之路又会如何,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还是命运多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虚数迷阵

    虚数迷阵

    世界之外,关于那另一个层面,我们知道的还很少,那几种形态也只知道个皮毛。为了安全起见,虚数空间的信息操作的任何研究即日起立刻停止,这还不是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领域。——UNACASOrganisation科研部特别令当两个截然不同的平层之间的法则互相碰撞,相对的……「您好,您看到了不可名状之物,请您过一下SanCheck……哦呀,大失败呢~」————————咳咳,这是一个正常的简介。————————书群567281466,欢迎各种吹水/催更/作者女装……咳!
  • “水仙号”的黑水手(译文经典)

    “水仙号”的黑水手(译文经典)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著名的“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黑人新水手惠特一上船就病倒在床,对整个航行没有出过一点力,却处处表现出“暴躁和怯懦”。最后,惠特死在船上。海员们为他举行了水葬,惠特的尸体刚一掉在海里,海面上就刮起了一阵怪风,此后一切正常,“水仙号”抵达英国,海员们登陆后四散而去。惠特这个独特的形象激起过评论家们的巨大兴趣,评论《水仙号》成了解释惠特的意义,结果有多少康拉德评论家就有多少惠特。而其实,惠特不过是陆上千千万万具体社会现象投向大海的阴影的焦点。康拉德把人类的普遍痛苦“物化”成了惠特,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人物。
  • 废材公主:未来召唤师

    废材公主:未来召唤师

    她是21世纪召唤师家族最出色的继承人。只因一时大意被同胞妹妹设计所害……她是秦王朝最不受宠的草包3公主。却因天生废柴为此受尽世态炎凉,遭尽天下人耻笑……为保母妃安然她韬光隐晦、隐忍锋芒。皇子公主百般欺凌——她忍!可忍耐不代表会坐以待毙!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她要拾起老本行,让天下人看看,谁才是TMD白痴!
  • 心斋笔记

    心斋笔记

    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内心独白,以及平时的一些古怪想法。
  • 天穹巨钟

    天穹巨钟

    随着天穹巨钟的出现,末世降临,地球成为疯狂厮杀的战场。选召者只有选择继续厮杀或是死亡,可他们只想从战场上存活。当时间回溯,一切如往常般安详。只是有些人被世界遗忘,也不会再出现,
  • 一曲终离殇

    一曲终离殇

    传说,有一名白衣女子,行无影……她的琴声能治百病。传说,有一名白衣女子,敬思愁,她的琴声能使铁树开花,朽木发芽,能让再硬的人心软化。然而……并没有这个人。不过,在“悦国”,却有一名女子,她叫曲阮若。她同样一身白裙,同样随身带琴,不过,她的出现终究决定这不平凡。她四岁能抚琴,12岁便被召去宫中。但是在一场寿宴席中因为一次不小心的失误,珠帘九族,除了她。她恨,她恨皇室……因此她不顾杀头治罪愤然带琴离去,却想到其中有人为了她被迫走上了不属于他的道路。从此,她开始闯荡江湖,伴随她的,依旧是那副古琴。她走过许多国家,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琴声,但是她依旧没有停留,她知道,她本该不属于这。